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狂人狂語

    公元1274年,南宋著名早產兒、智力缺陷患者宋度宗因每日召幸嬪御三十餘人,十餘年不敢歇息,最終酒色過度,活活累死在了臨安宮中的福寧殿中。年僅4歲的趙顯接手了宋度宗留下的爛攤子。

    趙顯雖然貴為帝王,打記事以來卻從沒度過一天安穩日子,登基不過一年,南宋都城即被蒙古丞相伯顏率大軍團團包圍。在性命攸關之際,走投無路的孤兒寡母只能派宗室大臣趙尹甫、趙吉甫攜傳國玉璽、降表赴元軍大營乞和,跪求蒙古大人們“削帝號”,宋恭宗在投降詔書中寫道:“臣眇然幼衝,遭家多難……”眼見南宋幼主如此可憐,又識得情趣,伯顏大人也難得的大發慈悲,沒有下令屠城。

    三月十三,依忽必烈旨意,伯顏將宋度宗一家老小上千人全部遷往大都朝覲,路過瓜州之時,雖有宋將李庭芝、姜才率軍企圖搶回兩宮,但究竟實力懸殊,還是未能得手,眼睜睜的看著宋恭帝從南方人變成了蒙古戶口。到了五月,趙顯母子終於來到元大都開平,並膽戰心驚的覲見了蒙古大王。

    也算得上是趙顯母子的造化,如果他遇到的是蒙古國以前的四位可汗,那肯定必死無疑可偏偏此時統治蒙古的大汗忽必烈是蒙古統治者的另類,他以文治著稱於天下。這位蒙古王子還在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接觸中原文士,熟讀漢人經典。在這位另類蒙古王子的府邸,經常是聚集了一大堆漢族士人,充當其幕僚,所以忽必烈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並不喜好毫無意義的殺戮。

    熟讀漢人史書的忽必烈認為,不殺宋帝,能夠更好的安撫漢地仕紳階層,有利於蒙古帝國的統治。鑑於此,忽必烈不僅沒有殺死宋恭帝母子,而且還封趙顯為“瀛國公”。不過忽必烈表面上對宋恭帝母子禮遇有加,但實際卻對這對俘虜,猜疑、監視和羞辱不斷。資料記載:“當時有跟隨宋恭帝母子北上宮人,為保全貞潔,不得已自縊而亡。”忽必烈得知訊息後,下令將自縊宮人首級懸掛於全太后寓所,用來恐嚇羞辱太后。

    俘虜生涯中,宋恭帝做過最為露臉之事,就是以大宋皇帝的身份勸降民族英雄文天祥。結果文天祥看到八歲的先皇唯唯諾諾,並無半點天子之相,且和自己同為階下之囚,不由悲從心來,北跪於地,淚流滿面,仰臉朝天曰:“聖駕請回”,趙顯見此情形,“噤不得語”,只能廢然而返。

    投降三年之後,陸秀夫擁立的南宋小朝廷也被張弘範滅於海上,面對成為了光桿司令的趙顯,依舊被蒙古君臣視為不穩定因素。在大臣的建議之下,忽必烈將趙顯母子押送到元大都開平監視居住,並將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他。

    隨著年齡的增長,趙顯早已明白了自身身份和屈辱處境。等到趙顯18歲之時,元世祖忽必烈覺得趙顯的身份終究太過敏感,準備悄悄殺掉已絕後患,為了打消元世祖的疑慮,趙顯向忽必烈提出“脫離塵世,永生為僧”。忽必烈大悅,命削髮為僧寶焉。同年十二月將他送入漢人極少的吐蕃學習佛法,其母全皇后亦被勒令出家為尼。

    趙顯先是被安置在了薩迦寺,取法名為合尊法師。元朝貴族皆信仰藏傳佛教,尤其是薩迦派更是在蒙古高層中信仰者眾,薩迦寺是薩迦派的主寺,歷代元朝皇帝都尊薩僧人為帝師,代表元朝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務。忽必烈之所以把趙顯安排於此,顯然也是為了監視、控制更為方便而已。

    趙家後人,除了做皇帝,貌似做什麼都是天才,宋恭帝-+講經,是當時藏地最為出名的佛學大師,追隨者甚眾,被當地人尊稱為“合尊”(意為天神家族的出家人),並擔任了薩迦大寺的總持。

    關於趙顯的結局,漢文《佛祖歷代通載》有這一句:“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對於這句話的解讀有兩種意思,第一種認為:“瀛國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賜死於河西的。”但有人認為既然是“賜死”,那麼就不會有“詔僧儒金書藏經”的朝廷禮遇,所以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不管怎樣,反正這一年,宋恭帝終於結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涯,終年五十四歲。

    不過即使身死,趙顯依舊被捲入政治漩渦中的爭鬥。元文宗在世之時,為了立自己的兒子為繼承人,經常口出惡言,汙衊元順帝是其生母邁來迪,在西藏禮佛期間,被宋恭帝開光,懷上了合尊法師的“佛胎”後才入宮的。還曾命令翰林學士將此事記載於史書之上,並昭告天下,用以證明元順帝並無繼承皇位的資格。

    1333年,29歲的元文宗身死,死前懺悔謀害兄長之事,決意傳位給明宗長子妥歡帖睦爾(元順帝)。上位後的元順帝為了擺脫私生子的謠言,元順帝於1340年,釋出了一道令人匪夷所思的詔書,先是痛斥先帝文宗“稔惡不悛”,私圖傳子,乃構邪言,嫁禍於八布沙皇后,謂朕非明宗之子。”此詔一出,朝廷震動,世人皆一片譁然。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解航模的電調如何除錯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