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麗誓言111
-
2 # 文史磚家
古語道“一言喪邦”,意思是大人物的錯誤意見若得到貫徹執行的話,極可能給國家帶來滅亡的命運。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比如劉邦手下的大謀士酈食其曾獻過一計,若得以實施的話,非但漢朝會“胎死腹中”,連劉邦也極可能被項羽消滅。那麼,這究竟是怎樣一條極度危險的計策呢?
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的第三個年頭,此時雙方在滎陽一帶呈膠著相持的態勢,無論哪一方都無法迅速地擊潰對手,取得戰爭的勝利。劉邦固守滎陽城,並透過多條甬道跟外界交通,以輸送軍糧。而項羽為拿下滎陽,多次派兵侵奪、毀壞漢兵的甬道,漸漸地便讓劉邦陷入缺糧的窘境。
天下干戈不息,而滎陽城又遭遇缺糧之憂,如何破解眼前的困局,讓劉邦頭疼不已。此時,首席謀士張良在外公幹,另一位大謀士酈食其為替君父分憂,便向劉邦提出削弱西楚、解困滎陽的“妙計”。由於酈食其先前屢獻奇謀,對劉邦助益良多,所以這一次,劉邦也準備虛心聽從酈大軍師的“良策”。
酈食其將楚漢相爭日久、難分勝負的緣由,歸結為諸侯們的觀望。酈食其直言,秦朝滅亡後,原山東六國的貴族都有恢復故國的夢想,但如今卻無立錐之地,就算是有據地稱王者,也得不到認可,故此怨望、徘徊,不肯為任何一方效力。酈食其就此提出建議,請求劉邦冊封六國貴族為王,使他們恢復祖業,那麼其君臣、百姓都會擁戴劉邦,並助其成就帝業。
楚數侵奪漢甬道,漢軍乏食。漢王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滅其社稷,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之後,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見《資治通鑑·卷十一·漢紀第二》。
此時劉邦已被楚軍的圍困搞得焦頭爛額,一時間方寸大亂,竟然覺得酈食其的提議很有道理,便馬上下令雕刻印章,準備賜予六國貴族,並大封他們為王。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恰好張良適時趕到,並在拜謁劉邦時獲悉酈食其的計謀。張良聽完後大驚失色,跺著腳說道:“如果依此計行事,我們就完蛋了。”(“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劉邦不明就裡,趕緊向張良詢問原因,後者便將八條原由一一道來,其中第七、八兩條最為關鍵。張良認為,山東六國計程車人、將卒們之所以始終追隨劉邦,為的就是在帝國建立後能封侯拜官、封妻廕子,如果一旦恢復六國,這批人必將各自返回到故國效力,再無人幫助劉邦消滅西楚、建立帝業。況且,西楚勢力還很強盛,六國一旦恢復後,難保不會倒向項羽,漢王又憑什麼讓他們再度臣服自己?
漢王曰:“何哉?”對曰:“臣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立六國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七也。且夫楚唯無強,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也。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引文同上。
劉邦此時正在用餐,當聽完張良的分析後,不啻於遭遇一記悶雷,趕緊吐出口中的飯,並大罵酈食其獻上的“良策”實乃餿主意,差點害得他死無葬身之地(“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引文同上)。隨即,劉邦下令停止刻印,並設計逃出滎陽,隨即又奪取大將韓信、張耳的軍隊,由此使得軍勢復振。
兩年後,遭到多路漢軍圍攻的項羽兵敗垓下,因不肯獨自渡江回返江東,遂在烏江亭自刎而死,西楚王朝就此灰飛煙滅。戰爭結束後,劉邦在諸侯和部下們的擁戴下,正式建立漢朝,開創劉氏家族長達400餘年的基業。然而回首往事,如果酈食其當初的計謀得逞,六國得以復立,劉邦極可能被迅速消滅,至於稱帝建國一事更是空想。所以劉邦能擊敗項羽、成就帝業,張良居功至偉。
-
3 # 漩渦鳴人yy
酈食其說起這個名字,就不得不提劉邦對於儒家的看法,劉邦是很看不起儒生的。有一次他甚至拽著一個儒生的帽子在當街撒尿,當時這個人到劉邦這裡的時候,劉邦直接一腳把他給踹了,滾,老子不想見這個人,酈食其並沒有因此直接負氣離開,而是選擇恭恭敬敬地等劉邦,並且告訴劉邦說你們想要推翻秦國就需要聚合大家的力量,我來投奔你!現在你卻告訴我這個想要推翻暴秦統治的人不能加入呢,你讓其他的人怎麼想我是有才能的人,我已經很給你面子了,你趕我走我都沒走,更何況我這個人年紀比較大,屬於長者,你不尊敬長者,你怎麼能行?
劉邦一聽對我確實應該好好招待,因此就把他奉做座上賓。
當然,這個老頭子確實有本事,他去齊國做說客,硬是讓齊國的國君同意投降,要不是最後韓信過來橫插一腳,說不定他是當時最大的功臣,不過這個人也確實做錯過事情,當然,他這個也是屬於病急亂投醫,沒辦法。
當時劉邦被圍困在滎陽這個地方,沒辦法出去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不停的進攻城池,此時此刻,劉邦需要大量的援軍來幫他進攻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幫他脫困。這個時候又沒有援軍,韓信這個時候還沒有拿下齊國,理論上來講,韓信這兩萬多人的軍隊加入了正面戰場也沒有什麼用城。
所以當時酈食其就告訴劉邦說,我們去承認其他六個國家,國君的地位,然後讓他們率領軍隊來幫我們這樣的話,人多力量大一起吧,西楚霸王項羽給搞下去不是很好嗎?就像我們上一次打彭城那個時候一樣。
劉邦一聽都有這樣的建議太好了!有了上一次成功的經驗,劉邦覺得這一次用這個手段可以說是得心應手。
劉邦一聽對呀,我這簡直就是自掘墳墓,釜底抽薪啊!趕緊罵了一聲你個老儒生,整天就出這些不著調的主意。
其實根據當時的情況來講,劉邦確實存在著這一個選項,包括劉邦自己肯定也是知道這個計謀的,只不過,在這之前,劉邦並沒有被失敗衝昏頭腦的時候是不會病急亂投醫,選擇這個計劃的,劉邦這個人就是隻佔便宜不吃虧的貨,你要他幹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你包括他給韓信一個齊王,他都不答應,所以說這件事情。劉邦當時的情況也是一個客觀因素,如果不是項羽逼得太急了,劉邦也不會出此下策。
當然,張良這個時候能夠站出來指證劉邦的錯誤,也是難得可貴的,這也不枉劉邦一直十分信任張良,哪怕張良在前線毫無戰功,最後劉邦還是硬生生的給了他極高的評價,並且在劉邦最後大豐功臣的時候,也是告訴張良自擇齊地3萬戶,周參是所有人裡面受風最高的,也只獲得10600戶。張良在劉邦的心裡的地位可見一斑。張良跟劉邦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主僕之間的關係,而是合作伙伴之間的關係。劉邦當初落魄的時候,張良作為南韓方面的代表人可以說是率先跟劉邦進行戰略合作。作為戰略合作的夥伴,張良出於一個南韓人最後能說出這樣的話,也可以看得出張良跟劉邦之間的感情。
所以說從這樣一個失敗的計策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的東西。
-
4 # 我是趙帥鍋
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的軍事主力一直在滎陽一線打得勢均力敵,而燕趙魏齊等其他諸侯則在旁邊看戲,既不幫助劉邦,也不理會項羽。所以劉邦只能與項羽單挑,但與項羽單挑,劉邦又顯得力不從心。
在這種背景下,張良就建議劉邦開闢第二戰場。總而言之,既然咱們現在無力佔據六國故地,那就讓彭越、英布、韓信去發展。如果這三個人能夠崛起於六國故地,項羽的生存空間,就自然會被壓縮的越來越小。
於是,劉邦派遣韓信東征,並讓隨何策反了英布;當然也派人與彭越取得了聯絡。其後不久,韓信果然不負眾望一舉平定趙國,而英布和彭越也在劉邦的支援下迅速發展起來,對項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威脅。
但此時,劉邦對張良的建議,卻產生了某種懷疑。因為,彭越、英布、韓信發展得實在太快,尤其是韓信崛起的速度,實在超出了所有的人預料。如果這樣發展下去,韓信隨時有可能失控。而彭越、英布又都是自己拉起的隊伍,他們一旦崛起,更有可能失控。
在這種背景下,酈食其就建議劉邦改變張良的戰略。總而言之,與其培養韓信、英布、彭越那種如虎如狼的猛人,還不如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
酈食其給出的理由是:如果用張良的策略來打敗項羽,就意味著將來需要面對在戰爭中崛起的韓信、彭越、英布,這就如同是前門驅虎,後門引狼,一樣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威脅。
但是,如果把把六國故地分封給六國後人,他們發展起來後,同樣可以壓縮項羽在關東地區的生存空間。更主要的是,如果把六國故地都分封給六國後人,等打敗項羽後,劉邦再進行削藩時,難度相對就簡單多了,因為六國後人多是一些平庸之輩,他們缺乏與劉邦相抗衡的能力。
其實,張良替劉邦制訂的策略,本身確實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按張良的建議,也許可以打敗項羽。但是,結果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那種可怕的對手會成長起來。所以,劉邦一直希望找一個更好的方法。而酈食其的建議,正中劉邦的下懷。
所以,在聽完酈食其的建議後,劉邦自然覺得他的建議要比張良高出一籌。於是他馬上就讓酈食其去執行這件事。而當張良聽說這件事之後,就馬上跑過來面見劉邦,他告訴劉邦酈食其的計策實乃亡國之計,並要求劉邦馬上中止了這件事。
當時,張良對酈食其的這條計策,給出了七大條不可以執行的理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雖然韓信、彭越、英布崛起後,會威脅到劉邦。但是,如果不是韓信、彭越、英布這種如狼似虎的猛人,誰又敢和項羽抗衡呢?
如果把六國故地全部分封給那些平庸的六國後人,他們當中又有誰真敢去去騷擾和打擊項羽,去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如果這些人,都不敢幫劉邦壓縮項羽的生存空間,項羽的勢力怎麼會受到削弱呢?更可怕的還在於,這些人雖然是您劉邦分封的,但關鍵時刻很有可能會倒向項羽一邊。
如果說,隨便拉出一個六國後人,就敢和項羽在關東爭奪地盤,甚至能夠讓項羽都叫苦不迭,那原先的魏王豹、趙王歇、陳餘、田橫等人完全就可以讓項羽無法在關東立足,又何必讓韓信、彭越、英布去幹這種事呢?
更致命的是,如果以韓信所立下的蓋世奇功,都沒有資格裂土封王,還有曹參、周勃、酈商、灌嬰、樊噲等人所立下汗馬功勞,也沒有資格分封土地。而那些六國後人,什麼事也沒有幹過,卻可以馬上分封到一塊地盤稱王。那劉邦手下的這些兄弟,還會積極賣力工作嗎?
聽完張良的分析,劉邦馬上醒悟了酈食基的建議中,有著更無可救藥的缺點。簡單來說,張良的策略雖然存在著巨大的缺點,但好歹還有著可以補救的機會。但酈食其這個建議,卻有著無可救藥的致命缺陷,如果採用,劉邦當時就會崩盤。所以最終,劉邦仍然採取張良的建議,繼續扶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崛起。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公元前204年,當項羽在滎陽把劉邦團團圍住的時候,束手無策的劉邦問謀士酈食其該怎麼辦?酈食其說,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刻印璽,派人出去尋找六國的後人,對他們進行分封。這樣一來,他們感激大王你,就會組織軍隊前來救援你了。
劉邦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立刻派人去執行。
這時候張良回來了,聽說了這事後大驚,生氣地說,這簡直就是“亡國之計”,他用了多達八條理由來反駁。嚇得劉邦趕緊讓那些刻印璽的人停手,並大罵酈食其迂腐誤事!
可是,僅僅過了一年,在公元前203年的時候,張良卻主動給劉邦說,讓他對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進行分封,並且給他們的封地劃出界限,促進他們幫助劉邦圍攻項羽。
(酈食其畫像)
張良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該怎麼理解呢?
關於這件事,我覺得有以下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時勢不同。劉邦被圍攻在滎陽的時候,是他最困難的時候。雖然那時候,他已經透過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並且接連降服了常山王張耳、韓王昌、河南王申陽、魏王豹和殷王卬五個諸侯,獲得50多萬人馬,又趁項羽征討齊國的時機,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是等項羽回來救援的時候,他卻被打得狼狽逃竄,最後在滎陽被項羽圍困。
那時候,本來已經投奔劉邦的那些諸侯,又反叛了,也不來救他。可以說,項羽把他拿下來,只在旦夕之間。劉邦這時候,全無號召力。就算他把印璽送到六國後人的手中,他們真的把軍隊組織起來了,一來劉邦沒號召力,二來大家都害怕項羽,因此肯定不會來救他。
而到了公元前203年,韓信已經攻下齊地,彭越、英布也已經反叛項羽。那時候,劉邦加上韓信、彭越、英布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包圍之勢。在名義上,韓信、彭越、英布是歸劉邦管的。雖說分封諸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了調動這幾個人的積極性,做出對他們進行分封,並劃定邊界的權宜之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決策。
由此可見,張良執行自己曾經反對過的決策,是張良頭腦清醒,處理事情靈活機動的表現。
(張良畫像)
第二種可能:打擊同僚。很可能酈食其的計謀並沒有錯。為什麼說他的計謀並沒有錯呢?
因為當時劉邦雖然處在最困難的時候,但畢竟他已經在和項羽爭奪天下了。在名氣上,他是當時的天下二霸之一。名氣決定著他的召喚力。再說了,他還派出韓信攻趙伐齊,打得有聲有色。所以儘管落魄,也並非完全沒有實力。
這時候,如果他召喚六國後人,讓他們站起來和項羽鬥。六國後人為了實現復國的目的,肯定會這麼做的。
再說了,如果認為刻印璽去分封六國後人都是“亡國之計”,為什麼分封韓信、彭越、英布就不是“亡國之計”呢?要知道,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虎狼一樣的人物,胃口很大。劉邦那時候即將統一全國,那樣做,不是自找麻煩嗎?
(劉邦劇照)
所以,張良的說法,並不是特別站得住腳。
那麼,張良為什麼還要那麼說呢?很可能,張良那樣說,只不過是反對酈食其。畢竟酈食其這個人,和他都同為劉邦的謀士。再加上酈食其一向自負,所以張良對他很不滿。當他說出妙計後,張良故意說這個計策不對,以此來打擊他。張良說出多達八條理由,就可看出,他對酈食其有多麼介懷。不把酈食其打下去,張良寢食難安。
後來張良之所以又提出分封的建議,是因為那時候,酈食其已經被齊王“烹死”了,沒人再和他爭寵了。
這兩種可能中,究竟哪一種是對的呢?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參考資料:《史記》)
-
6 # 西堤說文史
酈食其其人
酈食其是陳留人,現在屬於河南的開封,由於河南古代屬於中原地區,從古到今都是天下的中心,是古代征戰繞不開的地區,甭管北邊攻南邊,還是西邊打東邊,都會波及河南,因此秦末大亂時,陳留也是戰亂地區。
酈食其當時對天下的形勢有了一個基本的判斷,秦國亡了以後,六國貴族必然會再次興起,他對再出現一個像秦始皇一樣一統天下的人沒有信心,於是為了躲避戰亂就在家讀書。
後來,在劉邦和項羽兩個強人出現以後,他按耐不住,出來摻和這個亂世,雖然他站在漢王劉邦一邊,然而當初他建立的六國復立之天下局勢判斷並沒有動搖,因此,他在幫助漢王劉邦的過程中,幫助漢王打楚霸王,秉持的還是一超多強的天下走勢。
酈食其計策提出時天下的局勢鴻門宴以後,劉邦逃得一命,楚霸王項羽雖然悔恨,再殺劉邦短期已然不太可能,而項羽要殺劉邦的原因,無非是覺得劉邦是個勁敵。
經過破釜沉舟那一戰,東方和南方的諸侯大部分都臣服於項羽,劉邦雖然表面臣服,可是他竟然敢在項羽之前進入秦都咸陽,所以范增建議項羽殺劉邦,現在劉邦逃了,項羽早晚還是要打劉邦。
鴻門宴以後,項羽也進入咸陽,在咸陽燒殺搶掠以後,他要做楚霸王,做楚霸王以前,他要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和六國貴族封王,然後他的楚霸王凌駕於諸侯王之上,才會名正言順。
項羽分封天下,遵照范增的建議,打壓漢王劉邦,把他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等地,目的在於阻止漢王勢力擴大。項羽把秦國的老地盤分成三塊,封秦國的三個降將章邯司馬欣等,這也是三秦的由來。基本上等同於現在的陝北,關中,陝南。然後利用這三個王阻止漢王劉邦東進。
至於秦以東的山東地區,也就是六國的老地盤,除了楚霸王佔據楚地,其他的都分給了他的手下大將和六國的舊貴族。
經過項羽的分封,天下實際上成了一超多強的局勢,而不是大一統局面。
漢王劉邦手下兵多將廣,是除了楚霸王以外最大的一股諸侯勢力,而且在張良的謀劃下,劉邦拉攏了項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野心勃勃要打敗楚霸王。
劉邦先是拿下了三秦之地,然後依託五六十萬大軍東進,拿下河南,向東進攻彭城,也就是徐州,這已經到了楚霸王的自封地盤。楚霸王項羽自然強力反擊,在徐州打敗漢王劉邦,這一戰,劉邦損失十多萬人,其他人也四散逃竄。幸虧有九江王英布,然後劉邦重新積蓄力量,退守到河南滎陽,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鄭州。楚霸王再次積蓄力量圍困鄭州。
就是在這裡,在鄭州,酈食其給漢王劉邦獻上了一個計策。酈食其這個計策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超多強的天下局勢,從而讓漢王對楚霸王產生優勢。
酈食其的計策酈食其對漢王說,當初商湯討伐夏桀,把夏桀的後代分封到杞這個地方,也就是杞人憂天的杞。後來周武王伐商紂王,把商紂王的後代分封到宋這個地方,拔苗助長,守株待兔,都發生在這裡。
現在秦朝滅亡,天下大亂,而當初秦滅六國之後,六國舊貴族無立錐之地,現在都成了一方諸侯,如果大王把這些六國後代都找來,分封他們為王,讓他們名正言順的復國,則天下人都會臣服於大王,大王就可以做另一個楚霸王了,到時候六華人都背叛楚霸王,楚漢形勢逆轉,大王就不用怕楚霸王了,楚霸王反而會臣服於大王您啊。
劉邦聽了酈食其的計策,非常高興,趕緊派酈食其去刻印,要真的這麼搞。誰知道酈食其還沒搞呢,張良來了,劉邦就洋洋得意地對張良說,我手下的人,給我出了一個打敗楚霸王的妙計,然後把酈食其的計策都告訴了張良。
張良反對酈食其計策的原因張良一聽,就對劉邦說,這是誰給大王出的計策,如果按照這個計策行事,大王大事去矣!快快殺了這個人。
劉邦聽了大惑不解,就問張良怎麼講,張良就對劉邦說,大王,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張良說,當初商湯之所以敢分封夏桀的後代,是因為他有把握殺了夏桀,當初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商紂王的後代,是因為他有把握取商紂王的項上人頭。因此,不管夏桀的後代,還是商紂王的後代,都不敢鬧事,只能臣服。
現在大王聽了別人的計策,要分封六國的後代,豈不知六國的後代都很狡猾,都是牆頭草,現在楚霸王勢力大,他們都順從楚霸王,大王分封他們,他們未必聽大王的,他們有可能會背叛大王,而不是臣服於大王,因為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楚霸王。
商湯有把握拿下夏桀,周武王有把握拿下商紂王,所以他們的後代不敢背叛,可是大王有把握拿下楚霸王嗎?如果拿不下,你封了六國的後代,他們還是會背叛你,還是會順從楚霸王,站在楚霸王那一邊。到時候大王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此外,當初周武王打敗商紂王,能得到商人的人心,大王現在能得到六國和楚人的人心嗎?周武王打敗商紂王,能散盡商朝的糧食餵飽天下人,大王有糧食餵飽天下人嗎?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以後,能不再用兵,大王能辦到嗎?萬一楚霸王打來你怎麼辦?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以後,能放馬歸山,大王能嗎?萬一楚霸王打來你怎麼辦?如果大王復立六國,大王手下的謀士士兵很多六華人,他們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此時楚霸王打來,大王能阻擋嗎?
劉邦傻眼了,只能說,不能不能不能,大罵酈食其,臭儒生,差點壞了你老子的大事。
漢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酈食其的意思是,讓劉邦收攏天下人心,方法是讓六國復國,然後劉邦是一超,六國是多強,六國就站在了劉邦這一邊,楚霸王沒有六國的支援,自然就打不過劉邦,只能對劉邦俯首稱臣。
而張良反對,其原因是,收攏天下人心,靠六國復國這個方法是不行的,因為現在還有一個更強大的楚霸王,六國舊貴族很現實,誰力量大,他們就站在誰的一邊。你現在給六國復國,可是,他們不感激你,因為他們怕更強大的楚霸王,他們反而會背叛你。你得不到人心的。
今天的楚漢爭霸其實這個局勢有點類似於古代的中啊美爭霸,美國勢力強,世界大部分強國都站在美國一邊,你給歐洲那些強國再多好處,他們也不跟你一條心,因為美國更強大。
所以,漢王劉邦真的要打敗楚霸王項羽,還是要從自身出發,增強自身的實力,你自己實力大了,那些牆頭草自然而然就站在你的一邊了。
外援和人心肯定要拉攏,可是外援和人心的基礎是你足夠強大。
發展才是硬道理。鄧爺爺千古偉人!
-
7 # 圍爐品茗人
酈食其是劉邦麾下的一位重要謀士,也是當時劉邦麾下外交戰線上最厲害的人物。在劉邦率先攻入關中和後來的楚漢之爭中都有重要的貢獻。他在韓信攻齊之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就說服齊王田廣投降,但是因為韓信不願功勞被酈食其佔據,偷襲齊國,導致酈食其被憤怒的齊王田廣烹殺。
“分封六國”,看似正確的“亡國之策”酈食其在彭城之戰後向劉邦獻上的“分封六國”的計策被張良稱為是“亡國之策”。當時楚漢相爭正處於關鍵的相持時期,雖然韓信已經開闢了北方第二戰場,正對項羽的西楚政權進行“大迂迴”包圍戰略。但是項羽主力對劉邦的壓制也非常明顯,劉邦的壓力非常大,隨時都有兵敗身死之憂。
因此劉邦採取了儘可能拉攏盟友擴大實力的策略,希望透過聯合大多數人共同對抗強悍的西楚霸王項羽。而酈食其就是這一戰略的重要策劃者和實施者,他也透過自己的才能為劉邦爭取了不少戰略盟友。
但是項羽的強悍還是給了劉邦極大的壓力,他在滎陽和成皋一線多次被項羽擊敗,好幾次都是狼狽逃竄。因此酈食其為了緩解壓力,儘可能獲得助力,就提出了“分封六國”的策略,即讓劉邦分封六國舊貴族,讓他們復國,隨後獲得這些六國舊貴族的幫助,進而擊敗項羽稱霸天下。
這就是酈食其為劉邦獻上的“亡國之計”,當時劉邦非常贊同,認為這樣就能獲得六國舊貴族勢力的支援,從而擊敗強大的項羽。因此他馬上命人去刻六國王印,準備分封六國的舊貴族復國。所幸劉邦的另一位大謀士張良此時正好來找劉邦,劉邦將酈食其的計策告訴了張良,張良立刻指出這條計策根本行不通,而且是會讓劉邦覆沒的“亡國之計”。
張良的反駁史書中記載這段事蹟的時候,將張良認為這條計策行不通的八條理由都詳細的記載了上去:
曰:“昔者湯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紂之頭也。今陛下能得項籍之頭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閭,釋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聖人之墓,表賢者之閭,式智者之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錢,以賜貧窮。今陛下能散府庫以賜貧窮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復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今陛下能休馬無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今陛下能放牛不復輸積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離其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復六國,立韓、魏、燕、趙、齊、楚之後,天下游士各歸事其主,從其親戚,反其故舊墳墓,陛下與誰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無彊,六國立者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這段話很長,但是透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觀點:
劉邦不具備分封的硬實力。雖然當時劉邦的實力很強,但是還不能算最強。至少面對項羽他就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劉邦不具備商湯和周武王戰勝夏桀和商紂之後分封的硬實力。
天下大勢未定,民心尚未歸附。當時的局勢還是楚漢兩強相持鏖戰,誰勝勝負都在兩可之間。天下民心並非就一定歸漢,劉邦還不具備這樣的人望,因此一旦分封,天下群雄就未必會一定歸附劉邦。須知道項羽分封時的實力和威望遠強於當時的劉邦,他尚且未能穩住天下局勢,他分封的諸侯許多也都對項羽反戈一擊,又憑什麼認定六國舊貴族就一定為為了這次分封就誓死效忠劉邦呢?
分封之策就迅速削弱劉邦的基本盤。劉邦的起家靠的是隨同他從沛縣起兵以來積攢的布衣階層的英雄,即後世所謂的“布衣卿相”。他的支持者中有許多並非六國舊貴族,如果貿然分封,必然讓這些拋家舍業來爭取富貴的草莽英雄們寒心。最終導致他們人心離散,劉邦集團的中堅力量就將瞬間瓦解,徹底失去和項羽對抗的實力。
綜上,酈食其的分封之策貌似能夠迅速獲取當時頗具實力的六國舊貴族支援,從而壯大自身力量來對抗項羽。但是從當時局勢和劉邦本身的條件來看,他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來實行這條計策,而且實施下去對劉邦的損害反而更大。因此張良的一番勸說之後,劉邦當即大罵“豎儒,幾敗而公事!”隨後命人銷燬所刻的六國王印。
延伸:韓、彭封王,時勢不同,策略不同在這次分封事件之後一年,韓信成功破齊,隨後韓信欲自立為齊王,派人向劉邦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一聽,破口大罵,張良和陳平趕緊踩住劉邦的腳勸住劉邦,然後說如今的形勢,劉邦也不能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順水推舟封韓信為齊王。
一年前還反對分封的張良為何如今又轉變為支援分封之策呢?歸根結底是因為時勢的變化,一年之後韓信已經攻佔齊國,基本完成了對項羽的大迂迴包抄戰略。項羽已經呈現頹勢,而韓信等人開闢第二戰場已經成為決定天下歸屬的重要的第三極勢力。如果堅持不分封韓信,極可能導致韓信及其麾下眾將的離心,因此不得不同意分封韓信為王。
無獨有偶,在後來對項羽的決戰之時,韓信又開始拖延戰機,而一直在後方襲擾項羽的彭越也不聽調遣。無奈的劉邦在被項羽又一次痛擊之後,找到張良尋求對策,而張良直接了當的說,韓信和彭越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時勸說劉邦將韓信封為楚王,讓韓信回到家鄉稱王,滿足他衣錦還鄉的願望,再將早就想封王的彭越封為梁王。果然,在劉邦依計行事之後,韓信和彭越的大軍立刻趕到垓下合圍項羽,最終取得了戰略決戰的勝利。
由此可知,當時的天下局勢,只有手握重兵的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才是值得劉邦分封拉攏的實力派。而雖有較大影響但是並不能提供多少即戰力的六國舊貴族只能是因勢利導,在合適的時機下進行拉攏。所以在彭城之戰後酈食其獻上的“分封之策”的確是不合時宜的錯誤戰略,也是他一生為數不多的敗筆。
-
8 # 歷史笑春風
在史書上記載,在楚漢相爭之時,當時的劉邦屢戰屢敗,形勢不利。這時他的謀士酈食其為他獻上一計。請他立六國的後人為王,給西楚多樹敵人。劉邦當時聽從了這個建議,並在張良來到後,得意的對張良炫耀。
誰知道張良當時就指出,如果按照這個計策行事,大事去矣。藉著張良為劉邦分析了一番,劉邦聽後,不顧自己正在吃飯,馬上把嘴裡的飯吐出來,讓人把刻的王印銷燬,終止了這個計劃。
酈食其為劉邦策劃的是,封六國之後為王,讓他們去跟項羽為敵。這個計策從表面看,似乎是一個好計策。但是,從實際上來說,這個計策根本在當時的情況行不通。
張良說了一大堆理由,其實是古人思辨的常法。這麼一大堆話說到底,也就一個意思,實行這個計劃得不償失。
這是因為,在周朝的時候,周王分封列國是因地制宜的。一個是當時天下已經大勢已定,分封列國是為了將來的長治久安。一個是分封的大多是周朝沒有控制的地方,透過分封,消化這些地方,使得周朝的勢力更加強大。
而酈食其請求劉邦分封六國後人的時候,正是和楚漢戰爭勝負未分之時。劉邦分封六國後人,封的是自己的地,分的是自己的人。這些分封的勢力,和劉邦都是王,何必去聽從劉邦的指揮。這樣一來,等於劉邦分散自己的勢力,去成就他人。
在軍事上還給項羽造成各個擊破的機會。將所有的實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上,還尚且不是項羽的對手。如果再分散開來,那就滅亡在即。從這方面來看,這個計劃確實是個自取滅亡的機會。
即便是在當時,就有現成的例子放在眼前。陳勝吳廣起義,陳勝自立為王。他派出去的軍隊,其中的一部分將領在六國後人的蠱惑下,立六國的後人為王。陳勝雖然不同意,可也沒有辦法阻止。於是,在當時的中國,除了陳勝的楚國,基本上其他幾國都復興了。
可是這六國互不統屬,面對秦軍的進攻,互不相救。最終,各地的起義軍被秦軍各個擊破。尤其是當秦軍攻打陳勝的時候,表現得更加明顯。不要說沒有其他王國的軍隊前來救援,連原來屬於陳勝的將領都沒有來救援,陳勝最後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這就是酈食其給劉邦出的計策,在現實中的血淋淋的例子。
即便是過了幾百年後,後趙的君主石勒在聽別人講歷史的時候,聽到這一段的時候,也驚訝的說,“如果按照酈食其的計策去施行,劉邦的大事去也,可是他是怎麼取得天下的呢?”後來聽到張良阻止的時候,他才點頭不語。
我們可以看到,連一個沒有文化的石勒都能夠看出這個計策的謬誤,劉邦怎麼會看不出來?這只是當時劉邦的形勢過於危急,病急亂投醫造成的。因此,只是被張良一點撥,劉邦就馬上醒悟了過來。連飯都沒有吃完,把嘴裡的飯吐出來,就一邊罵著,一邊趕快讓人銷燬刻的王印,終止了這個計劃。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的家鄉有位酈先生,年齡已經有六十多歲,身高八尺,人們都稱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說並非狂生。
這是來自陳留郡的酈食其(yì jī)託故人之子為見到劉邦而對劉邦所說的話,狂生就是酈食其,因為這句話,劉邦派人請了酈食其來見面,酈食其是戰國晚期人,出生於範睢從齊國逃到秦國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比劉邦大了12歲,比秦始皇大了9歲。
酈食其酈食其經歷了戰國晚期整個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程,還經歷了秦朝統一天下後的15年,接著就到了天下反秦義軍並起的年代,當時劉邦受楚懷王之命一路向西攻打關中,正好路過酈食其的家鄉陳留郡,酈食其在聽說了劉邦的性格和種種事蹟後,覺得劉邦很對自己胃口,尤其是劉邦傲慢看不起人,又有遠大謀略和志向的一面,讓酈食其覺得志同道合,所以投靠了劉邦。
酈食其明顯就是個儒生,以能言善辨為長,第一次見劉邦就給了劉邦一個下馬威,問劉邦是助秦還是反秦,劉邦破口大罵,不過劉邦這人有一點非常好,只要你能說出道理來,他立馬就改,酈食其生活的年代是從戰國晚期到整個秦朝時期,他的思想大多還是戰國那一套合縱連橫、分封制的理論。
劉邦與酈食其酈食其投靠劉邦之後,憑藉一張三寸不爛之舌,立下了三大功勞:
1、協助劉邦輕鬆拿下自己的家鄉陳留郡。
2、作為說客,說服武關的秦朝守將投靠劉邦。
3、作為說客,不費一兵一卒,說服齊王廣投靠劉邦,七十多座城池歸降,這可是巨大的功勞。
酈食其還曾經在彭城之戰劉邦大敗後,向劉邦獻了一條計策,這條計策的大概意思是說:
劉邦與張良勸劉邦分封六國後人,恢復六國名號與百姓,這樣就能拉攏天下諸侯臣服於劉邦,最終項羽的楚國也會恭敬地臣服。
劉邦與酈食其必須得說一下當時的天下形勢,原本劉邦從漢中出關中,定三秦,出函谷,定中原,攻彭城,直到彭城之戰前,劉邦一直是順水順風,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全部歸降劉邦,但得說明一點這些諸侯王歸降劉邦,都是劉邦用武力打下來的。
之後劉邦就率領五大諸侯以及56萬聯軍一路東進打進了項羽的都城彭城,自以為天下垂手可得的劉邦,大意了,在彭城得意忘形,然後就是項羽率領3萬精騎一舉打敗了劉邦的56萬聯軍,一直把劉邦的地盤擠壓到滎陽一線,之前那些歸降劉邦的諸侯王立即就背叛劉邦了,比如魏王魏豹、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等人。
在楚漢相爭的戰爭中,那些勢力不大的諸侯王,基本都是牆頭草一樣,劉邦與項羽誰強就歸降誰,是由武力和實力決定的,跟分封制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些諸侯王原本就是項羽分封的18路諸侯王,當劉邦勝利時,他們就投靠劉邦,當劉邦失敗時,他們就投靠項羽,毫無忠誠性可言。
酈食其被烹殺所以酈食其獻給劉邦的那個以分封制拉攏天下諸侯的建議根本就是不可行的,亂世之中拳頭說了算,儒學只能治國,而不能平天下,平天下還是要靠武力強大,實力強大,另外,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建立了郡縣制,已經實行了十幾年了,郡縣制被後來的歷史證明是比分封制更合理的制度,重新恢復分封制時代已經不同了,是開歷史倒車了,分封制也不適合當時的亂世情況。
所以張良一眼就看出了酈食其獻給劉邦的是一條錯誤的計策,將會誤導劉邦,立即勸劉邦停止這種錯誤的做法,當時劉邦正在與項羽爭天下,很多實力不強的諸侯在楚漢戰爭中就這樣就消失了,項羽之前分封的諸侯越來越少,這對於楚漢相爭的勝利者來說是一種好事,如果再繼續分封下去,那些受封的諸侯王只會為自己著想,從而讓原本可以幫助劉邦的力量分散,這會延緩劉邦戰勝項羽的時間。
雖然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封了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王,但這是形勢被迫,是為了建立打敗項羽的統一戰線而分封的,彭越、英布本來就是獨立的諸侯,劉邦封不封關係都不大,封了還能拉攏對方,只有韓信是因為居功要挾而受封的,這也成為韓信將來被殺的原因。
韓信張良勸阻劉邦後,講清了道理,劉邦很快就聽從了,沒有采用酈食其的建議,最終才避免了一場危機,酈食其這條建議沒被採納,並不代表他不是人才,相反,酈食其就憑一張嘴說服齊王廣同意投降,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不費一兵一卒就投降劉邦,這是天大的功勞,可惜當時的韓信嫉妒酈食其的功勞過大,不管酈食其的死活,悍然在齊國已經投降的前提下,又發動了攻打齊國的戰爭。
齊國措手不及,所以才被韓信攻下,而身在齊國的酈食其卻被齊王廣活活烹殺,可惜了酈食其,為劉邦立下如此大的功勞,還沒有來得及領賞,就這樣死在了自己人手下,被韓信害死。
-
10 # 獨釣秦時月
在劉邦的開國謀士中,酈食其穩健不如蕭何,戰略眼光不如張良,機智不如陳平。但他縱酒使氣,疏闊狂放,跟劉邦很對脾氣,卻是劉邦最喜歡的一個。
那麼,他究竟曾為劉邦獻了一條啥計,居然讓張良認為是亡國之計呢?此計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一、初遇劉邦,一見傾心。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二月,帶著進攻昌邑失利的惆悵,劉邦一路西行路過高陽。在高陽休整隊伍的時候,一位老者走進軍營。
這老頭姓酈,名食其,魏國高陽人,周朝陳留侯的後人,是個儒生、雖然祖上富貴過,但到酈食其這一代,別說封地早就沒了,家道也破落不堪,博覽群書的酈食其生不逢時,一直到六十歲,都沒得志,勉強在當地謀了個裡監門的小差事餬口。
雖說職低位下, 除了高談闊論不會別的營生,可是老酈頭人窮志不短,狂得在縣裡都出了名,再加上他嗜酒如命,人稱其為“高陽酒徒”,衙門裡的人根本不敢使喚他,成天像養老太爺那樣養著。
別人不用酈食其,酈食其也看不上衙門裡這點爛差事,他覺得自己這一肚子學問不能埋沒,總想找一個可託付的明主幹一番大事業。
等到劉邦到了高陽,根據別人的講述,酈食其分析了一下劉邦,覺得這個人雖然比較傲慢,經常看不起別人,但是有雄圖大略,能成事。於是酈食其前來劉邦營中。
劉邦聽說酈食其前來,就坐在床 上,讓兩個侍女打洗腳水給他洗腳。酈食其見劉邦洗著腳接待他,就作了個揖問:“足下此來高陽,是要幫助秦國打諸侯呢,還是要幫著諸侯打秦國呢? ”
劉邦一聽開口就罵:“豎儒!”豎儒,就跟現在罵“混蛋”一樣,是當時典型的髒話。緊接著劉邦說:“天下苦秦久已,所以諸侯團結一致奮起反抗。你竟敢說我幫著秦國打諸侯,你這是在侮辱我!”
酈食其陰陽怪氣地嘿嘿一笑:“您也知道您是來反秦的呀?推翻秦朝豈是說說而已?難道不應該娶合民眾、召集義兵來一起幹這事嗎?有您這麼倨傲無禮地接待長者的嗎?是我侮辱您還是你侮唇我呀?您這不是把人才都往秦朝那推嗎?這不是助秦,難道還是攻秦?”
劉邦捱了一頓批,立即改正錯誤,穿戴整齊,將酈食其請到上座。就這樣,賓主雙方在友好的氣氯下,就當前國內形勢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並取得了多項共識。 聽酈食其這一番縱論天下,大談戰國七雄合縱連橫之道,劉邦知道 自己是真遇上人才了,當即請酈食其吃飯。一邊吃,劉邦一邊問自己該怎麼辦。酈食其當即說:
“你目前不過是糾集了一幫烏合之眾,收納了一群殘兵敗將,手下不滿萬人。就憑著這些人就想打秦國,等於是把腦袋伸進老虎嘴裡。您現在最要緊的是趕緊提升實力。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眼前的陳留就不能不取。陳留地處天下要衝,是四通五達之地,城中糧草充足。我跟陳留縣令關係不錯,如果您同意的話,我可以替您出使陳留,勸他投降。如果他不降,我做內應,您領兵從外攻,奪取陳留也就不難了。”
聽了酈食其的話,劉邦高興不已,馬上依計而行,果然佔領了陳留。陳留是劉 邦到目前為止自己打下來的最大的一座城。這對於劉邦來說意義格外重大,既鼓舞了士氣,補充了給養,也提高了知名度。
酈食其幫助劉邦佔領了陳留,他的弟弟酈商得到訊息,也帶著四五千人來投奔了。這一下, 劉邦的軍力增加了不少。大喜之下,劉邦封酈食其為廣野君,專門 負責外交工作;封酈商為將,統率陳留兵,跟自己一起去搶地盤。
二、滎陽獻計,張良否決
當時楚軍圍攻劉邦於滎陽,又切斷了劉邦的糧道和救援的兵馬,劉邦漸漸抵擋不住了。這時候,酈食其對劉邦說:“你現在最好的辦法,是學商湯伐桀和武王伐紂那樣。你現在趕緊刻制璽印,前往各地尋找六國(指秦滅掉的那六個國家)的後人,封他們為王,讓他們聚兵打項羽,這樣你就解除圍困了。”
劉邦覺得酈食其說得對,趕緊派人去刻制璽印。 這時候張良正好從外面回來,聽到這個訊息,趕緊勸阻劉邦,張良說:“漢王,你倒是可以去封六國。但是這六國封起來後,能把兵聚起來對抗強大的項羽嗎?就算能夠對抗項羽,他們將來會聽你的嗎?不聽你的,你不白忙活了一場嗎?”
劉邦一聽,深以為然,因此下令終止了這計劃。
問題就出在這裡,好多人覺得酈食其出的是餿主意,張良說的是良策。謀士出計,各有各的理由,也不見得酈食其就是錯的,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罷了。也許他說的只是權宜之計,暫解滎陽之圍,而後再圖之。張良不過是考慮的長遠罷了。
三、說齊被烹,為漢犧牲
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冬,酈食其在劉邦的派遣下說服了齊王田廣,田廣準備降漢。
韓信聽說酈食其沒費吹灰之力,坐在車上跑了一趟,憑三寸不爛之舌便取得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心中很不服氣,就乘夜幕的掩護,帶兵偷偷地襲擊了齊國。
齊王田廣聽說漢兵已到,認為是酈食其出賣了自己,便對酈食其說:“若你能阻止漢軍進攻的話,我讓你活著,若不然的話,我就烹殺了你!”酈食其說:“幹大事業的人不拘小節,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別人責備,我不會替你再去遊說韓信!”
於是齊王田廣盛怒之下,將酈食其投進大鍋裡用水直接煮熟了,時年六十五歲。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破例封其子酈疥為高梁侯。
綜上所述,酈食其不僅富於謀略,而且敢作敢為,勇於冒險,以非凡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軍事見解,為劉邦成就大業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並不是盡出餿主意的庸才。劉邦建國後在分封列侯功臣時,據說很是思念酈食其。
後人曾為酈食其寫下這樣一幅輓聯:“是七尺男兒生能捨己,作千秋雄鬼死不還家。
唐代詩人李白的《梁甫吟》其中就讚道:“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
-
11 # 聾王異史
酈食不算什麼謀士,就一個溜嘴皮子的,他高明之處在於攻城略地不用刀,而是用嘴;他失敗也因這張臭嘴,不過腦亂咧咧亂摻和,最後要了命。
劉邦不喜歡像酈食其這樣靠嘴皮子吃飯的儒生,而且用形體語言表示對他們的蔑視,他會摘下儒生的帽子,然後當著他們的面向帽子裡撒尿。
酈食其卻偏不吃這一套,他來見劉邦,報的名字是“高陽酒徒”。從這點看酈食其來時是做了功課的,知道當年劉邦在泗水當亭長時,是天天泡在酒吧、交朋友、玩女人,他向劉邦傳遞資訊,你是狂徒,我是狂生,咱們是一路貨色。
劉邦不是那麼好糊弄的,讓酈食其到臥室見他。酈食其進去一看,劉邦穿個大褲衩、伸著兩條毛腿,讓兩個小美女給他洗臭腳。他並不驚訝,因為他已經做好的心理準備,儒生帽沒敢戴,沒想到劉邦用這種香豔的場景噁心他。
酈食其不敢亂看,直截了當地對劉邦說:“如果想讓老百姓和你一心,推翻暴虐無道的秦王朝,那就不應該用這種方式接見長者。”劉邦喜歡這種直來直去的作風,讓兩位侍女給他穿整齊衣服,把酈食其請到會客廳,按上賓接待,向他請教。
酈食其說:“你天天收集別人不要的烏合之眾,費了半天勁不滿一萬人,和強大的秦軍幹仗那等於綿羊往老虎嘴裡塞啊。我先整塊地方給你給你安身吧。”他告訴劉邦,陳留的縣令是他的好朋友,憑三寸不爛之舌讓他來投降。如果說不動,你就發兵攻城,我在城內可以作為內應。 按照他的計謀,劉邦得到了肥沃的陳留,非常高興, 賜給酈食其廣野君的稱號。
劉邦在很長一段時間很低迷,在彭城慘敗後,退守滎陽,一直是被動挨打。
酈食其又給劉邦提了一個建議,他引經據典,說當年商湯消滅夏桀後,分封夏的後裔;周武王消滅商紂王,分封殷的後人,實力變得強大。大王你也可以重新分封六國諸侯,讓他們各自佔據一方。這樣六國對你感恩待德,怕項羽搶地盤,都會成為他的敵人。
劉邦文化程度不高,聽酈食其說的有理有據,立馬讓他去鑄造六國國君的王印,準備分封的事。
劉邦安排完後,就向張良炫耀,張良一聽大驚失色說:“聽他的,你就完蛋了!”劉邦被潑了一盆子冷水,驚訝地問:“為啥?”張良說:“你在天天被人追著屁股打,實力不濟啊。而六國一些有本事的人卻願意拋下家小,遠離家鄉,跟著你打游擊,為什麼?就是想勝利以後能得到一塊封地。如果你現在把權力和地盤都給了他們,有能力的人都會拍屁股走人,離開你回去幫助自己的國家;六國的復國的願望實現了,誰和一起打天下呢?你成了游標司令,只能等項羽來滅咱們了。”劉邦聽了一拍大腿:“儒生真是靠不住,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 馬上命酈食其立刻銷燬了王印。
酈食其出餿主意,主要是因他的“短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沒有看透問題的實質,也沒有發展的看問題,照搬過去的成功案例,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後來漢軍攻打齊國時,酈食其再犯錯誤,沒有考慮到韓信的感覺,就冒冒失失去遊說齊王田廣。韓信一看盤子裡的乳酪就要被一個儒生搶去,非常生氣,在酈食其已經談判成功後,趁齊國軍隊放鬆警惕,率領軍隊長驅直入。
田廣以為是酈食其和韓信一起下的套,將酈食其扔進大鍋裡煮了。
酈食其成因為一張利嘴,亡也因這張臭嘴。
-
12 # 野史日記
公元前204年,漢三年,楚漢之爭發展到激烈時刻,楚軍的進攻日益猛烈,項羽率領地楚軍對劉邦率領地漢軍使用了最擅長的斷甬道戰術,騷擾漢軍補給,致使漢軍缺少軍需糧草,陷入危難之中,劉邦頓時大急。
深陷困境中的劉邦,問計酈食其,酈食其為劉邦設下一策,深得劉邦歡喜,令劉邦大為寬慰,立時愁容盡散,胃口大開。
酈食其之謀,乃是令劉邦“復立六國之後”,重新立諸侯曾經的舊貴,使他們感恩戴德,歸附劉邦,共圖項羽。
對於此計,劉邦的態度非常積極,他當下便表示贊同,並且命令酈食其立刻開始準備,妥當之後立刻付諸行動。
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資治通鑑》
本來此事君臣已經商議停當,卻因為一人的到來,出現變數。此人正是後來漢朝的“漢初三傑”之一,張良!
張良來時,劉邦正在用餐,見到張良到來十分開心,並且急不可耐地將自己剛剛得到的計謀告知張良,本來劉邦是想與張良分享喜悅,卻沒想到,張良聽完劉邦的計謀之後,非但沒有喜色,反而是勃然大怒,急問道:“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劉邦自然大驚,怎麼自己覺得非常不錯的計策,卻被張良說成是下策,並且已經嚴重到可以讓大漢覆滅的情況?
張良隨後向劉邦列出一系列論據,以支援他的論點,對酈食其的謀略,進行全方位的反駁,並且對提出謀略者進行人身攻擊,“誰為陛下畫此計者?”從此言可以看出,張良的矛頭不僅對事,而且還對人。
酈食其之策,其實是遵循古代已有案例,“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都是善待舊貴的先例。
酈食其或許謀略上不比張良高遠,但是其計策也不至於蠢到會導致劉邦滅亡。張良則準確地抓住酈食其之策的弊端,稱古之案例不可效仿,因為劉邦沒有周武王之德,並且加之分析利害,進而全盤否定了酈食其。
劉邦聽罷張良之言,如同醍醐灌頂,大醉方醒,甚至大罵道:“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酈食其的策略,就這樣被劉邦給否了,在筆者看來,張良否決酈食其之策確實有一定道理,畢竟今時不同往日,古人之策不能不顧環境變化而挪而己用。
楚漢之爭正當激烈時刻,此時立六國諸侯舊貴為主,共抗項羽,看似謀略非常,卻過於一廂情願,畢竟楚漢之爭勝負未定,六國復立,未必就會全部傾向劉邦。
有人認為劉邦的君王魅力極強,會吸引諸侯來依附,即便是英布那樣的匪盜之徒,也願意投奔劉邦。其實不然,當年項羽伐秦時,各諸侯紛紛觀望,並未與項羽共同攻秦,直到楚國勝勢已顯,方才配合攻擊。
劉邦聯合諸侯56萬大軍,看似諸侯歸附,卻被項羽三萬人殺得四散奔逃,由此可見,諸侯國依附劉邦,並非是因為劉邦多麼有魅力,而是趨利避害選擇的結果。
昔日,張良與劉邦第一次相遇,都是在人生落魄之時,雖然互有寒暄,且表達了互相“傾慕”之意,然而張良並未將劉邦放在眼裡,而是志在復國,一直任職南韓,畢竟南韓才是他的心血。
最終張良投奔劉邦,也是在韓王成被項羽殺死,走投無路的張良才選擇最終加入到劉邦陣營中來。
至於韓信,更是在遇不到賞識,得不到項羽的認可,最終被迫來到劉邦這裡,在得到劉邦和蕭何的重視後,才成為一代名將。
再說陳平,又何嘗不是先投項羽,最後被項羽逼得走投無路,為求活命,才來到劉邦的帳下。
諸如此類,不勝列舉,劉邦帳下多少英雄豪傑,最初不是在項羽陣營?來到劉邦陣營,又有幾人是因為劉邦的人格魅力,而不是因為項羽逼迫太緊,被迫之舉?
說到看好劉邦之人,還真有,他就是酈食其。
昔日楚地反秦,酈食其的弟弟酈商便糾集數千人起義,酈食其身為陳留人士,潛伏亂世,待機而出,恰逢“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欣然前往,見劉邦之時,受到劉邦慢待,甚至出言不遜,一句“豎儒”如同利刃而出。
酈食其卻並未因此看不起劉邦,只是淡淡回了一句,“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劉邦自知有錯,便又以禮相待。
酈食其加入劉邦陣營,便獻上陳留作為見面禮,使得劉邦取得“天下之衝,四通五達之郊”,並且獲得許多糧草,為劉邦日後爭霸天下奠定基礎。
隨著酈食其的加入,酈商也帶著隊伍加入劉邦陣營,送錢、送糧、送隊伍,酈食其對未成氣候的劉邦便認可至此,賭上自己的全部身家,為其謀天下。
酈食其跟隨劉邦,就是因為看好劉邦,認定劉邦將會成為未來最後的贏家,就這份赤誠之心,遠不是張良、陳平、韓信等人可比。
酈食其跟隨劉邦距嶢關,說秦將,佔滎陽,奪敖倉,居功至偉,也深得劉邦器重,加之酈商在劉邦手下為將,文物組合,成為劉邦爭奪天下的重要組成部分。
酈食其的“出身”固然是好,卻在不知不覺當中,成為一些後來的有才能之人發展的阻礙,張良、陳平、韓信,無論如何努力,卻終究要在“出身”這一塊兒與酈食其有差距。
張良想要上位,酈食其顯然是最大的阻礙。當年在嶢關之時,張良曾獻計劉邦,秦軍此時仍有強大戰鬥力,不可強攻,需要派“使酈食其、陸賈往說秦將,啗以利”。
劉邦對張良這位貴族十分欽佩,言聽計從,只是在酈食其成功說服秦將時,張良又改了口風:
“此獨其將欲叛耳,恐士卒不從。不從必危,不如因其解擊之。”
酈食其冒著生命危險說服秦將投降,這天大的功勞卻被張良幾句話輕鬆化為泡影,劉邦隨後率軍攻關,使得張良居功,卻沒有注意此舉將酈食其置於何地。
酈食其在劉邦困頓之時,又為劉邦出計,使心煩意亂的劉邦心情大好,或許他的計策有缺陷,但是酈食其卻是真心實意為劉邦謀劃,只是這份苦心卻又被張良說成是會導致漢亡的餿主意,最終只換來劉邦的一陣咒罵。
酈食其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會難過,年事已高的他,仍為劉邦馬不停蹄地奔走,並在遊說齊國之時,立下蓋世之功,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一舉勸降齊國。
酈食其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的功勞,卻成為他喪命的根源,韓信因為利慾薰心,聽信蒯通之言,因一句“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居然為了爭功全然不顧酈食其的生死,趁齊國全無防備之下,發起偷襲,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烹殺。
陳平、張良為韓信成為齊王沒少出力,或許這也是他們成為既得利益者之間的默契吧。
劉邦失去酈食其,卻依然重用酈商,酈商一度在朝中為右丞相,因此使得田橫投降劉邦以後,深覺羞愧,說出一番悲情卻又不失氣概的話語:
“臣亨陛下之使酈生,今聞其弟酈商為漢將而賢,臣恐懼,不敢奉詔,請為庶人,守海島中。”
最終,田橫因為羞於與酈商共事,選擇自盡而亡,未掃齊人顏面!田橫之舉,雖然不足稱道,但在筆者看來,卻要比張良、韓信之輩,在性情層面看來,更似真英雄!
-
13 # 夢話春秋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驚恐萬分,與自己的謀士酈食其商議怎麼辦,怎麼才能消弱項羽的勢力。這時酈食其說道:“昔湯伐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
什麼意思呢,商朝伐夏朝,封夏朝後人於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後人於宋國。如今秦朝已經消滅了六國的後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之地。如果劉邦能重新分封六國的後裔,使他們都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都會感恩劉邦,甘心做陛下的臣民。這樣的結果就是,項羽的勢力必須受到消弱,然後向劉邦稱臣,劉邦可以稱霸天下。
這條計謀劉邦認為不錯,就讓酈食其趕緊去辦。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面回來拜見劉邦,劉邦正在吃飯,就給張良說出酈食其的計謀。張良聽完後,說道:“陛下的事要完。”劉邦問:“為什麼?”。張良就給劉邦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與這條計策的危險之處。
那麼這計策為什麼會被張良稱為亡國之計呢?一,漢王劉邦的實力不行。
當初商湯討伐夏桀並將夏朝的後代封在杞國,那是因為商湯有十足的把握能置夏朝後代於死命。周武王討伐商紂後,將商朝後人封於宋國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切都在把控之中。那麼劉邦根本沒有這個實力,別說把控六國的後裔了,自己尚在項羽的圍困中。所以張良就反問劉邦,陛下能殺掉項羽嗎。劉邦如實的回答說,不能。不能殺掉項羽,這條計策實施有什麼意義呢。
二,時局不允許。
周武王滅商後,曾開啟巨橋的糧倉,給天下人放糧,散發鹿臺的財物來救濟百姓。把兵器都收放在一起,以此向天下表明以後都不再使用武力,將推行文治。張良就問劉邦,現在不打仗了行嗎,讓戰馬休息,把財物散給百姓,以此來收買人心。劉邦答道,不能。既然不能停止戰爭,那麼怎麼能夠收買人心,不能收買人心,分封出去的印信,誰會感恩劉邦呢。眼前的時局不允許劉邦這樣做。
三,人心將會渙散。
跟隨劉邦戰鬥的人們,他們都離開自己的家鄉與親人,告別自己祖墳和親友,隨著劉邦四處征戰,為的是日夜盼望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如果恢復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這些跟隨劉邦的人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侍奉他們的君主,伴隨他們的親人,到那時,誰還會跟隨劉邦一起打天下呢。劉邦將會成為光桿司令。
因為這些分封的國裡,楚最強大,那麼劉邦分封后,這些國都會屈服於楚並跟隨著楚國。楚國就是項羽的天下,這條計策並不能消弱項羽的實力,消弱是劉邦自己的實力。
在張良的分析下,這計策果然是亡國之計,所以張良才朝劉邦說道:“陛下事去矣。”
劉邦在聽完張良的分析後,把嘴裡的飯給吐出來,並罵道:“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銷印。
這個書呆子,出的什麼計策,趕緊把分封天下的印信給銷燬。
如果當年,劉邦聽從酈食其的計謀,六國得以復立,那麼劉邦有可能在天下逐鹿中,被迅速消滅。至於建立漢朝,那更是痴心妄想。張良在劉邦建立基業中,居功至偉。所以劉邦才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之說。
參考資料《史記·留侯世家》
回覆列表
1.先秦時期
勾踐:臥薪嚐膽
孫臏:圍魏救趙
廉頗藺相如:負荊請罪
趙括:紙上談兵
呂不韋:奇貨可居、一字千金
荊軻:圖窮匕見
2.秦漢時期
趙高:指鹿為馬
劉邦:約法三章
項羽: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無顏見江東父老
韓信:胯下之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背水一戰
班超:投筆從戎
3.魏晉南北朝時期
諸葛亮:三顧茅廬、草船借箭
苻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
4.唐宋時期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