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曇花一現71742
-
2 # 使用者624615234315
農業生產上的互助合作大體上有三種主要形式:
第一種是季節性的互助組,
第二種是常年互助組,
第三種是以土地入股為特點的農業生產合作社。
中央要求,根據發展農村生產力的必要性,各地發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應採取不同的步驟:在全國各地,特別是新解放區和互助運動薄弱的地區,有領導地大量地發展臨時性的季節性的勞動互助;在有初步互助運動基礎的地區,必須有領導地逐步地推廣有更多內容的常年互助組;在群眾有比較豐富的互助經驗並有比較堅強的領導骨幹的地區,有重點地發展土地入股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後稱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此外,在農民完全同意並有機器條件的地方,可試辦少數社會主義性質的集體農莊(後稱高階農業生產合作社)。
-
3 # 聰明的香瓜2E
農業綜合服務合作模式主要有:
1、公私合作模式
2.“合作社+農戶”模式
3、“高校+基地”合作模式
4、“訂單農業”合作模式
5、供銷社主導—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富民共贏”創新發展模式
6、“建立倉儲基地”的模式
7、金融扶貧新模式
8、同村連坐模式
9、政府+電商+合作社模式
10、縣域產地合夥人模式
11、“套期保值”模式
12、網際網路+光伏農業+設施農業”新模式13、“利潤鎖定”的模式
14、城鄉合作的“社群支援農業”模式
15、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
-
4 # 使用者53887911379231
農業物流的運作模式有集中運輸,合作社加基地的形式,由合作社統一運輸有;有託運模式,委託託運公司代辦;有少量發快遞模式,適合貴重少量。
1、公私合作(PPP,為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的縮寫)模式
公私合作模式是指政府公共部門與民營部門在合作過程中,讓私人部門參與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從而實現政府公共部門職能的管理模式。透過這種合作和管理過程,可以在不排除並適當滿足私人部門的投資營利目標的同時,為社會更有效率地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
以土地整治領域為例,土地是農業生產的源頭,土地集約經營也是農業產業化程序的必經階段,增加有效利用土地的面積,不僅可鞏固中國糧食安全基礎,還可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但是單一目的的土地整治容易導致效率低下。可解決此問題,可以將農業產業與土地整治相結合。比如,在荒漠地或鹽鹼地上種植耐鹽鹼的高蛋白飼草,利用規模化種植提高種植效益、降低種植成本,接著結合飼草種植、人工草場發展牛羊養殖,並就地發展屠宰加工,形成完整產業鏈。
河北省將在農業灌溉供水領域大力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在適用範圍上,該模式優先在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地區結合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推廣試行,其他地區參照執行。該工程運營前,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資源及社會可承受”的原則,結合市場行情,在批准的基準水價基礎上,由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PPP專案公司和用水戶代表共同確定水價。工程運營過程中,可依據執行情況、成本變化和績效評價結果等,科學調整水價。農業灌溉供水專案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期不少於10年,投資規模宜在3000萬元以上
此模式適合公共模式,保護環境治理、水渠建設、土地整治等等三農領域的專案。
2、“管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河北省雄縣以“綠色、低碳、創新、高階”為方向,採用“政府引導、科研帶動、企業運作、產業化經營”的方式,積極推廣“管委會+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帶動全縣農業發展。
此模式需要管委會牽頭,這與政府牽頭一樣,因此需要管委會去整合各項資源,從而實現抱團前行。
3、“高校+基地”合作模式
浙江杭州正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鐵皮石斛生產基地與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簽訂戰略合作,並共建教學實踐基地,雙方將聯合開展鐵皮石斛關鍵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共同培養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將一些國內外的先進技術用於農業生產中去。
基地成立後,透過定期邀請專家講座,開闢專業論壇,與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產學研平臺,蕭山農業企業早就嚐到了科技化的甜頭。一些農業龍頭企業與高校合作,透過引腦借智,科技創新,拉長了農業產業鏈,提高了畝產,也提升了農業效益。
近兩年來,蕭山區農技推廣中心、浙江大學、正德農業三家單位合作開展了鐵皮石斛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在對病原菌的分離鑑定、發生規律研究、化學和生物防治試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保障了鐵皮石斛的品質和安全。
目前這套模式,在全國比比皆是。不管是科研單位與企業還是基地合作,這套模式杜能快速提高企業的研發與創新能力,提高了產品的技術含量。
4、“訂單農業”合作模式
山東高青縣逸田家庭農場的日本菜葫蘆喜獲豐收,工人們正在忙著採摘。據介紹,該農場與青州某公司簽訂“訂單農業”合作模式,第一批菜葫蘆首試成功,最大個體可達40斤,畝產1—1.5萬斤,出口日本,收益可觀。
5、供銷社主導—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富民共贏”創新發展模式
磁縣供銷社禾下土種植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08年1月,由磁縣供銷社、邯鄲市禾下土種業有限公司牽頭和部分種地大戶共同發起組建而成,透過努力逐步形成了“供銷社主導—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富民共贏”的創新發展模式。該合作社註冊資金5000萬元,其中供銷社佔總註冊資金的34%,相對控股。
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糧食生產、甘薯育苗科技種植、白蓮藕種植、農產品儲藏與銷售、現代農業綜合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農民合作組織。
這套創新嗎模式除了抱團可以申請夠多的資金外,更核心的是產業化發展,透過龍頭企業的帶動推動科技創新和抱團銷售。
6、“建立倉儲基地”的模式
為了應對原材料的價格波動,一些企業在倉儲建設上下功夫,建立保鮮倉儲,以求在農產品低價時收購,高價時出售。但是,倉儲基地的建設成本和運營費用不低。以下這兩家企業的做法值得借鑑。
某大型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其產品主要是鮮玉米食品和飲料系列。它將國家興建的防空設施改造成亞洲最大的冷庫,可儲存玉米2萬噸。這些冷庫能有效對抗玉米價格的波動,運營成本也較為低廉。
另外一家水果企業則在自建的冷庫周邊,建了普通倉儲和農貿市場,將冷庫業務與商業地產相結合。再透過商業地產專案的收益,低成本擁有了自己的倉儲能力。
7、金融扶貧新模式
河北省農信社積極探索創新金融扶貧新模式,以隆化縣為試點推出“政府、農信社、農業企業、貧困戶、保險”五位一體的“政銀企戶保”農業合作貸款,真正打通金融扶貧“綠色通道”。截至4月30日,隆化聯社30個網點已發放涉農扶貧貸款2473筆,金額2.26億元,其中合作貸款585筆,金額5993萬元,已有1200餘戶貧困戶從中受益,金融扶貧的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
例如,河北隆化縣聯社與縣農業政策性擔保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擔保中心”)以及保險公司簽署了《隆化縣政策性農業合作貸款(政銀企戶保)三方協議》,充分發揮三方職能和協作優勢,推出“政銀企戶保”農業合作貸款
其實,金融扶貧模式也不是特別新鮮,雖然解決了農民和企業資金困難,但是農產品的營銷與標準化打造上還存在很多問題。
8、同村連坐模式
一家水果企業成立農業合作社,組織農民以土地入股,並在設計時有意識地安排農民以“整村建制”的方式加盟,選出該村最有影響力的大戶作為管理者。一旦出現農戶偷賣產品的情況,就取消整個村子向企業出售農產品的資格。違約農戶就會被同村人指責。懲罰期過後,企業會允許守約村民以其它形式出售產品給企業,但對違約者的處罰是終身的。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穩固了企業與農民的供應關係,但是仍然沒有從利益角度來鎖定關係。
9、政府+電商+合作社(家庭農場)模式
近年來,內鄉縣商務局、農業局、科技局等職能部門牽頭開展的電商企業家庭農場對接活動,積極為本土電商企業和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牽線搭橋,實現本土電商企業和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的無縫對接,為傳統農業與網際網路的全面融合、互促發展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南陽寅興電子商務科技有限公司、南陽古城康生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南陽叮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內鄉縣農叔叔農產品有限公司等20餘家本土電商企業與師崗鎮裕鑫家庭農場、赤眉鎮碩果萬源家庭農場等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分別建立了合作關係。從農產品種植、採挖、質檢、儲存、篩選、包裝、產品溯源系統建立、運輸等環節電商企業都全程跟蹤,並依託阿里巴巴、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銷售到全國各地。
10、縣域產地合夥人模式
例如,雲南立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中國惠農網簽署永仁縣域產地合夥人合作協議,透過電商的渠道拓展將更好地推動永仁縣種養殖農業產業的發展。
11、“套期保值”模式
隨著訂單農業存在諸多問題,突出體現:農民怨,合同兌現不容易;企業苦,單方毀約經常發生;政府難,服務角色不好演突出在這三個方面。
而一些企業利用“金融工具”對沖,也是一個富於創新的辦法。它們利用期貨市場,實施“套期保值”來規避價格波動風險。只要策略得當,就能夠發揮很好的作用。成熟的企業,必然要介入期貨市場。而傳統的“公司+農戶”模式,將會發展成為“公司+農戶、基地+工廠、期貨+訂單”的新型農業模式。
比如,自2013年起,中糧生化事業部和中糧生化能源(榆樹)有限公司開始在玉米品種上進行試點“糧食銀行”,免費為訂單農戶提供糧食代儲服務,目前已在吉林省多個產糧大縣試點。所謂糧食銀行,即依託農業企業的信用,在其提供糧食倉儲和收購等傳統經營業務的基礎上,以農民存糧為載體,向農民提供延期點價收購、短期融資和存糧價格保險等一系列保值、增值服務。
12、網際網路+光伏農業+設施農業”新模式
2015年8月21日,三潤農業、漢能控股集團與農信通集團在中國(鶴壁)農業矽谷產業園簽約,三方強強聯手,共建中國(鶴壁)光伏農業研發與產業基地,打造“網際網路+光伏農業+設施農業”示範應用經典案例。
我們發現,這套新模式結合自身服務優勢提出獨具特色的“網際網路+光伏農業+設施農業”新型業務模式,能夠深層次挖掘盤活客戶資產,並依據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等科技平臺和設施農業環境控制關鍵技術,動態調配金融、規劃、能源、建設、生產、傳輸和銷售的各個環節,實現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全產業鏈的有效閉合,推動農業園區從傳統產業模式向新型產業模式的快速轉變。
13、“利潤鎖定”的模式
在養殖業中,企業透過預先鎖定農戶的利潤來穩定與農戶的合作。許多鴨肉生產企業組織委託農戶進行放養,並提供經濟支援。農戶以“記賬”的形式從公司獲取鴨苗、飼料和藥品。在農戶交付成鴨後,公司按約定的價格收購,扣除相關成本,保證農民的固定利潤,以此實現利益的鎖定。但按只數計算利潤,養殖戶會產生惰性,不重視鴨子的大小,導致企業的邊際效益遞減。
例如,有一家養殖企業對計價方式進行了改進:根據料肉比(即畜禽每增重1000克所消耗的飼料量)來結算。先根據“料肉比”對同一批交付肉鴨的農戶進行排名,選出排名靠前的70%農戶,並把這批農戶的最後一名作為本批肉鴨的單價。比如,按該農戶的養殖成本加上每隻1.5元的利潤,計算出總金額,再拿它除以肉鴨的總重量,得到此批肉鴨的單價。每次核算後將資料公佈以示公平,農戶對這種公開公正的結算方式非常滿意。而且少數優秀農戶每隻鴨子的利潤超過了2元,農戶的積極性就會高漲。
還有的養殖企業為避免農戶出售產品給第三方,在提供種禽和種畜時,大幅度提高價格,導致農民的成本高於產品的一般市場銷售價格,並在最後結算時保證農民的利潤,這樣減少了農民違約向第三方出售產品的風險。
這些措施的本質就是加大對農戶違約的經濟和精神懲罰,同時以較穩定的利潤吸引農民,用質量提升下的超產獎勵來激勵農民,透過長期穩定的契約關係來鎖定與農民的合作。
14、城鄉合作的“社群支援農業”模式
社群支援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CSA“社群支援農業”(以下簡稱CSA)的概念於20世紀70年代起源於瑞士,並在日本得到最初的發展。當時的消費者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係。
例如,90後湯爾濱說服了市嶺村的200多戶村民,向村民租來一片荒山自留地,種下各式各樣的果蔬。城市的市民可以來農場租塊地自己種菜,體驗農耕,也可以向農場付費,給家庭預訂一整年的有機果蔬。
“CSA農場,就是讓消費者成為農場的一份子。使用者支付預定款而農場提供新鮮安全的當季農產品作為回報,直接運送給訂戶或分配給銷售網點。”湯爾濱說,透過這種模式,讓市民與農戶結對,達到雙贏,菜農也不用擔憂自己種的菜會不會因為有蟲眼沒賣相而賣不出去了。
15、“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模式
庭農場是指以家庭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市場經營主體。
“家庭農場+合作社+”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一種以合作社為依託,農業生產型別相同或類似的家庭農場在自願基礎上組成利益共同體的制度安排,透過市場資訊資源共享,農技農機統一安排使用,在農產品的產、加、銷各個階段為社員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生產資料、銷售渠道等在內的社會化服務,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
實踐中,“家庭農場+合作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1)“家庭農場+合作社+公司”模式。
公司根據市場需求與合作社簽訂契約,合作社按照契約規定的品種、數量、質量組織家庭農場生產。農產品成熟後由合作社驗級、收購,而後由公司進行加工和銷售。家庭農場以合作社為依託,與公司建立利益聯結機制,一方面增強了家庭農場與公司的談判地位,有效約束公司的機會主義行為,保障家庭農場農產品的銷路;另一方面,透過合作社的生產監督和集中收購,確保公司對加工原料質量和數量的需求。
例如,浙江(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省海鹽縣的20家家庭農場聯合組建的萬好蔬菜合作社,在產前與當地的食品公司簽訂蔬菜購銷合同,在產中由合作社提供技術、管理、培訓在內的專業化服務,在產後由公司以保護價收購農產品。全縣以“訂單農業”形式開展生產的佔家庭農場總數的67%,其中52%的訂單透過合作社獲得。
(2)“家庭農場+合作社+超市”模式。
家庭農場負責生產環節,合作社統一品牌和標準化生產服務,建立農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機制,保證超市穩定的貨源供應。這種模式將訂單農業與現代經營業態有機結合起來,縮短了農產品採供週期,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和物流成本,保證了農產品的新鮮安全,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適宜規模化和標準化農業經營,適合蔬菜、水果等高收益性的農產品。
例如,山東(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省青州市的21家以家庭農場為主體的合作社與17家連鎖超市簽約,常年向超市供應高檔箱裝禮品菜,涉及20多個蔬果品種,農民獲得了種植高階品牌蔬菜的高額效益。
(3)“家庭農場+合作社+直銷(社群)”模式。
在“家庭農場+合作社+直銷(社群)”模式下,生產同類農產品的家庭農場聯合成立合作社,合作社進入城市社群、街道直銷農產品,或者由合作社與學校和企業食堂、餐飲企業、直銷展會簽訂供貨合同。這種模式改變了“收購商—經銷大戶—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層層盤剝的傳統銷售模式,縮短了“田頭”到“櫃檯”的距離,緩解了市民“買菜難”和農民“賣菜難”的問題。
例如,浙江省寧波(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市有近10家以家庭農場為主要成員的合作社開設了農產品直銷店,價格比超市和菜市場便宜20%~30%。
(4)“家庭農場+合作社+合作社自辦加工企業”模式。
家庭農場聯袂合作社,發展壯大後自辦加工企業來銷售、加工家庭農場的農產品。這種模式以合作社為產業化經營的主導力量,對農業產業鏈各環節進行統一經營管理,是四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中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模式。合作社內部的科層管理機構替代了產品交易市場,組織穩定性和合作性增強,內部成員利益高度一致,各主體之間的產權關係明晰,實現了剩餘索取權和剩餘控制權的統一。家庭農場不僅能夠分享出售初級農產品的收益,還能夠直接分享縱向農業產業一體化後農產品加工增值的收益。但這種模式實現的前提和條件是,合作社必須治理機制規範、經濟實力雄厚、市場競爭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