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2三三

    答:今天有朋友開玩笑問我,如何看待管虎的電影《八佰》,我的態度是,不吹不黑。作為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況且兩代領導都給予過肯定,我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另外,那個時候的那個旗,確實是代表國家的,我認為大夥也不必為電影裡面的升旗或護旗情節而不快,因為歷史就是那樣的。至於某個人在裡面有角色,我當然是反感的,但也只能忽略。其它就不展開討論了,多說無益!

  • 2 # 海大二號

    虛構片段,護旗在一年後的孤軍營裡,還有殺日軍俘虜練膽也是,直接照搬日軍對中國戰俘的做法,國軍抓了日軍俘虜後巴不得趕緊送後方大作宣傳。

  • 3 # 近衛步兵師

    《八佰》裡描繪的護旗沒有發生在四行倉庫保衛戰期間,肯定是照搬1975年的中國臺灣版《八百壯士》裡的情節,而《八百壯士》裡的這段,要麼是編的,要麼是把在租界被軟禁期間,旗子被租界士兵搶走的事情改寫的。

    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時候,租界裡的老百姓看得很清楚,守軍至少掛了三面旗幟,兩面掛在租界能看見的南面窗戶裡,日軍不敢朝著這裡開火,怕誤傷租界。還有一面在樓頂。

    日軍倒是派飛機來偵查,但是守軍有高射機槍,直接開火驅離,日本飛機也沒攻擊就走了,歷史就是這樣。

    中國臺灣版的《八百壯士》裡創造了“護旗”這段戰鬥,守軍的旗幟被導演一刀下去,減得就剩樓頂那一面。

    鬼子指揮官看到之後,氣急敗壞地命令發動空襲,於是起飛了一架塗著膏藥機徽的美式L-5”哨兵” 輕型飛機(1942年量產),反覆平飛掃射,沒錯就是平飛。

    然後,一個很胖的士兵一把扶住要翻倒的旗杆,大批士兵也過去搭人牆扶住旗杆,日本飛機不停地掃射,四行守軍不停地被打死打傷,中國士兵們一邊口吐鮮血一邊扶住旗杆。

    最後一個機槍手撇開美式M1919重機槍的支架,抓住滾燙的氣冷散熱器,對著日本飛機一通狂掃,將其擊落,租界裡的中國老百姓高呼萬歲,接著放一段《歌八百壯士》,這段結束。

    推敲一下這個片段:

    即便是擁有先進電子裝置的現代戰機,在樓房林立的城市裡低空飛行也非常危險,日本飛行員哪裡有如此高超的飛行技能?

    倉庫裡共有420人,是守軍人多?還是日本戰機的子彈多?

    你死一個補一個,把日本飛機的子彈能消耗光?

    如果守軍這麼多人擠在樓頂護旗,日本鬼子的步兵為什麼不進攻?

    如果鬼子步兵進攻了,守軍還頂得住嗎?

    日本若是派很多飛機來回掃射,豈不是要把守軍全部打死?

    這段對於當時的臺灣當局有特殊的意義,那就是在日本和美國相繼斷絕與臺灣的“外交關係”之後,給青天白日滿地紅來個又長又大的特寫,再描繪國軍士兵浴血護旗,自我安慰一下,臺灣當局是不會屈服於國際壓力滴!

    還有一種可能是把1938年8月11日在租界內的護旗事件改寫到保衛戰時期。

    當時被軟禁的孤軍計劃紀念88師出征上海和淞滬戰役,租界當局害怕得罪日本方面,派遣租界的準軍事武裝萬國商團裡的白俄分隊架起機槍去搶國旗,打死4個孤軍營的中國軍人,打傷數十人,還把排以上軍官(除伍傑之外)抓起來,關到上海中央銀行裡看押起來。

    孤軍營和租界的中中國人均表示強烈抗議,最後租界把關押的人放回,但是國旗就此搶走了。

    臺灣當局心裡的小算盤也很好理解:

    英美那是得罪不起的,就是放在1975年也不能拍負面的,這拿機槍掃射被軟禁的孤軍營,觀眾豈不是要想起來這英美也是欺負中中國人的?

    更重要的是,《八百壯士》的結尾是謝晉元部荷槍實彈地撤退,似乎要趕赴新的抗日戰場,把後面的憋屈歷史拍出來,影響難以預料。

    所以電影裡還有很多奇談怪論:

    大上海保衛戰勝利結束,

    部隊要調到南京去打保衛戰,所以從上海撤退,

    租界的英國司令官慷慨激昂,想衝過河去與日軍作戰,被部下死命拉住才沒有成行。

    《八佰》照抄護旗這段,不知道劇組心裡是怎麼想的,大致的場景模仿1975年版的《八百壯士》,比如一個士兵在旗杆要倒的時候扶住旗杆,然後許多士兵拿身體阻擋子彈。

    大概劇組也知道那滾燙的重機槍管,什麼人也握不住,於是給守軍發了一門20毫米機關炮,幾個人架著捷克式輕機槍開火。

    導演還有一個發揮,讓日本飛機連租界一起掃射,對租界內造成傷亡。

    如果日本軍隊敢這麼幹,英美可真要施加壓力了。

    但《八佰》裡擊落日本飛機的情節也挺離奇的,居然讓槍都打不準的端午(歐豪飾演),用栓動步槍一槍打中日本飛機的駕駛艙。

    啊……這!?

    如果劇組覺得真實的保衛戰不夠跌宕起伏,那麼史料中還有更多的情節可以拍進電影:

    留在租界的88師師部軍官勸說謝晉元撤退和繳械;

    租界外國高層的欺騙和虛偽,

    孤軍營的生活,特別是保衛戰一年後的護旗,

    與四行倉庫保衛戰同期的蘇州河南岸之戰。

    你去照搬一個站不住腳的虛構情節,自己又進行了更不靠譜的二次改編,情節就更加怪怪的。

  • 4 # 龍大山

    《八佰》不過是電影,而導演也只是當做電影來拍,看完了電影沒有一點帶入感。

    但實事求是的講,電影畫面還是不錯的,在中國產戰爭電影裡面也算較高水準了。

    《八佰》之戰其實是名譽之戰。國軍是想要通過《八佰》之戰對美國等洋人有個交待,以表明中國還在抵抗,並沒有放弁。期望籍此以獲得國際社會的物資援助。

    在戰爭中,國旗代表著軍隊的意志,決心,和能力。《八佰》中護旗的片段就是國民黨向國際社會的一個表態。導演也是想通過護旗的這個片段來表達中國軍人的氣節,但明顯底氣不足,畢竟導演都沒有給國旗一個特寫鏡頭。演員們表演的痕跡也太明顯,倒是跟護旗的目的相襯,不過是表演。更可惜的是護旗行動中沒有喊出一句響亮的口號,像一眾演員們麻木的表演一樣,整體感覺估計觀眾也感受不到護旗行動的明確的目的。

    總之呢,《八佰》當做娛樂電影值得一看。但電影主題流入表面,沒有深度。整部電影裡面沒有值得深思的點。

    如此而已。

  • 5 # 鷹之海洋

    完全虛構,不真實,有些刻意,為了煽情而煽情。

    四行倉庫毗鄰蘇州河,對岸就是租界,因此日軍忌憚這一點,不敢使用重炮,否則直接把倉庫炸塌了是最好的選擇。同理,飛機轟炸也有同樣的問題,當時的航彈威力也十分驚人,一不小心同樣會波及到對面的租界。只是低空掃射,則效果不大。

    況且守軍完全可以看你來了,把旗子撤下來先,等你子彈打完了走了,回來再把旗子升起來,反正你飛機不可能24小時在這裡盤旋,而這一趟的成果恐怕還不夠飛機的油錢的。完全沒有必要犧牲那麼多人。

    如果真的是所有人為了保持旗子屹立不倒就不顧一切的去支撐,那日軍反而容易了。畢竟對日軍來說,四行倉庫過於堅固,守軍依託堅固的結構抵抗讓他們的火力無法有效發揮。現在你人都集中在旗子那裡“護旗”,在屋頂那無遮無攔的狀態下用命去支撐旗幟,那我就不斷攻擊這面旗子,把你的人都引出來擊斃,這殺傷效率比地面攻擊要高出來不知道多少倍了。

    畢竟四行倉庫戰鬥對於國軍來說,宣傳表演意義大於實際意義,而對於日軍來說,淞滬會戰已經勝利,主力部隊都在追擊國軍,向南京進發,更沒有把這隻表演的部隊放在眼裡。據說只留下了一個幾百人的中隊在這裡監視,試探性進攻,接連受挫,發現難度太大後就處於對峙階段。

    而國旗那段歷史上確有其事,謝晉元團在擊退了日軍幾次進攻後,發現租借是英國國旗,對面是日本國旗,自己這邊反而沒有中國國旗。於是聯絡租借裡的商會,問能否送來中國國旗。於是商會派童子軍楊慧敏送來了一面國旗。然而第一次可能沒說明白,謝晉元嫌國旗太小,又讓楊慧敏送了面更大的過來,這才在四行倉庫頂端升起了國旗,而日軍也沒太在意。畢竟這場戰鬥僅僅4天就結束了。從未出現過影片中多人頂著日軍掃射讓國旗不倒的情景。

    謝晉元是黃埔四期高材生,且通訊暢通,就算是旗子被毀了,再要一面繼續升起成本極低,根本不需要為此消耗掉自己手上最寶貴的兵力。

  • 6 # 平安讀歷史

    在國際上就保護自己的國旗是士兵應有的行為,所以在電影《八佰》中,這種護旗的頻片段也體現了當時中國士兵維護自己祖國利益的堅決行動。

    電影八佰講述的是抗戰初期的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由於裝備技術落後,所以最終被日軍打敗,不得不撤軍。而謝晉元團長率領800士兵堅守四行倉庫,為中國軍隊成功撤退進行掩護。當中國主力部隊撤退成功之後,謝晉元率領所部準備撤退,但是歸路被日軍截斷,而租界的外中國人又不肯通融,所以導致他們不得不長期駐守在那裡。

    到了這個時候,謝晉元他們再堅守四行倉庫,在軍事上也沒有多大意義。因為這幾百士兵肯定不是日本幾十萬大軍的對手,只不過他們在國際上的意義相當的重大,可謂是中國抵抗日本的一座豐碑。電影中看到中國士兵面對日本飛機掃射中國國旗,中國士兵奮不顧身去護旗的場面,我們不得不感嘆,當時中國士兵確實能夠為國獻出自己的一切。

    護旗有特殊的意義,他體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因為日本憑藉其強大肆意侵略中國,中國如果不表現出這樣的精神出來,肯定只有亡國滅種。不過在那樣的形勢下,除了表現出這樣的精神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因為蔣介石本來打淞滬會戰是希望國聯能夠干涉。但是在那種強權即公理的時代中國的指望完全落空,因為西方國家根本不會為了中國去得罪日本。事實上到了現代社會,強權即公理這種做法依然有效。例如美國欺負伊拉克,伊朗那些小國就是如此,好在中國不再是以往那麼軟弱,所以美國不敢輕易直接針對中國動手。

    總之,電影八佰中的護旗片段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表現,是值得我們全體中中國人紀念的。現在是和平時代,希望戰爭不要再進行,但是如果敵人真的來的話,我們也要堅強戰鬥到底,不會屈服於他們。

  • 7 # 爍爍粑粑

    正視歷史,而不是迴避歷史!

    只要國旗在一片土地上屹立飄揚,就向世人,尤其是當時的法租界英租界裡的外中國人,宣示著中國的國土,依然是由中國政權主權統治。

    而誓死護旗的行為,更像是用血肉之軀,宣告著誓死捍衛國土的完整,日本侵略軍雖侵略成功,但也僅是一時,不畏生死的中中國人,必將任何侵略者趕出中國。

    軍隊就應該有自己的信仰,以服從命令,保護國家安全為天職,而當時的這支400多人的軍隊,他們還是拿的國民黨的糧餉,受國民黨的統治,所以這段護旗的戲份,理應是正常不過的,士兵們捍衛已經不是政權,而是國土,中國土地完整,抵抗的日本人的侵略。

    難道當時國民黨的軍隊就是中中國人民的軍隊了麼?

    要知道解放軍裡有很多是國民黨軍隊俘虜或投降過來的,難道他們的功績不是功績了麼?

    8年抗日戰爭期間,國共合作,在抗擊日軍侵略上,國民黨的軍隊也不都是草包孬種,比如《亮劍》的楚雲飛,打鬼子也不手軟的,也是誓死捍衛國土完整的。

    在抗日戰爭這段歷史中,我們應該正視當時國民黨軍隊的抗日貢獻,而不是迴避,遮掩。

    不知道什麼原因,管導既然拍了部分的戲,公映時卻給刪了,既然是從尊重歷史的角度出發,就應該正視歷史。

    有些人慾蓋彌彰不知寓意何為?

  • 8 # 一個人的很多瞬間

    從影片中的作戰效果來看,在樓頂立起一面旗幟,於當時戰況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分散兵力,增大傷亡。而且,一旦將旗幟樹立起來,必將引起日軍更大的關注。因為藏身倉庫與日軍對峙,對日軍來說,不過是一股潰兵在負隅頑抗,派出小股部隊逐個剿滅可以了,而樹起國旗,則說明那是成建制的正規軍,日軍一定是運用大部隊和重武器。

    因為整個淞滬抗戰,就是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刻意導演的一齣戲。從918事變,到淞滬抗戰前夕,近半年的時間,東北淪陷、華北失守、京津敗亡,國軍從東北一路敗退。在軍事方面,國民政府根本拿不出能與日軍對抗的資本,所以,蔣只能寄希望於國際聯盟的干涉,希望通過西方國家的介入,使戰局緩解。

    所以別說是謝晉元手下的四百多人和一個小小的四行倉庫,即便是蔣投入的近八十萬軍隊和整個上海,都是一個大舞臺,戰爭,不過是表演給西方看的。戰況越慘烈,蔣的計劃越可能實現。

    立起一面旗,與其說是為了點燃國民,不如說是向西方列強表明:我軍仍在堅守,我軍仍在犧牲。

    《八佰》中那些護旗而犧牲的好男兒,他們可能並不知道,他們的血,只不過是政客們手中那一杯虛偽的紅酒。

  • 9 # 歷史知事

    怎麼看待電影《八佰》中護旗的片段?

    怎麼看待?我不想罵髒話,不要逼我!

    八百壯士守四行,本來就是一場表演戰。國民黨為了爭取英美等國所代表的國際社會的支援,故意在四行倉庫這裡進行一場自殺式戰鬥,從而博取國際社會的同情。

    而護旗這一行為,其實更是嚴重的表演戰鬥。守護的旗幟,到底有什麼用?就是為了讓四行倉庫看起來好看些嗎?

    沒用!

    日本人不會因為四行倉庫上面有青天白日滿地紅而手下留情,而停下腳步,甚至,30萬大軍早就放下四行倉庫到京滬線(南京到上海)追擊潰散的國軍,國軍從上海一路逃到南京,一次有效的抵抗都沒有。

    此時,八百壯士守四行的阻擊戰有何意義?

    宣傳片上講這是400vs300000,讓我想到了緬甸神話裡面殲敵10億的傳說。

    進攻四行倉庫的日軍,總數不可能超過200人,甚至有可能100人都不夠。所謂的“以寡敵眾”,本來就是胡說。

    還有,整部電影中最感人的場面士兵抱著炸彈跳樓與敵人同歸於盡,我怎麼都想不通——這樣的爆炸效果,與單獨投擲炸彈有什麼區別?

    對此,我只能說,還是表演,毫不走心的表演!

    當然,淞滬會戰這場精銳全出的大會戰,不也是表演戰嗎?前期展示武力要把日本海軍陸戰隊趕下海,想要露一手結果把大腿漏出來了;中期添油戰,一個師一個師往艦炮下面送命,炮兵躲得遠遠的,就等著自己被抄後路;後期潰逃戰,日軍一個大隊追擊一個師,一個聯隊隨意佔領縣城,京滬線上全是國軍屍體。

    上海,本來就不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日本機械化部隊、空軍狂轟濫炸、艦炮肆意覆蓋的上海打這場仗,本來就是打給英美列強看的!

    用老百姓和普通士兵的命,換取列強的同情,這樣的政府,還要守護它的旗幟嗎?

  • 10 # 阿德萊德之聲

    護旗片段雖然從某種角度而言,是維護了國民政府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的最後尊嚴,樹立起抗戰到底的堅定信念,同時讓租界中的英美人士看到了國軍寧死不屈的精神,但事實上違背了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沒有必要對護保這面旗幟大書特書,甚至於非要搭上不少戰士的性命,才讓這面大旗不倒。

    事實從四行倉庫守軍,綁好手榴彈捨身跳下,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勇氣和精神就已經在捍衛國旗的尊嚴,從戰士們的話語中也體現出保衛國家的決心,國旗表著一種精神的象徵,在四行倉庫保衛戰中已展現了,再要刻意地表現護旗經過,是畫蛇添足,多餘了。

    相反真正要表現“八佰壯士”的領導者謝晉元的鏡頭卻少而又少,著墨有限,無法真實地還原這位率孤軍搏殺的重要指揮者的正面高大形象,實為遺憾,而且謝晉元的臺詞也似乎有點問題,打日寇不是僅為了給蘇州河對岸的百姓看,而是為了國軍的尊嚴,因此謝晉元的臺詞理應質樸,而且樸實,無需高大上的說教,他面對的多數是湖北通州保安團未見過世面,從未打過硬仗的士兵,充其量就是預備役。

  • 11 # 新思維看世界

    人在旗在,旗倒人亡!

    在古代,軍旗代表的就是士氣,旗子倒了就會讓人覺得自己失敗了,那麼就會影響到氣勢!軍旗不倒同時也意味著軍隊的建制依舊在,意味著戰鬥到底!

    《八佰》中僅有400多人的隊伍,為什麼還要有那麼多戰士為之放棄生命,只為了讓旗子立起?

    旗子插在樓頂中央的位置,宣示著“八佰戰士”對陣地守衛的決心!日本軍體進攻的過程中死亡慘重,呼叫了戰鬥機空中進行空襲,戰旗倒下了,士兵跑過去用身體保持戰旗不倒!因為戰旗是他們的信仰,但再一次被戰鬥機射殺!

    旗子倒下那一刻,畫面變成了黑白,看到了很多人眼中的絕望!而這時再次有士兵跑過去將戰旗扶起,這時你看到的是上海民眾眼裡的希望,以及不屈的怒火!

    護旗護住的是民族的希望、是抗戰到底的決心、是視死如歸的氣魄!

  • 12 # 安平呂文權都是俺

    電影:八佰:上演了,對於抗日題材的影片,素材的確很多,選擇拍那一場戰役雖然是製片方的事,但應該尊重事實。抗日影片不益過度的夾帶商業氣息。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在對日作戰的戰鬥中,是規模不大,犧牲國軍不多的一場象徵性戰役。畢竟戰鬥開始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撤退到租界的方案。日軍公佈的傷亡人數就10來個,我方也就100來人 。根本談不上慘烈。真要說慘烈?那隻能是衡陽保衛戰,在8年的抗日過程中,是絕無僅有的一場真正慘烈的戰鬥。在變成一片焦土的衡陽,薛嶽以40多天的時間和犧牲幾萬國軍的代價,讓日本人都感覺到了中國軍隊的恐怖,從心裡對對手肅然起敬。薛嶽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值得我們敬仰。犧牲的幾萬國軍值得歌頌,歷史不應該忘記他們。衡陽保衛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永垂不朽。

  • 13 # 巨集文

      護旗這一段描寫,更像是一種精神,護旗也是在電影《八佰》中,四行倉庫守軍死的最多。好幾個班衝了上去,就是為了這一面旗。

      在過去打仗中,旗幟在,陣地在,如果插上了敵方的旗幟,則意味著失敗。

      《八佰》護旗這一段,頗為壯烈,也存在爭議,因為護的是一面“青天白日旗”。

      當時領著孩子在影院看這場電影的,孩子問我:什麼是青天白日旗。

      我的回答是,這個旗是國民黨的旗幟,在當時,紅軍還在陝北,接受斯諾的訪問的,孩子初二,有個必讀課外書,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淞滬會戰發生在斯諾訪問延安的第二年。

      在四行倉庫守衛戰,是國民黨主導的。掛上國民黨的旗幟,是沒有爭議的。

      但總覺得有一些突兀,據說,《八佰》有很多劇情很敏感,護旗大概也算是一段吧!

      護旗也是《八佰》中比較激動人心的一個劇情,很慘烈,日軍開著飛機俯衝射擊,中國軍隊用人肉堆積,但旗子最後還是倒下去了。

      在現在的眼光看,這不是送死嗎?有意義嗎?

      正是中中國人太“理智”了,所以那個時候,日本才國肆無忌憚的侵略中國,尤其是在四行倉庫後面的中中國人,很多人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最終還是敗了。

      因為大家抱著“看客”和“同情”的心態看待四行倉庫守衛戰,完全沒有想到,這其實也涉及到自身的利益,老算盤最終的逃離原因,“我只是一個文書,不會打仗”。

      這些都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可以糾結一些劇情,尤其最後的撤退,覺得很失敗,很窩囊。

      但這部電影用對比的手法對映現實,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比如說,對於某些事情,有一些動輒就會說,這是就中中國人能幹出來,要是到國外,肯定沒有。

      其實國外什麼樣子呢?

      以這次疫情為例,號稱世界最文明最自由的美國,至今還沒有控制住新冠疫情。

      而中國在控制疫情之後,對於在幾個城市出現的區域性疫情,基本上一個左右時間,就輕鬆控制住。

      國外並不想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而國內想要做的更好,其實我們自律知己,完全會更好!

      護旗看似毫無意義,卻在折射人心。

      只有真正的把內心的激情爆發出來,才能做出血性的事情。戰爭想要勝利,需要勇氣,需要捨身取義的決心,需要團結,而不是單單是八佰勇士的事!

  • 14 # 薩沙

    一知半解的人閉嘴了。

    為什麼四行倉庫要守?其實現在看起來整個上海都撤退了,四行守不守意義似乎不大,為什麼還要拿出精銳中央軍防守呢?

    為什麼南京要守?南京不適合防禦,所以早就遷都重慶,那麼為什麼還要拿出8萬多精銳中央軍防守呢?

    其實道理都是同樣的,這是精神戰的一部分,尤其對於持久戰的影響是極為重大。

    問問大家,為什麼紅軍也好,八路軍也罷,後來的解放軍、志願軍,都是有旗手的。

    誰都知道,戰鬥中打旗子的極為危險,搞不好就會送命,為什麼紅旗不能倒?

    意義也是相同的。

    對於抗戰這種持續14年的戰爭,其實是兩個國家之間你死我活的大碰撞。

    最關鍵的尚且不是物質的碰撞,更重要的是精神。

    大家看過電影《坦克大決戰》沒有?

    當時將軍命令海斯勒上校,根據計劃繞過美軍固守的一個鎮子,加快機械化部隊的行進速度。

    然而,海斯勒上校卻給將軍展示了一個美軍的巧克力蛋糕。

    將軍不解其意。

    海斯勒上校說:這個蛋糕是今天剛從美國本土的波士頓,空運到法國來的。這說明,美中國人有飛機和燃料將一個無足輕重的蛋糕跨越大西洋,運到前線。您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嗎?他們根本就沒有失敗的思想,從諾曼底登陸以來根本沒有失敗過。所以,我們必須在這裡和他們決戰,將他們擊潰,打垮他們的戰鬥精神。

    將軍思考了一下,就同意了。

    此次美軍戰敗以後,果然出現一些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一些士兵逃跑,一些士兵突圍不成功就直接投降。

    其實道理就是這樣。

    這裡就想起當年范志毅說的豪橫的話:我們那時候打東南亞球隊,從來就沒輸過,也沒有考慮過可能輸球。打他們,我們都是考慮贏多少個球。

    其實道理都是想通的。

    這種情況下,四行倉庫就是很重要的,塑造了中中國人抗戰的精神。

    另外,多說一句,一味貶低抗戰國軍的人,你們知道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中也是國軍嗎?

    八路軍叫做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新四軍叫做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

  • 15 # 憶江0806

    前天到今天關於《八佰》電影的不少負面評說。

    (一),立意雖好,但片子拍得很爛。

    (二),一場毫無用處的表演。

    (三),有人引用日本當時的報紙,只戰死一個日本兵。

    (四),有人說為什麼要宣揚國軍?

    至於星羅棋佈的理由無非就說這四點。總之一無是處,它就是個“垃圾”。我實在不明白,人們為什麼有這麼多千奇百怪的想法,所謂的“真相”,“四行倉庫”保衛戰有,這是鐵的事實,謝晉元被叛徒殺害也不置可否。但為什麼人們依然熱衷於吹毛求疵,寧可相信,日本只死了一個人,而不是二佰多人。寧願相信敵對國,也不相信自己的戰報,真是悲哀。

    一個戰士身上綁上成捆的手榴彈,從屋頂跳下去去炸燬一輛坦克,有人表示懷疑,不切實際,理由是從屋頂扔手榴彈即可。

    戰爭是要死人的,看怎麼樣去死,扔幾顆手榴彈不能炸燬坦克,而只能由人才能解決問題,沒有誰去作無謂的犧性,死要死得其所。在四行倉庫紀念館有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為什麼有人去懷疑?

    《八佰》這部電影是值得去觀看,像《戰狼2》口碑非常不錯的電影,有人說它是像神經病,《八佰》當然也不例外。

    中國的安全環境危機重重,《八佰》也正當其時,有人詆譭、汙衊肯定是有。但此時非彼時,今日之中國非一九三七年時中國,當時國弱,我們只剩下血肉與骨氣,可是我們僅剩的這點精神,在列強面前也不屑一顧,國弱就是一文不值。

    今天從新看待《八佰》豎國旗的一幕,仍對我們有現實的啟迪意義,國旗就是代表我們的國家,需要用眾人扶持,有時不惜用生命和鮮血來維護。旗幟倒了,就如八佰壯士還要由英中國人來“保護”。國家由別人來撐控,命也不是自己的。

    國軍也是中中國人啦!現在為什麼還要分國共?!

  • 16 # 愛好影視的鵬仔

    除了佩服更多的是敬佩和震撼

    沒有人是不怕死的,每個人都想陪伴在自己家人的身邊,但是當責任和軍人的使命榮譽來到自己身上時,他們就是國之脊樑和民族之魂。

  • 17 # 樾檬侃歷史

    旗是什麼?

    旗是標識、是標誌,在戰場上那更是軍魂、是精神。

    為什麼?

    因為,它不僅僅是一面看得見、摸得著的旗子,它代表的是中國,是中中國人民,是中中國人民那不屈的精神!

    面對日軍的瘋狂掃射,咱們的戰士依然用生命去護住這面旗,因為只要旗不到,四行倉庫就沒有被日軍佔領,上海就沒有完全淪陷,中華名族的骨氣就還依然堅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童年中有哪些被你忽略的女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