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18001656054

    文化產業化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日益壯大,日益多樣化,市場前景更廣闊

  • 2 # 妖夭3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文化產業將重整旗鼓再出發,沿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繪製的藍圖,重構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將撬動國民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也將為“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2021年文化產業發展趨勢:

    1、供給優質產品,促進國內迴圈;

    2、上雲用數賦智,順應數字化大趨勢;

    3、文化同根同源,融入區域化大發展;

    4、文化點石成金,振興鄉村大產業;

    5、講好中國故事,服務文化強國大戰略。

  • 3 # 使用者5119196148852

    對文化產業分類類別共設定9個大類,分別是新聞資訊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閒服務、文化輔助生產和中介服務、文化裝備生產、文化消費終端生產。

    目前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已取得新的突破,傳統文化業態不斷融合,文化新業態不斷湧現。

    城市與文化產業是共生的,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每個城市都在尋求轉型全力以赴發展文化產業。一方面文化產業作為發展主體要以當地文化資源、文化資本、人力資源、科技實力等方面作為出發點,最大限度的與城市定位和城市形象等其他“基因”要素相匹配;另一方面,文化產業要主動與其他產業要形成良好的互動與融合,因為好的城市發展及口碑離不開良性的產業佈局。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已涵蓋了文化、藝術、科技、傳媒、動漫、影視、旅遊等各個領域。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強,加強其平臺發展就顯得日益重要,然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承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依靠簡單的複製已不可取,因地制宜,研究適合區域的發展模式以及戰略規劃顯得尤為關鍵。

  • 4 # 使用者9654585422050

    1、供給優質產品

    促進國內大迴圈

    鏡頭:當跨越千年的黃鶴樓遇上現代科技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夜色中點亮的黃鶴樓腳下,大鼓、二胡、琵琶奏響勇士曲,5D技術呈現出的飛鳥、錦鯉、龍門一一精彩亮相,帶來穿越時空的音畫對話,為武漢傳統文旅地標增添了新符號。幾個月來,光影演出《夜上黃鶴樓》一躍成為武漢新的熱門旅遊打卡專案,為夜間旅遊市場開啟新視窗。

    與此同時,武漢用文旅消費券提振消費信心,經濟復甦成效顯著。武漢也因此成為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公佈的第一批15個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之一,為全國的文化消費作示範。從“消費券”到“購物節”,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創新、特色發展,探索“新招”,積極培育壯大文化和旅遊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遊消費質量和水平。

    文化消費與普通商品消費最大的區別是直指精神和心靈,劇場演出、博物館、視覺藝術、音樂、電影、節慶活動、體育休閒和旅遊等,都直接反映居民幸福體驗和生活質量。“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提出“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就是要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在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系主任邵明華看來,強呼叫市場去配置資源,能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透過文化精品的消費,最終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紅色文化的繼承弘揚、創新文化的激情迸發。

    2、上雲用數賦智

    順應數字化大趨勢

    鏡頭:辭舊迎新,B站的2021跨年晚會成為一個“破圈”的文化現象,一年前首次直播的人氣峰值就接近1億,今年人氣峰值高達2.5億,“人氣爆棚”。最讓人驚豔的是,今年的舞臺上,崑曲、秦腔、評劇、川劇、河北梆子、京劇等傳統元素與當代舞美藝術融合,不拘一格,大膽創新,展現“Z世代”數字文娛的創造力。

    新生代在網際網路大潮中乘風破浪,傳統文化機構也隨機應變,紛紛上雲、用數、賦智,加大新媒體、年輕化傳播。在疫情衝擊下,線上演出成了傳統演出行業不約而同的選擇。從最初篩選“庫存”影音資料播放到主動推出全新作品,線上演出逐步轉型,成為藝術機構逆勢而上的全新突破點。疫情期間,中山公園音樂堂首先在微信上推出了86期“線上音樂會”,還把延續多年的暑期藝術品牌“開啟藝術之門”也搬至雲端;國家大劇院的線上直播成為常態,“4K+5G”的技術提升,使古典音樂、原創舞劇都可在“空中劇場”欣賞,擴大了傳播的廣度,讓藝術與觀眾隔空相伴。

    疫情加速了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倒逼傳統文化產業線上化、數字化、智慧化發展。雲展覽、雲演出、雲論壇層出不窮;出版社變身為資料庫;讀者畫像更精準,資料營銷鎖定消費者。隨著文化和科技融合成為大趨勢,豐富的文化資源構成科技發展的重要內容支撐,科技進步也推動著文化形態和內容更新。為此,“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

    未來已來,內容海量、技術迭代、體驗震撼,網際網路深刻改變著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重構了商業模式和組織形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曉明認為,全球文化市場的“最大變數”是文化價值鏈深度重組,由單一的“管道模式”變為多樣的“網路模式”,發展的壓力變成轉型的動力,求變求新的改革發展動能不斷積聚;全新的數字生態中,是截然不同的演算法、玩法和活法。適者生存,唯有開放思想,廣泛合作,才能開創共贏之路,放大文化影響力。

    3、文化同根同源

    融入區域大發展

    鏡頭:“到2025年,人文灣區與休閒灣區建設初見成效;到2035年,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2020年歲末,文化和旅遊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11個專欄36個專案,統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明確了塑造灣區人文精神、推動文化繁榮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鑑、最佳化旅遊市場供給等幾方面任務,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家七大區域發展戰略中,無形的“文化”舉足輕重:文化同根同源,增強區域合作的凝聚力;文化培根鑄魂,找到共同發展的向心力;文化賦能助推,放大區域協同的競爭力。

    “長三角在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文化市場要素健全、市場創新機制活躍為特點的長三角模式。”南京大學長三角文化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顧江分析,上海文化金融發達,文化商貿以及高科技賦能文化業突出;浙江民營文化企業資源豐富,旅遊資源、特色小鎮,網際網路和文化產業結合方面非常突出;江蘇的旅遊業發達,歷史文化名城繁多;安徽鄉村旅遊特色鮮明。三省一市既有共性,又有每個地方的獨到之處,互補性強,攜手共同做大文化市場。

    從文化產業內部來說,要“獨善其身”,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從文化產業外部來說,要“兼濟天下”,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帶建設。長城內外、運河兩岸、長征沿線,文化精髓彰顯,2021年將穩步推進長城、運河和長征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區域廣泛、主題鮮明,國家文化公園不僅將對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創造了實踐基地。

    4、文化點石成金

    振興鄉村大產業

    鏡頭: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松桃苗繡的代表性傳承人石麗平,靠“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培養了近1萬多名繡娘,帶動了28個鄉鎮的3800名婦女就地就近就業,實現了“守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又養家”,激發了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由於帶貧效果突出,石麗平榮獲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目前,在國家級貧困縣已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近1000家,這些工坊為當地的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也成為鄉村旅遊和鄉村振興的突破口。

    “鄉村旅遊業日益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方式。發展鄉村旅遊扶貧需要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積極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負責人單鋼新介紹,文旅部會同國家發改委推出了全國1000個鄉村旅遊重點村,將培育一批優質的鄉村旅遊品牌,還推出了全國300條各具特色的能讓大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遊精品路線,帶貧富民效應凸顯。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專門提到“發展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2021年鄉村旅遊將繼續發力,融合一二三產業,助推鄉村振興。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鄉村旅遊也在持續升級:第一階段是看田和吃飯的“農家樂”,第二階段是遊玩和放鬆的“鄉村休閒”,第三階段是民宿和體驗的“鄉村度假”,第四階段是居住和生活的“鄉村旅居”,吸引更多年輕人、藝術家走進鄉村,讓鄉村更有活力。

    文化點石成金,賦能鄉村振興。融入現代傳播,直播帶貨、短影片記錄讓農村鄉野生活躍然屏上,人們可以隔屏欣賞田園風光,可一鍵下單採購農副產品,城鄉的距離如此接近。文化IP融入村味、村品、村藝、村趣,創意點燃鄉村,遊客既可以感受田園風光,又可以體味未曾遠去的“鄉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鄉村既成為城裡人詩意的“棲息地”,又成為農民致富的“聚寶盆”。

    5、講好中國故事

    服務文化強國大戰略

    鏡頭:千年瓷都景德鎮依舊是全世界陶藝家的“聖地”,每年來到景德鎮的外國藝術家超過5000人。這些“洋景漂”在疫情期間依然情牽景德鎮,雖然不能來到中國,有的透過影片參與線上教學和設計;有的在雲上下單,讓國內人才幫助進行產品研發和銷售;有的還入駐線上陶溪川·景德鎮國際工作室,透過直播講座和線上藝術品商城等,拓展展示交流創作的新空間。

    “洋景漂”因為傳統手工制瓷技藝而情牽景德鎮,自發對中國文化產生嚮往;而景德鎮的吸引力不僅在於陶瓷本身,更在於基於手工制瓷業衍生出的獨特中式生活方式。文化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凝聚了全世界喜歡陶瓷的藝術家。

    “十四五”規劃《建議》要求,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中國不缺好故事,但缺少會講故事的人才和方法。特別要以外華人能聽得懂、感興趣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李向民認為,這樣的國際文化傳播,不僅是向國際社會展示民族文化,而且是在國家形象、對外開放、貿易投資、經濟效益、文化安全、尋求共識等方面尋求突破,在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凸顯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基因與價值理念,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1年已經開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放大產業新格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大步向建設“文化強國”進發。

  • 5 # 保大樹

    2020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總產出20404.48億元。其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逆勢上揚,分別同比增長18%和12.5%。昨天召開的2021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工作會議透露,儘管受疫情影響,2020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部分行業收入大幅下滑,但在與數字有關的領域顯示出強勁發展勢頭,線上新經濟已成為上海文創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

  • 6 # 使用者6183126106049

    2020年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為755.20億元。

    2010-2018年,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11052億元增長至41171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7.87%,佔GDP比重由2.75%增長至4.48%。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44363億元,比上年增長7.8%(未扣除價格因素),佔GDP的比重為4.5%,比上年提高0.02個百分點。

      智研諮詢釋出的《2021-2027年中國文創產品產業發展動態及投資戰略規劃報告》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達到了744.2億元,同比2018年的633.5億元增長了17.47%。2020年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為755.20億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000米一般跑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