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150917239932

    元代高明在《琵琶記》中說的:“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他以“頭懸樑、錐刺股”的苦讀精神,來激勵讀書人追求做大官、發大財。“十年寒窗”意指要透過艱辛的努力,十年並非實數。2.劉祁《歸潛志》卷七:“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俗語:寒窗苦讀十二載 素琴輕彈三兩聲

  • 2 # 流兮2

    詩句“十年寒窗苦”出自元代作家高明的《琵琶記》。

    原句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琵琶記》是元末戲曲作家高明創作的一部南戲。全劇共四十二出,敘寫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故事。它是中國古代戲曲中的一部經典名著,被譽為“傳奇之祖”。

    1.《琵琶記》內容簡介: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則誠)所作的一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系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

    故事講述了一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后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

    當官後家裡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一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2.作者簡介:

    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今浙江瑞安人。他的生年約在1305年前後。他的卒年有元末說和明初說兩種說法。持元末說者,認為卒於1359年。持明初說者,認為卒於朱元璋開國以後。高明四十歲左右中了進士,在杭州等地作過小官。

    後來隱居在寧波城東的櫟社鎮,《琵琶記》就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他的劇作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已佚。

    3.《琵琶記》故事來源:

    《琵琶記》的前身是宋代戲文《趙貞女蔡二郎》。據記載,其情節大致寫蔡二郎應舉,考中了狀元,他貪戀功名利祿,拋棄雙親和妻子,入贅相府。其妻趙貞女在饑荒之年,獨立支撐門戶,贍養公婆,竭盡孝道。

    公婆死後,她以羅裙包土,修築墳塋,然後身背琵琶,上京尋夫。可是蔡二郎不僅不肯相認,竟還放馬踩踹,致使神天震怒。最後,蔡二郎被暴雷轟死。

    宋代戲文所寫的蔡二郎,亦稱蔡中郎,也就是漢代著名文士蔡邕,字伯喈。戲中所寫的情況,只是出於民間傳說。陸游在《小舟遊近村舍舟步歸》一詩中說: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可見該故事流傳之廣。

    類似這種題材,在宋代說話、鼓詞、諸宮調、雜劇等民間伎藝中,還有《王魁負桂英》、《陳叔文三負心》、《王宗道負心》等。這表明書生負心婚變現象在當時相當普遍,書生貪新棄舊、攀龍附鳳的行為尤其受到市民階層的關注。

    《琵琶記》基本上繼承了《趙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趙貞女的“有貞有烈”,但對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讓他成為“全忠全孝”的書生。為了終養年邁的父母,他本來並不熱衷於功名,只是辭試不從,辭官不從,辭婚不從,這“三不從”導致一連串的不幸,落得個“可惜二親飢寒死,博換得孩兒名利歸”的結局。

  • 3 # 小盼兒的生活音樂隨記

    十載寒窗夢不成,滿腔熱血化詩情,而今笑對紅塵事,唯有書聲伴我行。

    我方笑語出蓬萊,君已聲名動九垓,滿袖清風無一事,載將明月過江來。

    爆竹聲中又一秋,歡歌笑語幾時休,寒窗十載風和雨,桃李芬芳滿九州。

    春風吹綠滿山坡,十載耕耘一路歌,莫笑書生無大志,聲名遠播在南柯。

    十載江湖一釣船,滿川風雨送流年,笑他名利場中客,不識秋聲到枕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番茄是紫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