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A.愛因斯坦提出,組成晶體的N個原子有3N個獨立的自由度,各自由度均看成是以同一頻率ωE振動的諧振子,它的能量應是量子ћωE的整數倍,ћ為普朗克常數h除以2π。他的理論解釋了在溫度趨於絕對零度時,晶格原子振動貢獻的比熱也趨於零。1912年,P.J.W.德拜把晶體當作連續介質求得振子頻率分佈,匯出在低溫下晶格比熱依賴溫度T3的規律,與實驗符合甚好。同年,M.玻恩和T.馮·卡門共同提出,晶體中原子振動形成的格波可分解成不同模式的諧波,從而奠定了晶格動力學的基礎。1954年,M.玻恩和黃昆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出版,全面總結了這一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實驗研究成果以及晶格振動對固體各方面物性的影響,被國際學術界譽為經典著作。從20世紀50年代起,晶格動力學主要是發展了可直接測定晶格振動頻率-波矢關係(色散關係)的實驗技術,對各種材料用不同的動力模型計算晶格振動的色散關係取得成功,對新材料(如晶體表面、半導體超晶格、C60及其固體、高溫超導體等)的晶格振動特性的探索研究。
1907年A.愛因斯坦提出,組成晶體的N個原子有3N個獨立的自由度,各自由度均看成是以同一頻率ωE振動的諧振子,它的能量應是量子ћωE的整數倍,ћ為普朗克常數h除以2π。他的理論解釋了在溫度趨於絕對零度時,晶格原子振動貢獻的比熱也趨於零。1912年,P.J.W.德拜把晶體當作連續介質求得振子頻率分佈,匯出在低溫下晶格比熱依賴溫度T3的規律,與實驗符合甚好。同年,M.玻恩和T.馮·卡門共同提出,晶體中原子振動形成的格波可分解成不同模式的諧波,從而奠定了晶格動力學的基礎。1954年,M.玻恩和黃昆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出版,全面總結了這一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實驗研究成果以及晶格振動對固體各方面物性的影響,被國際學術界譽為經典著作。從20世紀50年代起,晶格動力學主要是發展了可直接測定晶格振動頻率-波矢關係(色散關係)的實驗技術,對各種材料用不同的動力模型計算晶格振動的色散關係取得成功,對新材料(如晶體表面、半導體超晶格、C60及其固體、高溫超導體等)的晶格振動特性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