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草原駿馬4385

    燒壞的紫砂壼就不能用了。

  • 2 # 行者14215

    能用的,因為很多燒壞的紫砂壺毛病都不大,比如有的花泥了,有的跳砂了,有的鼓包了,這些小毛病都是不影響使用的。

  • 3 # 郴2

    已經不能用來泡茶了,但是不用丟掉,將紫砂壺擺在茶桌上,當做陳設或者花器是十分適合的。

  • 4 # 心裡心外985

    沒,每種泥料都有自己適合的溫度區間,而這個區間,只有零點幾個標號,而一個標號是二十度,所以只有幾度的來去,再高了就會瓷化,那樣就沒有透氣性了,再往上燒就會起泡泡,就是燒壞了。

  • 5 # 傾緣紫砂

    感謝悟空問答邀請!如果你是做紫砂壺的就不要問這種問題,因為你自己燒壺難道不知道嗎。。。紫砂壺就只需要燒兩遍就行了,第一遍成型,燒出來的壺不裂,或者說沒有問題再整口,整好口後再燒第二遍,這樣紫砂壺就算做好了,如果再燒下去那就會結晶,因為我原來幹過這種事,本來燒低溫的壺直接燒壞了,溫度太高,和瓷器一樣毫無用處了,所以說一把紫砂壺只需要燒兩遍就行了!沒那麼多講究,問這種問題也沒弄懂什麼意思。。。

  • 6 # 逸品坊紫砂匠人鮑雪琴

    龍窯,紫砂壺裝在匣缽內,柴燒。以前的技術比較落後,火焰的溫度沒法精確控制,完全是靠燒窯師傅的經驗來判斷掌握。而紫砂恰恰對溫度非常敏感。往往相差兩度,燒成的色澤就不同了。因此,以前的龍窯燒壺,成品率是沒有準確資料的。可能每一窯都不同。現在去看以前的老壺,多數色澤不如現代天然氣窯或者電窯燒製的漂亮,也是因為這個龍窯溫度不如現代窯的精確的原因。所以,龍窯會退出歷史舞臺,成為國家文保單位。

  • 7 # 傾緣紫砂

    這個確實不好說,以前燒壺難度大,現在基本電窯,推板窯多,成品率高!就算我想拿壺去燒,人家還不一定讓我燒呢。。。所以我還是去別處燒吧,那邊也不一定能燒好,燒壞了估計我要心疼死了!

  • 8 # xnn的中年

    陶和瓷是經常並稱的,人們常說的“陶瓷”,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材料。可能會有朋友簡單的認為,陶瓷就是那種粗糙的表面沒有釉的,瓷器就是表面如玻璃般光滑的器皿。其實,這樣理解是片面的,通俗的講,用陶土(粘土)燒製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製的器皿叫瓷器。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區分陶器和瓷器呢?在這我就介紹比較簡單實用的區別方法:1.看胎色,陶器底部圈足呈紅色、褐色或較深的灰色,而瓷器底部圈足質地細膩一般都呈白色。2.聽聲音,陶器燒成的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敲擊時聲音沉悶沙啞,胎體硬度較差,用鋼刀可劃出溝痕。瓷器燒成溫度高,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很難用鋼刀劃出溝痕。

  • 9 # 東家APP

    我們經常說陶瓷陶瓷,所以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器物的名稱,事實上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的無機混合物作原料,經過加工後成型,再經乾燥、燒製等方法制成的器物,都稱之為陶瓷。

    中國的陶器生產至今約有一萬年曆史了,瓷器就比較晚了,但是距離現在也有三千多年。

    雖然在創作領域中,陶與瓷都是陶瓷藝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陶與瓷卻有著質的不同。

    △ 陶器

    △ 瓷器

    燒製溫度不同

    陶:燒結溫度因黏土化學成分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都是1000℃以上,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

    瓷: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以上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效能,胎質變得硬結緻密,擊之發出清脆的金石聲。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但基本上要達到1200℃以上才燒結,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原料不同

    陶:一般所用製陶黏土,或簡稱為陶土,是由地殼表層的岩石風化而成的,屬於含水鋁矽酸鹽礦物,黏土的主要成分是矽和鋁的氧化物,以及少量的鐵和鉀、鈉、鎂、鈣、鈦的氧化物,以上八種元素又稱之為造巖元素。

    △ 紅陶土

    瓷:一般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製而成。高嶺土亦稱瓷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其礦物成除高嶺石外,還含多量的石英和雲母。

    △ 高嶺土

    釉料不同

    先來看看什麼是釉。

    釉是覆蓋在陶瓷和搪瓷器物表面的一層玻璃質薄層,通常由矽酸鹽複合物構成。

    釉面不僅提高了製品的強度和硬度,也使其具有抵抗氣體、液體以及酸鹼腐蝕的能力。良好的釉面還可以在色調、光澤以及紋理方面給予觀者美麗的享受。

    按溫度分,釉可分為高、中、低溫釉三種:

    高溫釉:燒成溫度高於1260°C的釉料,用於石胎瓷和瓷器。

    中溫釉:燒成溫度在1000°C至1260°C的釉料,用於石胎瓷和陶器。

    低溫釉:燒成溫度低於1000°C的釉料,用於陶器和其他非矽酸鹽胎體(如金屬胎、石制胎)器物。低溫釉也用於在高溫釉上再次附加釉,此時又稱“釉上彩”。

    陶: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

    瓷: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胎釉結合牢固,厚薄均勻,並可起到美化、光潔瓷器的目的。

    △ 陶器

    △ 瓷器

    吸水率不同

    在國標中,陶和瓷是按它們的吸水率來區分的。

    陶:吸水率大於10,容易吸水。

    瓷:吸水率小於0.5,基本不會吸水。

    堅硬度不同

    陶: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悶,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同時由於陶器與瓷器的密度不同,所以陶器具有透氣性透水性而瓷器則不透氣不透水,但陶器上若掛上釉,由於釉的不透氣不透水性質,也可以使陶器不透氣不透水。

    瓷:堅硬,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透明度不同

    陶:胎體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說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

    瓷:與陶器不同,它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總體來說,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

    陶器可以使用包括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製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吸水率較高。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莫來石結晶體,換句話說就是沒有瓷化,敲擊之聲較沉悶。而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嶺土燒製。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吸水率較低,敲擊之聲清脆。

    其實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

    瓷器出現以後陶器還是在繼續生產,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獨立發展,現在是各有千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的人喜歡陶器,有的人喜歡瓷器,它們也各具有特點。

  • 10 # 懂茶帝

    陶和瓷其實是兩種東西

    陶器茶具指的是用陶土燒製的茶具,瓷器茶具是用瓷土燒製而成的茶具。兩者雖然都稱為陶瓷茶具,區別還是很大的!

    1原料不同

    陶器是人類早期最依賴的容器,但是陶器有個缺點一一吸水。古人發現這個缺點後,就不斷摸索,逐漸發現了瓷土和釉,發明了瓷器。

    瓷器選用瓷土燒製而成,主要成分是鋁和矽的氧化物,一般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可塑性好、黏結力強,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鎮高嶺地區的“高嶺土”。

    陶器用黏土或陶土經捏製成形後燒製。還有我們熟悉的紫砂,也屬於陶器,是陶的一個特殊種類。

    2燒製的溫度不同

    瓷器燒製的溫度一般都要高於陶器的燒製溫度,瓷器的成形要透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製

    陶器茶具燒製溫度不能燒到這麼高的溫度,以紫砂為例,在1050℃-1200℃之間,溫度過高就會出現問題,小懂曾經也寫過這方面的文章,童靴們可以回顧一下→《紫砂壺燒過頭了會怎樣?》

    3堅硬度不同

    由於燒製的溫度不同、原料不同,導致堅硬度有所差異。

    瓷器茶具的堅硬度比陶器茶具的硬度大,而且瓷器茶具的聲音更加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的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4透明度不同

    瓷器茶具的坯體無論薄厚都要比陶器茶具更透明,陶器茶具即使薄也並不透明。

    5釉料不同

    瓷器茶具的釉料既可以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製而成,也可以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製;

    陶器茶具有掛釉和不掛釉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製溫度時即可熔融。

    6透氣性不同

    瓷土在燒製之前一定要上釉,釉是用長石、石英、滑石、高嶺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經過研磨製成的泥漿,施於瓷胎表面,燒成後呈有色或無色的一層玻璃質,使器物表面光滑、不透水。

    瓷土很細、很緊,上了釉之後完全沒有透氣的空隙,而陶器有很強的透氣性。這種效能是紫砂器在各種茶具中裡奪尊的最大優點。

    比如同樣的水溫分別在瓷、紫砂杯中泡一杯同等量的水和茶葉,經過兩天時間,你就能看出瓷杯裡的茶水有一層油膜狀的東西,茶葉出現腐熟失去了香味,而紫砂陶杯的茶再放三天仍沒有什麼變化。

    一般室溫高時,瓷杯中的茶易餿,紫砂的就不容易餿。

    正是因為這些不同,讓我們在泡茶時根據茶具材質的特點多些選擇:

    瓷器特點是表面光潔透亮,胎薄緻密,氣孔少,吸水率低,傳熱快,保溫性適中,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

    陶器造型一般比較古樸粗獷,大氣沉穩,顏色較深,胎厚,氣孔多,保溫性好。

  • 11 # 品瓷中國

    說起陶與瓷,大家第一反應覺得是陶瓷,對不對?通常會認為只要是泥土燒製而成的器物全部統稱為陶瓷。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今天就跟碗姐一起長長知識吧,看看陶和瓷有什麼不同,以後別在陶和瓷之間傻傻分不清楚啦。

    從中國陶瓷發展史來看,一般是分為陶和瓷兩大類。首先,從外形上看,很多人區分陶與瓷的標準是瓷器有釉而陶器沒釉,但實際上,這樣區分並不準確,因為陶器可以有釉而瓷器也可以沒釉。如漢代琉璃釉器,俗稱叫做漢綠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稱也就是唐三彩,這兩種都是有釉的陶器,而質地潔白細膩的白瓷素胎器,很多人把它錯誤地當作瓷器,但實際上它是一種陶器。

    也就是說胎體沒有致密燒結的粘土和瓷石製品,統稱為陶器。其中把燒造溫度較高,燒結程度較好的那一部分稱為“硬陶”,把施釉的一種稱為“釉陶”。而經高溫燒成、胎體燒結程度較為緻密、釉色品質優良的粘土或瓷石製品稱為“瓷器”。因為陶瓷歷史本身就是連續的,所以按照是否有釉的標準去劃分也就顯得困難。

    看完了外形,再跟隨碗姐一起來看看只有內行人才看得懂的學問------陶與瓷的燒製工藝。在工匠看來,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對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溫度二者選擇後的共同作用結果。我們首先來看看陶器的生產工藝。陶器的選材可以使用瓷土在內的各種礦物粘土製作,燒成溫度較低,多在700—1000℃之間,胎體基本燒結,不再遇水分解,氣孔率和吸水率較高,成品硬度較低,在顯微鏡下觀察胎體,極少存在玻璃相 莫來石 結晶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瓷化,敲擊時候的聲音比較沉悶。

    我們在來看看瓷器的燒製工藝,瓷器使用的是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瓷土即高齡土燒製。瓷器的燒成溫度至少在1100℃以上,比陶器的溫度要高許多。胎質基本瓷化,顯微觀察有大量莫來石結晶體存在,氣孔率和吸水率較低,成品硬度高,在成品很薄的時候會呈現半透明,敲擊聽到聲音很清脆。

    現在,估計小夥伴會好奇了。陶器與瓷器都是中國比較遠古的器皿了,到底是先有陶器還是先有瓷器了。答案是先有陶器,因為陶器的燒製工藝比較簡單,工匠們在這種工藝取得的經驗上不斷反思總結,最後掌握了瓷器的燒製技術,才有了瓷器的誕生。雖然後來陶器和瓷器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但廣義地講:沒有陶器的發明與發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的誕生。”

  • 12 # 初夏ww

    陶和瓷的區別有哪些 1、概念不同 雖然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實際上它們是兩類不同的物質。按發展時間來看,先有陶,後有瓷,瓷器是從陶器發展而來的。陶器是用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燒製而成的物品;而瓷器則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 2、原料不同 因為它們在製作中所選擇的原料不同,所以它們最後所呈現出的形態也是不同的。陶器通常是採用一般黏土製坯燒成的,而瓷器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方可製成,瓷器主要是由高嶺土製坯為主。陶器與瓷器的含鐵量也有所不同,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而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 3、燒製溫度不同 由於它們所採用的原料土質不同,因此在燒製溫度上也有一些差別。例如陶器在製作中所需要的燒製溫度是在800-1000度左右,而瓷器則需在1300-1400度的溫度下燒製方可成型。在製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那陶就變成了瓷。可以說瓷是陶的升級版,陶也是瓷的親兄弟。 4、堅硬程度不同 由於陶器的燒製溫度較低,因此它的胎體硬度較低,耐用性略差一些。並且它的胎質粗疏,斷面吸水率高,我們在敲擊它時會發出嗡嗡的聲響。而瓷器的燒製溫度較高,胎體已經基本燒結,因此瓷器的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會出現吸水現象,我們在敲擊時瓷器發出的聲音也是清脆。瓷器的耐用性好,硬度較高,它的表面也不容易被磨花損傷

  • 13 # 靜憐雨聆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見到很多陶瓷做的工藝品,很多人都認為陶瓷是一個東西,其實陶和瓷是不一樣的。那麼陶和瓷有什麼區別呢?

    陶和瓷的區別有哪些

    1、概念不同

    (1)陶器是用粘土為胎、經過手捏、輪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乾燥後,放在窯內燒製而成的物品。

    (2)瓷器則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經混煉,成形,煅燒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繪的物品。

    2、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的燒製溫度在800-1000度,瓷器則是用高嶺土在1300-1400度的溫度下燒製而成。在製陶的溫度基礎上再添火加溫,陶就變成了瓷。

    3、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的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用高嶺土製坯。黏土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高嶺土在燒製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製溫度達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陶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上,瓷胎含鐵量一般在3%以下。

    4、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比較薄,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是半透明的狀態。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以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5、堅硬度不同

    (1)陶器燒成溫度低,胚體並未完全燒結,胎質粗疏,胎體硬度較差。

    (2)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二者堅硬度不同,瓷的硬度高於陶。

    6、施釉不同

    釉是罩在瓷器表面的一層光亮外膜,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長石為原料,經研磨、調製後上於胚胎表面,在高溫焙燒後熔融,冷卻後即形成玻璃質晶體。可增加胎體強度,有效隔絕氣體、液體。陶器通常不施釉或只施低溫釉;瓷器表面施有一層高溫釉,胎釉結合牢固,厚薄均勻。

  • 14 # 愛多肉的老男孩

    陶器和瓷器的六點區別

    陶瓷製品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的歷史發展與陶瓷的發展相融合,彙集了濃厚的陶瓷文化底蘊。我們經常把陶和瓷連在一起說,人們往往認為認為陶瓷是一種東西,沒有意識到陶和瓷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1、出現的年代不同

    陶器與瓷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原始的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中國在距今約一萬年新石器時代的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在使用陶器了,而現今發現的最早的瓷器碎片則出自於商代。陶器與瓷器的燒製方法亦有相同之處,瓷器的出現要比陶器晚幾千年。

    2、燒製的溫度不同

    陶器燒製的溫度也要比後來出現的瓷器低很多。陶器燒製的溫度一般在800℃-1100℃之間,因為燒製陶器的黏土如果溫度過高則會被熔成玻璃質,不可能稱為陶器,所以燒陶器的溫度一般控制在1200℃以下,當然也有800℃以下的。而燒製瓷器的最低溫度一般都在1200℃以上,一般在1200-1400℃之間。

    3、燒製的原料不同

    陶器出現在中國原始社會時期,所以取材沒有什麼講究,一般的黏土都可以作為燒製陶器的材料。黏土隨處都可以取材,把黏土製成坯後燒製,溫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就可以燒製出陶器。瓷器一般需要高嶺土,用高嶺土作坯,在溫度上加以控制就可以燒製出瓷器。高嶺土不是隨處都有的,所以瓷器取材沒有陶器取材方便。

    4、質地不同

    陶器的做工非常簡單,質地相對來說比較粗糙,而且顏色非常暗淡,還帶有雜色。陶器的燒製溫度較低,土質沒有完全燒結,所以它的胎質比較疏鬆,斷面有很強的吸水性,用刀很容易就可以劃出劃痕,敲擊時聲音低啞沉悶,如瓦木一般。瓷器出現的年代晚,做工也相對細膩,質地細密,手感相對細滑,顏色也相對鮮亮。瓷器的燒製溫度較高,土質已經完全燒結,所以胎質堅實細密,斷面基本上不吸水,用刀很難劃出痕跡,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如金石一般。

    5、釉料不同

    燒製陶器既可以用釉,也可以不用釉。陶器的用釉不是很講究,對釉料的要求也不是很高,釉料燒成後直接低溫掛釉即可。瓷器的用釉也很簡單,可以在燒製瓷器的同時在高溫的情況下直接掛釉,也可以在直接低溫掛釉。

    6、透明度不同

    陶器顏色比較暗淡,無論薄厚都是不透明的。瓷器的顏色相對比較鮮亮,質地細膩,一般都是呈半透明狀態的。

    相信大家對陶器和瓷器的區別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陶器和瓷器作為兩種不同的東西,它們存在著本質的區別,但是陶器與瓷器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歸根結底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的,是陶器的進步與飛躍,陶器和瓷器都是火與土的交融。所以,我們往往把陶器和瓷器合在一起稱為陶瓷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陶瓷伴隨中華文明發展了幾千年,沉澱了濃郁的陶瓷文化,每個歷史時期的陶瓷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收藏界,古代名窯所產的陶瓷製品非常珍貴,如唐朝的唐三彩、元代的青花瓷等,它們的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 15 # vivi日記

    什麼是陶?什麼是瓷?普通人可能很難區分,甚至不少人將兩者混為一談。雖然對生活並沒有太大影響,然而中國是陶瓷的母國,中國的英文是China,有瓷器的意思,身為華夏兒女多少需要對陶瓷有所瞭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和使用陶瓷的國家之一,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開始燒煮實物,然而沒有好的器皿,最開始只能蚌殼以及瓠之類的原始器具,但這些器具不夠結實,在高溫下結構極易破壞,並不利於人們生活的正常使用。

    鯉魚嘴遺址陶器(新石器時期)

    隨著時間的推移,先民們發現泥土與水融合後具有一定的黏性和可塑性,經過高溫加熱泥胚會變硬,到某種程度甚至不再害怕高溫,可以用來煮飯、盛水以及存放其他物品,陶器由此產生。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陶器距今約1.3萬年,1993年由中國和美國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在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發掘出那一時期的陶器碎片。

    沙井文化彩陶

    陶器的發明和使用極大方便了人們生活,人們可以使用陶器煮熟食、盛水、存放糧食等,陶器發明後迅速得到推廣,由於其燒製成陶後結構平穩,在中國各地幾乎都有新石器乃至以後陶器遺蹟的出現。隨著時間的發展陶器製作工藝越發先進,出現了不同質地、形狀乃至紋飾的陶器,質地上有黑陶、紅陶、白陶等,在裝飾上出現了彩陶、繩紋、鏤孔等等。

    曲折紋陶器

    到了夏商時期,隨著製陶原料和瓷土或者說原始瓷器的原料越來越接近,原始瓷器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說道陶和瓷是否為同一種物質?多數專家認為陶器和瓷器在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但陶器和瓷器存在一定的關係,比如在原料選擇、加工、燒製其原理存在共通之處,瓷器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之前製陶經驗的積累。

    原始瓷器

    說到兩則的不同,可以從5個方面進行區分:

    原料:陶器用的是陶土,也就是自然界中普通的黏土,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以高嶺土為主要原料,高嶺土是一種具有良好可塑性和耐火性的鬆軟土質,是燒製瓷器的主要原料。後來一些陶器也開始用高嶺土,這也從側面證明了陶器為瓷器的出現做足了準備。

    高嶺土

    陶土

    溫度:陶器燒製的溫度通常700到800度高溫之間,如果使用高嶺土,溫度會達到1000度。瓷器的燒製溫度為1200度,現代官方研究瓷器燒製1100度以上溫度即可。

    釉:瓷器表層通常有高溫釉,使得器物表面有光澤。而陶的表層沒有釉或者是以鉛為溶劑的低溫釉。瓷器燒製過程中的高溫釉是高鈣石灰釉,其成品釉明亮有光澤,而陶器表面的低溫釉溫度在800度左右,外表相對瓷器較為粗糙。而且釉陶表層的鉛對人體有害,這種陶器通常被作為陪葬品。

    釉陶狗

    紅釉瓷器-明宣德

    吸水和聲音:普通人可以透過吸水和敲擊的聲音來判斷瓷器和陶的區別,瓷器幾乎不吸水,而且敲擊帶有一種清脆的聲音,陶器一般都有一定的吸水性,且敲擊聲音“遲鈍”。

    陶器

    顏色:瓷器的顏色胎有色白、看上去像半透明,有的呈現灰、黑等顏色,斷口在顯微鏡下與玻璃相近;陶器胎有紅、灰、白等顏色,不透光,斷口略微粗糙。

    以上5點是判斷陶器和瓷器的一些方法,普通人可以透過顏色、聲音及表面光澤度進行判斷。透過這些對比可以得出陶器和瓷器雖然存在淵源,但其本質並不相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老房子多少年會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