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磨史作鏡

    西晉取代曹魏並滅亡吳國

  • 2 # 戈壁老王不在家

    魏263年滅蜀,三國還剩2個國家,魏與吳,公元265年,魏內部兵變,被司馬氏掌控朝政,就象魏取代東漢王朝一樣,司馬取代了曹氏家族,國家政體沒變,但是掌控者改變了,國號當然也變了,那麼到此為止,三個國家,蜀被魏滅,魏被司馬兵變,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2個國家消失了,那麼三國僅剩下吳了,西晉在公元280滅吳,三國最後一個國家被消滅了!所以應該說西晉滅了魏和吳兩國

  • 3 # 逗趣夢夢

    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沾祖父、大伯、父親兩代三人的“光”,總算在公元265年代魏建晉,開創一個大帝國,並在15年後一統南北。但是,一致後的西晉只存在36年時刻便走進前史,為何衰亡如此之速,下面幾段史實或許對咱們有所啟示。

    1.君無遠略,沉湎美色。一個王朝能否保持的久,跟開國帝王的計劃策略有很大聯絡。都說新朝新氣象,但是咱們在晉武帝司馬炎身上卻看不到銳意進取的情緒,反而是死氣沉沉,毫無遠略。宰相何嘗經常參與宮殿宴會,有一次回來後對兒子們大發慨嘆,說:“我每次參與宴會,從未聽到皇帝議論治國理政的計劃與策略,只是講一些平時小事。這麼看來,他的太平基業也僅就到他自己一身罷了,他的後代真夠憂慮的呀!”過後看來,何嘗還真是頗有遠見。

    晉武帝毫不關懷帝國將來,他最關懷的是怎麼享受女色,玩女人。為了充分後宮,武帝曾公佈過一個荒唐的決定:下詔選擇公卿以下人家的女子彌補六宮,有廕庇藏匿的以不敬論處;選擇未結束時,暫時制止全國嫁娶。如此一來居然選拔了三千多佳人,加上從前宮中有的,已達五千!這還不算,滅掉東吳後,武帝又全部接納其宮殿中的五千佳人,這麼一來,西晉的後宮數現已超越一萬。每日倚紅偎翠,實在是荒淫的很。

    2.文恬武嬉,奢侈成風。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帝國有這麼一位混蛋流氓皇帝,底下的文武大臣自然也罷不到哪兒去,“文恬武嬉,奢侈成風”,這就是西晉官場最明顯的寫照。文恬武嬉發展到極致就是崇尚清談,不言國務。在西晉朝,士族名人往來只務虛不務實,不談國務、不言民生,專談老莊、周易,以玄而又玄的辯難爭輸贏。在他們眼裡,實事、國務全部是“俗務”,假如有人議論治國理政、強兵富民,立刻就會遭到周邊人士的譏諷。如此官場,無藥可救!

    西晉的政壇不僅崇尚清談,並且極度奢侈,拜金、炫富蔚成風氣。仍是那位何嘗,正史稱他極度奢侈,天天僅用於飲食的費用超越萬錢,即便如此,還經常悲嘆沒有可下筷子的飯菜(“日食萬錢,猶曰無下箸處”)。還有大臣石崇與外戚王愷鬥富的史實比較咱們也瞭解,在此不做贅述。這石崇特別憎惡,每次請客常讓佳人勸酒,假如客人不喝,他就讓侍衛把佳人殺掉,委實殘暴兇狠的很。本來像何嘗、石崇這麼的人物在西晉政壇不勝列舉,由此可見其潰爛、漆黑備至。

    3.諸王權重,尾大不掉。前史再三證實,封建制(封邦建國制,非指封建社會)只合適夏、商、西周三朝,在以後的任何朝代都是禍亂的本源。西漢已是前車之鑑,但晉武帝卻仍然大封宗室、勳臣為諸侯。單以司馬宗族的諸侯王為例,一起封王者達27人,每一位都取得大片封地及為數眾多的軍隊。諸侯王的標準當時分大、次、小三等,其間大國設定戰士5000人,次國戰士3000人,小國戰士1500人,實力相當雄厚。

    平定江南後,武帝下詔減少州郡所領戰士數,連邊郡區域的駐軍也大幅減少,單單對諸侯王“法外施恩”,因此諸王國的軍隊變成本地上的主力軍,具有了叛變的本錢。果不其然,武帝死後不久,“八王之亂”便迸發,殺得神州天昏地暗,直接致使西晉的消亡。

    4.異族內遷,難民危機。自東漢末年以來,邊疆少數民族因天災、戰役等原因屢次大量內遷,與本地漢人雜居共處,由此引發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在西晉年間民族矛盾變得愈加嚴峻,引發數起大規模暴亂事情,如鮮卑族禿髮樹機能暴亂、匈奴族郝散暴亂和氐羌齊萬年暴亂等。到晉武帝平吳前後,民族問題現已成為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急需對策解決。

    但是文恬武嬉的朝廷不僅沒有對策可言,乃至對一些憂心時局之士提出的中肯主張,往往也是置之不理。比如江統的《徙戎論》提出,應將內遷關中的少數民族遷出關外,“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過後看來是怎麼的遠見正確。

    本來西晉朝廷不僅沒有大規模斥逐內遷異族,反而昏招迭出,可勁地為異族叛變發明有利條件:大肆抓捕異族難民為奴隸,拼命壓榨剋扣;減少州郡所領戰士數,連邊郡區域的駐軍也大幅減少;諸王混戰不已,自廢司馬家“武功”。如此種種,總算引起五胡亂華局勢的呈現,也直接致使西晉的消亡。

    司馬家昏招連連,西晉立國只是51年、一致只是36年便消亡,實在是中國史上最恥辱的王朝之一。

    瞭解歷史的兄弟都知道,三國最終被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給一致了,但是隻要很少人知道,司馬炎的子孫本來並不姓司馬,而是姓牛,由於他們本來是牛金的子孫。

    司馬炎

    或許有兄弟就會問了,這東晉的開國皇帝不就叫司馬睿嗎?你怎樣他姓牛呢?這是由於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

    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後生下了司馬睿。而西晉被滅亡後,司馬睿被江東士族擁護為帝,成為了東晉的開國皇帝。

    司馬睿

    有的兄弟可能會覺得這故事聽起來太假,實際上這個事但是出自二十四史正史的《晉史》和《魏書》當中的,實在度適當之高。

    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

    李贄

    司馬懿子孫三代殺皇帝,奪大權,壞事做盡,一致三國,結果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真是:蒼天有眼。

    前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每逢有新人站在山頂長笑的時分,他都會將腳邊的岩石踢落,讓谷底的舊人落井下石,永無出頭之日。不過,這凡事還真就有例外。你看那西晉的司馬宗族,從祖輩司馬懿開端,後邊的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哪一個統治者的名聲好聽了?咱們都管他們叫做謀逆篡位者,其心思路人皆知。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形象

    司馬宗族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但是他們卻變成了後世人所厭棄的目標。一方面,這是由於司馬宗族在後來的爭權奪利中引發了八王之亂,漢人實力大大削弱,令北方遊牧民族渾水摸魚,讓漢人文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牴觸,一度有消亡的趨勢。另一方面,是司馬宗族獲得天下的道路並非深得人心,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端,漢朝這種堅持以忠孝為核心的思維就在老百姓心裡生根發芽。最初曹丕篡漢登基的時分,姑且有很多漢室忠臣戳他的脊樑骨。莫非換成了司馬懿及其後代,結局就會改變嗎?

    這段時間,一部名為《軍師聯盟》的電視劇在網路上風行,其間司馬懿的形象從當年鷹視狼顧的奸滑變成了英俊、愛妻、賣萌還有隱忍的正面形象,似乎司馬懿是一個被虐待的人物。這就一舉顛覆了從前的《三國演義》、《新三國》中刻畫的司馬懿形象,很多人就要問了,莫非司馬懿洗白了嗎?

    事實上,司馬懿的形象應該是沒有什麼改變的,令他蒙上一層奸滑奸刁的面紗者,恰是那兒光鮮亮麗,一身正派的諸葛亮。在蜀漢忠臣,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實踐先帝那句“君可自取”的諸葛亮面前,毀曹真,殺曹爽,操作曹芳,謀得大魏江山的司馬懿當然就變成了反面人物。

    司馬懿的形象多變,僅僅由於咱們在看電視劇的時分態度不一樣算了。在《三國演義》裡,咱們罵慣了曹操奸雄,神往劉皇叔的善良,諸葛亮的忠心,自但是然咱們就選了一邊站。比及司馬懿變成現代人神往的那種家庭暖男,鐵血硬漢的時分,咱們立刻就改弦易轍,紛繁讚許、同情起司馬懿來。因而,咱們讀前史,需要用天主視角去看待每一個人物,變換態度尤為重要。

    鷹視狼顧

    司馬懿的形象一向就擺在那裡:當曹操大勢的時分,其麾下一定有賢才很多,其眼光定然是高過天地,彼時出仕不如閉門讀書。司馬懿此舉,便類似於當今職場的囤積居奇,無可厚非;赤壁大北,出仕之機已到,那便要做一個可以表現自個經天緯地之才的大官,曹操的身邊只能有他這麼一個天下奇才,誰也比不上。這莫非可以解讀為鷹視狼顧的反叛之相,說他司馬懿是為權而來的嗎?彆著急,那兒的諸葛亮不也是如此嗎?他在蜀國大包大攬,怎樣就沒人說諸葛亮的壞話,便有人說司馬懿的不好呢?雙標不能太嚴峻。

    接著說,謀逆之事那即是司馬懿的黑點沒跑了吧。假如你以為君權神授,劉姓後代才能為皇帝的話你即是對的;假如你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支持者,那你們就不能這麼說了。當司馬懿和曹爽面對面鬥法的時分,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註定了是要你死我活。

    曹爽代表曹氏宗族,他要大面積選拔寒門後輩做官,用九品中正制建立起新計程車族階層,以此削弱舊的強大宗族勢力,用制衡的手法保護曹家江山安穩。而司馬懿出身貴族,他即是宗族勢力的代表,曹爽一出手便要將你的宗族付之東流,換做是你,你可以束手待斃嗎?比及你打敗曹爽,大權歸屬自家,你莫非情願當個周文王,把對權利的巴望限制在自個的心底嗎?

    所以說,白與黑雖然是相對的,但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當你身著白衣時眼前盡是漆黑,當你披上黑衣時眼前又呈現了一道道白光。套用如今的話來說,就是“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

    他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是曹魏政權中具有政治、軍事才華的人物,終其終身為曹魏的統一工作貢獻力量。他的兒子賈充擔任司馬昭斬殺曹魏皇帝的直接指揮,深得司馬氏信賴,變成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勳。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晉惠帝),由於她貌醜而性妒,惠帝窩囊而一度擅權,變成西晉時期“八王之亂”的始作俑者。

    他即是賈逵。賈逵少孤家貧,乃至冬季連棉褲也沒有。曾經在大舅哥家借宿,天亮後把人家的褲子都穿走了。但是他立志參軍,常常作列陣交兵的遊戲。他的爺爺說:“汝大必為將。”並向他口授兵書數萬言。

    有一次,賈逵透過皮氏(今山西河津)時,看到這兒地勢險峻,曾說:“兵家爭地,先據此者勝。”後來,郭援攻擊河東郡,賈逵擔任護衛絳邑的長官,據城據守。並且使人奉告郡守要趕忙佔有皮氏這座城。郡守遵從定見,佔據了皮氏城,才不至於全郡淪亡。

    205年,歸降曹操不久高幹在幷州叛變,張琰舉兵呼應,賈逵不知張琰的詭計,去見他,並替張琰出謀劃策。後來發覺這是詭計,仍假裝情願同張琰一起叛變的姿態,以構築蠡城城牆的名義從張琰那裡借了一些戎行,把城中那些叛變的人一一斬殺。修好城塹後,堅決與張琰對立,直到張琰失利。

    211年,曹操西征馬超的時分,賈逵經老友孫資引薦,被曹操錄用為弘農太守。後來由於屯田都尉私藏流亡的大眾,說話很不恭順,賈逵打斷了人家的腿被罷官,但是曹操依然格外賞識賈逵,不久後又錄用他為丞相主簿(楊修、司馬懿都當過這個官)。後來由於機智果斷,曹操拜他為諫議大夫。

    220年,曹操在洛陽逝世。鄢陵侯曹彰帶著戎馬從長安趕來洛陽,意欲搶奪曹丕承繼王位的權力。他問賈逵:“先王的璽綬在哪裡?”賈逵很嚴厲地回答說:“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的璽綬,不是君侯你該問的!”說得曹彰無言以對,不敢再爭。賈逵和在洛陽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遺體入殮,送還鄴城,由曹丕主喪並擁立曹丕承繼王位。

    同年六月,賈逵跟從曹丕帶兵四處巡遊,為代漢稱帝造勢。在黎陽,軍士渡河力爭上游,賈逵當即斬殺數人,康復次序。曹丕錄用賈逵為豫州刺史。賈逵在任豫州刺史時期,借兵曹從事請假逾期拷問追查州中徇私放縱、不按法令就事的太守以下官員,將他們悉數彈劾免除。遭到曹丕讚譽。

    225年,賈逵跟從曹休、張遼諸將攻擊東吳,擊敗呂範,分析孫權攻擊的特色和駐軍局勢,提出修建由豫州到長江的河道,大軍可從豫州進發攻擊東吳的東關。若孫權自守東關,另遣戎行東西反擊,孫權的東西兩線就得不到救援;若東西線能夠攻下,則東關就變成孤立的據點,也就垂手而得了。一起他又將戎行移駐潦口,上陳攻擊的計謀,曹叡都十分滿意。

    228年,曹休中計往皖縣(今安徽省潛山縣)去接應假屈服的東吳將領周魴。魏明帝曹叡命令賈逵督滿寵、胡質直攻東關,司馬懿領兵攻擊江陵接應。賈逵料到東吳在東關沒有防備,一定是將戎行集中在皖城,曹休孤軍深入必敗無疑。所以,佈置諸將,水陸並進。到了夾石鄰近,他命戰士在山口要道上豎起了許多旗子,並留少量戰士不停地打鼓,作為疑兵,然後親率大隊人馬迎戰。

    吳軍以為魏國救援大軍已至,所以迅速撤離戰場。賈逵佔據夾石今後,又拿出糧食和軍資供應曹休的戎行,使曹休得以從頭整理隊伍,退回揚州。同年,賈逵死於任上,他終身忠於曹魏。251年,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不久逝世。256年,諸葛誕聽到賈充支撐魏室禪讓,大聲呵責:“你不是賈逵的兒子!”260年,賈充給成濟壯膽,弒殺曹髦,深得司馬氏信賴。

  • 4 # 地球知識局

    很多人都說了一些長久以來的隱患,比如少數民族在三國時期就開始逐漸深入內地,又比如官僚由世家大族把持,他們從建國以來就開始貪汙腐化。但是這些都不是直接原因。你看北宋在建國時別說五胡深入內地了,就連幽雲十六州都是遼國的,河西走廊更是丟給了西夏。北宋官員照樣貪汙腐化,北宋還不是熬了一百多年才滅亡。

    其實西晉滅亡的最直接原因還是司馬炎執意要把皇位傳給他的弱智兒子司馬衷,為此不惜把自己的弟弟司馬攸折騰死。當時的形勢,皇帝必須由有能力的人來做,然而他的兒子是弱智,時間一長,西晉各路諸侯王就意識到自己也可以試試做皇帝,於是八王之亂開始了,各諸侯王打成一團天下大亂,才給了少數民族趁虛而入的機會。

    如果司馬炎老老實實把皇位交給自己的弟弟司馬攸,司馬攸還是能鎮得住這些諸侯王的。起碼不會在司馬炎死後,各路諸侯意識到司馬衷不堪大任,起兵造反。

    看看北宋就是很好的例子,趙匡胤把皇位交給弟弟趙光義,後者面對的形勢也很嚴峻,比如可能隨時造反效仿趙匡胤的武人。但是趙光義還是延續了重文輕武的策略,成功幫助北宋渡過了王朝建立的過渡期。如果當時上位的是趙匡胤的兒子,可能形勢會更兇險一些。

    趙匡胤

    所以司馬炎把皇位交給弱智兒子司馬衷才是最大的敗筆,如果繼位的是司馬攸,西晉說不定也能延續一百來年。

  • 5 # 新知傳習閣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西晉。公元316年,西晉在經歷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之後,宣告滅亡。

    西晉從建立到滅亡僅僅存在了51年,如果不包括後來的東晉,這就是一個短命王朝。

    先是因為八王之亂,削弱了漢族內部統治集團的力量,後是五胡亂華,徹底推翻了西晉的統治。

    西晉的滅亡,有非常複雜的原因,也有皇權專制制度自身無法協調的矛盾,同時與司馬氏能力不足以駕馭全國,也有很大關係。

    首先我們來看,這是皇權專制制度自身無法協調的矛盾所導致的結果。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始,中國就結束了封建制度,進入了皇權專制時代。

    皇權專制時代最大的特徵就是,國家是皇帝一個人的,皇帝就是國家唯一的董事長,並且是全資持股。

    在這樣的制度下,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在皇帝一個人手中。這樣非常容易導致政權的不穩定性,只要皇帝的能力稍稍弱一點,就會出現大權旁落,從而引發社會動盪。所以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權利的平衡問題,防止皇族內部和朝中顯貴篡權奪位。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全國各地的軍事將領爆發了好幾次叛亂,反對司馬炎。為了鞏固西晉的統治,司馬炎把司馬氏子弟分封到各地去稱王,讓他們來維護中央的權威。另一方面,為了討好士族大姓,爭取他們對自己政權的支援,在朝廷選拔官員的時候就多從他們的子弟中選擇。

    後來西晉的滅亡,就和這些有關係。士族子弟能力有限,導致西晉朝政腐敗,政治黑暗,貪汙腐化,賄賂風行,同時政治鬥爭非常激烈,因而導致了八王之亂,點燃了西晉滅亡的導火索。

    接下來我們看整個過程是怎麼演變的?

    司馬炎為了鞏固西晉的統治,就和士族大姓楊姓聯合,並和他們建立了聯姻關係,組建自己的權力網路。

    我們經常說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當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繼位後,由外戚楊氏輔政。當時司馬同姓的王爺們,像漢初的劉姓王也一樣,把持地方軍權和政權,對中央政府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同樣是在削藩和強化中央領導的問題上,引發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持續了六年,嚴重削弱了西晉中央的權威,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銳減。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早已進入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趁你病要你命,對於西晉政府發動了致命的最後一擊。

    早從漢武帝年間,匈奴開始分化。匈奴的其中一支就進入了黃河以北,和漢人雜居生活。東漢年間這種趨勢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多的少數民族進入了中原地區。

    在三國後期,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情況。這些少數民族藉助漢族先進的生產力,打造了大批的軍事武器,發展了自己的人口和軍事人數。

    由於西晉政府是依靠氏族大姓建立起來的,因此對四族大姓門的稅收收的很少。反過來對少數民族就徵收的很多,這引起了少數民族對習西晉政府“怨恨之氣,毒與骨髓”,因此,他們對西晉的統治反抗事件不斷髮生。

    在經歷八王之亂後,西晉的軍事和政治實力大大削弱。這時候那些少數民族就看到了滅亡西晉的機會,於是就聯手殺入中原。

    司馬氏被迫衣冠南渡,逃亡到南方的長江流域,重新建國,定都建康。

  • 6 # 南門太守

    西晉國祚僅51年,有人說西晉處在多事之秋,先有“八王之亂”後有“永嘉之亂”,還有五胡內遷和流民起義,社會轉型期固有的結構性矛盾導致了它的滅亡。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西晉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腐敗的王朝之一,許多複雜的社會矛盾其實都源於這一點,可以說西晉的迅速滅亡主要是由嚴重的腐敗造成的。

    西晉的開局本來一片大好,但司馬炎很快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西晉建立之初出現了“太康之治”,與漢初的“文景之治”、唐初的“貞觀之治”以及明初的“洪武之治”齊名,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

    西晉的開國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雖然在雄才大略上略輸祖父司馬懿、叔父司馬師和父親司馬昭,但也是一位想積極作為的皇帝。司馬炎也深知“艱苦奮鬥”的道理,早期他也力倡節儉、反對奢侈。

    有一次,司馬炎患病初愈,按禮制大臣要來朝賀,有些大臣朝賀時還帶來了禮物,司馬炎不收,並下令今後不許再這麼做。還有一次,一位太醫得到了一件精美無比的雉頭裘,覺得只有天子才能享用,於是獻給了他,司馬炎不但不收而且很生氣,下令當眾將這件名貴的衣物焚燒在殿前,說今後有人再向皇帝送禮就要治罪。

    上行下效,在司馬炎的影響下奢靡之風迅速刮向上層社會

    上行下效,令行禁止。如果司馬炎始終保持這種作風,想必西晉朝野上下必定是一番“風清氣正”的氛圍,但司馬炎卻沒能保持住。

    滅掉孫吳後國家實現了統一,司馬炎也慢慢驕傲自滿起來,以前那些規定也開始鬆動了,《晉書》記載:“泰始中,帝博選良家以充後宮,先下書禁天下嫁娶,使宦者乘使車,給騶騎,馳傳州郡,召充選者使後揀擇。”為了自己選後宮連民間嫁娶都要禁止一下,僅這一條司馬炎就可以歸入暴君的行列了。

    滅吳後,司馬炎“詔選孫皓妓妾五千人入宮”,致使“掖庭殆將萬人”,後宮佳麗太多,司馬炎晚上都不知道該去何處就寢,於是就坐上羊拉的車子,車停在了哪裡就在哪個妃嬪處就寢,結果引來了一段著名的“羊車望幸”的典故:“宮人乃取竹葉插戶,以鹽汁灑地,而引帝車。”

    好榜樣產生正能量,壞榜樣就有壞結果。有了司馬炎這個“表率”,西晉上層社會迅速瀰漫起一股奢靡之風,侍中石崇“後房百數”,大將苟晞“奴婢將千人,侍妾數十,終日累夜不出戶庭”,大臣們平時的吃穿用度越來越講究,西晉開國元老之一的何曾“性奢豪,務在華侈。

    帷帳車服,窮極綺麗,廚膳滋味,過於王者”,他吃一頓飯要花一萬錢,他的兒子何助也“食必盡四方珍異,一日之供以錢二萬為限”。司馬炎有個女婿叫王濟,官至驍騎將軍,司馬炎曾到他的宅邸,看到“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司馬炎吃了個“蒸肫”,類似於清蒸豬蹄,覺得味道“甚美”,問是怎麼做出,回答說“以人乳蒸之”,另據《世說新語》的記述,這個王濟還拿人乳餵豬,以使豬肉更鮮美。

    一些上層社會的人不僅在家裡享樂,還互相鬥富比闊,帶壞了社會風氣

    王濟在京城洛陽的黃金地段買了塊地,建了個射馬場,用銅錢鋪地,時人稱其為“金溝”,這種赤裸裸的炫富行為引得另一位“土豪”不滿,此人名叫王愷,深得司馬炎的寵信,也更有錢,為打擊王濟的氣焰,王愷用一頭叫“八百里駁”的名牛跟他打賭,看誰能射中這頭牛,賭注是1000萬錢,王愷自以為箭法好,就讓王濟先射,沒想到王濟那一天超常發揮,一箭就把這頭牛射倒了。

    最有名的鬥富故事發生在王愷與石崇之間,王愷家用糖水洗鍋,石崇便讓家裡人把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件長達40裡的絲步障,石崇立即讓人做件50里長的錦步障;王愷家用赤石脂塗牆壁,石崇便用當時算名貴物資的花椒塗牆。

    這些無聊的事司馬炎全知道,不僅不制止反而暗中幫王愷的忙,悄悄給了他一株2尺高的珊瑚樹,王愷拿著這個寶貝向石崇炫耀,誰知石崇揮起如意就把它打碎了,王愷正心疼之際,石崇微微一笑,命人拿來六、七株珊瑚樹,每個都有三、四尺高,讓石崇隨便挑一個,石崇徹底被打擊,“恍然自失”。

    西晉全社會拜金主義盛行,人們普遍缺少正確的價值觀

    追求享樂離不開錢,奢靡之風下必然導致拜金主義,這種風氣一經產生就會從上層社會刮到向社會的各個角落,敗壞整個社會的風氣,與歷代王朝相比,西晉不僅是最奢靡的王朝,也是拜金主義最盛行的王朝。

    王戎不算普通的官僚,他官做得也很大,先後擔任過吏部尚書、太子太傅、司徒等要職,但他也是“竹林七賢”之一,算名士吧,既然能跟嵇康、阮籍這些人聊得來,應該屬於淡泊名利、視金錢如糞土的人,但《晉書》說他“積財聚錢,不知紀極”,不僅愛財如命,而且很摳門,《世說新語》說他常與夫人拿著象牙籌計算自己有多少財產,日夜不輟、樂在其中,人稱“錢癖”。

    王戎有個女兒出嫁後曾向孃家“貸錢數萬”,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還,女兒回孃家,“戎色不悅”,女兒知道父親愛財如命,馬上回家取錢,王戎“乃歡”。

    錢能通神、錢是一切,這種被扭曲了的價值觀在西晉十分盛行,錢的地位在這個社會里被抬到了空前高度,從高官貴族到普通百姓都為錢所累、所困、所役使,“軍無財,士不來;無賞,士不往”,這本是曹操註釋《孫子兵法》時寫下一段話,但在西晉社會卻更加流行起來,當時還流傳著一則諺語,叫做“錢無耳,可使鬼”,意思是有錢連鬼神都能驅使。

    對這種拜金主義現象時人魯褒寫了篇《錢神論》加以諷刺,他用4句話來概括社會上存在的“一切向錢看”的現象:“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為君長,在後者為臣僕。”魯褒說,大家都把錢當成了“神物”,因為錢這種東西能量實在太大了,有了它“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社會上的一切都可以拿錢來解決,即所謂“忿爭非錢不勝,幽滯非錢不拔,怨仇非錢不解,令問非錢不發”。

    對瀰漫於整個社會的拜金主義,太僕劉毅、御史中丞傅鹹等少數有遠見的官員感到憂慮,多次上疏司馬炎要求整頓社會風氣,改變奢靡之風和拜金主義盛行的局面,傅鹹在諫疏中說“奢侈之費,甚於天災”、“欲時之儉,當詰其奢;奢不見詰,轉相高尚”,他認為對各種錯誤的社會風氣如不加以制止,必然會帶來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司馬炎認為這些都算不上大事,頂多是小節,不必大驚小怪,因而未予重視。

    貪圖享樂、競相攀比以至拜金主義盛行成為西晉社會風氣的主要特徵,這種風氣甚至影響到文學的時代風格,西晉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闡述各種文學作品應具備的風格與追求,認為“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這個觀點被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借用,認為西晉文學作品總的特徵就是“綺靡”,即偏重於形式美,注重詞藻華麗而忽視了作品的內容和意義。

    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必然地助長了腐敗現象,西晉成為腐敗最嚴重的王朝

    西晉社會上的不正風氣還體現在選人用人上,經過曹魏一朝的不斷“改造”和本朝的繼續發展,曹操當年在《求才令》中強調的“唯才是舉”已被門閥制度和用人唯親所替代,強調門第和出身的九品中正制逐漸固化,名義上有中正官的評議和選拔,但中正官很難秉持公正,結果出現了“你關照我、我關照你”的局面,官員晉升靠的不再是才能和業績而是出身和門路,既然如此,大家也就不願意在前者多下功夫,而是想辦法去投機鑽營。

    劉毅在上疏勸諫司馬炎時也談到了這種現象,他將其總結為“八損”,其中指出:“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這種選人用人的不公,造成了“劣幣逐良幣”的現象,為那些以權謀私、結黨鑽營的人制造了機會,劉毅抨擊當時的官場:“邪黨得肆,枉濫縱橫。雖職名中正,實為奸府。”

    劉毅還批評司馬炎:“陛下賣官,錢入私門。”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司馬炎曾帶頭搞過買官賣官的事,並將賣官得來的錢存入自己的“小金庫”。時人王沈在《釋時論》中也說“京邑翼翼,群士千億,奔集勢門,求官買職”,反映的也是買官賣官的情景,這一幕與東漢末年漢靈帝西園賣官何其相似,所以當司馬炎問劉毅自己可以與漢代哪位皇帝相比時,劉毅不客氣地說可比漢靈帝。

    跑官、買官不僅費神、費力而且更費錢,所以一旦官位到手這些人就會加倍地設法補償回來,有的大肆搜刮,有的恃強凌弱、魚肉百姓,石崇早年曾任荊州刺史,《晉書》說他“劫奪殺人,以致鉅富”,又說王戎利用職權“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那些平時過著神仙般日子的人,不搞貪汙腐敗哪來那麼的財富?

    當時有個叫袁毅的縣令,官雖不大但能量卻不小,他大肆貪汙,《晉書》說他“交通貨賂,大興刑獄”,他還四處行賄,對受賄者的喜好進行了專門研究,比如王愷喜歡馬,袁毅就蒐羅來名馬送給他,袁毅行賄的物件包括了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被認為是當時少數的“清官”之一。山濤時任吏部尚書、太子少傅,一個小小的縣令如何搭上他這麼高的官員呢?原來,袁毅是曹魏時期名臣盧毓的女婿,盧氏進入西晉後仍是名門旺族,除此之外袁毅還與時任光祿大夫的華廙是連襟,勢力盤根錯節,所以才能手眼通天,才敢為所欲為。

    腐敗讓老百姓對西晉王朝失去了信心,人們由“擁晉”到“棄晉”

    西晉王朝建立沒多久就失去了最初的光芒,變得越來越腐朽,處處透出一股黴爛的氣息,不僅上層社會如此,普通階層也競相比富比奢、追求金錢,傅鹹說:“古者堯有茅茨,今之百姓競豐其屋;古者臣無玉食,今之賈豎皆厭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飾,今之婢妾被服綾羅;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賤隸乘輕驅肥。”

    價值觀的錯位導致整個社會進取心的不足,後人評價魏晉士人多“任誕”,指其尚空談、做實事少,又說當時的一些名士多有服藥、飲酒的習慣,這些習氣、風尚與當時“綺靡”的文風一樣,都是整個社會所共有的不良風氣的共同寫照。

    孟子說:“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在奢靡之風下,大量由普通百姓辛苦創造的財富被少數人佔有並浪費,織一條几十里長的錦障有什麼實用價值?只為逞一時之興就要耗費成百上千的人日夜去勞動,這種鬥富比闊其實是社會財富的破壞性競賽。一頓飯吃幾萬錢,真正吃掉的遠沒有浪費的多,大家都來這麼幹,就會造成社會供給的不足,更多的人則缺衣少穿,傅鹹就此評論說:“古者人稠地狹而有儲蓄,由於節也;今者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於奢也。”

    選人用人的不公、腐敗現象的漫延又更加激化起社會的矛盾,挑戰著王朝的權威與合法性,販夫走卒們雖然也羨慕吃喝享樂、榮華富貴,但他們更明白一些人平白無故地享有這些顯然是不公的,他們也許沒有大聲疾呼,但肯定在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還有那些寒門士子,門閥阻道、選人不公斷送了大多數人的晉身之路,在追求無望的情況下,一定不會真心地去擁抱這個王朝。

    當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奪取了曹魏的政權,這才開創了晉朝的基業。在那場政變中,論絕對實力司馬氏比他的對手弱得多,但司馬懿父子多年隱忍、奮力一擊,不僅成功地奪取了權力而且沒有造成太大的動盪,實現了平穩過渡,究其原因還是民心在思變。

    曹魏建國以後,持續不斷的戰爭、沉重的經濟負擔、一成不變的用人格局和執政者一再瞎折騰,讓百姓和大部分官員對其產生了厭煩,他們用腳默默地為司馬氏投了一票。但僅僅過了幾十年之前的那一幕就又重演了,只是這一次由“棄曹”變成了“棄晉”。西晉王朝雖然短暫卻充滿了殺戮,有人將其稱為“血色王朝”,政變、接二連三的動亂、對內對外的戰爭幾乎沒有停歇過,所謂“太康之治”僅僅是曇花一現。

    魏晉禪代,使西晉成為一個沒有經過民農起義洗禮而建立的王朝,這是西晉的幸運,但某種意義上也是它的不幸與不足,因為統治者居安思危的意識會因此而減弱,司馬炎不把追求享樂當成大問題,視社會上瀰漫的拜金主義為不見,是沒有意識到它們不僅敗壞了社會風氣還會助長腐敗現象,最後讓統治者失去民心。

  • 7 # 劉三解

    答案很簡單,孃胎裡帶出的毛病,根兒不正。

    不過請注意,這個“根兒”不是說“篡位”,事實上,作為正統政權系統,或者說一個“王朝型別”來說,曹魏、西晉、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其實是一脈相承的父子兄弟。

    哪怕我們只是淺白地觀察這些王朝的命運,都能發現,哪怕是時間最長的東晉,其實也一直處於政局動盪的狀態,要麼就是權臣門閥操縱皇帝,要麼就是地方強藩凌虐中央,再不就是外鎮宗王謀反,還有就是北方強敵逼近,瀕臨亡國滅種。

    無獨有偶的是,上述的各個王朝,幾乎都有類似的問題。

    為什麼?

    “根兒”,其實在曹丕建立的曹魏身上。

    曹丕不但創造了禮儀最為完備的皇帝禪讓的制度,還對於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流傳了500多年的秦漢政治、社會體制進行了全面的修正。

    很多人不瞭解的事實是,秦律在秦朝滅亡之後,被漢王朝所繼承,經蕭何之手,作漢律九章,歷經漢武帝、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等多次的調整和增刪,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漢律管理體系。

    這個體系,在王莽篡政期間被破壞了一部分,到了東漢建立,雖然用了漢的國號,卻並沒有把“前漢”的政治繼承下來,而是結合漢光武帝所依賴的諸多世家大族,以及平定天下的元從士兵,對前朝的政治制度進行了修正。

    但是這種修正,只是很大一部分前朝“律令”被束之高閣,而非廢除,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長沙跑馬樓發現的“三國吳簡”中戶籍記錄,仍然存在“二十等爵制”中的爵位,更有意思的是,所有成年男性的爵位都是第八級“公乘”。

    也就是說,在“二十等爵制”的所有特權、意義全部消失之後,戶口本上仍舊要給每個人登記爵位,這種情況就類似於在今天的個人資訊表上填寫“家庭成分”,貧農或者資本家。

    這部分社會管理的制度遺存,與西漢中後期開始興起的儒臣掌握國家的趨勢,並行不悖,已經被貶低到賤役資格的百石以下小吏們,與二百石以上的儒學身份長吏,已經成為兩個階層,儘管按照“前漢”的制度邏輯,他們都是國家的公務員,甚至在《漢書·百官公卿表》中,還寫著“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三萬二百八十五人。”

    但是,在逐步形成計程車族社會、儒家社會之中,每一個流傳了四百年的名詞,都不再是原本含義。

    而在漢末大亂之後,經過曹操的篳路藍縷,曹魏政權雛形漸具。

    曹魏政權是“篡”來的買賣,在進行政治和社會架構的過程中,無不以吸引原體制中精英階層向自己的“不合法皇權”低頭為前提。

    為了保障“最支援”自己計程車族門戶可以維持權位,大搞“九品官人法”;為了保障自家對地方的武力優勢,確立“世兵制”,將兵戶變成皇帝的部曲;為了保障皇權獨大,把迫不得已封王的兄弟子侄們,當做犯人管著。

    而整個帝國,又高階士族壓著低階士族,低階士族壓著寒門豪族,寒門豪族壓著平民百姓,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宗族圈子和壁壘,他們手裡有人口,有土地,有糧食,甚至於有武裝。

    而為了在社會層面上與這些“支持者”取得共識,曹魏政權由重新刪定了漢律,新增《新律》18章,變成《魏律》,徹底實現了法律層面的儒家倫理化。

    此後的數百年間,上述政權,其實就是在曹魏的這套制度底子之上,前進、後退,西晉政權為了防止自己被權臣篡位(因為強大的中軍就在洛陽,一旦被權臣掌握,就是江山易主),才搞出了宗室諸王領兵的改革。

    而西晉的這通改革,在“八王之亂”的最初並沒有顯露出惡果,早期的權力鬥爭,還是依賴洛陽的禁衛搞宮廷政變的模式,但是隨著宗室諸王的一步步介入政權的爭奪,擁有地方兵權的諸王們,願意去拉攏有戰鬥力的一切盟友。

    比如匈奴漢劉淵其實是成都王司馬潁的支持者,而鮮卑諸部則和東海王司馬越關係不錯,而日後肆虐中原的羯族石勒,則是臣服於匈奴漢的大賊。

    當西晉王朝賴以鎮壓天下的中軍武力逐步消耗乾淨,首先進入的是群雄割據的狀態,而非“五胡亂華”的圖景,比如控制兗州的苟晞,晉陽的劉琨,幽州的王浚,荊州的王敦以及散居河洛、關中的諸多晉朝顯宦。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匈奴漢政權只有“平陽”都城周圍的一小塊地盤,哪怕同在今天山西省的“晉陽”,也就是太原都不在他們的手中,偏偏散居天下各處的晉朝高官顯宦們,根本沒有聚合力量,一舉殄滅之的興趣,而是自己殺來殺去……

    而這種景象,也就是所謂的“中樞失權”,在曹魏一直到南陳的幾百年間,可謂屢見不鮮,歸根結底就是自漢代發育起來的高門大族,已經成為集學閥、軍閥、大地主、大官僚一身的以家族為紐帶的“怪物”。

    這些怪物的存在,讓任何政權的統治,都是“以力服人”,力最強者(能壓倒所有家族的)為皇帝,比如曹丕、劉裕,力最強者(不能壓倒所有家族的)為權臣,比如王敦、桓溫。

    如果沒有這樣的武力強人出場,則是大族共治的脆弱平衡,比如王導、謝安,直到有新的強人出現。

  • 8 # 玄坤文史

    西晉從建立公元266年,到走向滅亡公元316年,只有短短的50年時間,然而這50年時間裡卻換了四代帝王,經歷了逐漸興盛的太康之治,但是也遭遇了讓王朝走向衰弱的八王之亂,也導致了讓西晉滅亡的五胡內遷開啟了五胡亂華的黑暗時期。

    其實如果我們把西晉王朝的滅亡,全歸結到外力因素,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雖然西晉王朝也出過一段蒸蒸日上的時期,在曹魏後期,司馬家的勢力日漸強大,在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政變,掌握了朝中大權,但是這時候司馬懿仍然只是在幕後,扶植曹氏作為傀儡政權,一直到了公元266年,曹奐禪位給司馬炎,西晉才正式成立。到了公元279年,西晉滅吳才正式統一了全國。

    從這時起,司馬懿才開始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經濟和農業,也逐漸的讓西晉開始富裕起來,之後他又開始鞏固維護士族利益,由此企圖鞏固王朝的統治,但是也由此讓貴族階層中,逐漸出現了奢靡之風,歷史上著名的大富豪石崇就是司馬懿這個年代的人,石崇和司馬炎的舅舅王愷比富,也成了人們爭相攀比,大行奢靡之風的開始。由此也開始滋生了腐敗,也引發黨爭,由於疏於管理,也讓外族不斷內遷埋下禍亂的種子。

    司馬炎活著其他皇室成員還有所忌憚,司馬炎公元290年一死,痴呆的晉惠帝司馬衷繼位,他的皇后賈南風實際掌權,由此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開始,先是公元301年趙王司馬倫稱帝,晉惠帝退位,然後齊王司馬冏、河間王司馬顒、成都王司馬穎又來討伐趙王司馬倫,趙王敗了,齊王司馬冏專政,又把晉惠帝扶上位。

    之後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長沙王司馬乂又來討伐齊王司馬囧,司馬囧敗了長沙王司馬乂掌權,後來東海王司馬越又殺了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被立為皇太弟,並控制了晉惠帝,之後東海王的弟弟司馬騰打敗成都王,河間王司馬顒立司馬熾為皇太弟,之後東海王司馬越再次起兵攻下洛陽河間王司馬顒和成都王司馬穎被殺,隨後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晉惠帝,司馬熾繼位為晉懷帝,八王之亂才得以結束,但是西晉大量王侯死於動亂,民不聊生,國庫早已空虛。

    在八王之亂期間匈奴、羯、氐、羌和鮮卑五胡,不斷遷入內地,以匈奴人為首,策劃了一場滅亡西晉王朝和對漢人進行大屠殺的行動,在公元304年匈奴起兵,在公元309年到公元311年,匈奴三次圍攻洛陽,公元316年洛陽失守,西晉滅亡,隨後漢人開始一百多年的黑暗浩劫,也就是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 9 # 鄧海春

    東漢滅亡後,曾經的漢王朝分裂成了三個政權,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魏蜀吳三國,從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取代漢朝建立魏國到西晉咸寧六年(280),西晉滅亡東吳。總共60年的時間裡,三國之間相互攻伐,交替混戰。

    直到司馬家得勢,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代司馬家族掌權者的經營,司馬家族逐漸控制了曹魏政權。在司馬昭統治時期,曹魏消滅了蜀漢政權,三國時代開始走向了結束。到了其子司馬炎即位晉王(司馬家封爵),司馬家族正式取代曹魏,建立西晉政權。並且在14年後(279),西晉發動了滅吳之戰,終結了長達60年的混戰局面。

    但是,如此強大的西晉王朝卻在統一全國後的短短36年內,由強盛走向混亂,最終走向滅亡。這一戲劇性的轉變,不由的讓我們產生疑問,為什麼結束了三國混戰的西晉。會在短短的36年內走向滅亡呢?

    筆者認為其原因有兩方面:

    一方面,西晉其自身在建立之初的體制存在問題,為王朝走向混亂埋下了隱患。由於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世族的勢力逐漸壯大,尤其在各個地方,其影響力和地位甚至超過中央的皇帝,司馬家族之所以能夠取代曹魏,與這種制度和形勢是息息相關的。

    晉武帝司馬炎在取代曹魏之後,為了避免其他世族、權臣效仿,便大肆分封其宗室子弟,讓他們到各個地方為王,作為在地方上維護皇室的力量。並且實行佔田制和蔭客制,限制世族的土地面積和數量以及他們可以擁有的食客的數量,以此來限制世族的勢力。

    但統一後司馬炎在位僅十年,政策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加上司馬炎之前大肆分封宗室的行為,造成了皇族勢力的壯大,成為了又一支地方割據勢力。在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地方的皇族勢力不久就掀起了八王之亂,晉王朝自此由盛轉衰。

    而另一方面,從東漢以來,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南遷中原,成為另一股割據勢力,為後來的五胡亂華埋下伏筆。從東漢王朝開始,朝廷就常常透過招引或者強制的方式讓北方的遊牧民族內遷。目的是方便監視各族,並增加兵員和勞動力。魏晉時期,更是不遺餘力地將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內遷,以至於到了後來,其遷入的人數與關中一帶的晉人差不多,形成了極具威脅的割據勢力。

    到晉惠帝統治時期,便爆發了氐帥齊萬年之亂。在八王之亂時,趁著司馬家宗室互相攻伐的時機,原本臣服於晉朝的匈奴人劉淵軍團割據漢地建立漢國。在東方河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領袖如石勒、王彌等也起兵對抗晉朝,並且宣佈依附於漢國,得授漢國官職,使得漢國成為嚴重威脅晉朝統治的軍事力量。

    永嘉五年(311),劉淵之子劉聰繼位後,派遣大將呼延晏率軍攻打洛陽,一路摧枯拉朽,到六月於前來增援的王彌和劉曜會合,攻入了晉國都城洛陽,並且俘虜了打算西出長安的晉懷帝,在洛陽城中燒殺搶掠後,焚燬了洛陽皇宮,帶著玉璽和一些晉朝大臣班師回朝。這就是史書上所講的“永嘉之亂”。在此不久後,西晉走向了滅亡。

    所以,曾經強盛一時的西晉王朝,其實是在內部宗室的內亂和南遷的的少數民族的叛亂的聯合作用下,迅速地由強盛走向混亂,最終走向滅亡的。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外部的威脅壓力即使再大,也不如內部的腐化起到的作用大,晉朝就是如此。

    晉朝給了我們太多的厭惡的理由,從得國不正、吏治腐敗、士族崛起、恢復分封到賣官鬻爵、奢侈鬥富、立傻為帝、皇后干政、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幾乎晉朝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讓人感到憤怒。

    都知道兩漢以孝治國,那麼晉朝以什麼治國,並沒有。晉朝從建立之初就充斥著謊言、欺騙、血腥屠殺、高壓政治、弒君、謀逆纂位,晉朝是怎麼來的?是司馬懿依靠欺騙和殘酷屠殺的手段奪來的,司馬懿欺騙曹爽,背棄政治盟友,獨攬大權,將曹爽一族及其同黨五千多人,全部誅殺。

    屠殺永遠帶不來和平,欺騙永遠換不來信任,司馬家族只是依靠武力手段,欺負弱小的曹魏皇帝,幹掉所有政敵,而取代了曹魏政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與王莽建立的新朝,沒什麼區別,都是吃著前朝的俸祿,奪了前朝的江山,新莽是一個短命王朝,同樣晉朝也是一個短命王朝。

    得國不正只是晉朝滅亡的一個誘因,發生在司馬昭時代的弒君事件,才是震驚整個文明社會的逆行,將中國歷史朝向數幾百年,上一個弒君的人,是秦朝末年的趙高,自從秦始皇開創皇帝制度以來,皇帝就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是天下百姓的神靈,不是你司馬昭說殺就想殺,殺了還不願意負責的。

    司馬昭弒君,讓整個天下對司馬家族為之震動,儒家文化是容不下這種逆動,也是無法理解這種謀逆,雖然整個天下依然屈服於司馬家族的統治,可在內心深處,幾乎所有的人都巴不得晉朝滅亡。

    司馬家族因為取代了曹魏的基本盤,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兩代領導人打下的基礎上,司馬炎幾乎就是坐享其成,靠著前人留下的政治成果,輕易統一三國,建立晉朝。

    司馬炎雖是晉朝的開國皇帝,但並不代表他有著超常的能力,相反,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處處表現得昏庸無能,秦朝雖然短命,可是秦始皇在世時,天下即使暗流湧動,但仍然太平如初,晉朝雖然短命,卻完全就是司馬炎一手造成,正所謂成也司馬炎,滅也司馬炎,就是如此。

    晉朝是司馬炎建立,同時也是司馬炎葬送的,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就是晉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看著光輝統一的晉朝,表面上天下太平,實際上百姓生活極其艱難,自曹丕朝代就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到了晉朝更加發揚光大,讓自東漢就開始崛起計程車族更加強大,強大到可以制衡皇權,強大到控制天下一半的人口,強大到讓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

    士族們把持了所有做官的途徑,實際上就是導致階層固化的主因,低層百姓與寒門小族再也無法進入官場,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階層矛盾與仇視,作為皇帝的司馬炎,不但不阻止,反正更加支援豪強大族。

    豪強大族的鬥富,身為皇帝的司馬炎居然還支援,晉朝的石崇與王愷鬥富,作為開國皇帝的司馬炎把宮裡收藏的一株兩尺多高的珊瑚樹賜給王愷,支援王愷鬥富,這就是身為開國之君的晉朝開國皇帝的表現。

    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整個天下都瀰漫一股鬥富與奢侈之風,錢從哪裡,不就是從百姓身上收刮嗎?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晉朝底層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你聽說過開國皇帝有賣官鬻爵的行為嗎?晉武帝司馬炎就有,作為開國皇帝,生活奢侈糜爛,當他沒有零花錢用時,就開始賣官賣爵位籌錢,這可是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的表現啊,卻出現在晉朝開國皇帝身上,晉朝不短命天理都難容。

    從秦始皇朝代就確定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孰優孰劣,並且漢朝花了數百年才完全解決了分封制的弊端,晉朝倒好,一建立政權就開始實行分封制,晉朝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中除了漢朝與明朝之外 ,唯一實行分封制的朝代,漢朝實行分封制是無奈之舉,明朝實行分封制沒多久就開始削藩,可唯獨晉朝就滅亡於分封制。

    如果晉朝中央有一個賢明有能力的皇帝,晉朝雖然實行分封制也不至於短命,但偏偏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不僅實行分封制,將土地和軍隊分給司馬家族子弟,而且選了一個傻子皇帝作為接班人。

    司馬炎選了司馬衷這個傻子做皇帝,中央的權力就會旁落,權力一旁落,地方上的司馬諸王們就開始爭權奪利,才會產生八王之亂,正是中央弱勢+分封制,才導致的八王之亂,這也晉朝滅亡的主因之一。

    晉朝開國皇帝昏庸,第二位皇帝更是個傻子,能不亂嗎?能不短命嗎?這種朝代放眼整個中國歷史,都沒有第二個。

    歷史上皇帝不能掌握政權的朝代,都是短命王朝,哪怕是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的東漢,皇帝也沒有弱智到晉朝這個地步,皇帝不能掌握權力,就會形成權力真實,就會有其他來填補這個權力真空,一旦有野心家進入權力,那麼晉朝滅亡就是定數了。

    晉朝整個天下的朝臣幾乎沒有一個是為了國家大義,全部都是為了個人私利與家族利益,八王之亂不就是兄弟相殘、叔侄互殺嗎?司馬家的家風就是這樣,自己家都爭權奪利到了這個地步,還能指望其他家族為國為民嗎?

    於是八王之亂攪得整個國家一片血雨腥風,你殺我,我殺你,把整個大晉朝幾十年積累的實力全部殺完之後,就只能看著外族殺自己人,所謂的五胡亂華,根本就是晉王朝自已內部出了問題,哪個朝代沒有外敵,哪個朝代沒有威脅,如怕強大如漢唐,都有匈奴、突厥和吐蕃這樣的敵人,敵人強不是滅亡的理由,自己弱才是。

    為什麼晉朝會如此迅速滅亡?

    簡單的說就是開國皇帝昏庸,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政治秩序,選了一個弱智作為接班人,確定了分封制這種禍亂的政治制度,再加上司馬家族一貫反儒家的作風,內鬥不止導致內部實力嚴重受損,才讓外敵乘虛而入,最終偏安一隅,風水輪流轉,晉朝皇帝也被權臣架空,最終滅亡。

  • 11 # 狼群講歷史

    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從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建晉,到公元316年長安失守,這期間西晉只存在了51年。

    那麼是因為哪些原因,最終導致西晉的滅亡呢?

    第一,九品中正制導致西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司馬炎是透過較為和平的手段奪取政權的,這也就導致他在繼承曹魏權力的同時,也得繼承曹魏的諸多弊端,其中就比如說九品中正制。

    作為西晉選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制評判人才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再加上舉薦人才的人員就那麼一小部分,這就導致最終控制舉薦人才權力的,都是豪門世家,他們所舉薦的人才大多數也是出自豪門世家。

    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道德往往就不在考慮範圍中,久而久之,國家被一群道德敗壞、才能一般的人控制著,西晉焉能不亡?

    第二,空談誤國,拜金主義盛行。

    西晉時期,士族、官僚,還有讀書人都喜愛玄學,他們喜歡研究宇宙、陰陽、形而上學等等虛無縹緲的東西,反而對經濟、教育、民生、軍事等等都不太重視。

    而且在上層建築中,比富拼富行為隨處可見,最為人所知的就是石崇、王愷。而司馬炎不僅不遏制,反而還縱容拜金主義的盛行,這就導致官僚階級天天抓空心思,想的是如何搜刮民脂民膏。

    第三,司馬炎進行分封制。

    西晉建立後,為了鞏固司馬家的統治,司馬炎便重啟分封制,將宗室親王們都分封到各個地方,讓他們成為諸侯王。

    司馬炎的本意是好的,是不希望其他力量威脅到皇權。但他沒有考慮到的是,當這些諸侯王掌握了封地裡的經濟、軍事、名聲、刑罰等諸多大權,那他們就會不甘心繼續當諸侯王,而是想再進一步,去當皇帝。

    第四,司馬炎沒有限制外戚權力,又沒有選好繼承人。

    相比較於扶不起的阿斗,司馬炎的接班人司馬衷是更加的差勁,也因此司馬衷登基後,朝中的權力便被皇后賈氏,以及外戚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引起皇族,以及司馬衷的母族不滿,於是各種各樣的流血事件發生,尤其是八王之亂,更是將西晉帶入黑暗的深淵。

    如果在繼承人上,司馬炎能強硬一些,提前選擇其他更有能力、更能掌握局勢的皇子,那朝中大權也不會被他人控制,地方上也不會爆發曠日依舊的八王之亂。

    第五,八王之亂又導致五胡亂華。

    在西晉的各個諸侯王看來,司馬衷就是個傻子。那為什麼傻子都可以當皇帝,他們這些正常人就不能當皇帝呢?於是一個個的諸侯王紛紛叛亂,相互攻伐了起來。

    如果只是諸侯王之間的戰爭那倒還好說,結果他們還動用外援,放開國門,讓北方異族進入中原。而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在北方異族的幫助下奪取皇位。

    結果倒好,皇位沒有撈到,這些諸侯王們倒是有好幾個被異族殺死。

    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些異族進入中原後,會老老實實的嗎?答案是不可能的。本來就因為八王之亂,西晉就實力倒退嚴重,此時又怎麼可能抵擋得住北方異族?

    公元308年,匈奴包圍洛陽,到311年洛陽失守,晉懷帝被俘,後來被匈奴人劉聰殺死。

    晉懷帝被殺後,公元313年,晉愍帝在長安登基即位,結果316年長安失守,晉愍帝被殺,西晉至此滅亡。

  • 12 # 妖火說歷史

    司馬家的西晉王朝,之所以會極其短命,其實是用人、制度、思想三方面都出了問題。

    毫不客氣地說,西晉從開國的那一天開始,就已經埋下了很多亡國的禍根。

    東漢末年,因為黃巾軍起義,導致天下分崩離析,軍閥割據,漢室衰微。在經過幾十年的亂戰之後,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此時的司馬家,還只是魏國內部一個普通的上層士族。不過,司馬家的司馬懿,透過朝堂鬥爭,逐漸位居魏國高層,權力越來越大。後來透過一場高平陵政變,司馬家成了魏國的實際控制者。

    不過,高平陵政變後,沒過兩年,司馬懿就病逝了。司馬懿病逝後,其長子司馬師繼承其位置,繼續掌握魏國大權。司馬師掌權期間,連續清除異己,鞏固權力,為後來司馬家篡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司馬師僅僅掌權四年之後,也病逝了。因為司馬師沒有兒子,所以司馬家的權位,就傳到了其弟弟司馬昭手裡。

    到了司馬昭時代,司馬家對於魏國朝堂的控制,已經極為深入。所以當時在位的曹家皇帝曹髦,才會感慨出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在位期間,除了繼續抓權以外,還滅掉了蜀國,為後來的三分一統打下了基礎。

    司馬昭掌權十年後,同樣病逝,其子司馬炎上位。司馬炎上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逼迫曹家禪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公元266年,司馬炎在洛陽登基,晉朝由此開國。

    不過,晉朝開國的時候,東吳政權其實還存在著。直到15年以後,司馬炎才滅掉了東吳,徹底統一了全國。

    這就是晉朝建立的整個過程。

    雖然是一個嶄新的大一統王朝,但晉朝從建立的那天開始,就背上了很多前朝的包袱。這些包袱,最後成了壓垮晉朝的根本原因。

    晉朝建立後,司馬炎選擇效法漢朝,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司馬炎登基的時候,一口氣封了司馬家二十七人為王。而且司馬炎分出去的王爺,和後來明清兩代的王爺不同,那是真有封地和軍隊的。

    但二十七人,要麼是司馬炎的兄弟輩,要麼是司馬炎的叔叔輩,沒有一個是司馬炎的子嗣。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倒不是司馬炎真的大公無私,純粹是因為迫不得已。因為司馬炎上位的時候,自身資歷和威望都嚴重不足。司馬炎上位後,根本沒有自身的班底,只能全盤接納司馬家老輩人留下的政治遺產。但如此一來,司馬炎想要壓制這些老輩功臣就很難了。所以沒辦法,司馬炎只能大肆分封宗室,讓宗室和功臣集團進行對抗。

    而分封制度,後來則成了壓垮晉朝的三座大山之一。

    不過司馬炎在位的時候,大家總算相安無事了。畢竟,司馬炎是開國皇帝,就算自身能力比不上他爹或者他爺爺,但自身手腕還是有的。所以司馬炎在位期間,晉朝的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然而隨著司馬炎逐漸老去,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卻擺在了他的面前。

    這個問題,就是繼承人的問題。

    司馬炎的兒子不算少,一共有二十六個。但是,司馬炎最大的兒子司馬衷,卻是一個有著智力缺陷的人。按照中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司馬炎只能傳位給司馬衷。但司馬衷本身又有智力缺陷,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個能夠做皇帝的樣子。

    對於這個問題,司馬炎直到臨死之前,都沒能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辦法。不過,等到司馬炎病重之後,他的皇后楊芷和岳父楊駿,就替他想了辦法。司馬炎臨終之前,皇后楊芷則聯合他的岳父楊駿,徹底將司馬炎封鎖了起來,並且改了司馬炎的遺詔,改為由楊駿一人輔政。

    這個結果,當然很危險。司馬家本身就是透過輔政篡權建立的王朝,自然只有輔政大臣一家獨大的危害。外戚一家獨大的危險,司馬炎自然清楚。但此時的司馬炎,已經什麼都做不了了。

    但老實說,如果楊駿這個人真的有實力,能夠篡了司馬家的皇位,再建立一個新王朝的話,這個結果其實也不是特別差。至少,比後來發生的真實歷史要強太多了!

    問題就在於,楊駿能力太差。

    司馬炎死後,皇帝司馬衷因為有智力缺陷,基本上很難打理朝政。所以當時的朝政,基本上由楊駿一人來打理。但楊駿的一家獨大,卻引來了另外一個人的嫉妒。

    這個人,就是儍皇帝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

    當初司馬炎為了自己這個傻兒子,在選兒媳婦這件事上,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千挑萬選。家世、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得能幫得上自己的兒子才行。所以最終,司馬炎就挑到了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賈充的女兒。但是司馬炎千挑萬選之後,所有的方面都考慮到了,卻唯獨忘了一個方面。

    人品。

    司馬衷繼位後,賈南風成了皇后。但是賈南風並不滿足於自身的皇后權位,於是便將目光投向了輔政大臣楊駿。最終,賈南風決定,聯合楚王司馬瑋,誅殺楊駿,然後獨攬大權。

    正是賈南風的這個決定,將晉朝拖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歷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由此爆發。

    八王之亂的整個過程,其實相當複雜,而且特別的混亂。如果大家覺得亂,可以直接跳過這個過程,反正就是司馬家內部的王爺開始互殺。

    簡單來說的話,八王之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賈南風弄權、八王互殺。

    第一個階段,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司馬炎第五子)、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第四子)。司馬瑋入京後,誅殺楊駿。楊駿死後,賈南風先唆使司馬瑋,幹掉了司馬亮。然後賈南風又找機會幹掉了司馬瑋,自己大權獨攬。

    至此,賈南風一家獨大,徹底控制了晉朝的朝堂大權,八王之亂的第一階段結束。

    第二個階段,賈南風首先大權獨攬,掌權長達八年之久。如果賈南風是個武則天似的人物,說不定就能借此成為一代女帝了。但實際上,賈南風是個極其善妒,除了弄權什麼都不會的女人。賈南風掌權期間,晉朝越過越慘,大家對她漸漸忍耐到了極點。

    在這個階段,趙王司馬倫(司馬懿第九子)唆使賈南風乾掉太子。因為太子不是賈南風生的,而且素來和賈南風不和。賈南風乾掉太子後,司馬倫以替太子報仇為名,幹掉了賈南風,自己掌握了大權。

    然後,司馬倫逼迫儍皇帝司馬衷退位,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這下麻煩大了。

    司馬倫這個舉動,等於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因為在此之前,大家不管怎麼爭權,都沒人去動司馬衷這個儍皇帝,只是想著去操縱他。但是司馬倫上位後,直接自己做了皇帝。這樣的話,司馬家的其他王爺就不幹了。

    你能做皇帝,我為什麼不行?

    司馬倫上位後,齊王司馬冏(司馬炎二弟的兒子)、河間王司馬顒(司馬懿三弟的孫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公開宣佈起兵造反。在經過一番戰鬥後,三王勝利攻入京城,司馬倫被殺,儍皇帝司馬衷被重新擁立為帝,司馬冏大權獨攬。

    司馬冏掌權後,河間王司馬顒(司馬懿三弟的孫子)覺得自己也可以,所以再次起兵造反。而且聲稱駐軍在洛陽的長沙王司馬乂(司馬炎第六子)是自己的盟友。司馬冏得知訊息後,想要先幹掉身邊的 司馬乂(司馬炎第六子),結果被司馬乂反殺,司馬乂掌握大權。

    司馬顒(司馬懿三弟的孫子)見司馬乂掌握大權,更加不忿。連續兩次造反,都成了為他人做嫁衣。所以司馬顒當即決定,第三次起兵,進攻洛陽,兩敗俱傷。後來在洛陽城內任職的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的孫子),偷襲了掌權的司馬乂,將其交給司馬顒(司馬懿三弟的孫子),最後司馬乂被火烤致死。

    但這波互殺之後,因為雙方兩敗俱傷,所以被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撿了便宜,入朝執掌大權。然後,東海王司馬越(司馬懿四弟的孫子)不服,起兵討伐成都王司馬穎(司馬炎第十六子),兵敗,然後司馬越逃回了封地。

    回到封地後,司馬越再次糾集兵馬,而且這一次,司馬越為了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開始糾集大量的胡人軍隊。這一次,司馬越終於帶兵打敗了司馬穎,並且挾持了儍皇帝,徹底大權獨攬。

    司馬越成了這場八王之亂的最終勝利者。

    但司馬越的這個舉動,開啟了第二個潘多拉魔盒,讓一個虛弱的晉朝,出現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面前。

    整個八王之亂,大概就是由賈南風出手開始,以司馬越的勝利而告終。但如果嚴格意義上來說的話,司馬越其實也不是最後的勝利者。因為經過長達十六年的殘酷互殺之後,虛弱的西晉王朝,徹底展現在了邊疆遊牧民族面前。到了司馬越掌權的時候,晉朝已經壓不住邊疆的遊牧民族了。

    當年漢朝從漢武帝開始,打了幾百年的時間,終於把北方的匈奴打垮了,徹底打出了漢朝的威名。所以後來哪怕到了東漢,甚至東漢末期,那些邊疆外族對於中原政權的印象,依然還停留在很多年以前強大漢朝的那個階段。

    後來哪怕進入三國階段,這些北方遊牧民族,依然不敢輕易進犯中原。期間少有的兩次進犯,也都被曹操這種猛人給打服了。

    不過,曹操打敗這些遊牧民族之後,卻做了一件事,給後來的晉朝埋下了一個大雷。因為三國時期,中原人口銳減,大家最缺的就是人口。而且這些邊疆遊牧民族,就算被打敗了,將來還是有可能再造反。所以曹操乾脆下令,把這些遊牧民族直接遷往中原內地。如此一來,既能解決邊疆安全問題,又能解決中原人口問題,一舉兩得。

    但曹操唯獨忘了,如果中原內部極其虛弱,這樣做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八王之亂後,一個虛弱的晉朝,展現在這些內遷的遊牧民族面前。大家這才發現,原來中原政權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強大的大漢,而是如今無比虛弱的晉朝了。

    那還等什麼?造反啊!

    公元304年(就是司馬越開始參與爭權的那一年),氐族領袖李雄佔成都,自稱成都王,拉開了西晉王朝滅亡的序幕。自此之後,一個個地方政權揭竿而起,漸成燎原之勢。本來就已經無比虛弱的西晉王朝,根本難以撲滅這些起義。

    公元311年,羯族將領石勒,攻入洛陽,史稱永嘉之亂。公元316年,前趙劉曜攻入長安,西晉至此滅亡。

    西晉王朝的短命,其實並不是某一個原因造成的,而是好幾方面都不行,才導致西晉滅亡。

    首先是制度方面。分封制度導致西晉皇權不夠集中,地方藩王尾大不掉,這是八王之亂能夠發生的根本原因。胡人內遷制度,則導致邊疆安定程度下降,最後釀成了大禍。

    第二是思想方面。晉朝本就是司馬家透過篡位得來的,歷史上一直稱其得國不正。司馬家透過篡位得到政權,就導致人心自此徹底變了。以前漢朝傳承的時候,大家覺得只有姓劉的才能做皇帝。如果我不姓劉的話,最多也只能做個宰相。但是司馬家的先例,明明白白地告訴大家,只要掌權,誰都可以當皇帝。

    你司馬家可以,那為什麼我不可以?

    後來司馬家幾個王爺的內鬥,其實也是源自於這個思想。既然大家都可以做皇帝,而且我還姓司馬,那我為什麼不去爭那個位置?

    第三則是用人方面。在用人方面,晉武帝司馬炎確實要負主要責任。如果司馬炎不是選了司馬衷這麼一個傻孩子即位,但凡換個聰明點的,西晉後來不至於那麼慘。如果司馬炎不是選的賈南風這樣一個兒媳婦,情況可能也要好很多。如果司馬炎選擇的不是楊駿輔政,而是選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輔政,結果最後同樣不會慘到那個程度。

    如果這些問題,單純只是某一個出現的話,其實也不是特別嚴重。比如分封問題,換一個聰明皇帝的話,完全可以採用推恩令解決。比如外戚問題,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不是不能解決。比如胡人內遷問題,只要中原政權夠強大,也完全不用擔心。

    但當時的西晉王朝,恰恰是在所有方面,都出了問題。

    這樣的晉朝,一個已經爛到骨子裡的政權,要是還能撐得下去的話,那才是怪事呢!

  • 1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司馬懿的子孫建立的西晉王朝,之所以會快速滅亡,可以說是真應了那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話,是因果報應,是不宜提倡的。但是,種下什麼因,結出什麼果,卻又是最能夠說明司馬懿子孫建立的王朝,之所以快速滅亡的。

    也就是說,司馬懿的子孫建立的王朝,之所以會很快滅亡,從某種意義上說,從司馬懿三父子開始,就已經在釀這個苦果了。

    (司馬懿)

    那麼,司馬懿三父子釀造了怎樣的苦果呢?

    一、結怨太多。

    司馬懿父子所建立的晉王朝,可以說是活生生地從曹魏那裡奪過來的。在奪曹魏江山的過程中,他們的殺伐太多,因而結怨太多。

    司馬懿在做大的過程中,其實一直就在和其他權臣們爭權奪利。不過他沒有在明面上,而是一直在私底下。司馬懿善於隱藏,把自己躲得好好的,因此他並沒有受到打擊。

    不過自從他和曹爽的矛盾公開化,並且在高平陵之變中,殺掉了曹爽以及曹爽的那些黨羽以後,司馬家族就開始了一通連續不斷大的殺戮。

    他們殺戮的物件,包括那些反抗的曹氏宗親,包括地方上的節度使,甚至還包括皇帝曹髦。可以說,司馬家族完全就是踩著血跡,走上皇位的。

    (曹爽)

    司馬家族當時有沒有其他方式,來處理他和周圍權力人物之間的關係呢?有人說,司馬家族完全是逼不得已,是因為其他人想打擊司馬家族的人,所以他們實在沒有辦法,才不得不動手殺戮。比如司馬懿之所以發動“高平陵政變”,也是因為曹爽反覆逼迫他,要奪他的權,他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出手。

    這樣看起來,似乎確實是如此,司馬家族確實是被逼迫所致。沒人逼迫他們,他們也不會訴諸武力。

    但是這其實就有一個問題,會不會與司馬懿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多次採用偽裝的辦法有關呢?如果他不偽裝,堂堂正正地表現,難道他就一定被曹氏家族所忌憚嗎?他的對手諸葛亮和他所面臨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被忌憚。顯然,司馬懿肯定還有另外的操作方式。

    而司馬懿最終採用了殺戮的方式,這就使得他自己結下了不小的仇怨。所有的殺戮,都是會結仇的。你殺了別人,別人也會想辦法殺你。在這種殺伐中,將使得整個社會都充滿仇恨,社會更不穩定了。

    (司馬衷)

    二、家風太壞。

    諸葛亮在去世之前,曾經給兒子寫了一篇《誡子書》,諸葛亮是從仁義道德的方面來教育兒子的。他要讓兒子要做一個坦蕩君子。

    他的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雖然在能力上不怎麼樣。一場“綿竹大戰”,他們就雙雙戰死。諸葛亮的整個家族,也在那時候基本完了。但是,這只是時運不濟而已,只是整體蜀國的形勢不太好造成的。不過,他們卻是受到了後世的景仰,諸葛亮家族也在後世留下了極好的名聲。後世還修建祠堂,頂禮膜拜諸葛亮、諸葛瞻、諸葛尚祖孫三人。

    但是司馬懿所開啟的卻是另外一種風氣,一種耍弄權術的風氣,一種爭權奪利的風氣,一種殺戮殘害的風氣。司馬懿及司馬師、司馬昭,包括司馬炎等人,也就是依靠權謀,依靠暴力,獲得江山,獲得成功。

    因此,這種成功也給司馬家族的後人提供了一種藍本,同時也給予了他們非常惡劣的家族文化的影響,讓司馬家族的後人明白,只需要採用暴力,採用權謀,就可以獲得一切。

    整個“八王之亂”,就是一個暴力和權謀的張揚。雖然司馬家族把他們的江山都分封出去了,分封給了各個藩王,讓各個藩王都能夠享受勝利的果實。但是,他們卻不滿足,因為看到第二代皇帝司馬衷是一個傻子,因此就覺得自己可以染指權力,自己可以當皇帝。這就是司馬家族的家風帶來的惡劣影響。

    總之,司馬懿當年的做法,產生的文化傳統,給予了後世深刻的影響。以至於西晉滅亡以後,司馬家族在東南方建立了小王朝東晉。而這個小王朝,依然是充滿權力博弈和爭鬥的王朝。最終司馬家族的江山被劉裕篡奪,司馬家族同時還遭到了滅絕性的殺戮。

    (參考資料:《晉書》《三國志》等)

  • 14 # 小萍愛詩詞

    歷史上一個王朝的建立和鞏固,都需要賢臣和猛將的扶持。還要得到老百姓的民心。要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了。這樣的一個封建王朝才能夠長久的生存下去。否則的話很容易在短時間內滅亡。司馬懿子孫建立的西晉王朝,在短時間內就迅速的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一點就是不能夠得到民心。司馬懿的西晉王朝。是司馬家族殺了大量的人以後才建立起了王朝。所以在民間的影響非常的不好。只要是阻止他們王朝的鞏固,一律是殺無赦。他們的統治手段非常的殘暴。對於一些達官貴人不能夠安撫。對平民百姓也是非常苛刻。在他們四周敵人非常的多。所以激起了大量的民怨,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以西晉王朝經常有反抗活動。就像一棵樹,它雖然非常強壯,但是每個人都去把它晃一下。時間長了它也會被晃倒的。

    第二就是司馬家族內部不夠團結,所以才會導致迅速的滅亡。司馬懿的能力不用說了,非常的強。但是他的子孫卻遠遠不如他。第2代皇帝司馬忠還是個傻子。這樣的王朝怎麼能不迅速被滅亡呢?也該著司馬家族氣數已盡。雖然說司馬家族各個藩王都分了土地。但是人的貪婪永遠沒有完的時候。當了藩王還要想當皇帝,所以說很多藩王不能夠安分守己,千方百計想要謀奪皇帝的地位。家族內部大戰,時刻不停。本身腳跟就沒有立穩的司馬王朝,就這樣也在家族的紛戰當中迅速的滅亡。

    第三就是西晉王朝在建立王朝之初,樹立了很多的敵人。而且前朝的黨羽很多都沒有被消滅殆盡。所以他們時刻想要恢復自己的王朝,於是不斷地對西晉王朝進行反抗鬥爭。這也是西晉王朝迅速被滅亡的一個原因。

  • 15 # 小韓的歷史觀

    引言:如果不算後面的東晉,西晉只堪堪存在了51年,就這我都覺得是奇蹟,不是對司馬家族有歧視,而是這個王朝的問題實在是有太多。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多個朝代,這其中有好有壞,比如盛唐雖然繁華但卻有藩鎮之亂,而宋雖被遊牧欺辱,但最起碼經濟上還能說得過去,但獨獨有一朝代不被世人所看好。

    這個朝代便是司馬家族所建立的晉朝,晉朝最被人所蔑視的一點不是其他,正是他們的老祖司馬懿,這個令人所不齒的竊國賊。

    司馬篡魏

    公元266年,司馬昭長子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退位,有名無權的曹奐除了同意再無其他選擇,隱忍了數十年的司馬家族終於如願以償的得到了皇位。

    其實司馬炎內心也很清楚,他這個皇位來的就如同不費吹灰之力一般,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在他之前的先輩都把路給打通了。

    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和曹芳外出掃墓,當即便發動死士準備政變,事後曹爽被殺,司馬懿在朝廷中獨掌大權。

    公元254年,司馬懿的嫡長子再度發動政變,將準備密謀剷除司馬家的勢力全部剷除,並隨即廢除曹芳改立曹髦,司馬家勢力已無人可以管控。

    公元260年,繼承父親和兄長遺志的司馬昭繼續實現專權,在他的統治下,試圖反抗的魏帝曹髦被殺,之後跟其兄長一樣隨意改立曹奐為帝。

    在經過這三人專權的折騰下,曹魏早已經名存實亡,雖說當時的皇帝還姓曹,但誰人不知這司馬家才是真正的皇帝。

    但司馬昭沒有做皇帝的命,當時可以說是一切準備就緒就差他宣佈登基了,但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內突然病發去世。

    這也是我為何在開頭說司馬炎是不費吹灰之力得到這個皇位,不是他能力出眾,而是他足夠幸運。

    從司馬家三代專權就可以看出司馬家族為了這一片天下可是沒少廢心思,從密謀篡位到後面實際登記,這中間可是隱忍了數十年,打基礎就用了數十年的時間。

    按理說有這樣基礎的晉朝怎麼說不得堅持個一百年,但事實卻令人大跌眼鏡,西晉僅僅存在五十一年便宣佈滅亡,如果不是有家族子弟重新組建東晉,那麼晉朝就徹底除名了。

    其實西晉的滅亡不是巧合,反而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主要是這個朝代所存在的問題有太多太多,但卻都被統治者置之不理。

    皇帝無為

    武帝驕奢

    一般情況下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往往大有作為,畢竟是一個朝代的開拓者,但司馬炎因為這皇位來的太過於容易,所以就導致司馬炎對這皇位並不珍惜。

    當時由於天下一統且沒有外患,所以朝廷上下便開始各種驕奢淫逸,而這其中要以司馬炎為最,甚至這種風氣都是由他一手帶起來。

    他在朝堂之上寵幸小人,且後宮佳麗無數,光是兒子就有十八個之多,在生活上他肆意花費,完全不顧及百姓是否安居樂業。

    在這樣的風氣下便有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石崇王愷鬥富,這兩人都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富豪,石崇是司馬炎最為寵信的官員,而這王愷更是司馬炎的舅舅。

    兩人為了鬥富不惜浪費大量的資源,如果這財物是他們二人透過合理手段掙來的也就罷了,但實際上這些都是不義之財。

    面對此等情況,作為皇帝的司馬炎非但沒有制止,反而是樂見其成,甚至於還資助王愷來跟石崇鬥富,這在歷朝皇帝中實在是少見。

    惠帝失聰

    在晉武帝司馬炎去世後司馬衷順勢接過皇位,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司馬衷便是那歷史中唯一一個腦子有問題的皇帝。

    為此他還鬧出過一個巨大的笑話,當時天下大災頻繁不斷,各地百姓因為沒有食物而紛紛流亡。

    當司馬衷聽到這個訊息後,非但沒有悲痛,反而是問了一句遺臭萬年的話,那便是這些人沒有飯吃,那為什麼不吃肉呢?

    如果孩童般智商的皇帝又怎能給百姓們帶來安穩,因為司馬衷的智力問題,他的皇后賈南風便順勢抓住機會控制朝堂,一時間朝廷上下外戚勢力亂入從而一片混亂。

    晉朝的亂,可以說是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亂,統治者尚且如此,那麼這個朝代又怎麼會久遠呢?

    百姓不服

    要看一個朝代是否強大,那就看當時的百姓是否安居樂業且對當時的皇朝有認同感,關於這兩點,晉朝是一點都沒佔。

    晉朝的百姓可以說是整個歷史朝代中最為艱難的人,天災頻繁導致顆粒無收,而上位者只顧著自己享樂,根本無暇顧及底層百姓。

    除此之外司馬家的名聲在天下確實不好聽,雖說曹魏也是奪漢自立,但最起碼這天下是人家打下的,如果曹操那麼必然會有張操、李操等。

    但司馬家卻不同,完全是發動政變而奪得天下,此等行為是頗為人們所不齒,我們可以觀察歷朝歷代,權臣篡位者基本都是壞名聲。

    試問這樣朝廷,怎麼讓百姓有認同的心思,而如果一個朝代連百姓都不認同,那麼必定是將要滅亡。

    諸侯不忠

    前面也說了司馬炎有十八個兒子,這十八人最終也都分封了屬於自己的封地,這就導致諸侯聯合起來的力量完全可以對抗朝廷。

    賈南風是司馬衷的妻子,關於這個賈南風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外號,那便是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沒錯,就是四大丑女之一。

    相貌醜陋的賈南風並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其手段反而是跟她的相貌成正比,蛇蠍心腸用來說她並不為過。

    仗著司馬衷的腦子有些問題,賈南風便在朝廷中大肆的動用外戚勢力,司馬衷對自己這個妻子頗為懼怕,於是便是賈南風說什麼,司馬衷便聽什麼。

    賈南風在嚐到權力的好處後便想著對各路諸侯動刀,而各路諸侯也對賈南風以及司馬衷極為不滿,於是一場大戰瞬間發生,這場戰爭即“八王之亂”

    雖說最終這場叛亂被平定,但造成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尤其是這場戰爭完全就是內戰,消耗的是國家的實力。

    這些便是晉朝所存在的問題,當然這些並非是全部,而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正如前面雖說,晉朝的亂是從上到下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晉僅僅存在五十一年就不足為奇了,甚至讓人奇怪的是,有這麼多問題還能存活五十一年,這算不算是一種奇蹟呢?

  • 16 # 正史漫談

    那些結束分裂的大一統王朝通常不長命,但西晉的迅速滅亡還是有些特殊。至於原因,可以用一句濫用到惡俗的話來形容: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西晉滅亡,咱們不能只怪作亂的司馬氏“八王”,也不能片面盯著所謂的“五胡”,整個西晉王朝的既得利益群體,都應當對這一歷史悲劇承擔責任。

    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晉朝後,有感於曹魏由於宗室力量弱小而被奪權,於是迫不及待地大規模分封諸王;其後一直到他去世前,這一動作從沒停止過。

    而在司馬炎死後不久,西晉朝廷內部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十六年間,司馬氏藩王為了爭奪對中央政權的控制而爆發了殘酷的搏殺,對西晉王朝各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內遷的各大少數民族趁勢崛起,司馬氏的統治迅速走向了崩潰。

    因此,對於西晉的滅亡,我們很容易形成這樣的因果邏輯:司馬炎分封藩王→八王之亂→五胡作亂→西晉滅亡。

    分封制真的是罪魁禍首嗎?出人意料的是,從初唐時期房玄齡等人編修的《晉書》來看,那時的史學界並不這麼認為。

    站在我們今天的視角來看,分封制無疑是古代歷史發展中的一大毒瘤;但在《晉書》第五十九卷的開篇,曾大篇幅分析了分封、郡縣兩大制度的利弊,當時代表著統治階層意志的史學家與我們的觀點相反。在他們看來,施行單純的郡縣制,才是前代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比如他們說秦朝“事不師古,二世而滅”;指責曹魏“實傳虛爵,本根無所庇廕,遂乃三葉而亡”......

    對於分封制,他們將其則視為鞏固政權的重要舉措,即“自古帝王之臨天下也,皆欲廣樹蕃屏,崇固維城”,在列舉了周朝、漢朝各自持續數百年的例子後,房玄齡等人得出了“夫為國之有籓屏,猶濟川之有舟楫,安危成敗,義實相資”的結論,即:分封制是對皇權的有效輔佐,甚至是保證王朝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

    因此,對於西晉的崩潰,那時史學家認為是“八王”自身存在的問題,而不是分封制的毛病,即問題出在人身上、而不是制度的鍋。所以,唐朝建立後也曾大肆分封藩王,公元631年,李世民頒佈了這樣一道詔令:“皇家宗室及勳賢之臣,宜令作鎮籓部......”

    事實證明,唐朝並沒有因為分封制而迎來滅亡。難道西晉的崩盤真的是因為司馬懿的子孫們太不像樣嗎?有這層原因,但並不完全如此,西晉的快速崩潰,是多重矛盾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中原王朝制度弊端的集中爆發

    第一,極端的階級固化

    魏文帝曹丕設立的九品中正制,開啟了將“出身決定仕途”制度化的先河;

    司馬懿執政期間設定州大中正,進一步操縱了入仕途徑;

    在西晉建立後,中正一職已經牢牢掌握在以司馬氏為首的世家大族手中,在利益的驅使下,對士人的評判標準中,品行、才幹已經名存實亡,門第成了主要(甚至可以說唯一)的依據,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格局。

    公元280年,司馬炎滅吳、再度統一天下後,頒定了戶調之式,其中規定,官員可以依據官品佔有大量土地和人口,並且可以代代世襲。這就意味著,世家大族的土地兼併是合法的,他們的政治、經濟的特權由此徹底固化下來,這就是所謂計程車族門閥制度。

    司馬氏發展這一階級固化制度,實際上也是基於穩固自身權利的考慮。畢竟他們正是以世家大族的優勢攫取了曹魏政權,由於得位不正,更加需要那些掌控了社會資源的同僚們支援自己,這與後來宋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有異曲同工之處。

    然而,這一制度的副作用也很明顯,其中重要一點就是士人階層內部的分化。所謂“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諸侯王們利用寒族士人對現有體系的不滿,任用封國內那些力求上進的寒族士人,從而形成了眾多與中央政權離心離德的政治集團。這種統治集團內部難以調和的矛盾,才是八王之亂能夠持續上演的根本原因。

    其二就是階級矛盾愈演愈烈。在門閥世家肆無忌憚地兼併土地的同時,大量老百姓淪為失去生存之本的流民,在八王之亂爆發期間,這一群體成了推翻西晉政權的生力軍。

    第二,分封制與都督制度混合,催生了擁兵作亂的土壤。

    司馬炎統一天下後,一方面拆撤各州郡的兵力,只是“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維持基本的地方治安;另一方面將曹魏時期的都督制進一步規範化,眾多宗室藩王、功臣勳舊被任命為都督諸軍、監諸軍、督諸軍之職,各自掌握地方一州或數州的軍事大權。

    司馬炎此舉,也許是想把“槍桿子”牢牢把握在家族手中、進一步鞏固司馬氏的統治。但所謂“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分封制與都督制的結合,讓本來應被中央帝王掌控的軍權、政權下放到地方藩王手中,造成了西晉政治、軍事的巨大混亂,為持續十餘年的皇族內都埋下了禍根。

    但以上還不是最糟糕的,佔據了權利核心的世家大族醉心於消極避世,讓西晉的統治集體越發腐朽不堪。

    第二,清談誤國

    “漢經學,晉清談”,所謂的清談,指的是那些士大夫們聚在一起不談俗事,即不談國事、民生、執政之道,只談老莊之術的相關理論問題,並且就一些議題進行邏輯分析、辯論。用今天的概念來理解,就是空談、瞎扯淡。

    有人會說了:那時計程車大夫熱衷清談,只是表達對朝政的不滿而已。

    確實,一般文人聊聊天、扯扯淡倒也沒什麼,甚至還有些思想活躍的意味。然而這些清談計程車大夫並不是閒人,絕大多數都是身居要職的朝廷官員。比如後世熟知的竹林七賢,有五位都是體制內的公務人員,其中的山濤長期主管吏部,王戎出自琅琊王氏、世世代代掌握朝廷大權。

    重點說說王戎,他長期貴為西晉朝廷三公,但其最熱衷的,是遊山玩水、點評人物、開辦清談活動;在提拔官員時,他的標準只是對方的家世、名氣。

    王戎的堂弟王衍更不得了,擔任尚書令期間,他的清談水平冠絕一時,以至於“名重當世,朝野之人,爭慕效之”;在他的影響下,當時的士大夫“皆以浮誕為美,弛廢職業”。

    除了清談外,這些人還熱衷於排斥異己。那些出身寒門、積極幹實事解決問題的人才,大多被他們視為異類。比如奮力討伐氐羌齊萬年叛亂的周處,被梁王司馬肜以及眾多朝臣心照不宣地做局坑死;馬隆毛遂自薦為司馬炎征討鮮卑叛軍禿髮樹機能,結果在他出發之後,那些掌權的世家大族從未停止對其造謠中傷;協助賈南風執政、維持了西晉朝野數年安穩的寒族人才張華,也落得族滅的下場。

    對於王衍等人的責任,可以借鑑兩位“壞人”的評價。

    公元311年,羯族將領石勒追殺、殲滅了由王衍率領的十餘萬朝廷將士,隨後他詢問被俘的一眾朝廷官員,西晉為啥落到這般田地。能說會道的王衍一直強調跟自己沒關係,並且還說自己是被逼當官。石勒深表震驚:“君少壯登朝,名蓋四海,身居重任,何得言無宦情邪!破壞天下,非君而誰!”其後還感嘆:“我縱橫天下多年,從沒見過這樣的人”。

    無獨有偶,公元356年,東晉名將桓溫率軍第二次北伐。在途中,他登上戰艦、遙望殘破的中原故土,不禁嘆道:“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異族橫行,王夷甫等人難辭其咎啊!”王夷甫,也就是王衍。

    當掌握了社會資源的權貴們整體墮落,西晉的滅亡自然是遲早的事了。

    第四,民族壓迫制度

    從東漢至三國、魏晉時期,大量少數民族被遷徙到中原地區。這一政策的出發點,是為了緩解常年戰爭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以便西晉朝廷發展生產、促進經濟、增加稅收。就像郭欽解釋的那樣:“魏初民少,西北諸郡,皆為戎居,內及京兆、魏郡、弘農,往往有之”。

    因此,這些少數民族,實際上也是西晉王朝的百姓,所以西晉朝廷讓他們“服事供職,同於編戶”,即跟所在地漢人百姓承擔同等的義務(也就是同樣被剝削)。

    但在另一方面,也許是由於常年形成的優越感,那時的統治者對這些內遷百姓額外採取了高壓、歧視政策,就像江統在《徙戎論》裡所寫的那樣:“苦漢人侵之......士庶玩習,侮其輕弱......”。作為弱勢群體,他們大多淪為奴婢、佃客,以至於“怨恨之氣毒於骨髓”。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早在司馬炎在世時,西、北地區就經常爆發少數民族武裝叛亂,但西晉朝廷憑藉強大武力最終於以鎮壓。

    而到了司馬衷在位期間,隨著八王之亂、自然災害的同時爆發,天災人禍雙重打擊之下,處境本就艱難的各族老百姓越發窮困潦倒、餓殍滿地,在那些心懷不軌的梟雄挑撥下,他們揭竿而起;但在這種危機下,司馬氏藩王仍熱衷於爭權奪利,王衍等掌握了朝廷大權的門閥世家首要考慮的是如何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在這種困境下,西晉的滅亡迎來了倒計時。

    因此,與其說司馬氏藩王滅亡了西晉,不如說是西晉朝廷的制度害死了自己。

  • 17 # 戰史解碼

    說句不好聽的,司馬懿就是靠狗屎運成為了曹魏說一不二的權臣,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又以司馬懿建立的權力基礎逐步營建司馬氏的權力,乃至於取代了曹魏,建立了西晉帝國。但這一路上司馬氏所作出的讓步是十分巨大的,這才令朝中大臣、名族選擇站隊支援他們,但也讓西晉從建立開始就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之中。加上後來當權者亂政,直接導致了西晉迅速滅亡。

    在歷史上,魏與晉經常並提,雖然二者都是篡了前朝皇位才建立起的政權,但還是有很多不同之處。其中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魏是建立於廢墟之上的,而晉只不過是權臣利用陰謀而建立起的王朝。漢末大亂令許多士人開始反思社會,甚至質疑起了漢朝的正統性,認為漢朝已不被上天所認可。就在這時,曹操橫空出世,不僅掃平了北方軍閥,還推行了一系列符合社會實際的政策。正因如此,曹操獲得了社會士民的天然認同感,所以曹操以及曹氏才有條件取代劉家。

    曹操身處大爭之世,政權於戰爭中崛起。但司馬懿面對的並不是亂世,而他的身份只是曹魏的一個臣子。如果不是曹爽露出了諸多破綻,恐怕司馬氏根本沒有機會執掌曹魏,更別說建立西晉了。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曹爽在謁拜高平陵時,將擔任禁軍長官的弟弟曹羲或者曹訓留在京城,那麼司馬懿斷然不可能如此輕鬆就控制京城的禁軍,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天平也會倒向曹爽。可惜曹爽是個十足的豬頭,給了司馬懿翻盤的機會。但不得不說,司馬懿之所以能掌權,確實是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不管怎麼說,司馬氏都是靠陰謀才掌權的,而包括蔣濟、許允在內的許多曹魏大臣,雖然曾在高平陵之變中幫過司馬氏,卻並不希望看到司馬代魏。司馬氏若想代魏,就必須取得朝中大臣與地方的支援。所以司馬氏開始不斷向其他大臣、家族輸送利益,比較典型的就是把士人父輩的官位、資歷作為中正定品的重要標準之一,使九品官人法進一步腐化。還有像五等爵制、品官佔田蔭客制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是為輸送利益,爭取群臣的支援。

    毫無疑問,司馬氏的做派在政治中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以他們才能取代曹魏,建立起了西晉王朝。但這也讓西晉王朝從一開始就千瘡百孔,政壇內部充斥著腐敗與權力鬥爭,司馬炎對此無能為力。司馬炎死後,西晉內部的權力鬥爭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以賈南風為代表的勢力戰勝了楊駿兄妹,賈南風也成為了西晉的執政者。但是賈南風不斷推行暴政,晉惠帝又昏庸無能,各地藩王蠢蠢欲動,於是爆發了八王之亂,整個中原打成了一鍋粥。

    原本西晉是吸取了曹魏沒有宗室強藩的教訓,所以才讓大批宗室出鎮一方,沒成想諸王反而成為了中央的掘墓人。飽受八王之亂摧殘的中原無力抵抗外族入侵,最終西晉被外族所滅。好在晉室完成東遷,不然晉朝恐怕真的就成了短命王朝了。其實不難看出,所謂西晉看似是一個蒸蒸日上的新王朝,實際上是垂垂老矣的遲暮王朝,聚集了民族矛盾、土地兼併、政治腐化、外強中乾等亡國徵兆,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人說魏、晉在政治角度上一脈相承,而西晉初年實際上就相當於癌症晚期的曹魏,此言不虛。

  • 18 # 相城歷史小學生

    翻開中國的歷史,那些曾經一統華夏的王朝,或多或少的都曾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記。

    談起秦朝,我們曾想到那個“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的千古一帝;談起漢朝,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讓人聽的熱血沸騰;談起唐朝,開元盛世下萬國來朝的景象是中國歷史最輝煌的時刻之一;談起明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華人不變的骨氣!

    可是,當我們談起西晉王朝,卻怎麼也提不起興趣,有些人甚至會嗤之以鼻。這個終結了三國亂世的大一統王朝實在沒什麼存在感,或許只有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笑料吧。

    那麼,這個曾經的大一統王朝,為何會存在感如此之低並迅速滅亡呢?

    一.沒有存在感的國家遇到了沒有存在感的皇帝

    西晉迅速滅亡,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國家在奪取政權方面得國不正。從司馬懿到司馬昭司馬師之輩,皆殘忍狠毒,內心猜忌而外在寬厚之徒。以至於東晉明帝在位時問大臣溫嶠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時,在得知先輩們對曹魏皇室所做的行為後也不禁感嘆:“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另一方面,在西晉立國的五十年時間裡,西晉的皇帝們更是毫無存在感。晉武帝司馬炎靠著祖父三人打下的基礎撿了個現成的,取代了曹魏的政權,剛開始還有點勵精圖治的樣子,可時間一長就原形畢露,最大的愛好就是坐著羊車遊走於後宮的嬪妃之間,最後還選了個傻子做繼承人。晉惠帝司馬衷,任由皇后賈南風和各地藩王專權,鬧出來個八王之亂,等到晉懷帝司馬熾在位時更是丟盡了皇帝的臉面,為了活命對漢趙皇帝劉聰青衣行酒。至於晉愍帝司馬鄴,留給他的只剩下滿目瘡痍的長安城,成為了階下囚。然後,西晉,卒…

    就這樣,西晉,這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至三國近百年的亂世的大一統王朝,本該在戰爭結束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卻遇到了這樣一群沒有存在感的昏君庸主,等待中國的,只有更亂的亂世!

    二.時也命也—當先天不足碰上後天畸形

    1.先天不足—內部矛盾日益尖銳

    從西漢開始,豪強地主逐漸成為社會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依靠自身的財力和權力,在各個地區形成了自己的門閥勢力,從而引發了當時社會的一個巨大矛盾—世家門閥與寒門平民之間的對立。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的戰爭,其本質上就是以世家門閥為代表的袁紹和以寒門地主為代表的曹操之間的矛盾衝突。

    當曹操去世之後,曹丕代漢自立,為了取得門閥大族的支援,選擇投入他們的懷抱,頒佈了針對門閥貴族利益的“九品中正制”。放棄了曹操時期的唯才是舉,選擇用門第的高低決定人所能得到的官職和地位,從而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的社會現象,階級矛盾進一步尖銳。而司馬氏本身就出身自門閥大族,他們是“九品中正制”的受益者,自然要保護世家大族的利益。高門子弟無需努力即可身居高位,而他們皆庸碌無為之輩,上任之後只知道盤剝百姓,底層人民的生活越來越苦,而高層卻樂於以清談玄學粉飾門面,時人稱為“魏晉風流”,不過虛有其表。

    2.後天畸形—司馬炎的錯誤改革

    作為開國皇帝,司馬炎也想對新王朝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一系列改革,可最終不僅未能解決社會矛盾,反而加速了王朝的覆滅。

    首先,司馬炎針對州郡兵馬過於強大,導致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作亂一方。如今天下重歸一統,必須削弱州郡兵馬,避免重蹈覆轍。同時,司馬炎選擇給予宗室藩王極大的實權,藩王駐紮在全國的軍事經濟重地。司馬炎本想依託宗室力量拱衛皇權,卻導致各地藩王擁兵自重,為後來長達十多年的八王之亂埋下了禍根。

    其次,司馬炎做事情總是虎頭蛇尾,明明心裡想著一番宏圖偉業,轉眼就煙消雲散,等到東吳被滅,最大的威脅沒有了,司馬炎馬上原形畢露,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在溫柔鄉之中。

    最後,司馬炎固執的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度。東漢末年和東吳晚期都因為皇位繼承問題發生過內鬥,動搖了國本。因此,司馬炎認為只有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度,才能消除那些野心家對皇位的妄想,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可他的嫡長子司馬衷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傻瓜。當全國災民四起的時候,官員向他報告百姓沒有糧食吃,他居然淡定的詢問“百姓沒有糧食吃,為什麼不吃肉呢?”有如此皇帝當政,西晉焉能不滅?

    三.內外交困—當八王之亂遇上五胡亂華

    如果一個國家的皇帝是傻子,如果有一堆王爺們擁兵自重,如果再加上一個醜陋又專橫的皇后作為催化劑,那麼這些加起來,結局只有一個—無休止的內鬥!於是,在晉武帝去世不久,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開始了,西晉的王爺們你方唱罷我登場,東海王司馬越成為這場權力遊戲的“贏家”。可與之帶來的,是國家災害頻發,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生產力大幅度下滑,國家實力嚴重受損。正當人們以為亂世要結束了的時候,一顆埋了數百年的炸彈終於引爆了!

    五胡亂華,開始了!!!

    從西漢的漢武帝允許投降的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內遷開始,數百年間,不斷有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南遷中原,他們在保有自身部分文化的同時與漢人相融合,也因為他們的桀驁不馴埋下了仇恨的種子。當西晉諸王內鬥時,匈奴,鮮卑,羯,氐,羌為首的少數民族部眾也磨起了刀子。終於,內鬥結束了,胡人的刀子也鋒利了,一場長達數百年的民族大融合開始了。

    五胡亂華,也成為壓垮西晉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西晉的滅亡—華夏舊文明的結束與新文明的開始

    上流社會的玄學清談之聲敲響了西晉王朝的喪鐘,胡人的彎刀快馬揭開了上層社會虛偽的面紗,數以萬計的北方人為了躲避戰亂而遠去江南,長江以南迎來了一次大規模的開發。依靠長江天險,保住了華夏文明的半壁江山,更讓那些珍貴的文物典藏免於成為戰爭的殉葬品。

    自此,中國開始了東晉十六國與南北朝時代。北方,在經歷了百年戰火洗禮後也加深了胡漢之間的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對兩種不同文明之間的碰撞與交流。南朝,在無數北方人的努力開發下也逐漸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結語:

    西晉,它是那麼一個沒有存在感的王朝。因為它,中國開始了數百年的亂世;因為它,無數百姓和士兵因為戰爭失去了家庭乃至生命;因為它,中國歷史踏入了一個新的世界。或許在很多人眼裡,西晉根本不應該在歷史中存在,可它卻又真真實實的存在了。或許,它的存在,是歷史必然的產物,又或許,它是歷史給我們的一個思考的命題。

    這,不正是歷史最值得思索的地方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4年的,初中沒畢業,該朝哪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