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763215810983
-
2 # 使用者4935021421422
按地域分:世界歷史、亞洲史、歐洲史、非洲史、大洋洲歷史、美洲歷史、中國歷史等。
2.按時代分:史前史、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等。
3.按學科分:哲學史、宗教史、思想史、史學史藝術史、電影史、美術史、建築史、廣告史、文化史、文學史、教育史、博物館史、經濟史、農業史、自然科學史、數學史、醫學史、交通史等。
4.按種類分:人類歷史、動物歷史、植物歷史、地球歷史等。
5.按研究物件分:個人歷史(即傳記)、畫家歷史、國王歷史等。
6.按歷史的可靠性分:正史、野史、傳說、故事等。
-
3 # 使用者7209500408069
中國古代典籍分類有以下:
1、《七略》的六分法,把天下圖書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文學在詩賦略。
2、《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部下有類,類下有屬。全書共4部44類66屬。
文學在集部。
二、《漢書·藝文志》沿用了《七略》的六分法,具體為:
(一)六藝略,著錄易、詩、書、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九類圖書,這些都是儒家經典或與儒家經典有關的著作,它們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單獨為一略,體現了漢武帝罷黜百家之後,儒家經典在政治上和學術上的指導作用;
(二)諸子略,著錄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著作,西漢去古未遠,諸子書儲存頗多,而西漢後期雖尊儒學,但對諸家學說基本上還是兼收幷蓄的,不象後世那樣極端,所以諸子列第二大類;
(三)詩賦略,著錄了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五類文學作品;
(四)兵書略,著錄了兵權謀、兵形勢、陰陽、兵技巧四類軍事文獻,包括了戰略思想、戰術技巧各個方面;
(五)術數略,著錄了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佔、形法六類圖書。
(六)方技略,著錄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著作,大體上是醫學、科學及方士、巫術兩方面的雜拌。
-
4 # 使用者7963439649547
對中國古代分類可以大致劃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社會三大類。其中封建社會又可以進一步進行更為詳細的劃分。
第一大類原始社會:主要包含三黃五帝時期,這一時期基本沒有文字記載,但有原始文化遺址被發現,雖然沒有文字,但這一時期屬於文明早期萌芽,很難證實但又不能否認。
第二大類是奴隸制社會:這一時期已經出現國家形態,對於祭祀,財政,軍事征伐,文化形態等都有了相對規範的制度,對勢力範圍內的聚集部落向統治階級朝貢,生產生活的組織,人倫親情和交往等都有了較強的控制和指導意義;這一時期的代表是夏商周三代。
第三大類是封建社會:這一時期又可以劃分為門閥貴族時期,士大夫文官集團時期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是門閥貴族時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始自唐睿宗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這一時期主要表現為貴族政治,官員選拔主要手段依靠皇帝發現人才,在朝官吏舉薦,在這一時期最著名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是基於知識傳播被世家大族壟斷的必然結果。
第三大類第二階段是士大夫文官集團:這一時期開端的標誌性事件是唐垂拱二年武則天啟用匭檢制度對唐初的世家門閥進行毀滅性打擊,繼而又於公元690年左右開創科舉糊名制(沒有查到具體年份,頭條百科給出的是武則天繼位初念 ,武則天是於公元690年繼皇帝位,廢唐建周,改元天授的)徹底摧毀了世家門閥對官僚體制的壟斷,標誌著中國封建王朝開始由貴族官僚統治時期轉入士大夫文官官僚統治時期。
第三大類第三階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時期是中國最為屈辱的一段時期,開端為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標誌性事件為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5 # 使用者5131738957542
中國古代其他的分類方法:中國古代的圖書分類法,簡稱四分法,其四大基本部類為“經、史、子、集”,清代《四庫全書》即以此分類編纂。
古代的四部分類法,經歷了一個提出、完善和定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約從西漢開始,經歷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直至隋唐,有千年左右的時間。
-
6 # 寶貝兒
中國古建築的大致分類
一、
宮廷府第建築。如皇宮、衙署、殿堂、宅第等
二、
防禦守衛建築。如城牆、城樓、堞樓、村堡、關
隘、長城、烽火臺等
三、
紀念性和點綴性建築。如市樓、鐘樓、鼓樓、過
街樓、牌枋、影壁等
四、
陵墓建築。如石闕、石坊、崖墓、祭臺、以及帝
王陵寢宮殿等
五、
園囿建築。如御園、宮囿、花園、別墅等
六、
祭祀性建築。如文廟(孔廟)、武廟(關帝廟)
祠宇等
七、
橋樑及水利建築。如石橋、木橋、堤壩、港口、
碼頭等
-
7 # 喃捻
《七略》最早對中國的典籍提出六種分類法,後來由於兵書漸少,西晉秘書監荀勖的《晉中經簿》(《中經新簿》)根據鄭默的《中經》,將六略改為四部,甲部錄“經書”相當於〈六藝略〉,乙部錄“子書”相當於〈諸子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丙部錄“史書”,丁部為“詩賦”相當於〈詩賦略〉。
東晉李充編《晉元帝書目》,進一步將史書改入乙部,子書改入丙部。清人錢大昕《元史·藝文志序》說:“晉荀勖撰《中經簿》,始分甲、乙、丙、丁四部,而子猶先於史。至李充為著作郎,重分四部:五經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而經、史、子、集之次始定。”
-
8 # 相生橋上的光輝
對於古籍整理工作者來說,為古籍分類是前期工作中的一項關鍵環節。如今的古籍整理工作者依然在沿用古代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那麼瞭解其歷史源流則是熟練運用分類法的基礎。四部分類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集大成者,它的形成經歷了一段很長的歷史演變過程,肇始於秦漢,發展於隋唐,而完善於明清,最終定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春秋戰國之前,世存書籍數量十分稀少,尚未形成對文獻分類的概念。而到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引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段文化繁榮期,各流派著述紛起,逐漸產生出文獻分類的需求。孔子率先進行了文獻的分類整理,編成《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成為古代最早有史可據的文獻分類。
回覆列表
六分法是中國最早的圖書目錄的分類法,始創於劉歆<七略> 它將圖書分為六大類:六藝\諸子\兵書\數術\方技\詩賦. 四分法[確立] 囚部分類,雖然創始於魏、晉*但現存以四部分類的白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