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你是最棒的
-
2 # 13629502535
龐統以小路行軍而途徑落鳳坡,三國志戰略版盛氣凌人和落鳳龐統此行的目的是雉城。龐統在途經落鳳坡時,因為道號的緣故,認為此地不利,龐統的道號為鳳雛
盤點7大入手玩法,所以這點玩家需要注意,但是也不得不說掌握三國志戰略版落鳳相似技能4指操作佈局之後,如果想要三國志戰略版落鳳張飛1回合出站勝利。
-
3 # 均是天涯淪落人
自古 以來『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句話在大眾心中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之中更為那些有才能的人所看重,對與龐統而言他對劉備的感激之情遠遠要重過其他人。
龐統雖然很有才能,但是由於自己的外貌醜陋,所以他不論是見曹操還是見孫權都遭到了厭惡,被直接趕了出來,而他去見劉備雖然同樣不被喜歡,但是劉備卻沒有直接趕人,反而還給了他一個官做,在這樣明顯區別待遇之下,龐統又怎麼能夠不感動,不對劉備表示認可,又怎麼能夠不竭盡全力的為劉備的功業做謀劃。
而且在古代的謀士很多時候自己的榮辱與所效忠的物件是息息相關的,如果劉備能夠顯貴做出一番大事來那麼龐統自然可以將名聲擴大,因此龐統也是在為自己的利益所奮鬥,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之下自然便沒什麼值與不值,只要是自己願意的那就一切都是值得的,很顯然龐統也是這樣。
-
4 # 一葦渡江客
題目本身是個錯誤,莫被小說誤導。劉備作為起於微未的雄主。別的不敢說,研究人還是很準的。本身謀略也不錯,劉備內心最佩服的謀略人物是誰?是諸葛亮?周公謹?還是荀戓,郭嘉?都不是,是曹操。曹劉是相互欣賞,又相互學習。但嘴上都把對方往死裡損。曹操的扶漢統一北方,硬是讓劉備宣傳成了,拖名漢相實則漢賊,隨時準備篡權的奸賊。而劉備的仁義則讓曹操說成了徹頭徹尾的偽君子。兩人都是往對方心窩子裡猛插。而世人對二人的評價兩極分化,正是二人多年來互損的結果。
劉備自已都曾說過,曹操以猛,吾以寬。每與之相反,事乃成。說明劉備是認真研究過曹操的。劉備剛得徐州曹操立馬征伐,就是害怕劉備時間長了,發揮劉備仁義優勢得民心,勢力穩固作大,難以對付。可見,曹操對劉備的能力也是十分認可的。
就拿奪取西川這件事來論,就能立馬看出劉備的水平遠高於龐統。龐統的上計是宴會時拿下劉璋。這純屬胡扯淡,若真這樣做了,劉備恐怕得死在西川。人家來請你幫忙,沒有任何理由先把人家老大幹掉了,這和強盜有啥區別?再說了,你連人家老大都容不下,手下的人怎麼想,還不和你拼命。
西川問題的實質是劉璋闇弱,劉璋手下的人覺得跟他混窩囊沒希望。劉備想得西川,就得讓西川的人看到,劉備比劉璋強很多,跟劉備混前途更光明,生活更有奔頭。而不是去搶人家城池。這一點,劉備看的很準,做的也漂亮。每到一地,不是憨憨的去替劉璋擋槍。而是,一邊巧立名目跟劉璋要錢糧,然後拿著劉璋給的錢糧去拉籠當地的老百姓。換作是你,一個跟你徵糧,一個送你糧,你跟誰混?老百姓才不管誰是主公,誰讓就得實惠我就認誰!
這樣時間長了,劉備必然不戰而勝。劉璋正是看到這一點,才跟劉備翻臉的。我請你來當槍,你卻挖我牆角,拉倒吧,在不翻臉,老底都搭盡了。至於龐統死,完全是攻城所承受的代價,龐統不死,李統,王統的也會死。撕破臉了,人家又不坐等你來打。
-
5 # 大愛無恨劉成
龐統從劉備醞釀進川開始,就攛掇劉備要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地奪取西川。他曾經給劉備出過上、中、下三策。
上策:上來二話不說,直接刺殺劉璋。
龐統的上策就是在涪城的歡迎宴會上刺殺劉璋,然後直接進成都接管益州。並反覆強調這也是法正、張松等的意思。劉備表示堅決不同意。我也覺得龐統此計不是上策。殺了劉璋就可以佔領益州?有那麼簡單?表面上看,如果殺了劉璋,益州就群龍無首,成了一盤散沙就很容易攻取。其實啊不然,劉璋雖然沒有大志,但是為人尚且寬容平和,很得地方民心。殺了劉璋就會引起一些地方勢力的拼死敵抗,反而會延緩入川程序。劉備也會因為刺殺劉璋而失信於天下,就有可能遭到很多大大小小軍閥名正言順地討伐。像嚴顏、馬超這樣的大將就不可能順順利利地投降過來。如果誰殺了對方,就可以得到對方的一切和地盤,那是不是也太容易了?這符合邏輯嗎?如果是這樣的邏輯,那曹操殺了漢獻帝就立即可以得到整個東漢的天下,是不是?
要知道,劉備之所以能攻取西川,是很多合力的結果,而不單純是劉璋的闇弱昏聵。如果劉備以幫忙的名義進川,卻剛一入境,就殺了人家老大,這不是背信棄義是什麼?這太不符合劉備的一貫作風了。
酒至半酣,龐統與法正商議曰:“事已至此,由不得主公了。”便教魏延登堂舞劍,乘勢殺劉璋。延遂拔劍進曰:“宴間無以為樂,願舞劍為戲。”龐統便喚眾武士列於堂下,只待魏延下手。劉璋手下諸將,見魏延舞劍宴前,又見階下武士手按刀把,直視堂上,從事張任亦掣劍曰:“舞劍必須有對,某願與魏將軍同舞。”二人對舞於宴前。魏延目視劉封,封亦拔劍助舞。於是劉璝、冷苞、鄧賢各掣劍曰:“我等當群舞,以助一笑。”玄德大驚,急掣左右所佩之劍,立於席上叱曰:“吾兄弟相逢痛飲,並無疑忌。又非‘鴻門宴’上,何用舞劍?不棄劍者立斬!”劉璋亦叱曰:“兄弟相聚,何必帶刀?”命侍衛者盡去佩劍,眾皆紛然下堂。
龐統是上策是三十六計中“擒賊擒王”之計。是好計不假,但是不適用於劉備進川。因為人家劉璋壓根就不是賊,而是東道主。劉備當時跟劉璋是合作關係,而不是敵對關係,因此不適用此計。
龐統的中策:假道伐虢,擒殺涪城守將高懷和楊沛,然後進取西川。
假裝要返回荊州,借道涪城,殺掉守將高懷和楊沛,打通荊州跟益州的通道,然後進取西川。
下策:返回荊州,然後整頓兵馬,步步為營,攻佔西川。
劉備已經進入益州境內,再返回去,似乎有點南轅北轍。
最後劉備覺得上策有點操之過急,又不符合道義;下策則太過緩慢,容易造成曠日持久的戰爭,因此就選擇了中策。
劉備按照龐統的計策擒殺了高懷和楊沛,佔領了涪城。在慶功宴會上,龐統對劉備說:
“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劉備狡辯說:“
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你的話多麼不合道理呀”劉備因酒後失言,跟龐統產生了嫌隙。龐統因此心灰意冷,產生了死志。後來進一步攻取雒城的時候,龐統一馬當先衝鋒陷陣,被張任指揮伏兵亂箭射死。
龐統也是酒後失言,諷刺劉備是假仁假義。這不是沒事找事嗎?自始至終,劉備在攻取西川的問題上都是想要一個圓滿的結局。即:取得益州做根據地,但是要做到師出有名,要做的盡善盡美。諸葛亮也是要採取穩妥的措施,既要得到益州,又要得到益州的民心,安排好劉璋的出路。
就是龐統亟不可待地要攻取益州,出的上策也是不擇手段。如今劉備採取折中方案,好戲剛剛開始,你就出言譏諷。這是什麼意思?這不是你出的主意麼?難道一上來就殺了劉璋就是仁者之兵了?
龐統積極地把劉備推向了攻取他人土地的境地,反過來又諷刺劉備是虛偽的仁者,為什麼就不考慮劉備處境的無奈和內心的痛苦?
劉備大半生處處碰壁的經歷已經充分證明:僅靠仁義道德是不能得天下的。劉備為了自己的“仁義”一次次錯失良機。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人從來沒有一句埋怨和諷刺。他們只是扼腕嘆息,繼而就是對劉備的理解和安慰。這次是劉備有生以來的最後一次機會了,劉備不得不使用了非常手段。而積極推行者龐統卻首先提出了批評和諷刺。這讓劉備情何以堪?下一步有何去何從?
龐統的酒後失言,充分證明自己不是王佐之才。他在仕途上相當的不順,是劉備的知遇之恩,他才擔任了劉備集團的軍師,地位在諸位大將之上,僅次於諸葛亮。但是他卻對劉備以“仁義”為武器,逐鹿中原的戰略構思領會不深。
雖然劉備的仁義道德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也總比一些人做事一貫不擇手段、唯利是圖要好的多。龐統的做法似乎不是為了幫助劉備打天下,而是以證明劉備的仁義道德的虛偽性為目的。龐統的目的暴露無遺,所以他不死誰死?龐統的死告訴我們:
無論如何都要允許別人的思考和存在,不能總是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一切。只有儘量去允許別人的存在,不以公式化、機械化的標準說話做事,人生才能遊刃有餘! -
6 # 夜鶯110091658
看到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猜想你必定是個小年輕。為什麼呢?因為稍有年紀或者熟悉歷史的人絕對不會問出這種問題。而你這個問題是來自於和偉版的《新三國》。
有部分朋友應該沒看過《新三國》,但是前段時間網上火爆的段子:“我打了一輩子仗,就不能好好享受享受嗎?”就是取自《新三國》孫權嫁妹的故事片段,想必朋友們曾有聽聞,或在網上也刷到過。
誠然,我小時候也是特別喜歡看《新三國》,而且不知反反覆覆刷了多少遍,劇中敵我兩方的武將在陣前一來一往地駕馬比鬥衝殺和超燃且龐大的戰爭場面無一不深深吸引著我,在這人喊馬嘶,劍光火石的背後是各方軍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使得從小素有將軍夢的我熱血沸騰,痴迷《新三國》而欲罷不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再觀《新三國》,我越發感覺其膚淺幼稚無以復加,實在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它既不是正劇,又不符合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不倫不類,倒是有點近似小鬼子那種漫改作品。劇中演員們的演技我姑且不置可否,反倒是劇中的臺詞、人物造型、故事梗概以及人物關係的表現上有所欠缺,漏洞層出。
既然題主提出這個問題,以及朋友們願意進來瀏覽,想必都對三國有所瞭解和感有興致,於此我就不再妄自對涉及的人物詳細介紹和加以贅述。
眾所周知,無論是正史還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鳳雛龐士元的死都是持以相同的解釋:貪功冒進,在劉備入川攻打雒縣時於落鳳坡因輕敵和任性遭到張任的埋伏而死。
既然題主提出的問題來自《新三國》,那我們就以《新三國》為依據來分析這個問題。在攻打雒縣的前夕,腹黑的劉備向龐士元訴苦,聲淚俱下地言說自己欲伸大義於天下,以仁義號召群傑,最後卻被仁義所累,致使自己年過半百卻無尺寸之地,欲圖西川立足,再匡扶漢室卻又進退維谷,師出無名。龐士元聽至此,不禁感動莫名,並上表衷懷,稱自己願意為主公奪川大業以身獻祭。劉備聽完龐士元這般表態後,必定心中暗爽:用一個軍師換一塊地盤,今晚是睡不著了,因為肯定會被笑醒。下次用孔明去換取中原。
《新三國》之“新”在何處,我不得而知,大概是編劇根據個人想法,拼湊出了一個別樣的三國曆史吧,或另名黑暗三國之曹操傳或較為貼切。劇中對於劉備這一角色的詮釋,完全是正邪顛倒,妥妥一個腹黑又虛偽的形象,其黑暗心理無需旁人去費心揣度,單是其舉手投足間已是昭然若揭。
正史中的劉備一生戎馬,轉戰大半個中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至老不休,並且是一個真性情的英雄,其鞭打督郵,憤然棄官而去和諡號昭烈即可見一斑,而且不負仁義之名,在建立季漢政權後文武百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和蜀漢南方集團均對其死心塌地就可看出其仁義屬實非假,前是西川劉彰屬下,後成蜀漢大臣的黃權因為劉備的夷陵慘敗後北逃到曹魏,劉備卻也沒加追究,一往如前善待其妻兒老小,曹魏想離間劉備黃權君臣二人,讓黃權死心塌地為己所用,便有意無意地向黃權透露道:“你在漢的妻兒老小滿門已被劉備盡皆處死,”黃權聽後不屑一顧,嚴辭回懟道:“劉備不是那樣的人,你不要如此下作地來挑撥。”但是劉備作為一方勢力的主公,頗具絲毫城府和腹黑無可厚非,只是不知後世為何越來越將劉備定義作一個假仁假義的偽君子。
因此對於正史中的劉備,龐士元若為了使劉備進取西川師出有名而死是值得的,但是若是為了《新三國》中的劉備,龐士元之死那就是白瞎了一條好漢,枉費了一番忠義。
-
7 # 不如長夢
龐士元是為了劉備師出有名而死這個說法就離譜。龐士元不會這麼看低自己,劉備更不會。得臥龍鳳雛者得天下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但足以為這倆人正名了。劉備有了諸葛亮之後明顯知道有個腦袋好使的人有多順手。絕對捨不得幹這種明擺著是虧本的買賣。
鳳雛為啥會死,我絕得多少都是想跟諸葛亮爭一下誰才是最牛逼的。要不是諸葛亮多的那一句話,他自己思量到了也不會把自己置於死地。你要說他是士為知己者死就更不靠譜了。好不容易等到明主,一身所學尚未施展,就這麼死了。誰能樂意。這個問題就是個偽命題。
-
8 # 愚民視角
臥龍鳳雛,得一者得天下,而劉備二者皆得,卻未能得天下,非是臥龍鳳雛徒有虛名,而是劉備徒有仁義之名,實則欺世盜名之徒。諸葛亮謹言慎行,鞠躬盡瘁。龐統鬱郁不得志,自尋死路。劉備的戲演給外人看精彩,演給臥龍鳳雛看,就是蹩腳。
-
9 # 鴻哥iouyh福小鋪
影視劇《新三國》的龐統確實是為了讓劉備有理由,出師有名,刻意求死,甚至還故意向益州洩露了張松的身份,反正就是讓劉備怒而興兵,討伐劉璋而不惜性命為代價。
本來二劉就已經為了糧餉產生了不和,單單這樣的不和就足夠讓劉備興兵討伐劉璋,畢竟劉璋把劉備召來打工,卻剋扣工錢,這個矛盾足夠讓雙方掀桌子翻臉了,畢竟劉備手底下還有一大堆人要養活,劉備再如何保持仁義之君的人設,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璋不按約供應糧餉,便是將劉備逼上絕路,用不著龐統再搞什麼多餘的犧牲。
所以啊,該影視劇的這番設計龐統之死是另有死因,極力維持劉備的人設,無非就是想讓龐統的死更有價值,至少可以繼續保持劉備的名氣做一些貢獻。
總而言之,這麼個修改法,無非就是解讀了,作為一代謀士的巔峰,和臥龍並肩的鳳雛,為何犯了這麼低端的錯誤,中了埋伏,其實他的死是故意的,為的是讓劉備能夠師出有名。
回覆列表
龐統出山的地方應該是襄陽,後來輾轉於江東與荊州,最後歸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