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4101546076508
-
2 # Yvonne2222
伏波宮即伏波廟。
伏波廟位於橫縣雲表鎮站圩東南3公里的鬱江烏蠻灘北岸,距縣城28公里,是為紀念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平定叛亂、定疆界、在烏蠻灘疏河通航而建的一座祭祀性建築。始建年代不詳。
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伏波將軍誕日,廣西上至左右江,下至珠江口一般農家船民,都不遠千里到橫縣伏波廟參加廟會盛典,紀念伏波將軍馬援平亂安民、疏河通航之功績。
馬援一生戎馬,南征北戰。功績彪炳他所到之處都注重軍民關係,注重興修水利,開展農桑,隨山開道,逢水架橋,深受當地人民愛戴。
當年他南征交趾,率兵十萬乘船沿江而上至橫縣鬱江的烏蠻灘,因灘險受阻,兩岸山高麓深,又聞此處常有盜賊出沒,伏波將軍上岸安營紮寨,號令士兵用鐵器銑礁,疏浚航道使航道暢通,並剿擊盜賊,鼓勵為善者益勉於善,為惡者不復為惡,由此出兵取勝。
當時賊患也平靜一時。在民眾的心目中,伏波將軍已經是平亂安民、揚善懲惡的象徵。
千百年來,伏波廟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和神奇的傳說吸引了眾多的遊客。歷代有名的封疆大臣、官員、騷人墨客。
如明代的徐霞客、王守仁、解縉、董傳策、吳時來,清代的程光祖、陸榮廷,民國的李宗仁等也慕名前來觀光遊覽,他們流連於青山疊翠碧水回漩的伏波廟,憑弔遺蹟,發古幽思,或賦詩,或撰聯,或題匾,或刻碑,抒發他們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對古廟的讚歎之感。時至今日,人們遊覽伏波廟有增無減,如今的伏波廟已成為橫縣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
3 # 藍色飛紛
就是攻打現在的越南,古稱交趾
-
4 # 使用者8168120160957
交趾,又名交阯,中國古代地名,位於今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交趾”一名在南越時代已有之。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並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實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縣即位於今越南河內。
東漢建武十六年。馬援南征交趾平定叛亂,往來南海,撫定珠崖,調立城郭,置井邑,立珠崖縣。
在儋州,更是留下了諸多關於馬援將軍的傳說和遺蹟,比如白馬井、伏波將軍廟、洗兵橋等。因其對儋州的影響深遠、功德無量,被當地人當作大英雄,並建立伏波廟加以供奉,出海捕魚前要拜伏波將軍保平安。
回覆列表
伏波宮位於吉首市城西向陽街伏波潭東岸,為祭祀漢新息侯伏波伏將軍馬援而建,有正殿三間、廳三間、戲臺一座,是吉首市內十分珍貴的一處古蹟。宮中供奉的是漢代名將:伏波將軍馬援。他六十多歲時仍征戰沙場,他說戰士就應該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馬革裹屍”這個成語便出自此處。
《乾州廳志》史載: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武威將軍馬援進攻“西南夷”,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劉尚率兵一萬人轉向“武陵蠻”地區進攻,全軍覆滅。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李嵩、馬援再次進攻“武陵蠻”,又被擊潰。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馬援率兵四萬人再次進攻“武陵蠻”地區,在今沅陵縣東部的壺頭山,武陵地區人民“乘高守隘”,阻擊馬援軍隊八個月,漢兵因疾病死萬大半,馬援病死軍中,無力進攻,漢軍多次失敗,與武陵人民籤立退兵之約。馬援死後,漢朝皇帝下令在湘西地區建廟祭祀馬援,追封“新息侯”,民間習慣借其“神威”以服水邪,故又稱他為“伏波將軍”,由漢至近現代,從桃源以上,伏波廟隨地有之。
伏波宮,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苗變時廢毀,嘉慶三年(公元1799年)重建,今存正殿和戲臺,皆嘉慶三年重建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