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冬天的暖陽

    《大學》本是《禮記》中的一篇,為孔子弟子曾子所作。朱熹將其從《禮記》中獨立出來,成為“四書”之一。《大學》全文凡十一章,分為“一經十傳”:第一章是全文核心,提出了“三綱八目”,為“經”;後十章是對“經”的解讀,為“傳”。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大人之學”的“三綱領”中,“明明德”居於首位。“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揚人內心中得到彰明的德性。而一個人明明德不僅是為了自己具有德行品質,而且是為了愛人,即所謂“親民”,而愛人正是明明德的體現。個人的德性品質和愛人行為達到了完美境界,就是至善。因此,有志於成為君子的人,在德性和德行方面都追求盡善盡美,使個人彰明的德性見諸德行,惠及他人、民眾直至萬物,達到“民胞物與”的崇高人生境界。明明德是一種道德理性的自覺。

    這裡的“明德”,應該是仁義禮智的美德。這四種美德的源頭是孟子所言人生而皆有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心”。在《孟子》“公孫丑”中,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以為仁義禮智的發端即為“四心”,“四心”即是仁義禮智之“明德”的種子。只要人能夠從四心出發,不斷擴充,就能真正做到“明明德”。

    明明德必須先修其身,然後漸次齊其家、治其國,以至平天下。而修身則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成“內聖”。所以,作為“三綱領”的具體落實,“八條目”明確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以明明德為歸宿:“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以此提示人們:對人來說,修身無疑為本,而目標和旨歸則應是齊家、治國、平天下。唯有如此,才能最終“明明德於天下”。

    “明明德於天下”是古代先賢為修身成人、經邦濟世立下的宏願,也為人們報效國家、胸懷天下指明瞭方向。千百年來,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華聖賢的道德人格,造就了獨特的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予以我們的一份寶貴精神滋養。

    明明德於天下,鮮明地表達了明德的踐履要求。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唐人孔穎達界定為:“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眾濟”;“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北宋張載(橫渠)提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為”。“三不朽”和“四為”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達到這種精神境界的前提在於自我完善,在於修身立德。修身並不純粹是為了修養身心,而是為了明明德於天下。孔子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稱“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

  • 2 # 筱情緒5527

    明德修身;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加8t充電器能不能給pro手柄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