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默味道112913351
-
2 # 廣西三和大神小6子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孔融四歲時就將大的梨子讓給兄長吃,做弟弟的尊敬兄長是應該知曉的道理。
融,孔融,東漢時人,孔門後代,三國時代儒家學派的人物。曾為北海太守,因反曹操被殺害。孔融從小聰穎過人,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四,四歲時同兄弟一起吃梨,他總是拿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哥比我年長,應該吃大的;弟弟比我年幼,也應該吃大的。弟,同“悌”,尊敬兄長的道德規範。長,兄長。
-
3 # 一襲風影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於長宜。
-
4 # 緣來如此23128
【三字經第二句】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那麼人的善良稟性就會變壞。教育方法貴在專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啟示】鄧小平曾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如果要想使孩子成為有用之才,就要長期堅持對孩子的教育。
【註釋】 苟:如果。 乃:於是。 遷:變化,這裡指變壞。 道:方法。 以:在於。 專:專心致志。
【故事典故】
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山裡讀書,有次因為不想讀書就跑出去玩。在一條小溪邊上他碰到了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又粗又長的鐵棒。李白好奇地問道:“婆婆,您磨鐵棒幹嘛啊?”婆婆回答說:“我想把這鐵棒磨成繡花針。”李白突然感到萬分羞愧。那一刻,他才知道做任何事都要專心致志、始終如一方才能成功。
原文第1、2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原文註解
人最開始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初生的孩子一開始性格都很相似,後來因為家庭以及環境影響導致各個孩子習慣千差萬別。
其實這一句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人最開始都是張白紙,因為環境的影響家庭教育的不同導致每個人的性格都有較大差別。
有好的習慣也有不好的習慣。所以很多時候一個人最終成為什麼樣子,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提供的家庭條件以及思想教育有關。
作為家長我們除了讓孩子好吃好喝有學上之外,也要透過言傳身教,用孩子聽的懂的方式教導孩子。為什麼我說用孩子聽的懂的方式,如果拿數學當做例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懂:
一個孩子的數學題會不會做,不在於其父母理解不理解會不會。而在於家長如何教導孩子學習知識,就需要把自己的頻道調到和孩子一樣,你才能和他們交流,並教會他們一些道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老師的孩子學習為什麼好?因為老師知道用什麼方式教孩子,而不是隻用大人的方式來告訴他們為什麼。
就我個人理解,雖然《三字經》是育兒經,但是它其實是寫給父母看的,然後其父母透過總結的一些想法來教孩子的,或語言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