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常容
-
2 # 生活風景記錄者
寡人
1、“寡”意為“少”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論語·季氏》
2、“寡”意為“孤獨”
3、“寡”意有“弱小”
百度上說的是 : 寡人,就是寡德之人,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感覺說的有些簡單了。
“寡人”二字,有謙虛之意,也絕不僅僅是為了謙虛。肯定會帶有一定的示弱,警醒,感嘆,不可一世之意,畢竟君王也是一個人,肉體凡胎,斷不了七情六慾。
這一點,可以參照“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南平百越,北擊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焚書坑儒,大修皇陵。經過一系列的事件,最終逝於邢臺沙丘。
參照以下三句話,加以理解,會有不錯的感受。
當我到達高處,便發覺自己總是孤獨的,無人同我說話,孤寂的嚴冬令我發抖,我在高處究竟意欲何為。——尼采
-
3 # 小李子說事兒
其實這是一種古代君王的謙稱,用來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國,以德服人,為了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要為百姓們謀福利,要成為一個賢君。所以古代的君王就會自稱為自己是寡人。
其實寡人的意思並不是自己孤單一人的意思,皇帝都有自己的皇后,也有自己的後宮三千佳麗,又怎麼可能會孤單一人呢?其實寡人的意思,是指寡德之人,就是表示自己在道德方面還做的遠遠不足,所以古代君王會以這個為謙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就比如古時候的普通人會用吾、鄙人、在下、餘等等詞語來作為自己的謙稱,而古代身份如此高貴的君王,他們自然也會有屬於自己的謙稱,那便是寡人了。
其實會有很多人說皇帝明明就是自稱為朕的,又怎麼會是自稱為寡人呢,其實在秦漢時期之前,君王大部分都是自稱為寡人的,在秦朝之後的大多數的皇帝才會自稱為朕,而且寡人這個詞有古代的許多諸侯也可以用,甚至是諸侯夫人也會用到。
其實這都是一種對身份高貴的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己的功德還不夠,還需要更加努力的為自己的平民百姓著想,來積善成德。
而其實這個詞雖說是謙稱,但是這個詞背後也藏著一種高貴的意思,正是因為自己的身份高貴,擁有著自己的子民,也是為了突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在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周圍的群眾,自己才是最大的,我是統帥所有人的。
所以由此可見,我們還是需要知道古代文化知識的,並不是為了懷舊或是迷信,而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祖先,更好地瞭解中華文化。
-
4 # 酒門提督葉小廚
什麼諸侯王喜歡自稱寡人呢(皇帝除外)
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的簡稱,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用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這和我們國家謙虛的傳統比較吻合,尤其說到自己的時候,基本就是敝人在下,推舉什麼職位的時候基本都是“在下何德何能,不過大家都怎麼怎麼滴在下就恭敬不如從命”。
當然也有人認為“寡人”根本就不是什麼謙稱而是狂妄沒邊的自稱,大家試想,一個諸侯國有幾個王,一個天下又有幾個諸侯國。所以這批人的地位和權力、財富等已經是到達了人生的巔峰,在這一方面,他們完全就是孤家寡人,沒人能比,所以自稱“寡人”完全是高處不勝寒的意思,和獨孤求敗是一樣。因此這不是謙稱,而是狂的沒邊的稱呼。
也有人認為君主的地位和權力、財富都是空前絕後的,因此覬覦這個位置的人太多。歷史上有太多為了爭奪君主位置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甚至是父子相殘,兄弟反目。在帝王家沒有什麼親情可言。至於愛情,就更少了,後宮佳麗三千,有幾個是真的愛君主這個人而不是榮華富貴,更何況帝王家的婚姻絕大部分考慮的是政治因素。
無情最是帝王家,說的就是這個。帝王家雖然人丁興旺、佳麗三千。但君主的內心依舊是孤獨的。所以自稱孤王、孤、寡人。
為什麼諸侯王喜歡自稱寡人呢?這就是答案。當然第一種解釋比較符合實情,第二種解釋也有很多學者專家支援,至於第三種解釋,完全是後人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解釋。
-
5 # l小李哥o
首先,寡人這個稱號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國時期比較常用。之後,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稱。各朝各代的體制習慣雖各有不同,但是一般被封諸侯王者均可自稱"寡人"。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而國王就不一樣,古代中國的國王不稱“朕”,而是自稱“寡人”、“孤”、“不轂”等等。
而孤王,也是指中國古代帝王的自稱。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前,中國處於群雄割掉的狀態,即戰國七雄時代。此時,7個國家的領導人都沒有皇帝這個概念,他們都是一國之主,國王就是最高的統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而作為一個國家的國王,由於地位超人一等,且權利最大,等級制度很強,一般人都是不敢輕易和國王走近的。所以,此時的國王身邊能親近的人很少,彷彿自己是一個人,沒有人能和他相比,才稱孤,或孤王,或寡人。寡人,寡德之人。這個詞的用法比“孤”複雜些。古代王侯可自謙為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古代士大夫也有自稱為“寡人” 的。《世說新語》:“晉王衍諸婿大會,郭家與衍婿裴遐談,衍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古代諸侯夫人也有自稱寡人的,《詩邶風》: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這是衛莊公夫人莊姜自稱。唐以後唯皇帝得稱寡人。
那寡人這個詞的發展經歷如下: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多自稱“不穀”。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
戰國七雄雖自僭號稱王,仍自稱“寡人”,而不用周天子專用的自稱“予一人”。
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和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後多自稱寡人。
東漢末年,群雄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為帝,仍然自稱“孤”不稱“寡人”。
北魏、北周、隋朝的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如爾朱榮、高歡自稱為孤。
自唐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如唐朝諸侯軍閥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聯合對抗朝廷,各自稱王,盟主朱滔自稱孤,王武俊等人自稱寡人。唐順宗為太子時自稱寡人。五代郭威未稱帝前自稱寡人。
-
6 # 德勝之聲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君王是人王,天大地大人亦大,然而君王是眾人之王,管理眾人之事,但是他卻不是千手觀音,可以有千雙手,管百家事,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德有才之人輔佐,然而好比一隻倒滿水的杯子,是無法繼續加水進去的,所以我君王要自稱寡人,自稱不穀,自稱孤,孤家寡人一個,又沒什麼才德,這麼可憐,你不幫他怎麼辦,正是因為他無才無德,孤零零一個,可憐兮兮,故而眾人才可以幫他,眾人幫他一起管理眾人之事,他就可以垂手而治了,在這方面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做對比,那就是周文王為姜太公拉車800步,拉出來周天下800年,而商紂王因剛愎自用,最終導致鹿臺自焚而死!
-
7 # 文字春秋
古代君王、諸侯都自稱 寡人,有學者認為 寡人 就是寡德之人,這是君王的謙稱,說自己德行不足,時刻督促自己要修身養德。
其實這是一個流傳很久的錯誤觀點,德行 是為人之本,寡德 就是 缺少德行,無論對什麼人,說他缺德都是一種嚴重侮辱,誰也不會自稱 我是缺德之人。
就連普通百姓也會說,我雖然有些笨,但是我德行很好,請大家信任我。君王絕不可能說自己是寡德之人。
而且孤 和 寡是同義詞,君王更多是自稱 孤,如果 寡人 是寡人 是 寡德之人,那 孤 又如何解釋?
實際上 寡人 的真實含義是 身邊缺少人才,孤是孤獨,同樣也是身邊沒有人。
古代君王、諸侯想要開創江山社稷,必須要依靠許多能臣猛將的輔佐,治下更要擁有大批黎民百姓,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戰國策》有: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後王稱 孤、寡。所以春秋戰國時,諸侯都自稱 寡人、孤。
意思是:我很孤獨,我身邊缺少人才,我很痛苦,希望天下才子都來陪伴我,幫助我。
這是表明一種自謙的態度,自己聲稱身邊缺少人才,以此來吸引人才匯聚到身邊。能臣猛將才是江山穩固的根本,黎民百姓點的擁護才是社稷安寧的基礎。
一個人孤獨痛苦時,別人來陪伴,他才會珍惜,並熱情款待。君王自稱 寡人,是告訴大家,人才再多,我也不嫌多,多多益善。
反之,如果你傲慢無禮,整天說,我身邊人才多的很,有你不多,沒你不少,那天下才子會感覺受了冷落,人家就不來了,身邊的人也會逐漸離去,這種人必然會失敗。
傑出君王都是千方百計招攬人才,禮賢下士,虛心求才。比如,周文王親自為姜子牙拉車,劉備三顧茅廬求出諸葛亮,蕭何月下追韓信,燕昭王千金買骨,君王還要貼出招賢榜,設立招賢館,都是為了吸引人才,以開創霸業。
齊國田氏家族用大斗借出糧食,用小鬥收回,結果大批人民歸附田氏,最後田氏代齊,奪取了齊國江山。
所以,求取人才才是古代君王稱孤道寡的根本原因。
另外,朕 也是君王的自稱,甲骨文 朕 是一個人守護火種,在原始社會要依靠火來做飯,取暖,嚇退野獸。當時沒有火柴,取火非常困難,必須要有一個人專門守護火種,這人叫 朕,別人都要出外勞動,朕 可以守在部落裡,比較輕鬆。
因此 朕 地位較高,後來成了人們的自稱,秦朝才規定,只有皇帝可以稱 朕,以後 朕才成為皇帝的專有自稱。
-
8 # zy清說歷史
平時在看一些古裝劇或者古典小說的時候,常常會看見帝王自稱“寡人”或者“朕”。其實“寡人”的原意指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和我們現在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古代帝王的自稱很多,最常見的就是“朕”,其次是寡人、孤、不俗等,朕字的本義為舟縫,由此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在秦始皇之前,秦以前,不論尊卑,皆自稱朕,比如屈原《離騷》中說“朕皇考曰伯庸”。
秦始皇之後李斯建議秦始皇將朕定為天子的自稱,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從此普天之下,除了戰亂分裂,只有皇帝一人能自稱朕。
相對於朕,寡人和孤就比較常見,春秋時期諸侯王可自稱寡人,比較弱小的諸侯王自稱孤。到了東漢末年諸侯王就習慣自稱孤,比如《三國演義》中曹操為魏王,常常自稱孤,而孫權稱帝后仍自稱孤。南北朝時期自稱寡人或者孤的都很常見,唐以後自稱寡人的就很少了。唐之後往往皇帝才敢稱寡人。
為什麼古代君王和諸侯王要以寡人自稱呢?古代的觀念認為君主的權利是上天賦予的,所以皇帝自稱天子,而古代講究“以德治國”和“以德配天”,也就是說上天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所以君王要是失德便會失去尊貴的權力地位,所以自稱寡人是君主的一種謙稱,自謙德行很少。而帝王自稱孤,並非指天下就自己一個,感到孤單,意為特立無德能。
-
9 # 歷史羽林郎
一,其實這是一種古代君王的謙稱,用來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國,以德服人,為了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要為百姓們謀福利,要成為一個賢君。
二,寡人不僅表示帝王只此一人的高貴,也是在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周圍的群眾,自己才是最大的,我是統帥所有人的。所以古代的君王就會自稱為自己是寡人。另一方面寡人的意思,是指寡德之人,就是表示自己在道德方面還做的遠遠不足,所以古代君王會以這個為謙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就比如古時候的普通人會用吾、鄙人、在下、餘等等詞語來作為自己的謙稱,而古代身份如此高貴的君王,他們自然也會有屬於自己的謙稱,那便是寡人了。
三,可是會有很多人說皇帝明明就是自稱為朕的,又怎麼會是自稱為寡人呢,其實在秦漢時期之前,君王大部分都是自稱為寡人的,在秦朝之後的大多數的皇帝才會自稱為朕,而且寡人這個詞有古代的許多諸侯也可以用,甚至是諸侯夫人也會用到。其實這都是一種對身份高貴的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己的功德還不夠,還需要更加努力的為自己的平民百姓著想,來積善成德。
-
10 # 付貴寶1
中中國人歷來謙虛,君王也不例外,寡人就是君王對自己謙虛的稱呼
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是古代君王、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
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
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謙稱自己是“寡人”。
中國古代的君主分為皇帝和國王,皇帝從秦始皇開始,把原來每個人都能自稱的“朕”用於皇帝的專稱。除了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用。
國王則不一樣,秦朝以前的國王和後來分封的諸侯國王,不稱“朕”,而是稱“寡人”、“孤”、“不轂”等。
寡人一詞古代君主的謙辭,先秦時期,王、諸侯、士大夫等,都可以自稱為寡人。那時侯,寡人不是男人的專屬,諸候夫人也可以稱寡人。《詩經》中記載,衛莊公夫人莊姜就曾自稱寡人。
古人常用寡人來謙虛地說自己無德無能,但是,唐朝以後,這種現象明顯減少了,逐漸變成只有皇帝可以自稱寡人。
皇帝自稱朕的情況,也和寡人差不多,早先,人們都可以用朕自稱,朕和現代漢語裡的“我”相似。並且,使用這一稱謂的人不分等級,此時的朕並沒有特殊含義,只做第一人稱使用。
然而到了秦始皇稱帝,朕就只有皇帝一人可以自稱,其他任何人不能用朕自稱。
其實,朕最早指的是身體的意思,嬴政以自己功蓋三皇五帝,以始皇帝自稱。
並且認為這個詞有“預兆”、“朕兆”的意思,所以要專用到自己身上,以尊皇權
孤的用法完全是延續了秦朝以前的稱謂習慣。因為在沒有皇帝一人獨掌天下的諸侯紛亂時期,王與諸侯國王並存,因孤含有“獨自”和“孤獨”等意味,諸侯們通常用此字來自嘲。
但是到了漢末,孤卻有了雄霸的意思。群雄獨佔一方,各自稱孤。孤從此演變成了王者的代名詞,其中也包含有高處不勝寒的意味。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用來警醒自己以德治國,以德服人,時刻提醒自己不能貪圖享樂,要為百姓謀福利,作一個明君、賢君。 -
11 # 五歲菡寶誦讀古典
天有紫微垣,地有金鑾殿
華夏文化,都是建立在星象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古人認為,天有天帝,住在紫薇垣,人類按照天穹的星象,佈局和設定了皇宮,所以,古代君王,被稱為天子,是奉天行事!
遵道而行道德經說,聖賢之人,是順天而行,服務於天下庶民蒼生。不居功,不炫耀,是聖人的德性。所以自古及今,古代君王都自稱為孤,寡,不穀。
滿招損謙受益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在萬人敬仰,無人能夠制約的帝王之位上。如果不是心懷蒼生,為民謀福利,很快就會被財色權利衝昏了頭,為了私慾,而窮奢極欲,而動兵瀆武,而居功自傲,而凶殘暴掠。
所以古代君王自稱寡人,也是心理的一種制衡,時刻警惕撂挑子,一頭高!
中國自古的文化,是太極文化,是和的文化,是中庸的文化,在至高的位置上,把心態謙卑到極致,是一種和,是一種長治久安的思想!
-
12 # 國寶小熊貓123
其實這是一種古代君王的謙稱,用來警醒自己要以德治國,以德服人,為了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要為百姓們謀福利,要成為一個賢君。所以古代的君王就會自稱為自己是寡人。
其實寡人的意思並不是自己孤單一人的意思,皇帝都有自己的皇后,也有自己的後宮三千佳麗,又怎麼可能會孤單一人呢?其實寡人的意思,是指寡德之人,就是表示自己在道德方面還做的遠遠不足,所以古代君王會以這個為謙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就比如古時候的普通人會用吾、鄙人、在下、餘等等詞語來作為自己的謙稱,而古代身份如此高貴的君王,他們自然也會有屬於自己的謙稱,那便是寡人了。
其實會有很多人說皇帝明明就是自稱為朕的,又怎麼會是自稱為寡人呢,其實在秦漢時期之前,君王大部分都是自稱為寡人的,在秦朝之後的大多數的皇帝才會自稱為朕,而且寡人這個詞有古代的許多諸侯也可以用,甚至是諸侯夫人也會用到。
其實這都是一種對身份高貴的人,對自己的謙稱表示自己的功德還不夠,還需要更加努力的為自己的平民百姓著想,來積善成德。
而其實這個詞雖說是謙稱,但是這個詞背後也藏著一種高貴的意思,正是因為自己的身份高貴,擁有著自己的子民,也是為了突出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也是在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周圍的群眾,自己才是最大的,我是統帥所有人的。
所以由此可見,我們還是需要知道古代文化知識的,並不是為了懷舊或是迷信,而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祖先,更好地瞭解中華文化。
-
13 # 考古牌歷史挖掘機
古代君王自稱寡人其實是一種自謙的稱呼,意為“寡德之人”。這是高中語文考文化常識要考的。古人在稱呼方面的傳統是卑己尊人,稱己方時用謙詞,稱對方時用敬詞。
回覆列表
這是警醒用詞,如同戒指一般是提醒自己而不是用來美觀,為什麼要稱寡,《道德經》39章有解讀: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孤者、寡者是不好的用詞,比如我們現在稱孤寡老人。為什麼不好的詞反而被君王所用呢?
這個詞語就沒有孤、寡之警醒之意了,這是皇帝的自我定位問題。沒了警醒,秦朝就視百姓為草芥,隨意消耗民力,最終歷二世而滅。
君王必稱孤,和寡意在提醒自己的地位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如同孤、寡一樣居於最低處,自己的德行並不圓滿,還很欠缺。
同時也提醒君王,管轄區域內還有孤、寡需要關愛。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朝,宋真宗他的稱呼是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這裡面用到的全是歌功頌德和天命歸的問題,我也弄不清楚這句話什麼意思,但我們可以看到不見了孤,寡,不穀之詞。
這也說明時間越往後推,君王離老百姓越遠,當離的越來越遠之時,看不清老百姓的真實情況,自然就滅的速度就越快了,後世王北韓有過400年的,為何?
就因為君王心中已經無孤、寡。你本來位置最高,你再拔高自己那就飄在雲端了,怎麼能不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