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jikery2021

    1/3

    將牛骨、牛雜洗淨。牛骨打碎與牛雜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清水(以淹過牛肉為宜),用旺火燒沸,並不斷撇去浮沫,見牛雜呈白紅色,潷去湯水,牛骨、牛雜仍放鍋內,倒人老滷水,放人香料包(將花椒、肉桂、八角用布包紮好)、白酒和精鹽,再加清水400克左右,旺火燒沸約30分鐘後,改用小火繼續燒1.5小時,煮至牛雜酥而不爛,撈出晾涼。

    2/3

    加入味精、辣椒油、醬油、花椒麵調成味汁。

    最後一步

    將晾涼的牛雜分別切成4釐米長、2釐米寬、0.2釐米厚的片,混合在一起,淋入湯汁即成。

  • 2 # 華4402

    成都提督街口子賣的~生煎包子、三合泥。80年代中甸至90年代末,只要到市中區去就會去光顧。生煎包子底部金黃香脆可口,上部軟儒Q彈,肉餡香噴噴十分好吃。有牛肉、豬肉兩種餡。而三合泥則吃一碗,管半天不餓,真材實料。

  • 3 # 一林媽媽

    人在天南地北走,嘴在故鄉碗裡留,要說什麼最難忘,還是一口“過事面”。

    聽過陝西“一口香”的人都知道,精髓就在一碗湯裡,而這口湯大多數是不喝的。而在平涼當地農村,尤其是花所鄉信河村一社紅白喜事的一碗“過事面”卻讓人久久難忘,想起來也是口水直流。

    過事面在每個村都有,因每個村婦女調湯手法不一樣,信河村一社的吃起來格外香。

    記憶都得回到十多二十年前,但凡村子裡誰家有點事,全村老少出動,抬缸拿盆,捐碗送筷子,幫助主家撐攤子。

    “過事面”就是從頭吃到結束的開場面。

    麵湯必須用豬大骨熬製,骨頭湯裡的料包從頭熬到一天結束,至到夜深人靜。

    鍋邊總有一群說笑的婦女跟前來吃飯的全村人一一開玩笑,鍋是兩口大鍋,一頭下面,一頭舀湯,到了十一二點,開席前,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主家小院子裡總是熱熱鬧鬧。

    如果湯裡只有大骨和料包,那就跟其他地區的湯無二樣。

    臊子必須是用農家養了一年以上的土豬肉做,煉臊子搭配的是土豬身上的板油,把板油煉化後,倒入切好的肉丁,在鍋裡來回翻炒,加薑末,醬油,五香大料,出鍋前搭配老農人的辣椒麵拌均勻,一鍋肉臊子隔著幾堵牆都能飄出香味。

    除了骨頭湯,肉臊子,我們農家糧食醋的精華,湯裡配備的菜末才是湯氣增香的精華。

    那時候家家戶戶種胡蘿蔔,大白菜,如果大蔥種的不夠,再買來些韭菜,把他們一切切成小菜沫,出鍋前輕輕的撒在鍋中,在麵碗裡飄上些,面跟湯汁一碰撞,吃的人就是四碗五碗以上。

    農村人日子清淡,家家戶戶醃鹹菜,春夏秋冬都能端出些放在面桌上。

    吃麵時,搭配一小口,那真是絕絕子。

    蘿蔔乾,鹹韭菜,蓮花白,小茄子,這些鹹菜,最經典還屬蘿蔔乾和小韭菜,在香辣酸湯和豬肉辣椒臊子的純樸口感之間,撕開一道味覺的口子,本來面已經香到撐破肚子了,但為了一口嘎吱脆的鹹菜,又不知不覺紅著臉多吃了一碗。

    小時候機會多,每次我都是吃不夠的,不過因為害羞,還是放下了筷子。

    我們的碗是敞口的小粗碗,不大也不算小,吃第一碗麵不喝湯,因為喝湯容易飽,吃到最後一碗,有的人才把湯喝完。

    湯在鍋裡咕咚,面挑出來後湯直接回鍋再煮,喝過的便倒掉,端盤子的是村裡幫忙的,一邊招呼其他坐下的人吃,一邊開玩笑,真是其樂融融的畫面。

    時隔多年,村裡的人都跑去了城市裡,我也多年未見識過90年代的農村繁華,感受過樸實的快樂,就連麵條,再怎麼做,也吃不出曾經的味道。

    “過事面”的麵條是我們自己種的麥子磨的面,黑青勁道,吃起來有回彈。因為麵湯是關鍵,所以面就是稀稀的來一口,如今過年回家,每家每戶都壓這種細麵條,雖然吃起來好吃,但還是少了大鍋飯的濃香。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陝西人把“一口香”做出名了,平涼當地也開了“過事面”館,我總想去過把癮,但是肯定沒有原汁原味的熱情了。

    時代發展,帶走了兒時的美好,美味,但不變的是這些美感被當成一種文化,經我們口口長傳,保留了現在再也複製不出的精華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認識成為真理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