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福福福福福佛系小孩

    天宮二號

    目標飛行器

    天宮二號(Tiangong 2),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第二個目標飛行器,是中國首個具備補加功能的載人航天科學實驗空間實驗室。

    天宮二號於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於2019年7月16日終止資料服務;於2019年7月19日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

    天宮二號是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的主要飛行器之一,先後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進行對接,承擔著驗證空間站相關技術的重要使命,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

    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北京釋出《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7)》,天宮二號入選2016年度十大綜合流行語。

  • 2 # 來看世界呀

    這也細思極恐?哪題主害怕的事情也太多了吧。宇宙天體都是球形是引力的作用,而河灘上的鵝卵石是水流沖刷形成的,形成原因差別很大,沒有什麼相似性。

    物體的形狀多種多樣,是因為一般情況下物體之間的引力不能抵消物質分子之間的作用力,鵝卵石的形成是由於水流沖刷、水中懸浮物、被衝起的沙礫長期摩擦的結果。而物體大到行星這種層次,引力作用就十分強了,使物體體積質量大到一定程度後,下部承受的上部物體質量的壓力過大導致物體承受能力,最終導致山體斷裂崩塌,而引力只與質量和距離有關,是面向四面八方的,所以長期作用的結果就使天體的外形接近球形,不過像地球還是受到自轉和太陽引力的影響,赤道附近是稍微突起的。

    為嘛細思極恐,想了一會大概覺得題主是認為所有的天體都像河邊的鵝卵石一樣,宇宙沒準只是一個更高維度世界河流旁邊的石堆。抱歉,現在真的沒辦法解釋這樣的事情,用現有科學認識的“已知”去推測宇宙的“未知”的話,宇宙不可能是河流,天體也不是鵝卵石,兩者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宇宙物質也不像河流物質一樣隨著在水和引力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移動,而是在引力作用下運動。

    這事沒有啥好害怕的吧 。咱也不需要腦補出一個更高維的世界,觀測中沒法證實,從已知推測未知,宇宙就是在引力作用下執行不輟,與河流沒有什麼相似性,心放肚子裡吧。

  • 3 # 寶樹白石

    我們的宇宙觀,必須進入宇宙,而我們的認識應該高於地球上的認知。

    地球控制著地球上所有的自然規律,而使人類跳不出地球上的環境來看問題,一直沒有正確的宇宙觀。

    凡是物質都是由微小的電子和原子核組成,這個極度微小的物質形態人類看不見它的存在,但是真實的存在於宇宙中的所有天體上。

    我們還是回到物理概念上來,一個物質凡是獲得電子的物質帶負電,凡是失去電子的物質帶正電。有正負的電現象伴隨而來的就是強大的南,北,極磁場。

    物質在運動中,從不平衡到平衡狀態下的變化,達到平衡狀態的瞬間立即又向不平衡狀態轉換。產生一種場量的正弦函式影象,迴圈往復。

    運動中的物體是有磁極的,它有著巨大的磁場,而中心最強,它能把中心以外的所有物體吸引到中心,聚集起來成為一個圓形,一個球型。這就告訴我們,在宇宙中,凡是隻有一箇中心的物體都會成為圓型,反之,圓型的物體只有一個圓心。

  • 4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為什麼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形?有沒有河裡鵝卵石的效應?

    儘管鵝卵石都沒可能像天體那樣比較標準的球形,但至少也是圓潤有餘,不過我們要了解一下的是鵝卵石本身依附於行星,而且必須是在含有液態水行星的河流或者浪花沖刷下才能形成,與行星的球形似乎沒有任何關係,不過既然有了個無聊的問題,那麼不妨就來做個簡單的瞭解!

    一、鵝卵石是怎麼形成的?

    河灘上的鵝卵石,其實要找到一顆滾圓的鵝卵石還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河流沖刷只是磨掉了石頭的稜角而已,並不能將石頭往球形方向塑形,除非這顆石頭初期的形狀非常正,那麼未來接近球形的機率會高一些!

    我們在河灘上看到鵝卵石就是由水流的搬運翻滾碰撞摩擦中逐漸將石頭的稜角磨去的,當然除了河流還有海灘上的海浪,儘管過程會稍有區別,但結果並無多少差別!當然還有一個過程也能形成鵝卵石!

    這是形成鵝卵石的另一個途徑,被水浸泡的礦物硬化後表層受到風化作用脫落露出內部的硬核,這是最近發現的火星鵝卵石成因!

    二、天體是怎麼形成的?

    水在沒有引力平衡的狀態下會呈現完美的球形,當然上圖的球體還有一些動態變形,那時候因為氣流影響和不平衡力影響所致!天體在引力平衡的宇宙中成型時候,其剛性會被強大的引力坍縮能所克服,逐漸趨向於一個流體球形,這並不需要碰撞成型,反而碰撞會破壞這個形狀!

    這和恆星過程其實類似,至少在恆星的原始積累時是一致的!因此我們並不需要擔心太陽系內的天體會玩碰碰車,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流星或者彗星類的撞擊也許會發生,比如1994年的蘇梅克列韋九彗星撞擊木星,但卻不是為為木星塑形來的,只是給木星增加質量了!

    最後來看看太陽系的形成動圖,當然有些誇張,不過大致也就是這樣!

  • 5 # 貓先生內涵科普

    細思極恐!宇宙天體居然不是球形,什麼八角形、土豆行都是常態,甚至最近神秘逼近太陽系又神秘消失的奧陌陌,也是一根棒槌形啊!

    題主以河裡鵝卵石比喻天上天體,我個人認為,這個比喻才是細思極恐呢。

    悍然入侵的——奧陌陌

    同學們不應該這麼快就遺忘掉,2017年10月,一個神秘的天體從我們太陽系的上方悍然闖入,一路極其囂張橫行,然後在水星軌道附近被太陽系的神秘力量彈飛反轉後,調轉方向匆匆地奔向木星軌道,而且它並沒有按照一般小行星的套路出牌,而是突然獲得意外的加速度,擺脫了人類的視線觀測後,如同它神秘的闖入一樣,又神秘的消失於天際。

    對,這就是在2018年引起軒然大波的——奧陌陌——夏威夷土語中的偵察兵!

    奧陌陌密度很高,表面呈鏽紅色,還覆蓋著富含碳的有機物,它是第一顆進入太陽系被人類觀測到的系外星際物體。人們以為它是一顆小行星,但是它的長寬比超過10:1,大大超出人類認知的3:1範疇。我們先不討論它為何會反重力加速度般的加速離開了太陽系,光是這個外形,就已經打破了題主——天體都是球形的想象了吧!

    哪裡來一個10:1長寬比的球呢?

    星際物體個子小,長得就隨意

    常規的氣態(液態如果能存在的話也一樣)星球,很非常容易由於離心力和引力的作用,成為一個圓滾滾的球體,參考太陽。在這一點上來說,題主的觀察是精準的,如果你離太陽足夠遠的話,的確這個觀點偏差不大,但千萬不要跑到太陽近距離觀察就行,你會發現太陽更像一個炸毛的絨球。

    而有固態結構的巖質行星,情況則更加突出,只有半徑大約大於500千米級別的(也有資料稱要到達1000千米),才有可能因為自身引力的關係,慢慢變成一個差不多的球體。

    如果自身尺寸過小,達不到臨界半徑級別的話,則引力無法改變星際物體的原始外貌,也就是說,最原始的一面將得以保留下來。

    如果眾多小行星有心理活動的話,大概就是,反正咱們個子小,別人看不到,長隨意點也無所謂了吧。

    球形也是不靠譜的球形

    同學們都會覺得,足夠大了,就肯定圓了吧?你看地球本身不就是一個完美的球形嗎?

    想的太天真!地球根本就不圓。

    同學們繞赤道走一圈,是40070公里。而選擇從南極點出發到北極點走一圈,卻是39931公里。兩者相差0.3%。

    巖質行星難免磕磕碰碰,樣子有點變形了,我們也可以理解,那麼氣體行星,總得為球形正名一把了吧?

    答案也是不靠譜,上帝可能真的討厭絕對這兩個字。

    舉個例子,還是以太陽系為例,我們星系中最大行星——木星,赤道腰圍要比兩極子午線一圈多出7%。第二大行星土星更明顯,多出10.7%。用來打保齡球都不會及格的。

    結語

    鵝卵石是收到流水或風沙的摩擦碰撞,被磨去了稜角,離球形的要求相去甚遠。

    宇宙的天體,如果以絕對數量為基準,則是長得充滿個性的兄弟居多,而類似球形的大天體,反而不佔多數。

    當然,肉眼所見的都是會發光的恆星,所以,題主的提問,在這個角度下,也是符合實際的。

  • 6 # 鍾銘聊科學

    “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形?”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其實天體不都是球形的,前段時間特別火的奧陌陌就不是球形的。透過觀測加上電腦模擬的方式,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奧陌陌應該是橢球形的,就是那種很細長的形狀。

    那為什麼我們所知道的那些天體到多都是球形的呢?

    天體都是球形的?

    像太陽,地球等天體嚴格來說其實也不是球體,只能說它們是類球體。那他們為什麼會成為一個類球體呢?

    如果要簡單理解這個問題,那就是因為“懶”。其實自然界的萬物都是“懶”的,大型的天體,比如:地球,太陽他們會因為自身的引力作用,以及自轉產生的效應,最終最懶的形狀叫做:克勞林橢球。

    為什麼是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呢?

    天體具體長成什麼樣子一直以來都困擾著各個時代的學者,最早,古希臘的學者認為天體就是完美的球形,後來有了牛頓力學,又有一幫人想要利用牛頓力學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不是很成功。後來第一位給出大家還都比較認可的結果的人是:馬克勞林。

    為了紀念這位仁兄,所以才把這種形狀叫做馬克勞林球。

    馬克勞林實際上給出了一個公式,如果我們把地球的相關資料帶入其中,就會得到地球自轉一週應該是27.5小時,有這樣的結果並不是什麼意外,而是因為地球是個岩石天體。

    也就是說,從理論上看,地球並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而是一個橢球體。但是光指望這理論是不行的,具體是什麼樣子,還要看實際觀測的結果,而觀測結果同樣是地球是個土球,赤道要稍微寬一點,同時量級要稍微短一點,是一個矮胖的橢球體,不過我們用肉眼很難能識別出這點差異。而且實際上,很多天體其實都是這樣的。

    當然,上文我也提到了,這裡是要考慮自轉的效應的,地球包括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天體其實都是轉得慢的,如果有天體轉得超級快,那就不僅僅是橢球體這麼簡單了。因為,環要比橢球體穩定得多,因此轉得越快,越有可能成為一個環狀。不過這些都是理論,目前科學家並沒有找到環狀的天體。

    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由於能量最低原理的存在(也就是萬物都要“懶”),當引力足夠大時,天體的結果就會是一顆馬克勞林橢球。那引力不夠大時呢?

    行星的分類

    這裡涉及到了行星的分類,目前,行星其實有三大分類: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判斷一個天體到底是不是一顆行星,有三個指標:

    第一條:天體一定要是繞著太陽運動的;(這條是用來區分行星和衛星的)第二條:行星的個頭要足夠大,能夠把自身軌道上的小行星都清理乾淨。(冥王星被除名就是因為不符合這一條,所以被降級矮行星了。)第三條:必須在自身的重力下形成一個球形(也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橢球形)

    這個第三條就是用來把矮行星和小行星區分開的,小行星個頭都很小,重力作用下也不足以成為一個球形,常常呈現不規則的形狀。因此,小行星不一定要是球形的。

    其實宇宙中是存在大量不規則的天體的,並非所有的天體都是球形。就拿我們的太陽系來說,太陽系內的火星和木星之間就有一個小行星帶,它們在木星引力作用下,大多數沒跑到太陽系內側來鬧事。

    除了這個小行星帶,在海王星外側還有一個柯伊伯帶,這裡也分佈著大量的小行星,甚至是微行星。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其實我們常說的球形的天體並非是完美的球體,而是馬克勞林球。這是引力作用的結果。而天體也不都是類球形的,根據行星的分類,小行星就可以不是類球形的,可以是各種不規則的形狀,並且在太陽系內就存在大量的小行星。

  • 7 # 科學黑洞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細思極恐的地方在哪裡?題主的意思指得是你看太陽系內的八大行星包括太陽在內都是接近於正圓的,其他恆星系的情況也是如此。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河邊看到的鵝卵石,也很多都是有圓弧的。那麼細思一下我們的宇宙會是一條河,而天體就是鵝卵石。這下你感覺到恐怖了吧?說實話個人感覺這一點都不恐怖,甚至感覺有點好笑。完全沒有關係的兩個東西也能強拉硬拽到一起進行比較。再說了宇宙中的天體如果不論大小隻看數量,那麼非圓類的天體還是佔據大多數的。就拿太陽系內的天體來說,小行星的數量有數十萬顆,幾乎沒有是正圓的,大多數都是形態各異。比較典型的如2017年闖入太陽系的星際天體-奧陌陌,完全的雪茄形狀跟圓都不沾邊。當然天體質量越大一般都比較接近於正圓,這可以看出來天體的形狀和引力有著很重要的聯絡。在天體形成後引力的無差別踏縮作用,會讓天體趨於圓形,而質量越小的天體引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顯。同時天體的質量較大和其他天體之間的引力作用,例如月球繞著地球轉在潮汐力作用下,月球只有一面正對著地球,這被稱為潮汐鎖定,這個過程也對天體性狀的塑造起作用。而鵝卵石的形成原理就更簡單了,在水流的衝擊下表面區域完整,而小鵝卵石會被水流推著滾動著“跑”,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形成光滑圓潤的表面。但是天體的圓形衝擊作用就什麼關聯了,因此也聯絡不到一起去。

  • 8 # 徐德文科學頻道

    事實上宇宙中絕大絕大絕大絕大……多數天體——嗯,我不知道要用多少個絕大才能準確形容——不是球形。

    所謂天體,就是太空中的物體,我們看到的似乎都是球形——太陽、月亮,遠處的行星,更為遙遠的恆星,似乎圓得天經地義,地老天荒,完美得讓人怦然心動,黯然落淚——估計每一個初上太空的人,沒有不被震撼到落淚的。

    然而你的眼睛如果能放大數千倍、數萬倍,看到隱然於浩瀚太空的更多物體,你就會發現,在黑暗無垠中還有無數的天體,包括小行星、彗星等,在寂寥的太空中閃爍——這些都是天文學意義上的天體,但凡不屬於地球上的物體,大抵都可稱之為天體。

    所以在太陽系裡,目前發現的實際只有太陽、八大行星、矮行星以及一些行星的衛星等幾十顆天體是球形,而更多的天體——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柯伊伯帶,離散盤,奧爾特雲,裡面有至少有數億顆小行星、彗星,最大的數百公里,最小的數米、數釐米,都不是球形,從數量上來看,宇宙中絕大多數天體都不是球形。

    更大的天體,比如星系和星雲,星系團,超星系團,大尺度結構等等,也不是我們定義的,傳統意義上的球形。只有半徑超過大約500公里的小行星,行星,恆星,才可能在引力作用下,聚整合球形,質量越大,球越完美;恆星死亡後坍縮形成的白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也是呈完美的球形。好吧,其實也不是那麼完美,所有這些天體都會在形成時獲得的角動量,或相互之間的引力作用,以及撞擊下旋轉,在離心力作用下變成橢球狀——赤道處凸出,兩級凹陷,即使黑洞,也不能倖免。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宇宙中實際上沒有一個天體是完美的球形,就看你從多大的精細度來看了,畢竟完全不旋轉的天體理論上是沒有的。

    像我們的地球,赤道處的半徑就比極半徑大42.8公里,而太陽則大了約12.5公里;木星、土星由於旋轉較快,實際在望遠鏡中都可以看出它們是橢球形的;最誇張的是離地球139光年,天空中第九亮的恆星水委一,由於自傳極快,其赤道直徑比極直徑竟然大了56%,分別是太陽的11.4倍和7.3倍,完全就是一個超巨型橄欖球了;而最最誇張的是軒轅十四A,它赤道處的旋轉速度我們太陽的152倍,已被甩成極端的扁球體,科學家們估計它的旋轉速度再快10%,就會被自己的離心力給撕得粉碎了。

    我們之所以認為宇宙中天體都呈球形,是因為這種天體正好位於我們的眼睛或望遠鏡最容易觀測的範圍。比如太空中我們肉眼可見的,除了太陽、月亮、幾顆行星,以及兩三個星系和人造衛星外,其它的都是恆星,都是球形的物體,而望遠鏡能直接觀測到的,也大多是這些可以發光的恆星,不能發光的小行星很難被直接看到,所以導致被觀察更多、描繪更多的是這些恆星,讓人誤以為所有天體都是球形的了。

  • 9 # 科學探秘頻道

    河裡的鵝卵石和天體的形狀,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概念

    宇宙中的天體形狀,完全由自身的性質和所處的環境決定。比如一顆巨大的行星,那麼由於這種行星的形成過程是引力作用於星際物質形成,而且一般還是旋轉這形成,所以自然而然的在向心力和離心力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圓形或者橢圓形。但其實也不是真正的完全光滑的圓形,比如我們的地球,遠處看是很漂亮的圓形。但其實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知道,地球上面是坑坑窪窪的,根本就不平整。在看看鵝卵石,哪一個不是光不溜秋的呢?

    而且,鵝卵石形成於河流、砂石摩擦作用。本來的鵝卵石並不是規則的圓形,在各種力的摩擦作用下,才磨平了稜角變得光滑了。這樣的形成機理,和宇宙中天體的形成,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所以,拿著鵝卵石和天體形狀比,更本就沒有什麼意義。

    不是所有的天體都是圓形的

    另外,並非所有的天體都是圓形的。一些質量較小的天體,由於重力作用小,所以沒有太大的離心力和向心力,其形狀也就各具特色,大小不一。長條形的,坑窪型的,等等都有。所以,這些天體和鵝卵石形狀上根本沒有可比性。

    因此,我們不能說兩個事物的形狀相似,就直接生拉硬套把二者聯絡起來。現代科學都講究從本質上看問題,我們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就像雲彩的形狀和棉花糖很像,我們總不能說雲彩是某個未知生命創造的棉花糖吧?

  • 10 # 科學閏土

    無論是河裡的鵝卵石,還是宇宙中的球形天體,其形成過程都符合基本的力學原理。

    鵝卵石的形成主要歸於外力。鵝卵石是由大得多的不規則石塊形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岩石會被風、水、太陽和其他地質過程比如板塊運動侵蝕掉,大岩石分裂成更小的岩石,這個過程不斷繼續重複,最終小塊的岩石,被同樣的過程磨平,最後變成我們所說的石頭和卵石。鵝卵石更有可能出現在河裡或在海灘上,因為水有助於把石頭翻來覆去,使它們變得更光滑。石頭和鵝卵石會不斷地磨損,最終變得越來越小,最終形成像沙子一樣的東西。

    球形天體的形成都歸結於引力定律。

    任何有質量的物質都會吸引其他質量單位,這個引力正比於這些質量之間距離的平方反比。因此,有限數量的均勻分佈的均勻粒子會傾向於被拉向一個共同的重心,最終合併成一個球體。如果把這個巨大的水滴放在一個不受干擾的環境中,最終水會達到完美的平衡,這就是所謂的流體靜力平衡。但是,恆星、行星和衛星可能是由氣體、冰或岩石構成,萬有引力只會把所有的東西拉成一個大致的球形,行星表面仍然有不均勻的特徵,比如山脈和山谷,但是隨著重力的增加,行星上的山會變矮。

    與此同時,許多其他的力量在行星和恆星的形成中起著作用。由於不均勻性和外力,天體開始旋轉,其結果是一個粗略但並非完美的球形旋轉體,天體旋轉得越快,就會變得越扁。事實上,如果一個天體上的物質足夠多,自轉速度足夠高,那麼赤道附近的物質會被甩掉,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形成一個圓形的衛星。

    不論天體的物質組成如何,幾百公里的直徑足以形成一個球形,小行星穀神星和灶神星已經具有明顯的圓形。較小質量的物體,如小行星、彗星和較小的衛星,引力較小,因此它們可能無法形成完美的球體。只有當天體足夠大,具有足夠的引力來產生熱量並融化其核心區域成熔融岩漿時,這才成立,只有熔融岩漿的自由流動才能使物質透過重力調整成球形。

  • 11 # 胖福的小木屋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宇宙中的天體都是球體嗎?其實並不是的,地球就不是球體。

    地球的真實樣貌就是偏橢圓形。關於為什麼天體形狀都是偏球形的,這有一門專門的學科叫天體的形狀和自轉理論。

    1742年馬克勞林第一次嚴格證明﹕旋轉橢球體可以是均勻流體自轉時的平衡形狀。後來很多數學家改進了這項工作﹐成為天體形狀理論中第一個經典結論。

    這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天體形狀是和自轉速度有關的,這涉及到了角動量的問題,角動量角動量是描述物體轉動狀態的量。又稱動量矩。在物理學中是指物體到原點的位移和動量相關的物理量。它表徵質點矢徑掃過面積的速度大小,或剛體定軸轉動的劇烈程度 。

    角動量小那麼天體就是個球,角動量大就會慢慢成橢圓體,角動量特別大就成了一個盤子。最後就會成一個甜甜圈。

    而這也僅限於大質量的天體,你看彗星這些的形狀就是奇形怪狀的。

  • 12 # 喙輪生態綠色創新

    在自然界和宇宙中有三大最穩定結構:球體、三角形、三稜體,還有六大次穩定結構:橢球體(鵝卵形)、圓柱體、橢圓柱體、三稜柱、六邊形、六稜柱。

    自然界和宇宙中之所以會存在這些最穩定結構或次穩定結構,主要是源自如下三大自然法則:

    1.能耗最低法則。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自然界和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元素、天體等都是“奇點”中的能量轉化而來。而形成上述形體所消耗的能量都比形成相應的多邊體、多稜柱的能耗要小,最終形成的上述形體的體積也都比相應的多邊體、多稜柱的體積要小。

    2.結構最穩定法則。上述形體的結構都比相應的多邊體、多稜柱結構穩定,不易被自然力量或能量所破壞。

    3.力學受力最均勻法則。上述最穩定結構中的任何一種都能承受來自空間360°的作用力,都能產生基本一致的反作用力。上述次穩定結構中的任何一種也都能承受來自空間360°的作用力,雖然產生的反作用力不一致,但其差異與其它相應形體相比也是最小的。

    河裡的鵝卵石雖然也遵從上述三大自然法則,但其形成過程與天體不一樣。天體是直接由能量轉化而來,首先決定天體球體的因素是“能耗最低法則”;而河裡的鵝卵石是河水沖刷、滾動摩擦和滾動撞擊而形成,所以首先決定鵝卵石橢球體形狀的自然法則是“結構最穩定法則”和“力學受力最均勻法則”。

  • 13 # 眾星遊

    宇宙中天體多為球體與河中的鵝卵石的形成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它們的成因是不一樣的,之所以細思極恐,多是不明覺厲。當然,宇宙奧妙,,細思極恐很正常。

    河裡的鵝卵石的形成,是流水在經歷了漫長歲月的侵蝕沖刷形成的,運動的流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雖然不大,但日積月累下來,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這股力量將尖銳的石頭磨圓,並不是很難。其實在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所能見到的鵝卵石都是偏扁的橢圓體,這是因為在地球上的物質,都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石頭下沉,水流沖刷不均,所以就形成了大多數所見的鵝卵石的形狀。總的來說,鵝卵石的形成,最大的原因是水流。

    與鵝卵石所處的環境不同,星球所處的地方,是真空環境,在真空環境下,摩擦力是基本沒有的,因為真空中沒有介質充當摩擦物,所以想透過摩擦力將星球磨圓是不可能的。那為何大多數大的星球都是球體的呢,這就要歸因於宇宙中最重要的東西——引力了。

    在宇宙中,引力是穩定宇宙的無形規則,地球因為有了引力才能將地球上的絕大部分物質保留住;太陽有了引力才能讓太陽系有序運轉,銀河系也是因為有了引力才是的銀河系不至於崩潰。引力就是宇宙的無形規則,這個規則,最主要的作用,就在於其本身。星球呈球體形態,就是由引力造成的。

    真空中無法提供外力來促進星球成球體,那便自內發力,從自身形成一個球體。引力在輻散過程中,會全方位發散引力波,從而從全方位吸引物質,當物質吸引的足夠時,一顆星球就誕生了。

    宇宙中基本上是球體的星球,都是自身帶有引力的,當然相反的,有引力的天體,也不一定是球體。

    總而言之,宇宙中的球體星球的形成,主要原因就是引力,大到如恆星太陽,小到如小行星穀神星,他們都是自帶引力的球體星球。而其他如小行星帶無數的不規則小行星,它們要不就是自身沒有引力,太空中隨波遊蕩,要不就是引力太小,不足以形成球體,再就是頻繁的碰撞,讓它們千蒼百孔。

    當然有一些大的天體並不是規則的球體,而是橢球體,例如恆星織女星和恆星牛郎星,它們都是典型的橢球體,這是由於它們的自轉過快造成的。

    再者,相比於其他體型,球體能更好的控制能量損耗或攝入。

  • 14 # 開心果52105317

    把非常簡單的事,弄得非常複雜化就是騙人的。看看空間站裡的小實驗,火在太空失重下都是圓球形。在地球上火苗被拉長,變卵形了。引力加浮力就是卵形。星球只有球形才是原裝的,其它形是後合拼的或星球碎片,還有彗星隕石不屬於星球,屬於氣體塵埃組合體。星球都有自己的星核,溫度越高就越圓,外層有坑包,是撞擊,火山噴發,地下溶岩活動形成山川峽谷。

  • 15 # 鴻的科學觀

    大型天體全部都是球體,似乎是有共同的作用使天體成為這個形狀,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雖然鵝卵石的形狀也都比較規則,但是形成的原因和球體的天體卻大不相同。

    天體的球形是因為引力作用下物質的流體靜力學平衡。引力的公式是什麼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它的作用和質量以及物質間的距離有關。而一顆星球的物質分佈不是很均勻,但是它們都會向著引力中心不斷地收縮,收縮的結果就是天體越來越遠,達到流體靜力平衡。這個原因也是地球的湖泊、海洋都處於地勢相對周圍比較低的地方,水往低處流就是接近了地球的引力中心,只是地球岩石圈的存在,水很難深入到達地心,就算到達地心也會被地球內部的高溫加熱變成蒸汽又被送出來。

    不過要達到這樣的情況,天體的質量必須要足夠,這樣物質間的空隙才能被不斷地壓縮,就好像一塊石頭一樣,可以有各種形狀。宇宙中也有形狀很多的天體,行星及之上的恆星、中子星、黑洞都是規則的球體,而行星之下的衛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則有很多的形狀,地球的衛星月球質量足夠,因此是規則的球體,而木星的總共有將近80顆衛星,其中一些衛星就是木星俘獲的彗星、小行星,它們的形狀就十分多樣。小行星、彗星因為自身的質量低,難以收縮成球體,而根據探測小行星、彗星的物質也多結合得比較疏鬆。

    鵝卵石被作為液體流動的標誌,原來科學家們確信火星有曾經有廣泛的海洋就是因為火星有一些看起來像古老河床的地方有很多鵝卵石,又透過對河床沉積的鹵素鹽等確定它們卻是就是河床。鵝卵石形成的原因就是液體(不限於液態水)的沖刷,組成石頭的物質並不是絕對不溶於水,即便是金在水中也有很微量的含量,加上水流沖刷起來的沙礫的摩擦,不斷地塑造著石塊的外形,將石塊的稜角磨去,若水再大一些石塊也可能被衝得沿河床滾動,滾動時的摩擦也會導致石塊的稜角被磨掉。

    火星鵝卵石

    所以天體的形狀和鵝卵石的形狀雖然有相似的部分,但卻是完全不同的成因。在太空中,天體之間的物質一般是很稀薄的,沒有足夠的物質沖刷天體,天體的形狀更多的就是物質積聚之後引力的持續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烏雲滿天飛機如何準確降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