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7223356
-
2 # 燦爛雪碧5Q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於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是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眾所周知,中秋節有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等習俗,但您是否知道,中秋節與香文化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祭拜香
古代典籍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早至周代,周天子即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之禮。東晉時,隨著皇室及文人士大夫階級的南遷,至唐代,玩月之風已在江南落地生根,發展出了以文人審美價值取向的中秋拜月禮儀。宋已降,高度發達物質文化催生出等一系列關於中秋賞月的清娛活動,上至達官貴胃,下至販夫庶民,講究或許不同,規矩卻是不能亂了的。
中秋之日,民間最普及的用香其實還是“祭拜香”。祭月、拜月少不了祈福類吉瑞香,中秋夜暮色漸緊,家家置供桌於月下,案上有香爐、爐瓶、香盒各一,富庶人家用玉製,尋常人家則用銅。擺放月餅鮮果,燃燭焚香對月祈福。
文人雅士的“斗香”
唐宋時期由上流社會文人雅士之間開始流傳“斗香”,北宋陶谷所著《清異錄·燻燎·斗香》及明代周嘉冑《香乘》的記載裡可窺其一斑,不過更具體關於古人如何斗香的記錄並不詳盡,與鬥茶一樣,大抵是古人的一種競賽,而這種競賽由初始的香料品質優劣的比拼發展為和香技藝競賽,最終融合成了雅會香席的精神交流。
中秋之夜,文人們酌酒、賞月、拜月,對月焚香,月光應著香光,思緒無垠,香氣也無限,三巡香品過之後為香賦文吟詩。月下斗香,以月為和香主題,或借香氣詠月贊月,或抒發香者節日心情,因景、因情而和香,應景應心者得勝,雖有勝負卻不為爭,雖說為“鬥”實則是“展”,借一束月光,各展才情,斗香者,斗香藝高下,鬥文思才情,鬥琴香韻合,鬥墨書連香,鬥畫意融香……
流傳至今的“斗香”
“賈母扶著寶玉的肩,帶領眾人齊往園中來。園之正門俱已大開,吊著羊角大燈。嘉蔭堂前月臺上,焚著斗香,秉著風燭,陳獻著瓜、餅、各色果品。”
——《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寫中秋之夕
而《紅樓夢》裡寫的另一種中秋祭拜香“斗香”則與上文寫到的文人雅士的“斗香”截然不同,《紅樓夢》裡寫的斗香是一種由許多線香捆綁成的寶塔狀大型組合香品,放置於地上燃燒,現在的蘇北等地中秋祭拜依舊保留這種香品,斗香上裝飾有彩色刻紙,內容豐富,有戲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花卉、吉祥圖案,鬥內實以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或插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有些地方的鬥還會在其四周糊紗絹,寫有“月圓人壽”之類的剪紙金字。中秋之夜,將斗香放在庭院的供桌上,可連續燒幾個時辰。這一古老美好的習俗,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美滿、安寧順利的心願。
據說唐宋時期已有這種斗香並使用於寺廟,中秋節的用香規模之隆重幾乎與春節一樣,可見中秋之香,在民間祈福風俗裡佔據了重要角色。
今天,除去堆積如山的月餅,華人對這個節日的傳統樂趣似有漸遠,那些古意不復的香案、那些月下祈禱的瑞香、那些賞月助興的雅香,除了隻字殘文的幾首古詩,中秋之香離我們已是月亮的距離,想到這兒不經意有些遺憾。穿越香氣的時空,遙想舊時中秋,月光依舊,只是香已燼。
今年中秋
不妨追隨波頓集團的腳步
傳承中華千年香文化
在嫋嫋馨香中望皓月當空
與家人共賞花好月圓
回覆列表
中秋的形成是古代人民的偉大創造,是僅次於春節笫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是中華民族渴望統一、團結心理路程的見證。中秋節是人們的感情和自然現象結合得最緊密的節日,也是民族文化展現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之一,經過幾千年的文化沉澱,在華人民的生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