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6554935403

    根本作用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南北卷制度是科舉制度發展過程中一次重大的改革,對後來清朝乃至我們的高考制度都有很大的影響。

    這也是科舉制度作為國家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最終完善,對後來國家的穩定起了相當多的貢獻。清朝建立之後,這項制度被繼續沿用。並發展。

  • 2 # 時倦不止

    用南北捲來進行科舉選人,是為了平衡朝廷局勢,緩解南北矛盾,在統一全華人心的一個方法解決南方人在科舉考試中佔有明顯優勢的問題,以維持取士人數的平衡,進而鞏固封建統治。

    有利於北方士人和邊疆地區人才參與政治,擴大統治基礎,穩定社會統治,同時加大了南北士子之間的競爭,有利於人才選拔的同時,也有利於整體的團結和進步。

  • 3 # 經史曉碩

    這個案件是筆糊塗賬。大體意思是一次考試,南方的舉人考得很好,好到北方沒幾個能錄取的,於是有人不服氣,說是考官舞弊,事情鬧得很大,搞到老朱那裡。他老人家是個實在人,也不爭論啥,大筆一揮就幹掉了上百人。可幹完後,事情還得解決,因為實際情況是,當年的北方教學質量確實不如南方,你把人殺光了也沒轍。無奈之下,只好設定南北榜,誰都別爭了,就看你生在哪裡,南方算你倒黴,北方算你運氣。到明宣宗時期,事情又變了。因為雲貴川一帶算是南方,可在當年是蠻荒之地,別說讀書,混碗飯吃都不容易,要和南方江浙那撥人對著考,就算是絕戶。於是皇帝下令,把此地列為中部,作為特區。而鳳陽,因為是朱元璋的老家,還特別窮,特事特辦,也給列了進去。

    自此之後,明代的進士,並不是全國統一錄取,而是按照地域分配名額。具體分為三個區域:南、北、中,錄取比例各有不同。所謂南,就是淮河以南各省,比例為55%。北,就是淮河以北,比例為35%。而中,是指雲貴川三省,以及鳳陽,比例為10%。具體說來是這麼個意思,好比朝廷今年要招一百個進士,那麼分配到各地,就是南部五十五人,北部三十五人,中部十人。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是南部人,在考試中考到了南部第五十六名,哪怕你成績再好,文寫得比北部第一名還好,你也沒法錄取。而如果你是中部人,哪怕你文寫得再差,在南部只能排到幾百名之後,但只要能考到中部卷前十名,你就能當進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際單位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