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喜寺原位於通元集鎮市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據唐《吳地記》、宋《吳郡圖經續記》、明《海鹽縣誌》等志書記載:三國孫權夫人舍宅在長洲(今蘇州西南)建造通玄寺,武則天曾派使者送給該寺珊瑚鏡一面、缽一副,並將寺名改為重雲寺,舊通玄寺遷移至鮑郎市(今通元集鎮)。宋大中祥元年(1008年)又將其改名為法喜寺,通玄遂成地名(清初因避康熙玄燁名諱,將通玄改為通元)。 法喜寺歷經千年,時興時衰,裾清光緒《海鹽縣誌》記載,法喜寺全盛時有寺田3000多畝,有山門、經綸堂、法堂、觀音堂、藏經閣、方丈寺、達摩院、宣明院、留雲館、大殿等屋宇150餘間。 法喜寺因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千百年來享有盛名,引來司空曙、彭孫貽、張廷濟、徐豫貞等文人雅士遊賞題詠。為更好的保護這一歷史遺產,通元鎮政府於2002年4月決定易址重建法喜寺,目前已建成竣工。千年古剎重現在千年古鎮,同時彰顯古剎、古鎮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綻放出燦爛的光彩。
法喜寺原位於通元集鎮市中心,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剎。據唐《吳地記》、宋《吳郡圖經續記》、明《海鹽縣誌》等志書記載:三國孫權夫人舍宅在長洲(今蘇州西南)建造通玄寺,武則天曾派使者送給該寺珊瑚鏡一面、缽一副,並將寺名改為重雲寺,舊通玄寺遷移至鮑郎市(今通元集鎮)。宋大中祥元年(1008年)又將其改名為法喜寺,通玄遂成地名(清初因避康熙玄燁名諱,將通玄改為通元)。 法喜寺歷經千年,時興時衰,裾清光緒《海鹽縣誌》記載,法喜寺全盛時有寺田3000多畝,有山門、經綸堂、法堂、觀音堂、藏經閣、方丈寺、達摩院、宣明院、留雲館、大殿等屋宇150餘間。 法喜寺因其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積澱,千百年來享有盛名,引來司空曙、彭孫貽、張廷濟、徐豫貞等文人雅士遊賞題詠。為更好的保護這一歷史遺產,通元鎮政府於2002年4月決定易址重建法喜寺,目前已建成竣工。千年古剎重現在千年古鎮,同時彰顯古剎、古鎮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綻放出燦爛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