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清風夢玥

    災年 ,即歉收的年成;荒年。古代稱閏歲或兇厄之年。別稱有受災之年;荒年。

  • 2 # 自己的世界430

    回答:災年別稱荒年,災難。

    因自然原因或人為原因造成人的損失,比同年代或同期減少了收入或收程。比如自然災害中的地震,強降水,冰泡,颱風,低溫,富溫等自然災害原因。其次人為方面因技術操作不當,成責任心不強原因造成損失或損害,使一年的收入減少甚至絕收,都是災害成責難。

  • 3 # 一半秋色

    氣象史上有“小冰河時期”的說法,一般是指1350年到1850年這三百年,這三百年,相較其他歷史時段,氣溫下降非常明顯。

    氣候的突變,伴隨著的是自然災害;自然災害相伴的,往往是嚴重的社會危機。

    1618年,廣東飄起了鵝毛大雪,這是小冰河時期開始的標誌,此後十年,洪水和乾旱在中國交替出現。

    1633年,鼠疫在山西流行,李自成的老家米脂也慘遭鼠疫揉虐。

    1637年,華北大旱,鼠疫傳至河北。

    1638年,漕河干枯,鼠疫傳至安徽、江蘇等地。

    1639年,黃河干枯,淮河和長江封凍,鼠疫席捲全國。

    1641年,鼠疫傳至北京。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有人說,明朝之所以滅亡,不是亡於李自成,也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鼠疫。

    先來看一組數字。

    崇禎初年全華人口1億人,清朝初年人口6000萬人,人口減少約4000萬人:其中死於鼠疫死亡1000多萬,死於戰爭2000多萬,死於飢餓或者天花1000萬。

    北京城原有人口80萬人,鼠疫死亡20萬,每4個人中,就有1個死於鼠疫。

    北京城原有守軍10萬人,鼠疫死亡5萬,剩下的5萬戰鬥力低下。

    李自成進攻前的北京城,籠罩在極度陰森恐怖氣氛中,就算李自成不來進攻,北京城不久也要崩潰。

    北京城原有3萬戰馬,大部分死於鼠疫,僅有1千匹可用;北京城牆有15萬個垛口,只有5萬虛弱兵丁把守。

    這時候的北京城,就像瀕臨死亡的瘦駱駝。

    李自成帶著50萬烏合之眾,僅僅進攻了兩天,就攻破了北京城,勝利來的如此突然,如此輕而易舉。

    李自成就像做夢一樣。

    曾經,李自成帶領幾十萬人進攻寧武關,結果守將周遇吉率領千餘人誓死頑抗,前後幹掉了他七萬多人,雖然最終佔領了寧武關,但代價太過慘痛,極大打擊了他的自信心。

    而這次,僅僅用了兩天,就佔領了北京城,幸福來的太突然。

    有句話叫作樂極生悲,還有一句話是農民階級思想的侷限性。果然,李自成被勝利衝昏頭腦,他以為崇禎死了,自己做了皇帝,就萬事大吉了。顯然高興的太早了!

    崇禎皇帝同樣沒想到,本以為可以多抵抗幾日,以等待援軍吳三桂,想不到固若金湯的北京城,竟然如此不堪一擊。

    崇禎萬念俱灰,與其遭受侮辱而死,不如自我了斷。於是,他用一根白綾,吊死在了煤山。

    崇禎本是一代英主,雄才大略,志向高遠。奈何運氣實在太差,趕上了小冰河時期。

    他當皇帝的這些年,不是賑災,賑災,賑災,就是剿匪,剿匪,剿匪,真的沒過上一天安生日子。

    就算唐太宗在世,張良出山輔佐,怕也難以挽救大明吧!

    奇怪的是,清軍擊敗李自成,順治到了北京做皇帝后,然後鼠疫突然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難道,這都是天意嗎?

  • 4 # 薩沙

    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與李宇尚寫過論文,指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鼠疫。

    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是最可怕的東西。

    未治療的腺鼠疫患者,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六十。

    鼠疫在1346年-1350年大規模襲擊歐洲,導致歐洲人口急劇下降,死亡率高達30%。估計歐洲有約2500萬人死亡,而歐、亞、非洲則共約5500萬—7500萬人在這場疫病中死亡。

    鼠疫肆虐時期,歐洲社會幾乎解體。農村的農民大量死去,導致農田無人耕種,糧食大量減產,引起了可怕的饑荒。

    城市的居民因群居一團,居住環境惡劣,死亡率更高。由此,歐洲很多城市實際上瓦解,大量居民逃入荒郊野嶺。

    歐洲的戰爭也由此停止,因為士兵還沒有出征,就死去了一半。

    鼠疫同樣也搞垮了大明。

    明代萬曆和崇禎時期,出現過2次大規模的鼠疫。

    一般認為,常年的乾旱是導致鼠疫的原因。大量老鼠無法生存,被迫攜帶著鼠疫向四面高速擴張。

    學者認為,萬曆和崇禎年間的鼠疫,造成華北3省高達1000萬以上人口的死亡。

    要知道,明末華人口2億,其中北方人口不過幾千萬。

    鼠疫造成1000萬以上死亡,是多麼驚人的數字。

    當時的資料記載: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朝發夕死”、“一家盡死孑遺”。

    鼠疫加劇了社會的動盪和解體,造成明朝北方社會的崩潰。

    《明史》記載,崇禎十四年,鼠疫傳到北京大名府。那年春天開始,大名府就沒下過一滴雨,地裡的麥苗被蝗蟲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餓死人無數。

    督催漕運的戶部給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給朝廷上疏說,他從靜海抵山東臨清,見人民餓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為盜,米價瘋長,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兩銀子,人死後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具體就北京來說,鼠疫幫助李自成拿下來北京。

    谷應泰在《明史紀事本末》卷78中說“崇禎十六年,上天降災,北京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一人染疫,傳及闔家,兩月喪亡,至今轉熾,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號滿路。”

    等到第二年李自成大軍殺來時,北京城軍民遭遇無心抵抗。

    大明官方檔案寫到:“北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殮者”。

    一般認為,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

    這種情況下,北京其實已經陷入崩潰的邊緣。軍民們已經被鼠疫搞得惶惶不可終日,誰還有心情再去戰鬥?

  • 5 # 我就是竹韻

    明朝末年 ,全華人口大概有一億,經過這場大鼠疫,死亡人口高達四、五千萬。因鼠疫導致村莊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糧食收成更低;官兵因鼠疫影響,身體虛弱,不敵李自成的五十萬起義軍,不敵十萬滿清披甲兵。有專家稱,鼠疫是造成明朝直接滅亡的原因。

    明末大鼠疫,史上又稱明末華北鼠疫、京師大瘟疫,它是指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在位期間中國北方出現的大鼠疫。

    大鼠疫發生的原因

    一、自明朝第二位皇帝朱棣起,明朝經常遠征蒙古,長年的邊境戰爭,使很多漢人不堪戰亂,直接逃到蒙古草原生活。這些人在蒙古草原將牧場開墾成農田,破壞了牧場的生態環境,生活在草原的老鼠生存空間受到壓縮,人與老鼠接觸的機率大幅度增加。

    二、明朝末年旱災連連。在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期間,已發生三次大瘟疫,到了崇禎登基不久,又遭遇四年大旱。旱災導致糧食奇缺,難民四逃,老鼠也需到處尋找食物,大量的老鼠進入人類的居住地。

    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透過寄存在它們身上的跳蚤將病毒傳染給了難民,而難民的四處逃荒,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區,華北地區作為明末農民戰爭後期的主戰場,天災人禍並至。

    三、寒不擇衣,飢不擇食,難民吃老鼠藏在洞裡的食物,吃成片死在路邊的老鼠,老鼠身上的病毒直接傳到人的身上,於是橫掃明朝天下的鼠疫大爆發終於開始了。

    大鼠疫爆發的過程。

    史料記載,崇禎十四年開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山東青州,濟南,德州,泰安相繼發生大疫。

    大鼠疫爆發期間,明朝都城北京出現了每天賣出上萬棺材的慘狀。大鼠疫最恐怖之處還在於,人一旦患病,來不及診治便死去。據統計,當時北京人口是八十到一百萬之間,而因鼠疫死去的人口達二十萬。

    大鼠疫對明朝的軍隊的打擊也是致命,它使軍隊失去野戰能力。據統計,北京的15.4萬個城牆垛口,僅能由5萬名羸弱士兵據守,僥倖存活下來計程車兵們衣裝狼狽,如同乞丐。

    大鼠疫的治療方法

    鼠疫所到之處,如死神來臨。在北京城的一名福建人,發現了一種刺血法能夠治療鼠疫。所謂的刺血法,其實就是放血療法,它是針刺方法的一種,它透過刺破人體特定部位的淺表血管,放出適量的血液,達到治療的目的。

    其實這種放血治療法,很巧合的在當時的歐洲也盛行,但它的辦法與中國的不同。當時找這位福建人治療的人數,史料記載每天達上萬人,可惜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後,這位福建人也被李自成計程車兵殺死了。

    大鼠疫的恐怖後果

    大鼠疫、旱災、蝗災,導致明朝軍隊戰鬥力減弱,清兵南下,順治皇帝稱帝,歷史上的滿清王朝建立了。(也許是明朝氣數已盡,滿清政權建立後的第一年,大鼠疫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明末大鼠疫發生期間,導致華北與江南人口都銳減,土地荒蕪,流民增加,導致生產力下降和社會的極不穩定型。當時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死亡人數達四五千萬,這是個很恐怖的數字。

    有人認為明朝的滅亡是李自成的起義,滿清趁機打劫,但更多的人認為是這場鼠疫架空了明朝上下。有時歷史就是這麼充滿詭異,我們能理性分析明朝的滅亡是“腐敗”“宦官”,但誰能忽視這場“天意”鼠疫呢?

  • 6 # 墩媽於浪

    鼠疫是一種傳染性、死亡率極高的病,因人死後全身發黑,又被稱為“黑死病”,世界歷史上許多國家都爆發過鼠疫,造成的死亡人數以千萬計。

    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爆發鼠疫是在公元5世紀,爆發於查士丁尼大帝統治下的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在傳播的高峰期,每天死亡人數5000-10000人,當時歐洲南部1/5的人口因此而喪命,總死亡人數達到20萬之多。

    這場疫情在地中海地區漫延了兩個世紀之久,人們將這場鼠疫稱為“查士丁尼鼠疫”,累計死亡人數越過1個億。

    第二次,發生在1348-1351年的歐洲,這一場鼠疫造成6200萬人死亡,歐洲人口減少了1/4,威尼斯死亡70%,英國死亡58%,法國死亡3/4。

    14世紀,歐洲的人均平均壽命從30歲縮短到20歲。

    中世紀的歐洲一直籠罩在黑死病的陰影之下,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鼠疫,鼠疫成了威脅歐洲人生命的頭號元兇。

    黑死病為什麼能在歐洲肆虐幾個世紀之久,造成的死亡人數越過兩次世界大戰的人口總和,而中國的鼠疫直接導致了一個王朝的結束?

    14世紀40年代的惡劣氣候影響了整個北半球,當時的蒙古部落出現了不安定因素,於是他們向中國進發,將擴大的鼠疫的傳播,當時鼠疫死亡人都埋葬在中國西部,而這就成了中國爆發大規模鼠疫的源頭。

    明朝嘉靖年間開始,明朝邊境與蒙古邊境摩擦加劇,許多漢人被俘往蒙古草原,大面積的牧場被開墾為農田,導致草原鼠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人逐步侵入草原鼠的領地,這樣也接觸了一直存在於野生齧齒類中的鼠疫,萬曆年山西開始流行鼠疫。

    從萬曆年間開始,北方各省遭遇持續性旱災,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 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 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 門不起者"。

    崇禎六年,山西開始大規模爆發疫情,崇禎14年河北爆發疫情,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全國各地死傷無數、物價飛漲。

    左懋第督催漕運,道中馳疏言:"臣自靜海抵臨清,見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為盜者四。米石銀二十四兩,人死取以食。

    崇禎14年,鼠疫傳到北京,北京每天死亡越過萬人,總體死亡人數越過20萬。

    夏燮《明通鑑》記載:"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染病死亡之多,無法計數。《崇禎實錄》又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

    1644年闖王李自成打到北京城的時候,全城的人早已在病毒折磨之下,身體虛弱,毫無抵抗能力,明知道守望不住,於是城門各守城官兵紛紛開啟城門,李自成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如此輕易的進入了北京城,而更讓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這夢裡繁華的京城現在如同鬼域。  

    明朝時,人們還不知道什麼叫細菌,儘管細菌的歷史遠比人類長許多,只知道“東死鼠、西死鼠,人見死鼠如見虎”。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傳播,只知道和老鼠有關,所以被稱為“鼠疫”。

    直接20世紀初,中國東北流行鼠疫的時候,一代名醫伍連德找到答案,證明鼠疫有兩種。

    引起黑死病的是腺鼠疫,透過跳蚤傳播。

    在中國北方流行的是肺鼠疫,透過呼吸道傳播,有效預防的方式是戴口罩。

    而在當時,人們哪裡有口罩呢?

    直到2001年,北京才做到全城帶口罩,這一次傳染的病毒SARS。

    1644年,明朝就在這肉眼看不見的病毒中,走向了滅亡。

  • 7 # 圍爐閒話

    鼠疫是鼠疫桿菌借鼠蚤傳播為主的烈性傳染病。臨床上表現為發熱、嚴重毒血癥症狀、淋巴結腫大、肺炎、出血傾向等。主要傳播途徑分為鼠蚤叮咬、呼吸道感染、面板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主要型別分為有腺型和肺型。其中,腺型常發生於流行初期。到了流行高峰時期最常見的是肺型(肺鼠疫)。肺鼠疫發展迅猛,急起高熱,全身中毒症狀明顯。臨終前高度發紺,面板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稱。

    鼠疫桿菌

    大家耳熟能詳的歐洲黑死病(plague)主要指的就是鼠疫。關於它什麼時候開始在歐洲肆虐的以及透過什麼途徑傳到歐洲的,有多種說法。其中比較有代表的就是經由蒙古人“帶到了”歐洲。當時,蒙古人的金帳汗國大軍正在進攻熱那亞人殖民據點卡法,蒙古人把軍中死於鼠疫的人的屍體透過投石機扔到卡法城內,造成城內居民感染鼠疫,之後鼠疫又跟隨著水手和老鼠傳到歐洲各地。還有一種說法,說是由於歐洲當時正在四處抓捕女巫,而貓尤其是黑貓作為女巫的助手也是在人們大力剿滅的範圍內。天敵數量的銳減,造成歐洲老鼠的數量急劇增加,人被老鼠感染的機會大大增加了,此外歐洲中世紀屎尿橫流的居住環境對黑死病的傳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黑死病死者倒臥街頭

    當然歐洲黑死病具體是怎麼蔓延到歐洲的,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也難以考證。但是,給歐洲造成的巨大損失是有目共睹的。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內,光歐洲就有近3000萬人因黑死病而失去生命。如果再算上以後300年的數次鼠疫暴發,歐洲有近一半人因黑死病喪生,全球有近3億人失去生命。兩次世界大戰人口損失的總和也抵不上這場災難的一半,甚至就連歷史上最著名的英、法百年戰爭也因黑死病暴發而使交戰雙方握手言和(實在沒人打了)。

    你以為就歐洲這麼慘嗎?實際上,在14世紀從英格蘭一路向東到日本,從北方的蒙古金帳汗國向南到爪窪,當時這片亞歐大陸上的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飽受鼠疫的折磨。僅元朝皇室,就有多名皇子喪生,而民間的慘烈程度,更是可想而知。鼠疫嚴重削弱了元朝以及各個蒙古可汗國的實力,間接導致了蒙古帝國最後的分崩離析。歷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元朝末期所經歷的,明朝在自己王朝的末期也經歷了,而且更加慘烈。

    明末的鼠疫災難其實不止一次,萬曆十年(公元 1582年)華北地區就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鼠疫,到萬曆十六年(公元 1588年)鼠疫基本消滅。萬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山西邊防重鎮大同到太原一帶再一次爆發大規模鼠疫,此次鼠疫來勢兇猛,整個山西都受到了嚴重破壞,甚至作為王室皇族的太原晉王都薨了。第三次鼠疫從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一直到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滅亡,十一年的時間,是這三次裡持續時間最長、破壞力最大的一次。

    老鼠(看著好萌)

    萬曆朝開始,老天爺就與明朝不對付了。萬曆46年(公元1618年),“小冰河時期”開始,廣東下起了大雪,從此中國開始持續遭受乾旱和低溫的侵襲。到了崇禎11年(公元1638年),漕河干枯了。崇禎13年(公元1640年),黃河干枯了,而長江和淮河竟然全部封凍了。到了明朝末年,中國內地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小冰河時期。而崇禎一朝超過一半的年景都是乾旱。低溫、乾旱,糧食大面積的絕收,對於明朝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打擊是巨大的,國家的根本開始動搖。

    倒斃的饑民

    常年的糧食絕收,饑荒開始遍佈整個明帝國。“萬曆十六年(公元 1588年)春大飢,人相食。是年大疫,自春徂秋,死者萬餘人,開倉賑之。”人鬧饑荒,野地裡的老鼠也不好過。它們在野外找不到食物,那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奔向人類居住的城鎮。“崇禎十四年(公元 1641年)大疫,郡屬旱蝗,群鼠銜尾渡江而北,至無為,數日斃。”老鼠們互相銜著尾巴渡江南去。大量老鼠橫行鄉里,增加了人鼠接觸的機會,給鼠疫大規模傳播打下了基礎。老鼠的一個習性也加劇了鼠疫傳播的危險。那就是老鼠喜歡在自己的洞中儲藏大量的食物。饑民們根據老鼠的這個習性,掘開鼠洞,掙食老鼠的存糧。大量死在路邊的老鼠也成為了饑民果腹的食材。有沒有病都不在人們的考慮範圍內,不被餓死、活下去才是當時人們腦子中唯一的想法。

    倒斃的饑民

    鼠輩橫行,除了天災的原因,還有人禍的始由。歷史記載,自嘉靖朝開始,明朝與蒙古邊境之間就常有變亂,致使許多漢人被蒙古人俘擄或自己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積的牧場被漢人開墾為農田,改變了牧場原有的生態環境。壓縮了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的生存空間,老鼠被迫與人近距離生活在一起,人與鼠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

    除了老鼠,明帝國內部另一股龐大的流動力量也是鼠疫傳播的重要途徑。這個就是終明一朝都無法解決的流民。這些四處流動,沒有固定居所和工作的人們,在正常年景裡,是一股威脅社會治安的不穩定因素,極易引發民變。在災荒年景他們又成了疾病傳播的重要途徑。許多饑民,包括疫區的人們外出逃難加入到這個團體中,其本身就極有可能就攜帶著帶有鼠疫病菌的跳蚤甚至老鼠。他們四處遊蕩,無意中擴大了鼠疫傳播的範圍。

    除此之外,鼠疫還有可能透過邊境皮貨貿易,進行擴散。前文說過,在萬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爆發的鼠疫,其起源地就是邊防重鎮大同。而且崇禎時期爆發的鼠疫,其範圍“北至塞外,南逾黃河”。這些記載所帶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就是明末鼠疫,至少是萬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爆發的鼠疫,一定程度上,是和蒙古草原脫不開干係的。在清末東北地區,也成爆發過嚴重的瘟疫。當時造成瘟疫的一個很重要病原,就是當時的皮草市場中夾雜了大量來自蒙古草原,未經妥善處理的旱獺皮。這種皮子上有攜帶鼠疫的跳蚤。由此可以推斷,自從明代隆慶時期(公元1566年—公元1572年)開放明蒙貿易之後,明人和蒙古部落貿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物品便是皮毛。在明代,明蒙皮貨貿易中,旱獺皮應該也佔據著一個很重要的位置。那麼旱獺所攜帶的鼠疫病菌,透過貿易從明蒙邊境城市,傳播到內地,也就不意外了。再加上明代對於草原邊緣地區的過度開墾,導致環境惡化以及食肉動物的減少,使得旱獺這種齧齒類動物的數量因為缺少天敵而飆升,鼠疫爆發的機率也就自然提高了許多。

    旱獺

    多重因素的彙集,終於使得這場曠日持久的瘟疫於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在山西爆發了。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在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也爆發了鼠疫,之後迅速蔓延。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傳至天津。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秋間發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轉化為肺鼠疫。崇禎十七年年末,鼠疫才得到控制。究其原因之一是人死的太多了,人口密度下來,老鼠也都凍死了,傳染源少了。

    感染鼠疫死亡的人

    鼠疫爆發期間,在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嘉興府桐鄉縣居民90%被感染鼠疫,蛆蟲從房子裡一直爬到街道上。鄰近的湖州府則損失了30%的人口,民眾無病而口中吐血而死,未染病死亡的人多投河自殺,哭聲震天。在天津,每日感染死亡者數百人,十室九空。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家中死人,親屬朋友不敢來弔唁,以致全家死絕無人知曉。據說當時北京城每日死亡萬人,每四到五個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以至於城門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沿街的小戶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門口的最多,街頭連玩耍的孩子都沒有了。最後乞丐都不能倖免,人幾乎死光,連搬運掩埋屍體的人都找不到了。

    亂墳崗子

    這場瘟疫對整個明帝國的打擊是巨大的。首先,國家在瘟疫中損失了大量人口,國家的稅負、糧食及國防陷入癱瘓,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趨於崩潰。其次,由於明末政府苛捐雜稅繁多,再加上饑荒、鼠疫等自然災害,爆發民變,遂演化成李自成席捲全國的內亂。第三,軍心渙散,軍隊數量銳減。北京三大營人數由10萬人降到5萬,兩萬七千匹戰馬只剩一千匹。剩下計程車兵孱弱不堪,行動遲緩。北京內外城牆15.4萬個垛口,只能由這5萬名羸弱士兵據守。軍隊將領低聲下氣乞求士兵們登城守衛,仍然“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後,宮中太監三、四千人上城守衛。以至於李自成兩天就攻下了北京城,逼著崇禎自了殺,明朝由此滅亡。可以說如果不是這場瘟疫摧毀了大明的防禦體系,李自成這種戰鬥力不高的農民軍不可能這麼快打到北京城。寧武關大戰,李自成被守軍周遇吉的區區數千人幹掉七萬多人。如果不是鼠疫,李自成連北京的城牆都不一定看得到,更別提和擁有十萬之眾、做為精銳的三大營較量,他的幾十萬大軍,恐怕一個也剩不下!

    武備出征

    明軍軍陣

    疫病肆虐的北京城,是大明朝最後的仰仗,崇禎帝可能從未料想京師會如此快速淪陷,自己連從容出逃的時間都沒有,最後不得不自縊於煤山槐樹之下。也許,連闖王李自成也沒有想到可以如此輕易地拿下北京城吧。

  • 8 # 春秋正義

    崇禎十六年七月,通州一帶突然出現一種“疙瘩病”,迅速傳染,有的家庭全家無一倖免,以至於無人收屍。這種烈性傳染病之所以叫“疙瘩病”,是因為患者身上會長出疙瘩一樣的腫塊,而這正是鼠疫患者典型的淋巴腫大症狀。感染肺鼠疫的患者基本朝染夕亡,有的地方由於瘟疫太過恐怖,民間連憑弔死者的基本禮節都廢除了。

    這段文字我們得以一窺鼠疫危害和恐怖的縮影。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威廉·H.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說:

    某個地區之所以會有瘟疫肆虐,很可能是因為該地區之前的環境穩態被破壞了,病原體與人畜之間的關係失去了平衡,瘟疫就會爆發,感染並且殺死大量的宿主,直到環境形成新的穩態為止。

    在各種文獻的記載中,古代人們總是把烈性傳染病籠統地稱為“疫”,而明朝末年肆虐各地的“疫”應該不是特指某一種傳染病,而是多種傳染病的統稱。從各種細節來推斷,其中最為嚴重的一種,很可能是鼠疫。

    1.鼠疫傳播的原理

    鼠疫是由鼠疫桿菌引發的,主要存在於自然界一些齧齒類動物的身體中,這些小動物身上往往會有諸如跳蚤一類的寄生蟲。跳蚤吸食了患病宿主的血後,鼠疫桿菌會在跳蚤的前胃棘增生,造成前胃阻塞,這一效應被稱為菌栓。有菌栓的跳蚤由於前胃被堵住了,吸食的血液便很難進入胃裡被消化,這讓跳蚤始終處於飢餓之中,於是更加瘋狂地吸血。當這些跳蚤吸食家鼠或者人類的血液時,血液會在跳蚤體內與鼠疫桿菌混合,之後再回到宿主血管裡,造成新的宿主感染,這就是鼠疫傳播的基本原理。

    通常來說,各類齧齒動物和它們身上的寄生蟲往往距人類生活區域較遠,如中國北方一些荒漠草原地帶,在這些地方,鼠疫桿菌會侷限在特定範圍內傳播,形成“鼠疫自然疫源地”。然而,隨著農耕區人口壓力的增大,糧食越來越匱乏,為了填飽肚子,一些農業人口迫於匱乏的壓力而被擠壓到新的環境裡開荒,這種行為便無意中打破了“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平衡。

    2.鼠疫擴散途徑

    鼠疫向人類社會擴散的途徑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關於家鼠的,家鼠和開荒的人類一起遷移到新地之後,會和當地齧齒類動物接觸,這些家鼠也就會因此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桿菌。家鼠和人類的關係一向密切,當它們回到自己的住所時,帶回的跳蚤便可能叮咬人類,人類聚居區內的廣泛傳播也就開始了。

    聯絡明朝的戶籍制度,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不得自由流動,“如鳥之在籠,獸之在柙,雖欲放逸了,有不可得”。但是這些周密的牢籠在明末大災難下被瞬間衝破,原本長期生活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範圍內的百姓,對區域性地區的微生物環境已經產生了適應性,在旱災和蝗災接連洗禮下逃到其他地區,人口的大量流動會攪動各地微生物環境的平衡,為傳染病的大規模擴散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第二種傳播途徑是關於人類自身行為的,在一些“鼠疫自然疫源地”,會有一些齧齒類動物在巢穴裡貯藏一些諸如穀物和草籽之類的食物,如果當地發生了饑荒的話,糧食的匱乏會把一些災民逼入絕境,他們就會去挖掘齧齒類動物的貯糧以填飽肚子,在挖掘巢穴的過程中極有可能被跳蚤叮咬而感染鼠疫桿菌。

    整個明朝276年的歷史中,全境內共計發生各類天災1 011次,平均每年發生3.7次,尤其是明朝後期,天災之密集、慘烈簡直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程度,大明萬千黎民連一年安度都成了奢望。

    從萬曆末年開始,山東、陝西、河南等地連年大旱,赤地千里,莊稼顆粒無收,深陷饑荒的人們不得不拓寬自己的食譜以求活命,將一些平時不會食用的東西變成食物,比如一些齧齒類動物,其中染了病的動物更容易被捕捉和撿食。原本已經因為飢餓而免疫力低下的人再接觸這些病菌的載體,便很容易被感染。加上蝗災不斷,“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許多地方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地步,如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山東“子女販若牛羊,死者枕藉於野”,又如崇禎二年(1629年)陝西延安府草木焦枯,人人以蓬草、樹皮、石頭為食,更有甚者抓小孩、單行的人烹煮而食,而由於人肉燥熱,這些食人者過幾日也相繼死去,縣城外數個死人大坑都無法容納數不勝數的屍體。

    此外,四處征戰的軍隊進入疫區,那橫掃全國多個省份的鼠疫疫情就會隨之而起,明朝末年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清軍入侵,徹底擊垮了本就腐朽不堪的農業帝國,造成了鼠疫大規模爆發。據推測,明清更迭之際,華北三省死於鼠疫的人數不低於500萬人,明末全國1億人口到了順治八年,只剩下6000萬左右,消失了40%之多。

    崇禎十七年(1644年),天津總督駱養性奏稱,八月天津遭遇一場嚴重的疫情,大多數患者感染後迅速死亡,致死率很高,傳染性極強(這就是鼠疫的典型特徵)每天病死的有數百人之多,被傳染病滅門的家庭多到“排門逐戶”的地步,天津全城“棺蒿充途,哀號滿路”,街上擺滿了棺材和裹屍的席子,路上全是失去親人者的哀號。而這場恐怖的傳染病是由李自成的軍隊帶來的。

    據《懷來縣誌》記載:“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五日闖賊入懷來,十六日移營東去,是年凡賊所經地方,皆大疫,不經者不疫。”

    疫情於北京、河北一帶四處蔓延之際,李自成的軍隊一頭扎進疫區,四處搶掠,不僅給病原體帶去了無數的宿主,不斷行進的軍隊更是將疫情擴散到四方,造成巨量的人口蒸發。

    3.鼠疫與眀亡清興

    “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鼠疫給明朝末年的百姓帶來的危害是深重如地獄的,而對國家的打擊也是一樣,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至北京,僅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短短四個月,京城死亡人數竟高達五分之一,鼠疫不分物件,無論平民、商人,亦或是帝國的京軍,亦遭此浩劫,“大疫軍死者眾”,守城的五萬明軍“衣裝狼狽,等於乞兒”,在鼠疫肆虐京城三年後,闖賊陷京師。而歷史彷彿開了個玩笑,由大量流民構成的闖軍同樣深受鼠疫困擾,而由於鼠疫傳播的媒介—跳蚤討厭馬匹的氣味,以騎兵為主的清軍幸運地免疫,順手擊潰了羸弱的李自成和腐朽的南明政府,最終奪得天下。

  • 9 # 蘇黃米

    在古代,鼠疫就是滅頂之災。可怕之處就在於鼠疫傳染性強,幾乎逢染必死。簡直就是死神來了。

    明朝末年山海關以內各省全部人口大約是1億人口,而在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就北京來說,四分之一被鼠疫奪去生命,20萬人命赴黃泉。後來農民軍來了,如入無人之境。

    有一種說法,就是明朝不是亡於農民軍,而是亡於鼠疫;農民軍不是亡於清軍,而是亡於鼠疫。

    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北京已經遭到了鼠疫的侵襲,明軍的戰鬥力大大下降。而進京40天后,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戰鬥銳減。遇到清軍,不堪一擊。有關文獻記載崇禎 116年秋,鼠疫已出現在北京一帶,只因冬天氣溫低,鼠疫傳播緩慢。李自成軍於次年農曆三月進抵北京 (公曆為 4 月),3月間春暖花開,大規模的鼠疫爆發,崇禎的御林軍短時間內就失去了戰鬥力。李自成因此未遇大戰就佔領了北京。李自成大軍進京後也感染了“鼠疫”,戰鬥力大減 。李自成的敗兵同時成了鼠疫的傳播者(明朝文獻記“賊過處皆大疫載”),新兵入伍即染鼠疫,失去戰鬥力,兵力再多也始終無法抵擋清軍的虎狼之師。

    那麼,清軍為什麼沒有感染呢?歐洲人在研究14世紀的歐洲鼠疫時,從壁畫及文字中發現,在鼠疫大流行中只有騎兵倖免於難。於是得出結論:鼠疫經跳蚤傳播,跳蚤討厭馬匹的氣味,所以騎兵沒有被鼠疫傳染!眾所周知,清兵主要由騎兵組成,騎兵因長期與馬匹接觸,身上帶有馬匹的氣味,跳蚤不會去光顧這些騎兵,所以清兵是不會傳染上鼠疫的。

    在歐洲中世紀,也有過鼠疫。歐洲和中東的人口銳減,意味著每五個人就有一個死亡。近代還有一場東北鼠疫,更多內容請看我寫過的文章:《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20世紀初,時尚界流行穿皮草。旱獺皮經過處理可以媲美貂皮,肉又可以食用。捕到旱獺也不難。世界市場太需要旱獺皮了,從1907年到1910年,旱獺皮的價格飆升3倍,滿洲里出口的旱獺皮從70萬張增長到250萬張。俄華人見有利可圖,即私募華工,四處獵獺。

    關於東北鼠疫的第一個記錄是這樣的:一個來自山東的王姓勞工,打死了一隻生病旱獺,就地剝皮而食,回到客棧後感覺頭昏、咯血,不久即死去。當然,也有人說,勞工並沒有吃掉旱獺,只是誤捕到生病旱獺。

    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不難想象,大批次的需求使得更多的人因為利益的驅使投入到獵獺工作。而這些捕獵者可能是外地來的農民,沒有什麼捕獵經驗。一隻病病殃殃、東倒西歪的旱獺當然比一隻生龍活虎、活蹦亂跳的旱獺更加容易捕捉。捕獵健康的“須費經營,器具須精,槍法須準”。而獵取病獺,“或用棍打,或用犬捕,垂手可獲”。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小利之中存在大患。一旦與步行蹣跚、腋窩腫脹的旱獺接觸,便會立即感染。如不接受及時治療,不但一人死亡,還會如同多米諾骨牌一般,形成不可收拾之勢。

    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生病的旱獺得的是鼠疫。鼠疫是一種多嚴重的病呢?從1347至1353年,被稱為“黑死病”的瘟疫席捲整個歐洲,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黑死病,就是鼠疫。東北三省的鼠疫最初發生在黑龍江滿洲里,要是在更早的時候,荒涼的山谷和漫長的道路是有效的屏障,可以阻止疫病的快速傳播。然而,在1910年,隨著鐵路的修建,人們跨過難以逾越的荒野已經不是按照天,而是按照小時來計算了。

    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盛京時報》寫道:“其流行蔓延之速,於文明世界為五百年中所未見。”僅僅七旬之久,鼠疫已經流毒於整個東三省,1910年11月8日,傅家甸(今哈爾濱道外地區)發現鼠疫感染者。到了12月28日,當地因鼠疫死亡的人數高達185人。12月2日,長春首次出現感染者,很快波及奉天(今瀋陽),繼而傳播到大連,“東三省府廳州縣地方蔓延所及者六十六處”,“計奉天二十八處,吉林二十三處,黑龍江十五處”。另外還波及鄰近東北的山東、直隸等省區。鼠疫在短短兩個月內即遍及白山黑水,進而“揮師入關”。

    鼠疫有多嚴重呢?整個鼠疫流行期間,傅家甸有5693人死亡,這個數字是怎樣一個概念呢?假如每家有三口人,其中就有一個死掉。整個東三省,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全都人心惶惶。許多地方棺木銷售一空,人死了都沒有棺材可進,只能草草埋葬。1911年1月21日的《北華捷報》稱:“中國北方感受到極大的驚恐,政治和商業幾乎被完全忽略了。”在北京,“朝廷上下,朝夕戒備,如臨大敵。”就連深居內宮的隆裕太后也下令宮禁。整個京城人心惶惶,就連外華人也不例外,“旅華洋人聞之恐慌,各華人士皆畏與華人往來,北京東交民巷外交團區內,以限制華人入內。”1911年,“德國皇太子,本定來華訪皇室,以鬧疫中止。”

    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感染鼠疫的患者無一康復,“生死的狀況無與倫比的慘烈”。“患者從被感染到死亡,期間是2小時到2天;而受感染的病人外表看起來十分健康,喜歡到街上游蕩並宣稱自己無病”,而抬到醫院幾小時後就死亡。傳統的捕鼠、發放中藥等防治措施幾乎根本來不及發揮效力。一個男人從瀋陽回到村裡,生病而亡。家人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按照傳統習俗進行埋葬。過了幾天,全家7口人全部死去,僅僅剩下一名嬰兒在剛剛死去的母親身旁嚎啕大哭。鄰居們幫忙埋葬了屍體,然後動手拿走了屋裡的東西,衣服、被褥,甚至病人曾經坐過的墊子。隨後幾天,一個人接著一個人感染上鼠疫,除了一名70多歲的老年婦女和3名嬰兒,全村150人相繼死去……

    為了防止更多的人感染,最好的辦法就是隔離。此時,不得不限制鐵路運輸了。民間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控制迅猛發展的疫情,必須要有強有力的政府行為。

    疫病本身就已令人頭疼,日俄卻趁機火上澆油。自鼠疫開始流行以後,日俄在各自控制區積極防疫的同時,不斷指責中國政府的無能。俄國當局不但以哈爾濱的主人自居,對華人進出嚴格限制;而且威脅中國政府,如果疫情繼續發展,“將用軍隊保衛哈爾濱”。俄國外交大臣沙查諾夫向德國外交代表主張,制止鼠疫的“唯一辦法是俄國在中國北部中心駐紮軍隊”。

    日本人雖然沒有俄華人表現得那麼露骨,但是他們藉口保護僑民,在瀋陽設立防疫總局,在長春、鐵嶺、遼陽、安東、大連等地設立分局,處處表現出過分的“熱情”,以至於連美國公使都認為他們純屬“招搖過市”。日本人所辦的刊物公開宣稱:“中國忽視消滅流行病向全世界表明,中國應該被解除他對滿洲的責任”。當時日本軍國主義的狼子野心,人盡皆知,以至於有人議論,是日本人在井水裡下毒,傳播鼠疫。清潔水井的工人因此十分忙碌,就連工錢都漲了4倍。

    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在重重壓力之下,1910年12月初,清政府命令民政部和郵傳部聯合辦公,商議防疫辦法。攝政王、軍機處多次下令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等切實辦理防疫事宜,尤其提醒要注重交通防疫。中央政府還於1910年12月25日,在內廷召開特別的防疫會議,由守衛大臣、內務府、民政部、郵傳部、法部、陸軍部、大理院等各大臣共同參加研究防疫對策。各級防疫機構開始設立。

    中西醫聯合起來,各盡所能。“中醫用針炙,服牛黃、犀角涼血敗毒等藥,西醫用瀉鹽加非精班松咽松打、鴉片酒、安的排林、金雞納霜、白蘭地酒、毛地黃酒、馬前委精酒、信石水等藥。”在瀋陽的傳教士醫生傑克遜奮不顧身地投入抗擊鼠疫的戰鬥中,還沒來得及開始他長期的救人和傳教事業,以身殉職。他的同行克里斯蒂在寫給國內的信中寫道:“我們正在透過死亡的陰暗峽谷,就我們所能看到的事實而論,這條峽谷是漫長的。在我們取得徹底的勝利之前,可能還有很多日子。……他正準備為他的終身事業奮鬥11年,然而他在這裡的工作時間只有兩個月。人們可能會想,在工作開始之前,他就被帶走了。但說他的終身事業都濃縮排最後的十天,他的死是他的事業中最偉大的部分,應該更為正確。”

    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滅頂之災|晚清鼠疫:一隻病旱獺,險些拉著東北陪葬

    杜德格爾·克里斯蒂記下總督錫良在英國領事館為傑克遜舉辦葬禮之時的演講——

    “我們辜負了皇帝對我們的信任,倍覺慚愧:我們已經讓可怕的瘟疫蹂躪了神聖的首都盛京。在災難襲來的時候,大英帝國的國王陛下對每個國家都表現出同情,他的臣民,傑克遜醫生,被他君主的精神所感動,以一種救世主的襟懷,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世界,在我們國家需要而請求幫助的時候,他,豪爽地答應了。

    當我們在瘟疫肆虐的地方戰鬥的時候,他毅然前來幫助;在垂死者的呻吟聲中,他掙扎著照顧那些罹難者。因勞累疲倦,瘟疫抓住了他,使其過早地永遠離開了我們。任何辦法都不能掩飾我們的憂傷,任何語言都沒法表達我們的悲痛。

    啊!傑克遜醫生的在天之靈,我們代表滿洲2000萬人民懇求您代為求情,請上天結束這場瘟疫吧,那樣我們就可以重新享受天倫之樂,高枕無憂。在活著的時候,您是個勇敢的人,現在,您是一位尊貴的神靈。高貴的神靈,您為我們獻出自己的生命,而且一直在幫助我們,那麼就請永遠保佑我們吧!”

    救人,就是和時間賽跑。醫生和警察一起參與到隔離工作中,甚至戴著罩上臉的頭盔,包起頭的帽子,戴著手套,仔細地進行檢查和消毒。新年過去了,雪積得很深。大雪給出行帶來了困難,阻止了人們走親訪友,反而有利於阻止疫病的傳播。“當鼠疫仍在肆虐的時候,中國政府採取了一個非常有戰略眼光的重大行動。1911年4月,他們邀請各主要國家的醫學專家在瀋陽召開次會議,討論預防此種傳染病應該選擇什麼方法,以及如果鼠疫捲土重來,又應該採用何種便捷的手段來檢測。先後有10個國家,33名代表應邀前來,其中絕大多數是俄華人、日本人和華人。他們中間有數位知名人士,如加萊奧蒂教授(義大利)、札巴羅蒂尼教授(俄國)和北里柴三郎教授(日本)等。”

    “在抗擊鼠疫的鬥爭中,各個城市張貼的佈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這種佈告用最簡單的日常用語解釋了鼠疫的危險,鼠疫的傳播,以及應該採取的預防措施。”此外,一種稱為“鼠疫公告”的小型報紙每天釋出官方訊息,講述鼠疫傳播的案例,也起到了很好的知識普及作用。

    在經歷漫長的精神和肉體折磨之後,鼠疫終於結束了。參與抗擊鼠疫的傳教士醫生克里斯蒂蒼老了許多,這是他生命中最為黑暗的日子。而事實上,自從在瀋陽街道上出現第一個病人起,鼠疫僅僅持續了不到4個月時間。這次鼠疫的控制中,政府起了最重要的作用。各級專門化機構的設立、以警察為督導的防疫舉措,都是以往政府所未曾見採用。清末新政開始創立了現代衛生警察制度,但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均比較不完善,而此次東北瘟疫使得這種衛生行政得以確立。現代防疫將社會個體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置於國家控制之下。當然,人們對西方醫學知識和公共衛生的接受也因此更為普遍。

  • 10 # 這個歷史很正

    明末時期發生的鼠疫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壓倒大明的最後一根稻草。直接使得李自成的大軍幾乎是毫無阻力就攻破了北京城,隨後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大明亡國。

    先來說說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菌所致的烈性傳染病,傳染性極強,而且病死率極高,對於社會造成的危害極大。

    明末時期的鼠疫是由於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使得明朝連年遭遇災害。極端的天氣導致了糧食的大幅度減產,百姓為了填報肚子,搜刮了一切可以吃的東西,從老鼠洞裡的糧食到路邊餓死的老鼠,都成為了人民口中的食物,而寄生於老鼠體內的病毒從而得到快速的傳播。

    崇禎年間的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從山西開始並迅速向周邊城市蔓延。而到了崇禎七年至八年,當地的百姓為了躲避鼠疫都紛紛出逃,這也使得鼠疫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從山西開始,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傳播到陝西、河北然後天津,京師。

    而且鼠疫病毒發病極快,曾有朝染夕死者,而且日不下百人。

    《明通鑑》:“京師大疫,死者無算”。“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這場鼠疫發生在北京城破前一年,北京每天死亡上萬人,以至於城門口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沿街小販幾乎盡死,而且連士兵都有大批的死去。

    而此時的李自成雖然聲勢浩大,號稱擁兵百萬,但大多是沒有經過訓練的烏合之眾,李自成在碰到官軍之時,多次被打敗,以至於李自成多次向朝廷請封異姓王,連發三道檄文,企圖“還陝圖後舉”。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李自成並沒有覆滅明王朝的決心。

    但是由於朝廷剛烈,崇禎剛烈都拒絕了李自成,李自成所幸舉兵北上京師,如果此時京城有兵丁還好,但是由於鼠疫霍亂以至於湊不出一支香菸的兵丁,所以京城幾乎是不攻自破。

    明朝的滅亡肯定不是由某一個原因造成的,而鼠疫僅僅是壓倒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末的時候,全國各地流行著一種“疙瘩病”,或者叫“疙瘩瘟”。《明史》上曾記載:“病者先於腋下股間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藥餌。”

    那麼,這是一種什麼病?究竟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這場瘟疫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明軍北伐)

    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先得來談談明朝和蒙古之間的恩仇。

    明朝和蒙古有不世之仇,畢竟大明王朝滅掉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將之趕到了偏遠的漠北之地。朱元璋和朱棣還數次北伐,攻打蒙古。

    在整個明朝時期,蒙古從沒有中斷侵擾明朝邊境。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蒙古是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註定了他們除了牛馬等生活原材料外,許多生活必需品都需要透過互市,嚮明朝購買。

    朱棣在位時,曾允許蒙古以朝貢的形式,在指點的地方與明朝進行貿易。以便他們能交換到鐵器、瓷器和布料等。

    同時,朱棣為表現明朝是上邦大國,在蒙古人朝貢時,往往會賞賜豐厚的禮物。

    幾朝皇帝過後,為了能得到更多的賞賜,來明朝朝貢的蒙古人隊伍越發壯大。不僅如此,他們來回的費用,也都由明朝承擔。

    這種吃大戶的情形,讓明朝苦不堪言,所以一再限制蒙古人來朝貢的人數。這就引發了蒙古人的不滿,於是開始不斷侵擾明朝邊境,四處燒殺搶掠。

    到嘉靖在位時,對於蒙古的搶掠,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於是明朝乾脆關閉了互市貿易。結果導致蒙古人的瘋狂報復。儘管後來迫於壓力,明朝又開放了互市貿易,但是蒙古人卻成為了影響明朝安定的毒瘤。

    (嘉靖皇帝畫像)

    同時,由於明朝天災人禍不少,許多明朝百姓為了生活,只得逃往蒙古草原,在那裡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

    當草原被大量開墾後,生態就遭到了破壞,老鼠和人就形成了人鼠雜居的情形,人和老鼠接觸的機會,也就大大增加。

    到明朝末年,幾乎沒有風調雨順的時候。先是氣溫陡降,低溫和乾旱導致莊稼多年歉收,饑荒在全國蔓延,餓死者不計其數。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紛紛暴動。再加上後金一心想挺進中原,因此,延續了200多年的明王朝政權,到了大廈將傾的時候。

    天災人禍也影響了老鼠。找不到食物的老鼠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很快就有老鼠感染了鼠疫,並迅速在同類中擴散。

    為了尋找食物,帶有鼠疫的老鼠,不斷往人居住的地方遷徙。而當時的饑民為了果腹,他們不僅會把老鼠藏在洞中的食物扒出來吃,還把死在路邊的死老鼠揀來吃。這樣一來,人就很容易感染鼠疫。同時,由於當時逃荒者眾多,於是鼠疫被他們帶到了各地,很快鼠疫就在全國爆發了。

    (古裝影視中的瘟疫)

    顯然,由於當時的人不認識鼠疫,所以才稱之為“疙瘩瘟”。

    據《明史》記載:“崇禎14年始,大名府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廣平府大飢疫,人相食。京師大疫,天津大疫。河南全省大疫,開封府陽武縣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榮陽,民死不隔戶,三月路無人行。”

    由於古代醫療條件非常落後,只能倚靠中醫保守治療,而且當時的人們並不瞭解什麼是“人傳人”,許多人為了避疫,紛紛舉家遷走,這樣一來,鼠疫猖獗,各地均不能倖免。

    很多傳染上疫病的人,幾乎是“朝染夕死”。光是北京都城裡,每天“死亡都數以萬計”。以至出城下葬的棺材,將城門都堵得嚴嚴實實。

    明末書籍《花村談往》還對這場瘟疫的兇險,有過大量形象的描述。

    比如,有個官員前一分鐘還和同僚喝茶,後一分鐘已經“不起而殞”。

    比如,兩人騎馬,先後而行,前人才說幾句,回頭望時,後邊的人已經“殞於馬鞍,手持馬鞭奮起”。

    比如,婚禮正在進行,新婚夫妻卻已暴斃於婚禮之上。

    由此可見,被感染上鼠疫的人,幾乎沒有醫治的時間。

    (感染鼠疫的明軍)

    鼠疫不光導致百姓多病死,明朝的軍隊也因感染,死傷無數,戰鬥力極速下降。以致北京內外城牆15萬多的垛口,只有不到5萬士兵守城。這樣平均分下來,差不多一人要守4個垛口。

    就算是這些僥倖存活計程車兵,由於久無軍餉,糧草又供應不上,因此他們“衣裝狼狽,等於乞兒”。病弱計程車兵早已沒有戰鬥力,只能坐在地上休息,以致拿鞭子抽打他們,也無法驅使他們站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的大順軍,很容易就打進了北京城。

    有人會問,李自成的大順軍難道就沒被感染鼠疫嗎?

    李自成攻進城的時候,已經是春天,隨著氣溫的回升,鼠疫已經得到了一定的平息。

    可以說,李自成能夠勝利,是得盡了天時地利。可惜的是,他只是個沒有見識的農民,不懂治國之策。所以最終只做了42天皇帝,便被緊隨其後的清軍打得倉皇而逃。

    (參考史料:《明季北略》《明史》《花村談往》)

  • 12 # 史趣

    關於明朝滅亡,歷來爭論頗多,有說吏治腐敗、宦官專權的,也有說分配不均、貧富差距的,更有說受小冰河期影響的。說法種種,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提及明末大鼠疫。鼠疫雖然不是大明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絕對是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有人說,它是壓垮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不是危言聳聽。上海交通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曹樹基、李玉尚等人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觀點,並被很多人認可。

    那麼這場鼠疫究竟有多嚴重呢?

    我們先從明朝滅亡這個點說起。大家知道明朝亡於1644年。在這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出現了李自成。這一年的正月,李自成在長安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李自成又攻克太原,到了三月份已經攻進了北京,明朝由此滅亡。

    事實上,自李自成十八日攻克北京外城時,只用了四天多時間,便住進了紫禁城。北京是明朝的國都,也是重兵把守的所在,算上京師三大營,以及內城的武衛營,兵力少數也有5萬多人,怎麼會突然之間就淪陷了呢?況且,李自成帶去的兵力雖然號稱幾十萬,但大都是疲憊之師,戰鬥力並不怎麼強。

    問題就出在這鼠疫上。夏燮《明通鑑》記載:“(崇禎十六年)京師大疫,死者無算。”當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就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事實上,在李自成的軍隊到來之前,北京早已被鼠疫折磨元氣大傷,民眾死了大半,軍隊戰鬥力所剩無幾。2.7萬匹戰馬中也只有1千匹可以騎乘,15萬多個垛口中只有5萬名士兵據守,空防將近三分之二。僥倖得活計程車兵大都“衣裝狼狽,等於乞兒”。

    這個時候的北京形如鬼城,重兵之下焉有不破的道理。

    北京並不是明末鼠疫中擊垮第一座城市,也不是最後一座。早在崇禎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屬縣相繼發生大疫,“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河間和大名“瘟疫傳染,人死八九”。崇禎十六年(1643年),天津“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可以還原這樣一幅景象:持續多年,每天都有人死亡,早上感染,晚上就死了,一家人都死得差不多了,無人弔孝、無人慰問。除了死亡,還有旱災、蝗災及戰亂,整個世界死寂一般。這場鼠疫正在摧毀大明王朝的一切。

    鼠疫這麼厲害,它是從哪裡來的呢?根據典籍記載以及現代人的推測,明朝中後期,明朝與蒙古交流頻繁,很多人到草原上開墾,造成草原退化,老鼠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到進入農家田舍、荒野溝壑,與人接觸的機會大大增加。

    當然,給大明帶來風雨的還是氣候。早在萬曆年間,明朝就進入了“小冰河時期”,廣東下雪,北方乾旱,乾旱和低溫雙重侵襲,全國性的災荒反覆上演。在這種背景下,老鼠趁虛而入,肆意橫行,將病菌帶給人類。

    所以說,明朝的滅亡與鼠疫有直接關係。至於有人說,鼠疫毀了大明,也坑了李自成,為何唯獨沒傳染給清兵呢?這個問題經過後人的研究,已初步有了答案:鼠疫的傳播載體是老鼠身上的跳蚤。清兵是騎兵入關的,而跳蚤討厭馬的氣味,這就基本上阻隔了傳染源。至於他們入主中原後,冰期影響已不太明顯,災荒逐步緩解,大規模的鼠疫也就是自然消失了。

    從這個角度看,也真是大明氣數已盡。

  • 13 # 格林觀史

    老鼠內部存在的病毒,一旦擴散將會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明末時期的小冰河時代或是鼠疫爆發的開始,鼠疫爆發後引起了一系列的事情。

    京城防護猶如虛設,京城內房屋十室九空,間接導致的是李自成毫不廢力氣進入紫禁城,崇禎皇帝只能在煤山上上吊自殺。

    這場危害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明王朝也是被這一根稻草成功的壓倒了!

    明末時期連年天災,在天氣影響之下,很多城市的人都沒有吃的,沒有吃的能怎麼辦呢?那就只有去搶倉庫,倉庫搶完之後,山上的老鼠、城裡的老鼠、村裡的老鼠都成為聰明口中的食物,在當時他們不會管老鼠有沒有細菌,而是在想自己不吃就會被餓死。

    老鼠體內的細菌,一旦沾染到人體內部,按照當時的醫學條件來講,幾乎無法根治。崇禎是大明一位比較倒黴的皇帝,天災不斷,內有李自成的作亂軍,外有後金在關外叫囂,加上各種各樣的天災,崇禎統治下的明朝,算得上是瞬間土崩瓦解!

    鼠疫最開始的時候是在山西境內,人民沒有吃的,就連老鼠都已經吃光了。伴隨著山西人離開家鄉的還有體內的病毒,在古代消滅鼠疫,各朝各代使用的方式,便是鎮壓。鎮壓就是將患者集中到一起,然後殺害。

    可是明朝當時已經不具備這樣的實力了,鼠疫從山西開始發生之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反而是在山西臨近各省大肆的傳播,京城不久後就遭到了鼠疫的侵襲。崇禎皇帝整日在朝堂上問大臣應該怎麼辦,東林黨人紛紛不知道怎麼辦,這也就導致了李自成的起義軍一天比一天強大,最後長驅直入北京城。

    鼠疫傳播的原理,及鼠疫的擴散過程

    鼠疫的傳播主要是由於人類,單靠老鼠去傳播病毒,這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若是老鼠可以透過自主傳播的話,那簡直是太可怕了。其實傳播的原理就是筆者上述所說,大多數情況下是人類啃食,病毒傳染到人體之內,從而由人類帶動,透過呼吸道開始傳染。

    被鼠疫叮咬的人,外觀特別的明顯,他們的身上會有明顯的“大疙瘩”,這種病症在當時也被稱為是“疙瘩病”。這種病狀幾乎能讓一個家庭絕戶,在當時幾乎沒有人敢去參加弔唁,隨著事態發展的越來越嚴重,直至連收屍的人都沒有了。

    說白了就是由於生態環境被破壞了,生態平衡一旦被破壞,疫情就會開始。想要停止的話,只有當某地的生態平衡重新達到平衡,明末時期可以說老鼠都已經被吃光了,足以可見小冰河時代造成的影響力。

    鼠疫的傳播原理以及鼠疫擴散過程,我們現在都一清二楚了。

    接下來我們來分析,明朝276年經歷的災難!

    自朱元璋建國起,至明朝被滅,明朝天災人禍達到了1000多次,平均每年都會有很多次,在強盛的王朝還可以鎮壓,若是在末代這種事情,幾乎都會成為壓倒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自萬曆末期的時候,明王朝就有些無法招架這些突如其來的天災。

    雖然有人天生就會免疫這種病毒,可這樣的人真的是寥寥無幾。明朝真的是一個多災多難的王朝,守軍一不留神,不是被起義軍的弓箭射死,就是被鼠疫無情的奪取了生命。當然這場疫情與李自成的起義軍也有很大的關係。

    可是起義軍卻並沒有很多人患上這種病痛,在明朝滅亡前夕,在京城居住的人,幾乎每一天都有100人左右死亡。

    總結:

    總而言之,明末的這場災難帶給大家是毀滅性的,這是小冰河時期帶來的後果。那麼對與這件事情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 14 # 煮酒談史君

    明朝末年是中國自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生存環境最惡劣的時期。1580-1644年間,這一時期的氣候不僅極為異常,而且還伴隨著極寒、大旱、蝗災等自然災害,這些災害輪番肆虐,造成糧食大規模減產,導致大多數老百姓因為沒有吃的而餓死。

    與天災隨之而行的是各種疾病和疫情的爆發,其中最為嚴重的是令人們聞之色變的熟悉。據歷史記載,明朝滅亡的前幾年是鼠疫的集中爆發期,包括當時的首都北京城內外,遭遇了嚴重鼠疫,造成了大量百姓以及士兵死亡,以至於當時農民起義遍地的時候,朝廷無士兵可調、無民眾可動員。

    在天災和疫情面前,明朝政府缺乏有效的應對經驗,再加上當時醫療條件很差,百姓大量死亡,導致明末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加劇了社會的動亂,最終完全失控。

    在人禍和天災的共同作用下,這個龐大的帝國最終崩潰了,滅亡已成必然。

    明朝鼠疫的起源

    明朝萬曆、崇禎年間,鼠疫就已經在北方地區大規模流行了,而根據史料記載,萬曆和崇禎年間的幾次大瘟疫都是從山西傳來的。

    萬曆八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役,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瘟疫先是在大同爆發,然後迅速傳播,從山西到河北再到北京,疫情大規模爆發,造成了北京地區大量人口死亡,在疫情爆發地區,死亡人口約佔總人口的40%左右。

    “萬曆十年春夏大頭瘟疫,民死者十分之四。”

    崇禎六年起,鼠疫再次來襲,席捲了整個華北地區。這一次的爆發地點是山西興縣,據記載:“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曰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早晨發病,晚上直接死亡,一夜之內,城都成了空的了,足以可見當時瘟疫的可怕。

    當時的北京城情況更為可怕,疫情席捲了北京城區以及郊外,崇禎十六年夏秋之季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約為40%甚至更多。除此之外,北京城外的疫情也很嚴重,當時因鼠疫而死的人太多,導致很多人死了之後竟無人收屍。

    在鼠疫的肆虐下,北京城已經變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鬼城”,“死亡枕籍,十室九空,甚至戶丁人絕,無人收斂者。”

    北京城破前一年的二月到九月,是北京地區疫情爆發的高峰期。四月份,北京每天因瘟疫而死者達上萬之多,以至於城門都被運出的棺材堵塞。街上的居民,十之五六死去,死在門口的人最多,街上人人自危,連平時玩耍的孩童都見不到了。

    當時在北京的軍隊有十來萬之多,因為這場瘟疫,少了一半。當李自成的大軍攻來時,北京城牆上防守計程車兵,連一萬人都湊不齊。據事後統計,這場鼠疫至少奪走了20萬北京人的性命。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鐵蹄出現在了北京城門下,與他想象中的不同,曾經繁華富庶的北京城已經變成了人間煉獄,因為疫情導致無人守城,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他的軍隊便輕而易舉地便進入了北京城,明朝宣告滅亡。

    疫情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疫情的大規模爆發,使得人心惶惶,不僅百姓大量逃亡,明朝的政府機構也缺人辦公,處於半癱瘓或者癱瘓狀態,不少有錢有勢的官員、貴族,都不能逃脫因身染瘟疫而死亡的厄運,。這一系列因素,使得本來就不安穩的社會更加動盪,明朝的滅亡已經成了必然。

    更為嚴重的是,疫情使得明朝士兵的身體健康受損,無充足體力和精神狀態迎敵,疫情嚴重的地區,士兵大量死亡,戰鬥力量減員嚴重,在農民起義遍地的明末,士兵的大量死亡就意味著國家防禦力量的減弱。

    鼠疫的侵擾,使得人無固志,不僅影響了當地社會的穩定,還對當地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百姓因為沒錢吃飯,飢寒交迫,就會產生大量流民,導致社會治安不穩。而這些流民,正是明朝農民起義的主幹力量,明朝的掘墓者。

    與此同時,疫情常使得當地政府難以實施有力的政府救濟,容易引發民眾對當地政治的衝擊。如果政府在此過程應對不力的話,就很容易釀成大規模的民變。而明朝的滅亡正是一點一滴的民變積累起來的。

    結語

    明朝是一個很不幸的王朝,不僅遇上了百年難遇的“小冰河時期”,更是遭遇到了各種自然災害。尤其是鼠疫的爆發,可以說是成為了壓垮明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鼠疫導致社會動盪,士兵大量減員,而且還在無意間成就了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大軍能夠輕而易舉攻入北京城,最終覆滅了明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單一票據一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