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880364577821885
-
2 # 其血玄黃讀歷史
馬謖是個文臣,但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臣,他有軍事韜略,可以說得上馬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從荊州到益州,他在很多行政崗位上接受了長時間的歷練,行政能力別人也非常認同,而且還能和諸葛亮一起談論軍事謀略。而在南征的時候,馬謖的攻心為上,也顯示出了自己在軍事上的謀略水平。
而諸葛亮在正式領軍之前,也就是在劉備去世之前的時候,看到了馬謖的才華處境,彷彿看到了當年的事情,所以兩個人的共鳴實在太多了。諸葛亮對他寄予了厚望,精心培養,諸葛亮認為馬謖也可能是蜀漢的陸遜。
除此之外,兩個人之間還有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用馬謖曾經說過的話就是親如父子。
而不管怎麼說,兩個人確實感情非同一般,正因為如此,在其他人身上,諸葛亮可以做到智慧第一,但是在馬謖身上卻有點難。而且馬謖本人也很有意思。劉備當初察覺到了諸葛亮對於馬謖非同一般的感情的時候,臨終之前對諸葛亮說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個言過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但是不知道本質是什麼,本質說的就是馬謖這個人有情緒上的戾氣而已。馬謖因為這個戾氣無法保證是求是的心理狀態。
年輕人誰沒有有什麼高大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一心想著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率領百萬大軍攻必克。而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年輕的時候都是言過其實,在他們經歷過無數磨練和致勝之後才克服了這股戾氣的影響。街亭之戰是馬謖的第一次領軍,同時也是諸葛亮對他的重要歷練。這次行動難度不大,只要正常的老老實實按著制定的方略打就可以了,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讓王平給他當副將,希望他能立下戰功。
但是關鍵時刻馬謖卻突然爆發了這種戾氣。這種行為就好像是本來一個很厲害的學霸,到了考場上卻連1+1等於幾都不知道了。諸葛亮最後也沒有辦法。只好揮淚斬馬謖。可以說馬謖也比較倒黴,如果多受一些挫折的話,自己也不至於此
-
3 # 鄧眼看世界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舉薦的賢才沒有一個看走眼,為何偏偏在看馬謖的時候走眼了呢?實際上馬謖是一個很特別的人,諸葛亮和他的共鳴太多,對他寄予的厚望也太深,所以感情也很深。
馬謖是個文臣,但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臣,他有軍事韜略,可以說得上馬謖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從荊州到益州,他在很多行政崗位上接受了長時間的歷練,行政能力別人也非常認同,而且還能和諸葛亮一起談論軍事謀略。而在南征的時候,馬謖的攻心為上,也顯示出了自己在軍事上的謀略水平。
而諸葛亮在正式領軍之前,也就是在劉備去世之前的時候,看到了馬謖的才華處境,彷彿看到了當年的事情,所以兩個人的共鳴實在太多了。諸葛亮對他寄予了厚望,精心培養,諸葛亮認為馬謖也可能是蜀漢的陸遜。
除此之外,兩個人之間還有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用馬謖曾經說過的話就是親如父子。而不管怎麼說,兩個人確實感情非同一般,正因為如此,在其他人身上,諸葛亮可以做到智慧第一,但是在馬謖身上卻有點難。而且馬謖本人也很有意思。
劉備當初察覺到了諸葛亮對於馬謖非同一般的感情的時候,臨終之前對諸葛亮說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這個言過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但是不知道本質是什麼,本質說的就是馬謖這個人有情緒上的戾氣而已。馬謖因為這個戾氣無法保證是求是的心理狀態。
年輕人誰沒有有什麼高大的理想和遠大的目標。一心想著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率領百萬大軍攻必克。而歷史上有很多人物,年輕的時候都是言過其實,在他們經歷過無數磨練和致勝之後才克服了這股戾氣的影響。街亭之戰是馬謖的第一次領軍,同時也是諸葛亮對他的重要歷練。這次行動難度不大,只要正常的老老實實按著制定的方略打就可以了,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讓王平給他當副將,希望他能立下戰功。
但是關鍵時刻馬謖卻突然爆發了這種戾氣。這種行為就好像是本來一個很厲害的學霸,到了考場上卻連1+1等於幾都不知道了。諸葛亮最後也沒有辦法。只好揮淚斬馬謖。可以說馬謖也比較倒黴,如果多受一些挫折的話,自己也不至於此。
-
4 # 紈絝書生
諸葛亮確實看走了眼,
首先,重視了馬謖的紙上談兵,忽視了實戰經驗。
其次,在蜀軍大將不多的情況下,要積極重用王平等人,可惜諸葛亮把得太死。
第三,諸葛亮對司馬懿用兵方式認識不足,司馬懿喜歡用正兵,喜歡穩打穩紮。導致諸葛亮分兵合擊比如吃虧。
-
5 # 華盛盾
“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說沒說過這句話,還在兩可之間。反正先帝是無法對質的。我認為這是諸葛亮的避重就輕的推卸責任之詞。諸葛亮如是說,一是想說明自己只是用人不當。二是馬謖本來就沒有本事。證明一點不是自己沒有本事。而是忘了先帝臨終遺言。
歷史上的諸葛亮軍事才能並不突出。六出祁山寸功未建。失街亭、趙雲,魏延依他之計偷襲渭水大營,都被司馬懿識破。他和孫權一個級別,應該都是守成之主。攻城掠地不是長項。《三國演義》作者尊劉抑操的思想,誤導了人們,神話了諸葛亮。魯迅先生評價諸葛亮借東風“近乎妖”。草船借箭、空城計也都是別人的故事嫁接在諸葛亮身上的。
馬謖失街亭,沒有什麼大錯。當時的地形情況,即便是諸葛亮出馬也沒有勝算,至多損兵折將少一點。一是雙方力量太懸殊。魏軍二萬,馬謖八千。二是魏國大將是久經沙場的張郃,諸葛亮都忌憚。馬謖只不過是個替死鬼而已。
諸葛亮出師表裡是舉薦了不少人。而且都很中肯。但那些都是文臣,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舉薦一個將軍向寵,也是看家護院的保安。一個魏延諸葛亮都容不下。可見他軍事才能如何了。反觀諸葛亮用人都是本著以德為主,以能為輔。太平盛世這種做法沒有什麼毛病。但亂世不行。曹操之所以統一北方,就是靠唯才是舉。劉邦能那麼快打敗項羽,就是靠起用有才無德的陳平。而諸葛亮用馬謖就是因為他忠心,而且是身邊人情同父子,每每說話又和自己切合,感覺對脾氣,所以感情代替了理智。而且一下子提拔馬謖為三軍總司令空降到部隊。一沒有作戰經驗,二沒有群眾基礎的馬謖,怎麼指揮?怎麼打仗?這不是坑馬謖嗎。
觀《三國演義》裡諸葛用兵好像從來就沒有和手下大將商量過。都是獨斷專行自以為是。認為所有人都不如他聰明,以一己之私智征討魏國,焉能不敗。俗話說,三步之內必有芳草。蜀國之大,後期卻出現無人可用。“蜀中無大將,廖化稱先鋒。”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諸葛亮應該犯了這方面毛病,考察用人標準太嚴厲了。不懂處下和容人之量。所以他只能是丞相,做不來了主公。哪怕是代主公也做不好。
-
6 # 臥牛說歷史
這個真不一定算走眼。
諸葛亮南征,馬謖建議:攻心為上。諸葛亮覺得很好,於是有了七擒孟獲(歷史有記載)。
馬謖的軍事知識是紮實的。諸葛亮不是庸人,而且自視極高(分貶義),若不是馬謖有真才實學,不可能入得了武侯的眼。
但馬謖遇到了張郃。換個人,也許馬謖不會敗(馬謖失敗不是因為水源被劫)。
張郃這傢伙,不一定比張遼差,我甚至認為他比張遼要強。這是這傢伙不喜歡出頭,所以名氣不如張遼。
諸葛亮讓馬謖守街亭,目的是牽制曹魏,為諸葛亮主力爭取時間。不過馬謖有點放飛自我,想擊退曹魏。
結果遇到以謹慎出名的張郃。本身蜀漢實力就弱,還遇到名將,馬謖要是能贏,那真就是諸葛亮第二了。
-
7 # 魁哥說歷史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是三國中的經典片段,蜀漢大將馬謖在街亭紙上談兵,致使戰略要地街亭失守,導致蜀軍全線動搖,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以失敗而告終。作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到底怎麼了,為何識人不明,差點使蜀漢大軍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舉薦大量賢才,無一走眼,為何唯獨看走眼了馬謖?其他大將如魏延、吳懿等人不堪重用,不及馬謖嗎?難道諸葛亮忘了先帝劉備臨終所囑?其實不然,因為諸葛亮對蜀漢基業殫精竭慮,此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街亭之戰是發生在蜀漢建興6年,也就是公元208年,當時曹魏被諸葛亮打得大敗,不得已重新啟用司馬懿。而司馬懿深通兵法,被諸葛亮所忌憚。所以諸葛亮很快就看到了街亭的重要性,因為街亭是隴西諸郡的咽喉所在,必須派大將鎮守。諸葛亮也料到司馬懿肯定會派重兵攻打街亭,先下手為強,必須敢在司馬懿之前到街亭佈防,抵擋曹兵。
那問題來了,誰才是守護街亭的合適人選呢?雖然不知道諸葛亮當時如何思索,但這個守將必須具備以下諸多條件:其一,此人必須是高階統帥,熟讀兵法,排兵佈陣無所不精。其二,必須要有威望,能夠統帥將士,做到上下同心,齊心合力守衛街亭。其三,那就是必須要得到領導的認可,對蜀漢政權有過人的忠誠,不能臨陣倒戈,抱薪救火。
雖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準備是十分充足的,眾多將星都在,如五虎將中的趙雲,大將魏延,吳懿,以及剛剛歸順蜀漢不久的姜維,都是當時一等一的名將。那為何諸葛亮最後用馬謖鎮守街亭呢?
其實綜合考慮,馬謖在諸葛亮看來,確實是比較合適的人選,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馬謖也被諸葛亮拜為參軍,就相當於高階參謀。馬謖才思敏捷,為蜀國多立功勞。在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時候,南蠻不習教化,不尊王道,可以說就是一群痴漢莽夫。諸葛亮在進步途中就曾詢問馬謖的建議,而馬謖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提出了十分恰當的戰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個提議,讓諸葛亮十分滿意,稱讚馬謖懂得自己的心思。
然後就是第一次北伐前,馬謖獻計離間魏主曹睿與司馬懿君臣,差點讓司馬懿死在了曹睿之手。在魏主曹睿繼位後,司馬懿因是託孤大臣,被任命為驃騎大將軍,統領雍涼各處軍馬。諸葛亮得到這個訊息後十分震驚,認為此人在雍涼訓練人馬,其志不小,以後必為蜀中大患。司馬懿深有謀略,頗為勁敵。
而正在諸葛亮一籌莫展的時候,馬謖卻獻上一計:在魏國散佈流言,說司馬懿將要謀反,魏主曹睿必然猜忌,必然殺了司馬懿。果然馬謖把魏主的心理猜得透透的,司馬懿很快就被魏主削去兵權,罷為庶民。
以上兩計是馬謖最精彩的表現,足可見馬謖是飽讀詩書,頗有謀略的蜀漢人才。同樣也為諸葛亮命其鎮守街亭埋下伏筆。
其次就是馬謖的名望。馬謖作為“馬氏五常”中的一員,必定在蜀漢已經有了一定的名望。其平定南中的謀略與北伐前的離間計,都有不錯的表現,深得諸葛亮賞識。想必在蜀漢軍中也有一號,不然馬謖怎能做到安遠將軍並做中參軍。所以馬謖只缺臨陣迎敵的實戰經驗了,而此次鎮守街亭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不但可以在眾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鍛鍊,甚至直接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最後就是馬謖對蜀國的忠誠度。我覺得這是最不值得商榷的話題,作為從荊州就跟從先帝劉備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老臣”,馬謖是堅定不移的蜀漢支持者,深得諸葛亮所認可。甚至在臨死前,諸葛亮都為之哭泣“吾與汝義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
綜上來看,馬謖確實是街亭防守的合適人選,但還有個問題,因為當時的魏延,趙雲,姜維等人都在,為何棄用他人,獨用馬謖呢?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好回答,原因就只有兩點。
首先,蜀漢後期,將才匱乏兵力不足,魏延作為先鋒大將,不可輕動,有比街亭更要緊的位置需要。趙雲呢,已經是年過七旬的老將,而且作為先鋒出兵斜谷,作為疑兵與魏國曹真等對峙。而姜維又是剛剛歸順的降將,雖然得到諸葛亮的賞識,但在蜀軍中根基尚淺,基本沒有什麼話語權。
其次,估計諸葛亮早已把馬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在培養了,因為除了派馬謖為主將外,還讓大將王平為副將,並囑託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
最後,雖然劉備在臨死前,告訴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去世前,馬謖還只是嶄露頭角,沒有什麼功績,但從後主繼位後,馬謖就接連立功,智謀確實高超。諸葛亮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自然會覺得此一時彼一時,馬謖是可造之材。
綜上,在諸葛亮躊躇後,還是派馬謖率兵去了街亭。可惜馬謖沒有按諸葛亮的安排“當道紮寨”,而是把軍隊屯到左右的土山上,遠離水源,最後被張郃等人圍困起來,燒山而敗。北伐的最好時機,也隨著馬謖的自高自大而去,此後魏國加強防禦,諸葛亮更加舉步維艱了!
難道是諸葛亮錯了嗎,其實不然,馬謖作為高階參謀,確實能力過人,但卻不是一個好的將領,臨陣迎敵不是那樣簡單的。如三國中的著名謀士郭嘉,龐統等人謀略過人,但如果帶兵打仗根本不行。如果多加培養,而不是讓馬謖快速擔當如此重任,那蜀漢後期必定會多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所以說不是馬謖害了蜀軍,而是諸葛亮害了馬謖!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
8 # 淮南段
一是由識人用人的侷限性所造成;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也是這樣。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是蜀漢著名丞相,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在識人用人方面諸葛亮深諳“識人七術”,從對方的“志、變、識、勇、性、廉、信”七個方面全面考察,真可謂面面俱到。然而劉備在白帝臨終之時,特意對諸葛亮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君其察之”,但諸葛亮不以為然,不但沒有對馬謖的能力產生懷疑,還在街亭之戰的時候,給馬謖堪以重任,抵禦魏將張郃。結果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被迫結束,蜀漢也失去了入主中原的希望。以上說明了諸葛亮也在識人用人上存在侷限性。
二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的複雜性決定。行為科學認為:人是“複雜人”。從馬謖的成長過程來看,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一直對他非常器重,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到黑夜。最後任馬謖為參軍。一是說明了馬謖確實有一定才學。如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策略,幫助諸葛亮平定了南中。否則,諸葛亮閱人無數也不會看上馬謖;二是馬謖善於投機鑽營,取得了諸葛亮的信任,所以得以被重用;三是在關鍵的街亭一役中決策失誤導致慘敗被斬。可見,馬謖的悲劇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他的一生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馬謖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
-
9 # 小裡故史
馬謖是蜀國名臣馬良之弟,才氣過人,喜歡談論軍事。在諸葛亮秉政以後,率軍攻打南中孟獲。馬謖就進言諸葛亮道:“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得到諸葛亮的重視,正是在這一建議下,諸葛亮七擒孟獲,最終使南王心服,發誓永不相叛,歸順蜀國。
其實馬謖一開始就被被諸葛亮給予了厚望。對馬謖,諸葛亮簡直就是按照接班人的標準來培養的。
馬謖經常與諸葛亮談論國事,諸葛亮對馬謖也是倍加器重。在諸葛亮平定南方回國後,休養生息,為北伐中原做準備。本以為魏主曹丕死後,幼主曹睿繼位後,可以進攻魏國,一統天下。但誰知曹叡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兵馬,防守魏國西線,威脅蜀國,成為了諸葛亮大敵。諸葛亮正為此事發愁,然而馬謖獻計,命人在魏國散佈流言,離間曹叡與司馬懿。諸葛亮大喜,不久曹叡疑心司馬懿,把司馬懿貶為庶人。由此可見,馬謖確實不簡單,謀略過人。
公元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由於魏國防守不當,毫無準備。蜀軍節節勝利,一路凱歌。魏國大將軍曹真不敵,魏主只得讓司馬懿復出,對抗蜀軍。諸葛亮在得知司馬懿帶兵時,與眾將商議後,決定讓馬謖駐守街亭,當道紮寨阻擋魏軍。誰知馬謖與王平到達街亭後,馬謖紙上談兵,不聽王平之言。命軍士遠離水源,上山紮寨。本以為可以“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穩守街亭。沒想到卻被魏軍截斷水源,放火燒山,把馬謖打的潰不成軍,街亭失守。後諸葛亮為了穩定軍心,只能殺了馬謖。
-
10 # 梁山寶樹堂xys
諸葛亮出師表中舉薦賢才無一走眼,為何看走眼了馬謖?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侍中馬良之弟 ,即“馬氏五常"之一,三國時期蜀漢戰略家、將領。初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 徵南冦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正行軍之次,忽報天子差使命至。孔明請入中軍,但見一人素袍白衣而進,乃馬謖也——為兄馬良新亡,因此掛孝。——謖曰:“奉主上敕命,賜眾軍酒帛。”孔明接詔已畢,依命一一給散,遂留馬謖在帳敘話。孔明問曰:“吾奉天子詔,削平蠻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謖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嘆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於是孔明遂令馬謖為參軍,即統大兵前進。
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在孔明以後七擒七縱南蠻孟獲中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併為以後伐魏奠定了蜀國後方安定基礎。後來馬謖也獻計反間司馬懿。從此,甚得諸葛亮的器重,認為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每次接見談論,從白天至黑夜。諸葛亮把劉備臨終囑咐:“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看之。”丟得一乾二淨,認為馬謖不僅有才能,還有謀略,是一個值得重用的人。全然忘了馬謖沒有實戰經驗,而只停留於紙上談兵!
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聽說司馬懿出關而來,大驚:“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街亭是諸葛亮北伐的要道,也是運送糧草的必經之路,所以一定讓有才能和謀略的人其鎮守才能擋住司馬懿的攻打,因為司馬懿也深知街亭對於諸葛亮的重要性。於是諸葛亮派出了馬謖,但是仍然有點不太放心,又讓上將王平同去,“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可馬謖覺得諸葛亮經常詢問自己關於軍事的意見,自己的意見非常重要,那麼自己如果聽了諸葛亮的話,不是顯得自己沒有本事嗎?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能,他急功近利,根本不聽副將王平之言,不當道紮寨,而是選擇帶軍駐紮在山上,最後被張郃圍山斷水,一敗塗地,丟失了軍事要地街亭,最終導致諸葛亮精心策劃的北伐大計失敗。
諸葛亮對馬謖的才能,始於南征,南蠻之地,其人不習王化,馬謖進言,降其眾不如歸其心,攻城為下,攻心為上,這時候諸葛非常賞識馬謖,後來為了北伐,又因馬謖之反間計,得以使對手司馬罷官歸田……可以說,如果司馬懿不再被起用,諸葛亮北代的成功性大大增加。再者諸葛知道,蜀中諸將,除了王平外,皆平庸之輩,而王平,又不識幾個字,他平身所學,沒有人可以繼之,而受劉備重託,鞠躬盡瘁要匡復漢朝只能是一句空話。把唯一可以繼承的人,寄託在馬謖身上,然而馬謖沒有功勞,其資歷不能服眾,因此,諸葛亮也是有意培養馬謖,讓其建功立業,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在關鍵時刻,這個“才器過人,好論軍計”的“準接班人”竟然只是“書生”。
諸葛亮不是神,他是人,所謂人無完人,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可謂用心良苦。可是馬謖不明白諸葛的苦心,致使戰略上的失誤,導致蜀軍全面敗退。
回覆列表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1.廣開言路2.嚴明賞罰3.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的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