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霦尐80808
-
2 # 像風是的
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當功臣幫大王坐上帝王寶座之時往往伴隨而來的不得善終。當功臣坐到一定地位,功勞足夠大的時候,帝王都會給足了賞賜,當功勞積累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時,帝王拿什麼再賞賜你,免死金牌是一,當先王免死金牌也有了,是不是可以肆無忌憚?隨著功臣的慾望的膨脹,帝王的威嚴受到挑戰,這時帝王急需鞏固自己的權利,樹立自己的威嚴,把足夠功勞大人殺掉,用以震懾其餘的人,防止結黨營私,篡權專政。歷史上每代帝王幾乎都這樣幹過,在當時確實起到很大作用,就算帝王不想如此,可是為了如此還會這樣。杯酒釋兵權是歷史上有名的解決功高震主的方法,但能像宋帝王的有幾個,因為就算你解甲歸田,你的影響還在,德高望重說的就是這。所以就算還鄉,帝王還是不放心,唯有殺之。如果功臣足夠聰明,是需要功成身退,歷史上不乏如此之人,帝王權利的膨脹,往往會採取激烈的手段。
-
3 # 饞嘴肥貓說古今
沒有什麼迫不得已,只是消除任何一絲可能的隱患而已。
劉邦奪取天下後,對興漢三傑是這樣評價的: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其實已經說明了帝王獲取天下的必要條件:正確的戰略方向(策略),穩固的後方,充裕的後勤支援(資金),優良的戰術(軍隊)。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三樣:腦瓜子,錢袋子和刀把子。
記住。這三樣,任何一樣如果結合另外一個東西――權力(印把子),就能做出事來,如果再有了個地盤,就能做出大事來!
劉備曾經感嘆:苦無基業!就是他有刀把子和腦瓜子,可惜就是缺少錢袋子和印把子,地盤。
劉邦建漢,大家都有功勞,怎麼體現大家的業績,怎麼慰藉大家的功勞呢?
分封。
即然是分封,自然是要分給土地,分給錢,分給權力。
咱們看看,這些人分封以後的情況:
張良,給錢不要,給權不要,虛名留侯。我是學道之人,我要修煉,我留在你身邊。――好,好好地活著吧!
蕭何,我要錢,我要當相國,我要房子(錢袋子+印把子),我留在你身邊。――你走著瞧,要你好看!
韓信,我要錢,我要地盤,我要當諸侯王。(錢袋子+印把子+刀把子)。――你個撮死的,第一個就收拾你!
其他諸侯和功臣,無非就是這幾種情況的不同結合體。
當年,項羽的失敗,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沒有消除隱患。連劉邦這種人,尚且都能饒過,何況其他人呢?
你給了這些人刀把子,印把子,錢袋子,還給了他們地盤,還不消除隱患,那還能行?
這種錯誤,劉邦是肯定不會犯的。
幾種情況:
王――有刀把子,印把子,錢袋子,還有地盤,在外面夠不著的,一個不留。殺!如韓信、英布、彭越等所有的諸侯。
侯――有刀把子,印把子,沒有地盤,在身邊能隨時拉過來的,先用後殺,如樊噲(差一點)。
――有印把子,錢袋子的,在身邊能隨時拉過來的,能用則用,找藉口殺。如蕭何(差一點)。
其他人都監視起來。
做功臣難?做皇帝才難呢。還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好,不用操這麼多心。
-
4 # 喧囂平原
我想在開國皇帝誅殺功臣方面,最著名的當屬劉邦和朱元璋。與朱元璋的文武全殺、牽連甚廣所不同,劉邦殺主要是親手封的那些異姓王。後世評說,大都認為是劉邦怕這些異姓王成為不穩定的因素威脅到自己的皇權,所以才殺逼其謀反,再將其殺掉。但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另一個更重要的制度因素,郡國並行制。
楚漢相爭時,劉邦為了籠絡那些有能力又有實力而又非自己嫡系的人為自己打天下,同時還能分化項羽的陣營(英布是個典型的例子),就承諾功成之後裂土封王。漢朝建立後,他確實也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封了七大異姓王。同時,還封了九大同姓王(劉家子弟)。而在行政區劃方面,又實行跟秦朝一樣的郡縣制。這就造成了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在封國內,這些諸侯王權利極大,擁有軍、財、政的權利,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級官吏,都由諸侯王自己任命。而且,中央政府對這些諸侯國內的事物也不怎麼管。在各諸侯國內,基本上是諸侯王一人說了算。同姓王還好說,畢竟大家都姓劉,沾親帶故一家人。那些異姓王就不好說了,本就是為了封王才跟了劉邦,現在嚐到權利的甜頭,會不再向前進一步呢?這幫傢伙哪個不是既有能力,又有實力。曾經都是征戰沙場、攻城拔寨的好手,雖然早已被剝奪了中央軍的軍權,但憑藉封國內的財力和人力,再養一隻私人軍隊也不是不可能。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這些人的好友、同僚、部下,一呼百應都有可能的。不管這些異姓王是否真的想過劉邦那個位子,至少劉邦這麼認為了。結果出來了,除長沙王吳芮獨善其身、趙王張耳死的早外,韓信、彭越、英布、韓王信、臧荼被殺,盧綰跑到了匈奴,張敖世襲其父張耳的趙王位後不久因事被貶為宣平侯。之後,劉邦還不放心,定了個“白馬之盟”(也是為了防呂后),“非劉氏不王”。
不可否認,分封制在社會制度發展過程中起到過積極作用,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階段,但其制度本身對國家穩定並沒有好處,與中央集權制也是相對立的,早已在秦朝就被棄之不用。雖然,在漢朝初期與郡縣制並存,但終究還是給劉邦以及後來的漢朝帶來了惡果。劉邦為削弱韓王信的實力,就將其從土地肥沃的潁川調去長城邊上戍邊。後來,因冒頓單于的離間計,韓王信與劉邦決裂,將馬邑獻給匈奴,匈奴才能越過長城南下進攻太原郡,也就有了後來的白登山之圍。另外,還有景帝時因削藩導致的“七國之亂”。
不管怎樣,劉邦還是開創了後代各朝開國君主屠殺功臣的先河。
-
5 # 史話縱橫
在中國閭里坊間,日常生活中常聽到某人說某人是掃把星,指他個人運氣不好,周圍的人因他也很倒黴。雖然這只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但在西漢初年的歷史上,還真出現了這樣一位“掃把星”。此人本無才無德,卻因自己濫用權力,專招些雞鳴狗盜之人,終因自己劣跡斑斑被彈劾,因而起兵反叛朝廷。他反叛朝廷,劉邦就曾說無甚大礙,很容易平叛,奈何他的起兵卻直接牽連了三位功高震主的異性諸侯王被誅,還間接連累兩位異姓王,從而導致了西漢初年大肆殘殺功臣名將影視大劇的高潮到來,可謂“刺激”之極。這位如此“厲害”的侯爺是誰?縱橫國史今天就為大家講講這個故事:西漢初年這位侯爺厲害了,一人反叛卻連累四位諸侯王被誅殺,還與一諸侯王有牽涉。這人是誰,他就是最早帶兵投靠劉邦的陳豨。
漢十年(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案為漢王朝剪除異姓王提供了口實。淮陰侯(原齊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盧綰直接受累被害,淮南王英布、韓王信事敗被誅,也與陳豨謀反有關聯。這樣一個普通叛將,竟能牽涉四位名聲在外的藩王,可見漢初政壇的鬥爭十分慘烈!那麼,該事件的經過又是如何的呢?陳豨又是何許人也?為何一普通侯爺能挑起整個朝堂上下的紛爭?
陳豨(?―前195年)為秦末漢初宛朐(今山東菏澤)人,不知何故得以跟隨漢高祖劉邦,劉邦被舉為沛公時其率500人投奔劉邦,入關中時被封為遊擊將軍,因劉邦東征和平定燕王臧荼有功,在漢六年時被封為陽夏侯,並先後任趙國相國、代國相國,統領趙、代兩國軍隊,防衛北部邊境。陳豨掌握趙、代兩國權柄後,日益驕橫,鋪張奢靡,濫權生事,廣招賓客,多行不法,引起同僚忌恨,參了他一本。劉邦生性多疑,想到陳豨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疑心會有變故,就派大臣前往按察,發現陳豨的確收養了一干門客,且這些門客把邯鄲城的客店都住滿了,他們還憑著陳豨在趙、代之地的權勢幹了許多違法之事,有些還與陳本人有關。當時按察的趙相周昌非常惱怒,上書告陳豨有謀反之嫌疑。恰巧,漢十年(前197年)七月,太上皇去世,劉邦召陳豨進京,陳豨被告反叛,心膽俱裂,深知上京師定然沒有好果子吃,而背上謀反黑鍋,很難洗刷,故以病重為由推託,並派人暗中向韓王信舊部王黃、曼丘臣處通訊息。兩個月後的九月,陳豨怕被置於死地,兼之王、曼兩人的勸誘,於是割地起兵,宣佈造反,自立為代王。
劉邦聽得訊息後,大吃一驚,御駕親征。但當他率領大軍到邯鄲時,卻高興地說,叛軍不據守軍事要地,肯定不會有啥作為,在採取重金收買陳豨哪些出身商販的部將迅速瓦解叛軍後,劉邦御駕回朝,留周勃平定代郡,高祖十二年冬,陳豨自己亦在靈丘被樊噲軍所殺,劉邦在有生之年除去了一重要叛臣。
陳豨並無造反能力,手下門客也無出世奇才,因而迅速被劉邦平定。但陳豨反叛案,卻為劉邦誅戮功臣造成口實。首先遭殃受到牽連的是淮陰侯韓信。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戰功最卓著,功高震主,自誇將兵“多多益善”,明代茅坤甚至稱讚他為“兵仙”,可見韓信在戰場上必定是個帥才,而歷史上的韓信可以說是一個人為劉氏漢室打下半壁江山的人。但陳豨反叛時,劉邦御駕親征,韓信卻告病未隨,留守京師的呂后利用韓信屬下舍人樂說的誣告,矯詔將其誘入宮中,斬於存放樂器的鐘室,並夷其三族,手段殘忍。而韓信被夷三族的罪名,卻是“與陳豨勾結謀反”。
陳豨造反牽連的第二個人是梁王彭越,罪名還是有人誣告他造反。事情大概是:陳豨造反,彭越患病沒有隨劉邦親征,只派了部將率兵前往,惹怒了劉邦,派使者去責罵彭越,梁王部將息輒認為朝廷既已不信任不如就造反,但彭越沒有答應。恰在此時,彭越手下太僕犯罪怕受責罰便逃到京城,告發彭越謀反。劉邦派人採取突襲的方式逮捕彭越,關押在洛陽,擬定造反罪,但畏懼理由不足,只判彭越流放蜀中青衣縣。彭越也是倒黴,在赴青衣縣途中遇到呂后,這個心狠手辣遠超劉邦的帝后認為不能養虎遺患,於是“令其舍人告越復謀反”,並“夷越宗族”,炮製了一起慘烈的冤案,更恐怖的是呂雉竟將彭越屍體煮成肉醬分發給各諸候王。彭越之冤,當時欒布公開為其叫屈,公然違令祭拜,並當面指責劉邦忘記彭越助其滅項楚之恩,僅以懷疑就定罪,並殘忍夷滅三族,擔心所有功臣都會“人人自危”。欒布的責罵反而沒有受到劉邦處罰,而是晉升為都尉,顯然是劉邦明知彭越之冤屈。
陳郗之亂的第三位受牽連者是淮南王英布。此人乃皖西曆史上著名人物,年輕時違反秦律而受黥刑,率囚叛逃為盜公與秦官吏作對,參加秦末農民起義,先後跟隨項梁、項羽,楚漢戰爭時又叛楚歸漢,在秦漢易代之際馳騁疆場,一時叱吒風雲,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由秦之刑徒成長為一方諸侯王,一生可謂傳奇,被稱之為黥面虎將。英布之所以會反漢,有兩個事件:一是韓信被夷三族,彭越被烹殺(他收到了呂后送來的彭越肉醬)等事件的影響,心理“大恐”,因而聚兵侯伺旁郡警急,為其反叛埋下禍根;二是其愛姬生病到醫家就醫時受內侍官關照導致英布自己過度猜忌(直接事件),最終導致內侍官上書誣告其反叛而釀成大禍。但該事件的另一個直接導火線,還是在於陳郗反叛導致韓信、彭越被殺,並受到“肉醬”的恐嚇心理造成的,引起了英布兔死狐悲之感,最終聚兵反漢。不過才能和威望都不足的英布很快就被劉邦平定了。
陳郗反叛案受牽連的第四個王是燕王盧綰(wǎn)。說起盧綰,這哥們兒可是跟劉邦同鄉(劉邦豐沛集團元老)且同一天生日,小時候和劉邦一起上學的,劉邦當泗水亭長時他就作為跟屁蟲追隨。劉邦建立漢朝時,因原燕王臧荼對劉邦毫無尺寸之功,又是項羽的封王,故而劉邦在奪得天下後竟第一個向臧荼開刀,滅臧荼後,直接封這個和自己從小玩到大的好基友盧綰為燕王,盧綰甚至可以隨便出入皇宮,這是蕭何、曹參等人不敢奢望的。但是,盧綰卻在陳郗反叛過程中為求自保,竟然向陳郗暗通訊息,以拖延戰事來保持自己的倚仗作用,見重於朝廷。結果陳郗之亂評定後,盧綰這一小動作被查知,公元前195年三月,他本想入長安親自向劉邦謝罪,奈何四月劉邦即病重駕崩,怕呂后殘殺的他只好帶著家眷逃奔匈奴,雖未起兵叛漢,但投奔敵國,也成為了反王。
從漢十年到十二年間,西漢王朝從陳豨之亂開始,直接把淮陰侯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一鍋端掉,間接還與韓王信有牽涉,一將反而牽連五王,陳豨為害,可謂慘烈!對於劉氏皇室而言,陳豨是個幸運星和 “大功臣”,但對受牽連的諸侯王而言,卻是名副其實的掃把星。
為何漢初一個邊地普通戍將的反叛竟能掀起西漢王朝大規模屠殺功臣良將諸侯王的政治慘劇?原因有諸多,一是天下初定,人心尚未穩定;二是朝廷(劉氏皇室)猜忌及其嚴苛的監察制度;三是有意的政治誣陷。縱橫國史看來,最主要的仍然是漢初朝廷(劉氏皇室)為鞏固中央政權的需要及其對諸侯王勢力的疑懼。漢初七大諸侯王勢力熏天,韓信彭越英布三人號稱漢初三名將,盧綰陳豨乃劉邦嫡系勢力(豐沛集團),即使這些人本無反意,但其部下將吏仍不敢說!倘若時局需要,這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可以一呼百應,聚兵而反,且他們擁有別人難以企及的軍事才能。
而縱觀陳、盧、韓、彭、英五侯王,其反叛理由均是被人告反,然後被朝廷以莫須有的罪名剿滅,正是嚴苛的政體及中央朝廷對這些諸侯王勢力存在的疑懼,必除之而後快,以致劉邦在平定燕王盧綰時定下了“非劉姓而王者天下人人得而誅之”的約定,乃至在東漢曹操稱魏王時仍有人搬出這條“法律”反對稱王。這才是劉邦借陳豨之亂而導演了漢初大肆屠殺功臣良將慘劇的主要原因。
-
6 # 芒果論史
劉邦其實並沒有對開國功臣大開殺戒,其中最得善終者莫過於張良,蕭何執掌一國之政治,雖受劉邦猜忌,但仍沒有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至於其他的樊噲、曹參、陳平、周勃,有哪一個遭到了無妄之災呢?
所以說,給劉邦扣上大殺功臣這樣的帽子是並不妥當的。
被劉邦所殺的韓信、彭越等人並不能作為開國功臣的代表,他們甚至不能作為開國武將的代表。劉邦所針對的並不是這些所謂“功高蓋主、封無可封”的功臣,而是針對的那些有實力掀起叛亂的諸侯王。與其說劉邦殘忍的殺害功臣,倒不如說這是一場高水平的削藩。
是高明的削藩而不是殘忍的“兔死狗烹”削藩似乎是每一個封建王朝的必經之路,西晉沒有做好削藩工作而遭受了八王之亂,一個新生的帝國毀於一旦。明朝建文帝急於削藩,結果激起靖難之役,被親叔叔朱棣篡奪了皇位,朱棣上位後繼續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明朝得以安定。
由此看來,削藩確實是一件一等一的大事,而劉邦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幾千年過去了,大家都還把他的削藩舉動視作“殺功臣”。
盤點了被劉邦“殺害”的功臣,無非也就韓信、彭越等寥寥幾人,英布是真正意義上起兵造反過的人,不能算被劉邦“殺害”,而韓王信、盧綰等叛逃匈奴者,自然也不能將“殺功臣”的黑鍋甩給劉邦。這麼多異姓王,真正死得慘的也就幾人而已。
韓王信是由於抵擋不住匈奴,所以乾脆投降匈奴,盧綰是在劉邦死後才投奔匈奴,英布在見識了韓信、彭越的悲劇之後果斷造反。這麼些人裡,沒有被劉邦“兔死狗烹”的,而韓信、彭越實際上也大可不必獲死,可惜他們沒有張良的智慧,不能看懂劉邦下的一步大棋。
韓信先從齊王被遷為楚王,再由楚王被廢為淮陰侯,最終算是被“軟禁”於宮中。彭越在西漢建國之初被封為梁王,後被廢除王位,發配蜀地。其實劉邦做到這一步,也就到了他心目中的底線了,畢竟他要做的是“削藩”,而不是無端的大開殺戒,所以韓信、彭越至此也沒有生命之危。
導致二人最終被殺的,正是他們對劉邦安排的不滿意情緒。
韓信被廢為淮陰侯之後,整日悶悶不樂,舞陽侯樊噲見了他之後急忙下跪,喊“大王”,韓信對此不屑一顧,還自嘲到自己竟淪落到與樊噲為舞。彭越被廢除王位之後,哭哭啼啼,途中偶遇呂后,竟然淚如雨下,大聲哭訴自己並無謀反之意,言語中都是對劉邦安排的忿忿不平。如果韓信、彭越真有謀反之實,亦或劉邦真有殺他們之心,那麼劉邦對二人的安排絕不會是一個廢為淮陰侯,一個發配蜀地。
真正致二人於死地的其實是呂后,韓信是被呂后誘殺的,劉邦得知此事後心情是“又悲又喜”,這種五味雜陳的情緒足以說明他並未下定決心除掉韓信。彭越被髮配蜀地,已經走在了出宮的路上,如果平安到達蜀地,那就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劉邦的安排並沒有置其於死地的預兆。是呂后騙彭越回宮,並勸說劉邦“不可放虎歸山”,由此才堅定了劉邦殺彭越的決心。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劉邦都沒有“大開殺戒,亂殺無辜”,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圍繞“削藩”進行。
中央集權劉邦死的時候,西漢已經沒有了異姓王,天底下的皇帝和諸侯王全部都是姓劉的。這正是劉邦吸取了秦、楚的滅亡教訓而做出的正確安排,郡縣制是未來,但時機並未成熟,分封制又會出現諸侯王造反的弊端,因此,將分封變成家分封,即便諸侯王造反,那也是劉家的家事了。
為了完成“家天下”的中央集權計劃,韓信、彭越等異姓諸侯王必須要讓位,劉邦屢次對韓信下手,但最後置韓信於死地的是呂后。原因在於,劉邦的本心並不要求他做到這一步,他只希望剿除所有異姓王,而不是對曾經的老部下妄開殺戒。
呂后所做的其實也是削藩,只不過她比劉邦還要心狠手辣,比劉邦還要果斷,她所做的是斬草除根,韓信、彭越這些有能力造反的人在呂后的眼中都應該被判處死刑,而劉邦僅僅希望把他們從諸侯王的位置上趕下來,然後像“養豬”一樣供他們完結此生。韓信、彭越的悲劇在於他們的人生目標就是裂土封王,但這與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是相悖的。高明的政治家,如呂后,是不願意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的,與其賭韓信、彭越不會反,倒不如讓他們沒有辦法反。只有將百分百的可能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讓呂后覺得心安,從這一點上來說,呂后是一個比劉邦還要可怕的人。
最後強調一遍,
劉邦不是大開殺戒殺功臣,而是溫水煮青蛙一般的削藩。
-
7 # 司馬小絹
劉邦所殺的功臣中,韓信功勞是最大的;劉邦第一次恨韓信是在自己被項羽圍困於滎陽的時候,劉邦是天天盼望著韓信能夠帶兵前來給自己解圍,沒有想到盼來的是韓信派人送來一封要求代理齊王的信件,氣的劉邦破口大罵!站在一旁的張良和陳平怕生變故連忙提醒劉邦,劉邦才改口罵道:"做什麼代齊王,要當就當真齊王”。
韓信貧賤時本來是很謙虛的,年年輕輕有手有足的能夠厚著臉皮到別人家蹭飯吃,讓他鑽褲襠就乖乖的鑽,富貴以後就長脾氣了。劉邦平定天下後,韓信不知道功高蓋主,還緊抓兵權不放,張良建議劉邦給韓信異地封王,把原來的齊王改封為楚王,官一樣大隻是沒有兵權了,要是聰明的就知道怎麼做好自己這個楚王了,可是韓信到處說劉邦的壞話,來炫耀自己的功勞,劉邦知道後把他抓來,並沒有怎麼處罰他,只是把他楚王降成侯了,繼續在朝留用。
在朝堂上韓信一下子感覺太沒有面子了,怎麼能跟周勃、灌嬰、樊噲這些人平起平坐呢!他朝也不上了,在家裡連面都不露,劉邦知道後就傳話給他,叫他多和樊噲這些被封為侯的官員多走動走動。聯絡一下感情!
有一天韓信帶著手下路過樊噲侯府時,就順便進去看看,樊噲原是殺豬做生意的,沒有忘本,也很會做人,明知道韓信現在和自己平起平坐都是侯爺,卻還是以跪拜的大禮來表示自己心裡對韓信的尊重,給韓信面子,可韓信不但不領情,反而笑著和左右說:“自己居然混到跟樊噲這樣的人是一個等級"。
韓信原手下有一個叫晨曦的被劉邦封為主帥統領齊地兵馬,他是進京當面向劉邦述職謝恩的,順道來拜訪一下老領導!韓信把他領到內室,告訴他,齊地這個位置很重要,劉邦馬上就要領兵親征英布了,你在齊地造反,我定在京城助你一臂之力,他還說只要自己振臂一呼,天下將領定會百應的。
這就是韓信自己作死,當呂雉聽到這個訊息後能不怕嗎?怕就要採取措施,呂雉首先收買韓信手下四員猛將,然後叫蕭何把韓信騙至內宮拿下。
韓信在富貴時如果還能保持貧賤時的寵辱不驚,那他一定是一位受萬世景仰膜拜的韓公!定會和周公、召公、姜太公齊名了,可惜了,一富貴就忘記自己是誰了。
做臣子,你只要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每件事情都是為劉邦的漢朝興旺著想,劉邦是不會殺你的,蕭何臨終前還在考慮劉邦兒子將來怎麼去治理漢朝,這樣的人即使功勞再大劉邦也不會殺他的,陳平和張良都是善終之人。
-
8 # 莽原觀語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就有計劃有步驟地消滅開國功臣。其實,這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為在劉邦心中,君臣間的利益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牛哥分下述三點來論述。
一、登基做皇帝后,劉邦與功臣們的關係發生了質的轉變——同路人變成了自己的臣子,劉邦擔心他們成為自己的挑戰者。劉邦所殺掉的功臣,主要有韓信、英布和彭越等人。想當初,他們與劉邦的關係是基本平等的,沒有明顯的身份差距。三人中,與劉邦接觸最早的是彭越。在攻進咸陽之前,彭越與劉邦就建立起互相協作互不隸屬的關係,當時,他們都是楚懷王麾下的將領。而項羽分封天下時,故意不封彭越,從此彭項兩人結下仇怨。楚漢相爭時,彭越常常用游擊戰的方式策應支援漢王劉邦。只是後來彭越與劉邦實力有了一定差距,彭越採取了附從劉邦的姿態,以從漢王那裡獲得更大利益和更有利的位置。彭城會戰時,漢王劉邦封彭越為梁王,那是權宜之計。別忘了,他倆都是王,身份上仍沒有質的差別。韓信是在劉邦被封漢中時追隨而去的,與劉邦也有君子協定,也不是劉邦的一般下屬,與蕭何周勃之類不同。從此後,韓信的軍事行動也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享有很大的自主權。彭城會戰時,在劉邦同意他做齊王的前提下,他才答應出兵助漢,消滅項羽。至於英布,項羽分封時就是九江王,以後與劉邦的關係也基本是分庭抗禮、平起平坐的。這三人原本都與劉邦有互助合作的契約的,一旦彼此的合作關係變成了君臣關係,劉邦對他們是一百個不放心,生怕他們小瞧自己,生怕他們像背叛項羽一樣背叛自己,生怕他們手握重兵成為漢王朝的挑戰者。所以,劉邦做了皇帝后,就把這些昔日最大的功臣看作是當下對自己最大的威脅,一定要除掉他們。
二、功臣們的能力與實力使劉邦無比忌憚,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計,他要消除後患。劉邦於公元前202年稱帝,也正式確立了他與功臣們的君臣關係。這一年,他已54歲。年事漸高,而身體欠佳,他必須考慮儲嗣的問題了。他看到太子劉盈仁慈柔弱的樣子,不禁擔心起他繼位後的情景。自己在位時,一見那三個功臣,總覺得他們有功高震主之嫌,擔心自己駕馭不了他們。自己一旦晏駕,保不準他們當中的哪一個會率先向新君發難。以劉盈的性格和能力,恐怕不是他們的對手,大漢江山很可能易手他人。想到這些,劉邦又增添無窮的恐懼和憂慮。既然功臣們是對新君最大的潛在威脅,就應該及早下手,為子孫後代,為漢家王朝消除隱患。所以,劉邦抱定決心,一定要趁自己健在,剿滅這幾個功臣,否則,死不瞑目。
三、功臣們對劉邦稱帝也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不能及時調整好心態,擺正自己的位置,招來劉邦的猜忌和殺心。劉邦本有忌憚之心、狐疑之心和加害之心,作為其獵殺目標,三個功臣要小心才是。然而,上述三人身經百戰,戰功卓著,但是政治經驗欠缺,沒有樹立起“伴君如伴虎”的意識,防患於未然,關鍵時刻關鍵事情上處理欠妥,招致劉邦的疑心和忌恨,加速了他們被殺的程序。高祖討伐陳豨,向梁王彭越徵兵。彭越明知應該親自率部前往邯鄲與劉邦會合,但他沒有這麼做。而且恰在這時,有部下勸他造反,彭越也沒有堅決反對。他的曖昧態度給仇人以口實,結果他被劉邦偷襲,最後身死國滅。英布本是由劉邦以利相誘而背叛項羽加入漢營的,沒有多少正義觀念,隨時都有背叛的可能。一見彭越被誅滅,他就想到謀反,這也是他本性決定的。於是,高祖有了藉口,親自出征討伐,英布在劫難逃。韓信也是不注意愛惜自己的羽毛,以致讓劉邦疑心重重,最後痛下誅殺的決心。攻打齊國時,韓信與蒯通有許多不可告人之語,還間接促成了劉邦得意謀士酈食其的被害。做楚王時,他收留項羽舊部鍾離昧,劉邦藉此理由親赴楚地,將韓信捉拿,並貶他為淮陰侯。此後,韓信的下坡路就無法止步了,他的心態也越來越失衡,越來越充滿怨怒,在思想和情感上徹底站到了劉邦的對立面。終於,他與陳豨勾結起來,坐實了謀反的罪名,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
9 # 王不解
這個問題其實既容易回答,又很難回答。
容易的是,歷代開國皇帝殺功臣的目的其實都一樣,那就是防止功臣造反,為繼位之君掃清障礙。
難的是,劉邦的情況又與其他的開國之君有所不同。
比如朱元璋,所殺的功臣都是自己當年的好兄弟,這些人跟隨自己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朱元璋害怕太子朱標將來難以駕馭,因此大開殺戒。後來,太子朱標死了,朱元璋又冊立了皇太孫朱允炆。和朱標相比,朱允炆的根基更淺,於是朱元璋只好再次舉刀,把僅留的一些容易駕馭的功臣也殺掉了。
但是你瞧劉邦,他並沒有殺掉自己當年的那些兄弟們。比如蕭何、曹參、周勃等,都活得好好的。他殺掉的是誰呢?
是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人。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稱呼:異姓王。
劉邦為什麼要殺掉這些異姓王呢?
坦白說,韓信等人並不是劉邦的兄弟,甚至不是劉邦的部下,他們更像是劉邦的合夥人。當年,劉邦分封他們為王,是不得已而為之。後來殺了他們,也是因為時機已經成熟。
秦末楚漢相爭,為了打敗項羽,劉邦不得不廣交朋友,組成聯盟。韓信、彭越和英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封為王的。
其中,韓信是因為戰功卓著,打下了大片江山,才受封為王。當時,韓信打下齊國後,心裡就開始打起了小算盤,派人試探劉邦的態度:請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也就是代理齊王。
劉邦看到韓信向他討要封賞,內心是很厭惡的,但為了穩住韓信,不得不超額滿足他的願望,冊封他為真的齊王。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邦不得不封啊。因為如果韓信自立,甚至是導向了項羽陣營,那麼劉邦的江山就打水漂了。
至於彭越,也是因為戰功而受封。
在楚漢相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後,劉邦曾經受到儒生的蠱惑,要把原本的七國後裔冊立為王,恢復戰國時期的格局。但是,張良及時制止了劉邦,他告訴劉邦:七國後裔基本都是廢物,冊立他們,對自己毫無幫助,應該把那些戰功卓越的豪傑冊立為王,這些人能夠幫助你奪取江山,同時也能激勵大家勇於作戰。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意見。彭越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受封為王的。
而英布呢,本來就是諸侯王。當初,項羽帶領大家滅掉秦國後,分封諸王,項羽受封西楚霸王,劉邦受封為漢王,而英布受封為九江王。
此時,他和劉邦、項羽是並肩而立的。
楚漢相爭開始後,英布本來是項羽陣營的。後來他投靠了劉邦。幫助劉邦打下天下後,英布受封為淮南王。
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其實不只這三人,但這三人是唯一有能力威脅劉邦的。
自古以來,皇帝的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所以,劉邦為了大漢江山的穩固,必須幹掉這三個異姓王。他成功了。
幹完這件大事後,劉邦與大臣們盟誓,以後不準再有異姓王的存在,否則,天下人共擊之。
後來,呂后分封呂氏諸王。周勃、陳平等誅殺呂氏,祭出的理由就是劉邦的這句話。從後來的局勢發展來看,劉邦誅滅異姓王的策略,完全是正確的。
漢景帝時期,吳楚之亂,正是劉氏諸侯王作亂。劉氏諸侯王尚且如此,異姓王豈不是更加危險?
-
10 # 一個人的歷史
大家首先要搞清一點,劉邦殺的到底是不是功臣,他殺的是對他統治構成威脅的人,主要是異姓諸侯王,這些人充其量是在楚漢戰爭中選擇了站在劉邦一方的人,他們為了共同的利益,是消滅了項羽的合作伙伴,談不上功臣不功臣。
在楚漢戰爭最後一戰垓下之戰時,彭越、韓信、英布等人不按照約定來會合,導致劉邦又被項羽擊敗。當劉邦承諾封他們為王並割地的時候,他們才帶兵趕來,完成了對項羽的最後一擊。
劉邦親手殺死的人並不多,其中大多得呂后助力,如彭越、韓信,漢初三將中兩個最有威脅的人,是呂后殺死的。英布則是在被劉邦擊敗後,被吳王用計殺死的,都不是劉邦動的手。
但是這些人手握兵權,且都是秦末的一方諸侯,劉邦年紀大了,不得不考慮自己的身後之事,這些人的存在,對於即將繼位的劉盈和背後輔佐的呂雉而言,是巨大的威脅,劉邦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為劉盈掃清障礙、根除隱患,為此他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努力:
第一 剷除異姓諸侯王韓信是劉邦所認可的人物,說他攻必克、戰必勝,這樣一個人,自己在的時候還好掌控自己一旦不在,就會失去控制。因此韓信不得不除,就算不除也要削其兵權,以免生出亂來。至於劉邦在討伐陳豨時,韓信被蕭何和呂雉矇騙所殺,到底是不是劉邦本意,我無從得知。但從劉邦知道韓信死後的反應來看,他既喜且憐的表情,說明高興的是除去了心頭之患,憐憫的是世間失去的這樣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由此可見,劉邦還是支援除掉韓信的。
至於彭越和英布,這兩個人本來就是宵小之輩、逐利之人,這樣的人,劉邦在的時候鞍前馬後,劉邦一旦不在他們翅膀硬了,說不定就要造起反了,因此也非剷除不可。就像英布造反時對部下說的:“現在滿朝文武之中,沒有人是我的對手,皇帝年齡又大了不會親征,因此我造反肯定會成功的!”這也正是劉邦所擔憂的事情。
第二 誅殺不義之人劉邦收容了季布、欒布,但卻殺了丁固。很多人說丁固曾經救過劉邦的性命,劉邦這麼做是忘恩負義。但在劉邦看來,卻不是如此,劉邦現在已經奪得天下,需要做守成之君,這個時候最需要人的就是忠信之輩。而丁固這樣背主求榮之人,則為世所不容,楚漢之爭時,劉邦可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但現在不行。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劉邦的用人原則是根據時事在變,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丁固來投奔他,只能落得人頭落地的下場,劉邦要為天下樹立一個典型,只有忠君愛主之人才能得到重用,而背信棄義的人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第三 震懾豐沛功臣集團豐沛功臣集團的領袖是蕭何,他是僅次於劉邦的漢軍第二號人物。西漢建國之後,蕭何更是兢兢業業,竭盡所能為國操勞,對於這樣一個人,劉邦也產生了猜忌。因為他知道蕭何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除了自己之外,似乎沒有人能壓住蕭何,一旦這個忠臣變成了真正的權臣,對於大漢王朝來講,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因此,劉邦多次試探蕭何,想從中找到把柄以剷除掉這個隱患。好在蕭何知趣、多次示弱,甚至最後拿出了自汙保身的辦法。實際上劉邦是做出了一種妥協,因為他知道殺死蕭何並不是一件難事,難的是如何安撫蕭何背後的巨大勢力,對於這些人來講,只要震懾一下就足夠了,讓他們安分守己,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誰就行了。
第四 提防外戚干政對於自己的妻子呂雉,和她所代表的外戚勢力,劉邦也加以提防。在他在世時,就當群臣之面,提出了“非劉氏者不能為王”的白馬之盟。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當時異姓諸侯王已被誅殺殆盡,諸侯中大多是劉氏宗族之人,而有機會封王的,恐怕只有呂雉一派的呂氏勢力。
顯然劉邦的白馬之盟,針對的是呂雉,讓她收斂自己的權力慾望,專心做好劉盈的慈母,輔政而不專權,不要產生非分之想,這就是漢高祖劉邦想說的。
-
11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與其說劉邦殺了功臣倒不如說劉邦只是維護自己親手締造的天下而已,助力劉邦獲取天下的功臣有很多,劉邦是怎麼做的呢?封賞!但封禪不是無原則的,君是君,臣是臣,眾臣若是關係看不透的話只能被動的離席。而在這些離席的臣子中劉邦為了江山永固只能提起屠刀將他們消滅,當然消滅不是隨隨便便的,劉邦只殺了那些對漢朝有威脅的,這其中異姓王首當其衝,過程很殘酷,但劉邦必須去做。
要知道劉邦稱帝后,漢朝雖然名義上是劉邦的天下,但這些異姓王擁有的封地遠遠超過了漢郡,在封地上,這些異姓諸侯王擁有自己的軍隊,可以自主的掌控自己封地內的事,如此雖是漢朝領土,但實際上與獨立的王國沒有什麼差別,這樣的封國與定時炸彈沒有什麼差別,若你是劉邦你會怎麼做呢?放任自流,坐等他們一步步強大?或者自己去世後將問題留給自己的子孫?
顯然劉邦不想這樣做,秉著自己製造的問題自己解決的態度,劉邦在自己晚年開始了對異姓諸侯王的分化瓦解,步步消滅的策略。
剛開始劉邦劉邦也沒選擇好目標,不過正當瞌睡需要枕頭時,燕王臧荼來了,他率先起兵反漢,劉邦大喜過望,親征將臧荼消滅之。
之後劉邦將目光投向了勢力和實力最強大楚王韓信身上,他依照陳平之策偽遊雲夢,會見各路諸侯,趁機將前來見面的韓信擒拿,然後帶回去貶為淮陰侯,韓信雖然不滿,但事已至此只能被動接受,到底你以為韓信的事情就告一段落了?顯然並沒有,劉邦將處死韓信之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傳達給了呂后,呂后心領神會,依仗蕭何計策將韓信誅殺且夷三族。
剩下的異姓諸侯王除了實力弱小且聽話乖巧的長沙王吳芮外,都沒能逃過劉邦的消滅,或被誅殺或被廢,總之威脅漢朝穩定的異姓王終於被劉邦消滅了。至於剩下的那些陪他一統天下的功臣只要不是犯了必死之罪,劉邦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此你很難發現劉邦除了誅殺這些異姓王之外再誅殺其他的功臣了。
總的來說要明白自己的定位,君是君,臣是臣,皇權時代只要不觸及劉邦的根本一切都好商量,可惜這些異姓王放不下,最終只能被消滅。
-
12 # 鍋盔餅子
劉邦殺的都是些手握兵權的大臣。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等。這些人有兵有地有錢有號召力還都能打,完全就是國中國。這些分封諸侯可以認命中下基層官員,在漢初時除了名義上聽命中央,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立王國。你是劉邦也睡不著覺。
-
1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劉邦殺功臣是不得已
說起劉邦,第一印象或許就是屠殺功臣。但是大家敢相信嗎?劉邦其實或許是最善待功臣的開國君主之一。
從史書記載來看,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被封為侯爵的功臣達到143人之多。除了謀反的淮陰侯的韓信以外,功臣們都以高爵和富貴得以善終,並且還將他們的爵位和封地傳給了後代,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群體——功臣集團。
實際上,真正被誅殺的功臣僅僅只有割據一方的諸侯王,如韓信、韓王信、英布、彭越等人。
然而,功臣們並沒有因為劉邦的恩惠,就對劉邦的後代心慈手軟。公元前180年,呂后剛剛去世,功臣集團便在周勃、陳平、陸賈等人的帶領下,屠盡呂氏一族。而常常被人忽略的是,被屠殺一空的,還有劉邦的嫡系子孫,即漢惠帝一系。而這次慘案,就要從劉邦逝世前的安排說起了。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箭傷惡化,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由於太子劉盈軟弱,因此劉邦將國政託付給了剛毅狠辣的呂后。在病榻前,呂后曾問劉邦:
“陛下百年之後,蕭何也死了,誰能代理國政呢?”
劉邦氣息奄奄地回答:
“曹參可以。曹參死了,可由王陵代政。但是王陵太過樸直,可讓陳平輔佐他。這是因為陳平聰明有餘,難以獨任。而周勃雖厚重少文,但安劉者必是周勃,可以令他當太尉。”
其後,呂后又問王陵、周勃之後可以信任誰?劉邦嘆息道:“那我就不知道了!”
就這樣,劉邦對自己的身後事做好了安排,在國內實現了呂后、功臣以及同姓諸侯王的三角平衡。
然而相對於強大的功臣集團以及動輒連城數十的諸侯王,呂后實在是勢單力孤,而且他的兒子也軟弱無能,根本不頂用。因此,呂后內憚功臣,外忌諸侯,每日愁眉不展。
原本,呂后想與親信審食其一起,將功臣們一網打盡。但是功臣們號召力實在太大,因此呂后只好作罷。最終,呂后與功臣們在劉邦葬禮上實現了妥協,那就是呂后將自己的呂氏親族冊封為王,用以增強呂氏一脈的實力,實際就是鞏固漢惠帝劉盈的統治。
然而,封呂氏為王,很顯然違背了劉邦當年與功臣們的契約——“非劉不王,非功不侯”。而呂后雖然知道這個舉動的風險,但是為了自己權力的鞏固,也不得不為此。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去世,留下了六個兒子,分別是劉恭、後漢少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軹侯劉朝。繼承其皇位的前漢少帝,其實後宮美人的兒子劉恭。不過為了掩人耳目,呂后毒死了劉恭的親生母親。
劉恭長大後,逐漸聽說自己並非漢惠帝皇后張嫣的兒子,因此暗地裡對呂后屢有怨言。呂后獲知此事後,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劉恭。漢高後四年(前184年)五月十一日,呂后立漢惠帝的另一子常山王(恆山王)劉義為帝,並改名為劉弘,史稱後漢少帝。
藉助前後兩個漢少帝,呂后與功臣們維持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但是隨著呂后的年事已高,這種平衡遲早會被打破。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后因病去世。呂氏的諸侯王,因害怕劉氏迫害,於是在同年九月,呂祿家中秘密討論造反之事。而由於齊王劉襄的弟弟——劉章的妻子,出身於呂氏,因此獲知了此訊息。由此,劉襄與關中的功臣——周勃、陳平、陸賈等人取得了聯絡,緊鑼密鼓地準備著“誅呂行動”。
然而,從呂氏集團後續的發展來看,似乎根本就沒有想過取代劉氏。如果他們真想這麼做,那麼執掌北軍兵權的呂祿,為何如此輕易地將兵權讓給功臣?因此在很多學者看來,所謂“呂氏謀作亂”,完全是功臣們一手炮製的陰謀。
功臣們為何要這麼做呢?這是因為朝廷大權本來就僧多粥少,失去呂后庇護的呂氏又佔據太多政治資源。正所謂“懷璧其罪”,功臣們不屠殺呂氏,還會殺誰呢?
周勃、陳平利用呂祿的好友酈寄,騙走了北軍的印綬。其後,周勃馳入北軍軍營,順利抓住了北軍的軍權。功臣們一旦擁有了兵權,就註定了呂氏一族的滅亡。
隨後,曹參的兒子曹窋轉告禁軍衛尉,不準相國呂產進入殿門。其後,周勃和朱虛侯劉章帶兵突襲呂產,並將他殺死於一個廁所。呂產死後,其所掌握的南軍也被功臣們奪取。隨後,功臣們分道進擊,不分長幼,將諸呂殺個精光。
呂氏一族滅亡後,功臣們並沒有因此歇刀。由於呂氏是漢少帝的親舅舅,因此周勃、陳平擔心會出現“ (少帝) 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的局面。因此他們暗中密謀,決定“合法”地殺掉漢惠帝所有的子孫。於是他們對外宣佈:
“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
也就是說,宮中所謂漢惠帝的兒子,都不是親生的,其實都是呂后陰謀的產物。實際上,漢惠帝並沒有兒子。
但仔細想想就能明白,這些皇子怎麼可能不是漢惠帝的兒子。試問誰會給自己兒子,生生造出6個假兒子。同時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對於這些皇子身份的認定,用了“相與陰謀”四個字。司馬遷、班固出於政治正確,雖然並沒有直接點明功臣們對漢惠帝一系子孫的汙衊。但他們仍然使用了春秋曲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最終,功臣們殺入宮中,將漢少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等人全部誅殺。就這樣,劉邦的嫡系子孫,全部喪生於功臣們的屠刀之下。而漢惠帝,生生落得個性無能的惡名.
其後,功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劉邦的旁系子孫——代王劉恆一系迎入長安,並排除了在誅殺諸呂中立下大功的齊王一系。很顯然在功臣們看來,旁系的劉恆更好控制。
更加弔詭的是,劉恆稱帝前後,他的王后以及四個嫡子皆神秘的死去了。對此,史書僅有一個簡短的記載:
“代王王后生死難,先代王未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這個結果都太冰冷、太詭異了。因此,一直有人猜測,代王后與四個皇子都非正常死亡。呂后在世時,她為了增強呂氏的力量,曾讓劉姓諸侯王和呂氏之女結親。而劉恆,或許也不例外。若果真如此,功臣們很可能會殺死呂氏代王后以及四個呂氏之子,用以防止呂氏外戚死灰復燃、反攻倒算。
由此可見,劉邦殺功臣絕不是殺多了,而是殺少了。“君弱臣強”,功臣幾乎必然作亂。因此,朱元璋才會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大殺功臣,實際是為皇太孫朱允炆鋪路。很顯然,朱元璋吸取了劉邦的教訓。
-
14 # 山野老人
劉邦為什麼要殺功臣?
首先,要把這個問題修正一下,不能說“劉邦為什麼要殺功臣”,劉邦殺了一些功臣,但是劉邦主要殺的是那些佔有土地,手握兵權的異姓諸侯王。
劉邦登基前後,先後存在臧荼、張耳、吳芮、英布、韓王信、韓信、彭越等七個異姓諸侯王。
臧荼造反剿滅後,劉邦又封好友盧綰為燕王。
劉邦殺功臣主要是針對這八個異姓諸侯王。
劉邦為什麼要誅殺這八個異姓諸侯王呢?
一,異姓諸侯王與劉邦同床異夢。
臧荼的燕王是項羽分封的,劉邦登基後,臧荼有危機感。
為了自身利益,臧荼第一個舉旗反叛劉邦。
劉邦御駕親征,剿滅了臧荼。
剿滅臧荼後,劉邦將自己的好友盧綰封為燕王。
第二個反叛劉邦的是韓王信。
韓王信是前韓襄王的庶孫。
南韓滅亡後,韓王信隨著張良投奔劉邦。
劉邦登基後,封為韓王。
為了對付匈奴,劉邦將韓王信北移,讓韓王信建都晉陽。
韓王信說:“為了更好地防禦匈奴,我將建都馬邑。因為馬邑離匈奴更近。”
劉邦讚賞韓王信這種勇於擔當的精神。
誰知韓王信建都馬邑,不是為了抵抗匈奴,而是為了依附匈奴。
韓王信與匈奴相互勾結,擾亂邊疆,讓劉邦憤恨。劉邦御駕親征剿滅了韓王信。
劉邦剿滅韓王信歸來,路經趙國,誰知趙國相國貫高夥同一些人企圖謀害劉邦。
劉邦潛意識感到在趙國留宿不安全,便離開了趙國。
後來有人揭發當年貫高等人企圖謀害劉邦的罪行。
劉邦抓住趙王張敖審問,張敖一問三不知。
張敖是劉邦的女婿。
劉邦的長公主就是趙王張敖的王后。
張敖也是張耳的兒子,張耳死後,繼承了趙國國王。
後來查明,是趙國相國貫高揹著張傲所為。
韓王信剿滅後,劉邦派陳豨前去代國任相國,統領代國、趙國軍隊,並負責指揮這一帶的邊防軍。
劉邦如此相信陳豨,誰知陳豨也反叛劉邦。
陳豨去代國之前,去見韓信。
韓信與陳豨約定,一旦時機成熟,兩人內外夾擊劉邦,推翻劉邦的朝廷。
陳豨造反,劉邦御駕親征,擔心留在後方的韓信、英布、彭越等人造反。
劉邦出發前,命令韓信、英布、彭越等人跟著一同出征。
這些人擔心劉邦是利用御駕親征的機會,將他們看管起來,沒有跟隨出征,只是象徵性地派了一些部隊跟著出征,這引起了劉邦的不滿。
由此可以看出,異姓王與劉邦同床異夢,讓劉邦寢食難安。
二,異姓諸侯王威脅劉邦身後的政權安全。
燕王臧荼、韓王信剿滅後,劉邦撤銷了張敖的趙王,讓三皇子劉如意去趙國做了趙王。
異姓諸侯王還存在韓信、英布、彭越以及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等五人,這些人的存在對劉邦身後的政權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特別是韓信、英布、彭越等三人,他們三人被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要是他們聯手反叛朝廷,特別是在劉邦身後反叛朝廷,沒有人能征服他們。所以劉邦要趁自己離世之前剿滅這三人。
三,呂后製造了異姓諸侯王的悲劇。
異姓諸侯王的悲劇,可以說是呂后一手炮製的。
韓信沒有跟隨劉邦出征,留在京城,呂后與蕭何聯手,除掉了韓信。
劉邦在征剿陳豨前線,聽說彭越企圖造反。
剿滅陳豨後,劉邦直接去了梁國,出其不意地抓捕了彭越,然後將彭越流放四川邊遠的地方。
彭越在流放途中,遇上呂后,被呂后帶到洛陽處死了。
呂后處死彭越,將彭越剁成肉醬,並將肉醬送給每一個功臣,英布也收到一份。
英布收到呂后送來的肉醬,被迫造反,劉邦御駕親征,剿滅了英布。
燕王盧綰看到異姓王一個個先後被剿滅,有危機感,最後也被迫反叛。
盧綰反叛後,一直躲在長城腳下,等待劉邦病情好轉後去向劉邦請罪,誰知在等待中劉邦一命嗚呼,最後只得逃亡匈奴,客死匈奴。
八個異姓諸侯王最後只剩下長沙王吳芮。
吳芮因為地處偏僻之地,國土又小,沒有反抗實力,才得以保全性命。
綜上所述,劉邦誅殺異姓諸侯王,是因為異姓諸侯王與劉邦同床異夢,又掌握一定的權力,讓劉邦如芒在背,劉邦不得不對異姓諸侯王除之而後快!
回覆列表
劉邦手下大將排名
1.韓信,有了韓信的加盟,霸王終於烏江自刎了。
2.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後人多自比張良,張良的智力幾乎作為一個謀士來說,也算是當時無敵。
3.陳平,基本和張良齊名的人, 按照三國中類似的說法,張良和陳平就是劉邦的臥龍和鳳雛。
4.曹參,史載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有這一條基本也不用懷疑曹參的能力了。
5.蕭何,這個人政治手腕極強,用韓信誅韓信,都有他的功勞,堪稱權術達人。
6.樊噲,至少項羽誇獎過他,武力至少不低。我估計和三國比較的話,至少是許褚這種級別的。
7.周勃,漢初定,各諸侯王的反叛不絕,周勃成為漢初平亂的主將。顯然是個很厲害的人。
8.灌嬰,以驍勇著稱...也是一個戰功累累的人
劉邦手下並沒有姓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