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檸梔剪輯K

    關羽在蜀國是一員大將

  • 2 # 鑫

    關羽,字雲長,和劉備,張飛桃園結義,跟隨劉備東拼西殺,後來降漢不降曹,斬顏良,誅文丑立功,被漢獻帝封為偏將軍,漢壽亭候,後來保護兩位嫂子,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曹操的六員大將,去找劉備,後鎮守荊州,水淹曹操的七軍,威鎮華夏,劉備進位漢中王以後封關羽為前軍,五虎將之首,關羽在蜀國是武將之首。

  • 3 # 裴多分

    公元219年,關羽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于禁七軍,殺龐德,一時勢不可擋。於是曹操暗中與孫權聯手,前後夾擊,攻打關羽。結果關羽大敗,不但丟了自己的性命,更是丟了荊州三郡。襄樊之戰的失敗,對蜀漢無疑是一個極大的打擊,其影響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失去重要的戰略位置

    荊州水路發達,本是曹、孫、劉三家鼎足之地,。曹操佔據一郡,劉備和孫權各戰三郡。進可深入敵境,退可保護後方大本營。關羽的戰敗,直接導致蜀漢勢力完全退出荊州,縮回益州,戰略上陷入了極大的被動。也失去了“隆中對”中所言從荊州北伐中原的這條戰略路線。221年夷陵之戰,劉備再次大敗,諸葛亮之後的北伐就只剩“秦川”一條路了。

    二,“聯吳抗曹”的破產

    曹操佔據中原之地,國富民強,以孫、劉兩家的實力是比不了的。隨著曹操和孫權的聯手,“聯吳抗曹”的方針正式破滅,蜀漢不但少了一個幫手,更是多了一個敵人。“興漢室”的夢想不但化為泡影,蜀漢的生存也有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三,失去最重要的軍事將領

    關羽是劉備最重要的將領,這是毫無疑問的。關羽是一位智勇雙全的統帥,自從跟隨劉備起兵以來,經常自帶領一路人馬,獨當一面。否則劉備入川之後,怎會讓關羽一直鎮守荊州呢?可見關羽的陣亡使蜀漢失去了一個戰略要衝之外,也失去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四,三萬大軍的覆滅

    蜀漢在荊州的兵力約為三萬,這是一股很大的軍事力量。從圍攻曹仁,再到被兩路夾擊,三萬大軍,死的死,降的降。這對本來就力量薄弱的蜀漢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結語:襄樊之戰的失敗,對蜀漢而言,損失非常慘重,其影響也是極為深遠。它重塑了蜀漢和孫吳的版圖,開啟了魏、蜀、吳今後持續數十年之久的三足鼎立的新態勢。

  • 4 # 龍眠山上

    關羽襄樊之戰,是強盛時期的蜀漢政權對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發動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之初,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由於前線指揮官關羽犯了嚴重的誤判,最終未能攻下襄、樊,反而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自己也死於非命。

    (關羽)

    襄樊之戰

    劉備取得益州後,在漢中擊敗曹操大軍,接著又派遣劉封、孟達佔據上庸,至此,劉備集團的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

    劉備認為,曹魏政權在蜀漢、東吳聯盟的夾擊下,損兵折將,失勢較多,加上北方局勢動盪,曹操面臨內憂外患,這正是集蜀漢之盛威,乘勝打擊曹魏勢力的時候。於是,劉備派關羽領兵,從荊州南郡出發,向曹軍駐守的襄陽、樊城發起進攻。一開始勢如破竹,攻至襄、樊城下,曹軍固守不出,關羽採取圍困策略。眼看襄、樊危險,曹操派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援,但卻遭遇“霖雨”,“漢水泛溢”,以致於水淹七軍。關羽趁機進襲,俘獲于禁等人,重創曹魏。襄樊之戰取得初步勝利。

    但是,就在關羽喜笑顏開,準備舉杯慶賀之時,荊州失火。東吳大將呂蒙為了守回荊州,向關羽部隊偷襲。關羽丟下襄、樊二城,回身救援,哪想到呂蒙這次不打無把握之戰,荊州失守,關羽敗走麥城,和兒子一起被吳軍所殺。蜀漢全域震驚。

    (呂蒙)

    戰略失誤

    關羽取得了襄樊之圍的決定性優勢後,為什麼又被曹魏破解,回救荊州失利,敗走麥城?筆者認為他主要是犯了戰略性的誤判。

    首先,他高估了蜀吳聯盟的可靠程度。蜀吳聯盟也僅是針對強大的北方勢力曹魏集團而成立的。三國鼎立,各方利益擴張,聯盟並非牢不可破。蜀吳雙方都希望聯合起來消弱曹魏勢力後自己做大,雙方矛盾不斷交集。關羽一路高歌向北,圍困襄、樊時,勝利在望,孫權怎麼可能高興呢?蜀漢做大,我東吳以後還會有好果子吃嗎?

    其次,關羽低估了孫權、呂蒙對他的猜忌。孫權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關羽,關羽怒斥媒人使者。孫權怎能嚥下這口氣?劉備手下張飛、關羽、趙雲等,個個都是猛將,既然這些將領不為我所用,我又何必讓他在我長江上流逞英雄?!孫權滅關羽之心早有。

    再者,荊州本來就是我東吳的,只是當初你劉備被曹操打得稀里嘩啦地盤盡失時,我借給你用。你倒好,賴著不還,我不強行索取還能得到嗎?於是,孫權、呂蒙精心策劃,關羽襄樊之戰,正好給了他們絕佳的機會。

    襄樊之戰後,痛失荊州,歸根結蒂,還是關羽大意,正所謂 “大意失荊州”矣。

    局勢影響

    襄樊之戰,直接決定了荊州三郡(主要是)的歸屬,東吳從此佔據荊州六郡,不僅增加了地盤,而且還“全據長江”,進一步鞏固了政權的安全。

    蜀漢丟失荊州三郡,損失極其慘重。首先,蜀漢從此失去了東面北伐的大基地,使得隆中對成為虛話。其次,荊州的軍隊和人才基本上是損失殆盡。再者,孟達叛變投魏,導致喪失上庸等地,最後,蜀漢在襄樊之戰的慘敗,直接導致了後來討伐東吳的夷陵之戰,使原本就弱小的蜀漢政權雪上加霜。

    襄樊之戰,三國鼎立形勢重新改寫。蜀漢與東吳反目成仇,聯盟破滅,雙方拉開了長期戰爭的序幕。蜀漢腹背受敵,從此走向衰亡。

    (劉備)

  • 5 # 歷史縱橫帝

    導讀: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特別指出“天下英雄唯使君和操爾?”,作為曹操特別看重的劉備在前半生可謂顛沛流離、悽慘至極。但是走投無路投靠劉表請臥龍出山後,短短几年便實現了《隆中對》中橫跨荊益、漢中稱王的也崛起。但是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劉備集團在三分天下大好局面下遭遇了滑鐵盧。驕傲的關羽私自發動襄樊之戰雖然起初獲得不少的戰績,並且一度讓曹魏緊張;然而造成呂蒙白衣渡江抄了荊州的後路,東吳不但奪取了劉備荊州三郡而且孫劉兩家聯盟瓦解。關羽敗亡後劉備盡起精銳發動夷陵之戰攻吳:張飛酒後鞭笞士兵被殺、劉備戰敗白帝城託孤去世,桃園結義的劉關張先後離世。剛剛立國的蜀漢不但讓“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成為一句空話,而且恢復、平叛等為生存掙扎成為蜀漢短暫國祚中的主流。這一切的緣由都來自於關羽倉促發動的襄樊之戰所引發的惡性裂變。

    胸有大志的劉備打著大漢皇叔的旗號在鎮壓黃巾時起兵,然則早已禮崩樂壞的漢末諸侯誰也不把他當回事。雖然依附公孫瓚、袁紹、曹操等多路諸侯,但是最終因背叛曹操被追的只能投靠劉表棲身在新野縣。雖然請出了臥龍先生幾把大火燒得曹軍灰頭土臉,但是也免不了棄新野、走麥城、敗當陽、奔夏口。可以說前半生劉備落魄至極,赤壁之戰前依然是兵不過千、將不過關張趙雲。好容易借荊州、取西川贏得了漢中大戰的勝利三分天下,但是這一切都因為關羽倉促發動襄樊之戰化成了泡影。

    襄樊之戰發動時機不對,而且沒有詳細論證和規劃倉促起兵最終釀成大意失荊州的結局

    見到大哥劉備取得了漢中之戰的勝利,關羽私自發動襄樊之戰妄圖再立新功。但是劉備集團雖然取得了大勝,但是益州空虛疲敝急需休養生息。即便是需要自行隆中對中第三階段的北伐也需要找一個理想的時機,在蜀漢內部制定一個統一的國防戰略。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派一上將軍北出宛洛”的機會,前提是天下有變而且需要北出漢中軍隊的配合。而關羽妄想以荊州三郡之力掀起北伐滅曹的高潮,可見武聖人的驕傲。可惜關羽先勝後敗敗被呂蒙白衣渡江奪取了荊州,東吳佔據荊州徹底關閉了蜀漢東出的大門。東吳奪取荊州不但增加了人才和財富之地,而且、解除了蜀漢順江而下攻佔東吳的可能性。

    荊州富庶、人才輩出引發魏吳垂涎,況且荊州得失事關蜀漢國家級的大戰略;失去荊州蜀漢如斷一臂,只能徒勞的進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北伐

    荊州在漢末屬於穩定富庶之地,人傑地靈誕生出很多人才。所以在劉表去世後,荊襄九郡一分為三分別歸曹操、劉備所有。漢中大戰時劉備為了讓東吳從東線牽制曹魏,又讓給東吳幾個郡。其實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劉備集團在荊州僅僅保留了三個郡,劉備賴著荊州不但是貪圖地盤更重要的是荊州的得失關係這蜀漢統一的國家級戰略。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荊州的意義在蜀漢是第一位的。好好經營荊州可以和東吳共享長江天險,不但可以威脅東吳而且可以尋找戰機北伐曹魏。可以說對於劉備集團來說荊州之地事關國運,應該好好利用;但是關羽自持武力輕易發動了襄樊戰役,導致荊州丟失。這讓蜀漢如失一臂,破壞了整個國家的戰略。

    引發劉備發傾國之兵伐吳夷陵大戰戰敗元氣大傷,劉備集團的鼎盛時期如同曇花一現落入自保的窠臼;客觀地說由於襄樊之戰引發的形勢裂變,讓蜀漢徹底退出了統一的可能

    關羽去世引發劉備發傾國之兵征伐東吳,戰爭未開始張飛就因為酒後鞭笞士兵被殺。劉備伐吳先勝後敗被一把大火燒的元氣大傷、損兵折將,本就實力最弱的蜀漢局勢就更加岌岌可危。劉備白帝城託孤後撒手西去,可以說因為關羽的任性導致兄弟三人先後喪命。而更重要的是蜀漢集團由鼎盛滑落,強盛如同曇花一現迅速消逝。不但叛亂四起,而且確實到了益州疲弊、生死存亡的地步。沒有了荊州即使休養生息後的也只能六出祁山,進行毫無希望的北伐。可以說從蜀漢鼎盛甚至有開國統一之像,到有亡國之禍的形式迅速裂變都來源於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

  • 6 # 信陵小司徒

    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一月,東吳陸遜攻殺荊州武陵郡、宜都郡、建平郡擁漢大姓萬餘人,徹底平定荊州西部三郡,至此,襄樊之戰的餘韻終結,從此以後,荊州正式從屬於孫權。

    那麼,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開始,歷時近五個月(當年閏十月)的襄樊之戰,到底對劉備集團有著什麼樣的打擊呢?最起碼來說,有著四個方面。

    首先:精兵良將俱損,傷筋動骨

    襄樊之戰第一階段期間(同年七月至十月上旬),關羽先後調動三萬餘荊州軍北上,又加之陸續調動的援兵約數千人,截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月,襄樊前線江陵之間,關羽所部荊州軍據保守估計,約為四萬人上下。

    這些人中,有著關羽歷年來招募訓練的軍隊,更有著大多劉備集團從中原帶來的數千人的老班底,是為精銳中的存在,且荊州軍團從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開始歷經赤壁之戰後,經過十一年的發展壯大,絕對是劉備集團中的精銳存在!其戰力就算是面對曹軍,都是不遑多讓,襄樊之戰便是說明了一切。

    但是,在呂蒙偷襲江陵,瓦解荊州軍心理狀態後,荊州軍或是潰敗,或是戰死,前軍四萬人上下全軍覆沒!

    等到關羽在臨沮被抓,以及建平郡、宜都郡、江陵、公安全部丟失後,算上戰死以及投降的人數,整個荊州軍團約六七萬左右的正規軍和地方武裝更是全軍覆沒!

    這樣的兵力數額佔劉備集團當時最大兵力(約十七八萬上下)的三分之一,加之關羽的戰歿,此番襄樊之戰,如此肉疼的損失,絕對是對劉備集團傷筋動骨的重傷。

    其次:隆中對的夭折、北伐基地的喪失

    歷來有人懷疑蜀漢是否擁有兩線北伐的本錢,但是漢中之戰與襄樊之戰恰恰證明了,兩路北伐,雖然無法深入持久,但是經過休養生息,是絕對足以威懾曹魏中原地區與關西地區的。

    而荊州地區的丟失,也預示著隆中對的夭折,北伐路線的單一,對於困頓蜀中,意圖有所兼併發展的蜀漢集團來說,長此以往,只有困守自斃,更何況,荊州的丟失,丟失的不單單是軍隊與地盤,還有著數十萬甚至說接近百萬的人口。

    在那個年代,人口就是戰鬥力,有了人口,耕地才會開墾,商賈才會興盛,賦稅才會增加,國家財政等壓力才會減輕,所以,荊州的丟失,實在是對於蜀漢的致命一擊之一。

    其三:若荊州不失,夷陵慘敗或許會有所避免,就算髮生,也不至於慘敗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劉備興兵伐吳,雖然想要復原六年前的湘水劃界局面,可是彼時,荊州零陵郡、武陵郡、南郡還掌握在他的手裡,也就是說,談判還有所本錢。可是,此時荊州他分文不佔,兵力又不佔據優勢,孫權自然不會束手。

    因此,雙方交戰,在所難免,當然,戰場的勝負有著多方面的條件綜合,但是,若是襄樊不敗,孫權雖然對於荊州賊心不死,可是想要在偷襲荊州的過程裡,讓劉備集團吃大虧,也是很那做到的,故而,襄樊之敗,對蜀漢的連鎖反應連鎖打擊堪稱晴天霹靂,不可不謂之蜀漢下滑的導火索或者說關鍵點,也因此而往往惹人扼腕痛惜。

  • 7 # 左將軍

    襄樊之戰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勝則是活局、敗則成困局。

    劉備先後拿下荊州和益州之後,隆中三部曲好像已經完成了前兩步,其實還差一個最重要的環節。

    那就是“跨有荊益”“跨”。

    從襄陽往西,逆漢沔流域,途經東三郡可直達漢中。

    也就是說,拿下襄樊,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做到“橫跨荊益”。

    屆時,益州和荊州之間可依此通道進行相互支援、協同以及傳遞資訊。

    這也是日後雙線北伐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不僅如此,襄陽還是扼南北的重要隘點,關羽一旦拿下襄樊,便進入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北方軍將再無險關可守,這也是曹操不惜一切代價增援襄樊的原因。

    所以,襄樊是必須要打、遲早要打的!

    先前曹操為緩解漢中的壓力,於是命曹仁襲擾荊州。結果曹仁襲擾不成,反而內部出現叛亂。

    曹仁自顧不暇、曹操漢中大敗、孫權進攻合肥,關羽看準時機揮師北上。

    戰略上看必須打、局勢上看可以打,但是關羽還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天下不是曹操和劉備在爭,而是曹孫劉三家在爭。

    關羽太過於小瞧東吳了。

    從地理上看,荊州地處長江中上游,是江東的命脈所在。從戰略上看,先取荊州再圖發展也一直是東吳的部署。

    如今關羽北上,讓孫權看到了機會。

    也就是說:對劉備而言,襄樊必須打,而局勢如此,襄樊也可以打;對孫權而言,荊州必須打,而局勢如此,荊州也可以打。

    這是典型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其實,從總體上看,劉備的荊州軍是不能動的。一旦調動,無論往哪兒動,都會把後背暴露給敵人。

    因為關羽的北上,讓對荊州垂涎已久的孫權看到了機會,於是實施了偷襲。

    關羽在襄樊面對曹軍的頑強抵抗,最終還是在戰術上敗於徐晃,而後方荊州又遭遇突襲。

    不僅是襄樊之戰敗了,荊州也丟了,關羽兵團瞬間瓦解。

    從此,劉備被困在益州山川之地,自保有餘,但很難有所突破。

    總結:

    襄樊之戰意義重大,關羽若勝了,拿下了襄樊,則打通了荊益通道,為日後雙線北伐打好了基礎。若敗了,按理說也沒什麼,大不了損失點兵員、丟失點士氣而已。但是孫權的參戰直接就抄了關羽的退路,奪了荊州殺了關羽,之後的一系列連帶反應,更是讓劉備把棺材本都給賠進去了。

    說到底還是關羽乃至整個劉備集團對孫吳的防備不足。

    這世道,誰信得過誰啊!

  • 8 # 凝沙學史

    襄樊之戰後,關羽等人被殺,荊州上庸盡失,後又夷陵之戰大敗,劉備陣營由此開始由強變弱,可以說襄樊之戰是蜀漢政權強弱的分水嶺。

    1.關羽等人被殺,蜀漢人才流失

    襄樊之戰的結果讓蜀漢人才大量流失,造成了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種人才匱乏局面。

    首先直接參與襄樊之戰的荊州軍團被團滅,許多將領及宮員投吳,而關羽,關平和周倉等核心將領敗走麥城被東吳俘殺。

    接下來,上庸的劉封因未出兵救援荊州關羽被劉備賜死,而感到危險的孟達直接反叛率眾投魏。

    緊接著,張飛急於為關羽報仇而體罰部下,結果張飛還未出徵便被部下所暗殺。

    後來劉備為關羽報仇舉國伐吳,夷陵之戰失敗後,又是一大批人才損失。

    2.荊州上庸盡失,蜀漢失去優勢

    襄樊之戰前,蜀漢優勢明顯,襄樊之戰後,蜀漢由優勢變成弱勢。

    首先,蜀漢擁有穩定的吳蜀同盟關係,這種關係源自於赤壁之戰的成功合作,吳蜀同盟下,蜀漢主要敵人是曹魏。而襄樊之戰後,吳蜀同盟關係被徹底破壞,蜀漢與東吳反目成仇,相對弱小的蜀漢開始兩面對敵。

    其次,蜀漢佔據荊州之地,不但擁有眾多人口,人才和資源,而且可以威脅東吳長江防線和曹魏首都安全,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構想,“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可惜襄樊之戰後,蜀漢丟失了荊州和上庸之地,蜀漢不但損失大量資源,而且失去了東部據點,實力大打折扣,使得隆中對成為不可實現的目標。

    3.夷陵之戰大敗,蜀漢雪上加霜

    公元221年,劉備為了奪回荊州以及為了關羽復仇對東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即夷陵之戰。

    結果蜀漢的大軍被陸遜火燒連營,損失慘重,據統計有4名將領陣亡,3名文官陣亡,另有5名將領投敵;同時蜀漢損失了數萬精銳軍隊。此戰後,蜀漢傷筋動骨,元氣大傷,走向衰弱。

    正是襄樊之戰的失敗,才導致了夷陵之戰爆發,而夷陵之戰的大敗使弱小的蜀漢政權更是雪上加霜。

    總之,關羽的襄樊之戰是蜀漢由盛轉衰的節點。因為襄樊之戰的大敗,直接導致了後來夷陵之戰的大敗,劉備對此結果傷心欲絕,既奪不回荊州之地,又報不了兄弟被殺之仇,還把蜀漢僅有的家底拼光,最後一病不起,並在白帝城託孤後病逝離去。

  • 9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襄樊之戰對蜀漢政府的影響是全面且決定性的。

    要想看清楚這裡面的問題,首先要明白一個事情,襄樊之戰的發動是否是劉備的授意?

    劉備帶著全國的精銳到漢中與曹操爭雄,可是荊州地界非常重要,要派人留守。因為在《隆中對》中的規劃來說,劉備集團要復興漢室,就要從益州、荊州地區同時出兵,分別攻打長安和洛陽。如此,大業告成,漢室可復興。

    可是劉備集團在執行隆中對戰略的時候,卻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隆中對》最核心的戰略佈局是跨有荊州、益州,用來做基本盤。可是,赤壁之戰後荊州並非是劉備一家所獨有,而是曹操佔江北,孫權佔江夏,劉備則據有南郡和南四郡。

    再後來,孫權看到劉備獨佔了益州,就派人來要求重新劃界。雙方差點打了起來,最後兩邊各退一步,談妥了“湘水劃界”的具體的事宜。大抵的意思是劉備北上關中,孫權南下交州的戰略佈局就這麼定下來了。

    這麼一來,劉備集團所據有的荊州地盤再次縮小,只有原荊州的1/3大小了。而且,劉備集團若想實現《隆中對》的戰略,北上出宛、洛,荊州方向的軍隊首當其衝,必須要先解決掉曹操集團所佔據的襄陽之地,開啟南陽盆地的進兵通道。在戰略態勢上,劉備集團如要北伐,襄樊之戰是必須要打的。

    而且,雖然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可是看劉備的佈局,他也確實有打襄樊之戰的意圖。在漢中之戰結束後,雖然曹操集團損失慘重,可是劉備集團也基本打空了國庫,只能算是慘勝。可是,僅僅不到半年光景,還沒有完全從戰爭中恢復過來的劉備集團就派遣了劉封、孟達奪佔了上庸之地。如此一來,劉封、孟達就能與荊州的關羽軍團對襄陽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劉備集團此時雖然尚未恢復元氣,可是關羽軍團卻是鋒芒正盛。曹操剛剛回到許都不久,也還沒恢復過來,此時關羽一支兵馬殺到,曹操豈能安穩?尤其是,關羽已經探知,曹仁所在的襄樊地區出現了叛亂,曹軍內部不和,此時進軍,正是時機。

    當然,關羽匆忙遣軍,也存在自己的小算盤。在劉備集團內部,關羽的地位其實與劉備不相上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關羽是朝廷親封的漢壽亭侯,而劉備受封宜城亭侯還在關羽之後。封侯這件事,在古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必須得對國家有大功勞還可以封侯。一旦封侯,就是在江湖上有地位的人,不再與白衣為伍。

    所以,關羽迴歸劉備陣營時,其實劉備還是很感動的。在劉備準備去拿下益州時,就把荊州委託給有爵位在身的關羽,一方面是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關羽的地位已經不同以往了。後來,劉備進位漢中王,還任命關羽做前將軍,是軍界第一人,如此可見劉備之器重。

    這還沒完,劉備還給了關羽假節鉞的權力,這項權力非同小可。假節鉞,意味著在荊州地界上,生殺予奪之事不需要稟告,可以自行做主安排。所以,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即使沒有給劉備打報告,他就幹了,在規矩和流程上也是合規的。

    《隆中對》作為蜀漢集團的第一戰略,關羽作為軍界第一人,自然是清楚襄樊地區的重要性的。而他最為看不上的老兵黃忠,竟然能憑著斬殺夏侯淵直接位列後將軍,讓關羽的傲氣勁上來了。於是,目空一切的軍事強人關羽就帶領著所部士兵,轟轟烈烈地發動了襄樊之戰。

    從219年8月到12月,關羽軍團其實一直處於勝勢。東吳眼看曹操在經歷漢中之敗後又要再次面臨一場大敗,心想不能任由劉備集團肆無忌憚的擴張。因此,就火線背盟,在荊州三郡地區發動襲擊,關羽無法阻止士卒潰敗,最後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還有部將趙累都被東吳殺害。劉備的荊州軍,幾乎永久性減員了。

    突然損失一半核心力量,還有名將關羽的被殺,都對劉備集團形成了強烈的衝擊。首先北上通道打不開,《隆中對》就成了絕對。劉備聞聽關羽失敗,又親自帶兵過荊州,表面上為關羽報仇,實際是準備奪回荊州,再度實施《隆中對》要求的兩條軍事路線。

    可是這場劉備親自領兵作戰的意圖找補的戰爭又沒打贏,損失更加嚴重。夷陵之戰後,蜀漢的綜合國力就已經排行三國老末。東吳也大大擴張了版圖,實力上也超越了蜀漢,政權也得到了鞏固。

    當然,曹操獲得的利好更是巨大的,不僅拆散了孫權和劉備的聯盟,而且更重要的是保住了中原地區在曹操賬下,使曹魏帝國的國力,遠在江東孫吳和蜀漢劉備集團之上,從而立於了不敗之地。

    對於蜀漢政權而言,襄樊之戰是漢室復興破滅的關鍵轉折點。此一戰之後,蜀漢國力幾乎衰減一半,夷陵之戰再摺進去1/3,漢室復興自此成為夢影。諸葛亮後來的北伐只是勉勵維持。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都已不在蜀漢一方。

    這也使得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因此,也可以這麼理解,襄樊之戰不僅僅是關羽這位華夏第一名將的滑鐵盧,也是蜀漢政權的滑鐵盧。之所以蜀漢沒有立刻休克死亡,又苟延殘喘了這麼些年,一方面是諸葛亮治國功力很強,另一方面也是時無英雄,無力一統吧。

  • 10 # 山河明月

    襄樊之戰,是劉備集團繼漢中之戰後,對曹魏發起的第二次主動進攻。開局是完美的,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可謂威震華夏,一度讓曹操想遷都以避其鋒芒。

    但是大好局勢沒有維持多久,短短的幾個月內,關羽失江陵、公安等重要戰略據點,敗走麥城,繼而被東吳俘虜殺害,荊州之地盡數被東吳佔去,此戰可謂是劉備集團由盛而衰的重大轉折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之地,實力被嚴重削弱。

    人口和土地是冷兵器時代的重要資源,想要打仗,就得有糧食和人口。荊州由於劉表這個老好人的多年經營,維持了相對較為良好的發展環境,成了世人避難的絕佳之處,人口和人才眾多。劉備失去荊州,一方面少了兵源,另一方面間接造成了蜀漢後期人才不濟。

    同時,此戰中關羽至少損失了三四萬兵馬,而且是多年訓練有素、作戰經驗豐富的水軍,這部分精銳之師的損失,可能是後期劉備東征孫吳失敗的重要原因,畢竟一支水軍不可能在短時間訓練出來。赤壁之戰中曹操戰敗的主要原因,也是吃了不懂水戰的虧。

    宣告隆中對戰略設想的破產

    劉備僅僅實現了隆中對的前半部分,佔有荊、益之地,卻在命一上將軍兵出宛洛、再由劉備帥軍出秦川這一構想上出了岔子,問題就出在這裡面有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那就是孫劉在荊州之地上的利益衝突,兩者不可能做視對方佔有荊州這一帝王之資,更何況劉備在道義上還站不住腳,荊州是借的人家東吳的。

    關羽以戰敗被殺這一血淋淋的事實告訴劉備集團,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完全是劉備和諸葛亮的一廂情願。

    導致諸葛亮的北伐極為被動

    蜀漢失去荊州戰略要地後,唯一的北伐通道只能出秦川,蜀道之難是出了名的,諸葛亮在五次北伐過程中,多次因糧草供應不上而導致撤軍。

    同時,東吳和蜀漢之間,因為兩次大戰,表面上維持了同盟關係,但已經是貌合神離,東吳的孫權此時已經全據長江,政權的安全度大增,本身與曹魏之間又沒有你死我活的仇恨,所以孫權在蜀漢北伐的時候經常是出工不出力,側應的作用根本沒有發揮出來,另外,曹魏也從中看出孫劉聯盟也並非鐵板一塊,從而導致諸葛亮每次北伐經常面臨曹魏巨大的軍事壓力,很難取得重大成果。

    總體上來說,襄樊之戰的慘敗,徹底斷送了劉備集團的大好形勢,蜀漢自此偏安蜀中一隅,興復漢室的戰略構想再難實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提土旁一個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