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魚20830401
-
2 # 貓咪知魚
在蘇東坡那裡,儒、釋、道三家是圓融的,儒家給人的生活提供一個框架和秩序,而道家和佛家則對個體的精神追求做了引導。
在蘇東坡的世界,出世和入世是如此的和諧,幾乎沒有衝突。
儒家入世之心:仁者愛人,濟世安民
蘇東坡對人赤誠熱心,心無芥蒂,從不防人,曾經對他弟弟說,“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又說自己“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他厚道善良溫和,飽經憂患也沒有變成尖酸刻薄。
他原諒曾經的敵人,反對殺嬰惡習,給太后上書要求寬免貧民欠債。
他一生為官清正,造福人民,深受百姓愛戴。
他為老百姓祈雨,捕蝗,興修水利,對朝廷黨爭不願“站隊”,敢於直言。
他提出了讓決堤的黃河水,北流入海,來治理黃河的主張,後來被採用。
在他被貶到儋州之前,那裡的文化是非常落後的。宋朝建國以來的百多年裡,還沒有人考中進士。
蘇東坡到了以後,開始講學,培養了大量人才,他在學生薑唐佐的扇子上題寫了兩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並鼓勵他說,將來你考中了,我再把這首詩給你寫完。
遺憾的是,姜唐佐考中後,蘇東坡已經去世,弟弟蘇轍為他續完了這首詩。
可以說,是蘇東坡開啟了海南的人文教化,並給後世留下了一個“破天荒”的典故。
道家超世之心:超然物外,順其自然
道家超越物質功利的思想,深深影響了蘇東坡。
老子說:“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莊子也一再強調,“不以物累形”“物物而不物於物”。
人要超越物質,不為物質所奴役,用物而不是為物所用,才不會本末倒置、捨本逐末。明白這一點,超然物外,就不會困在物慾裡面出不來。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在蘇東坡身上的另一個體現則是老莊的順其自然,輕視超越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不懼世事的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衣在身上,任它風雨沾不了身;“也無風雨也無晴”,順其自然而已。
順應自然,也道家養生的最高智慧所在。首要的便是要養神,神清則氣和,氣和則身安,辦法就是老子說的“致虛極,守靜篤”,返璞歸真,清靜淡泊。
蘇東坡有養生四句秘訣:“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這正是順其自然的體現。
同時,蘇東坡與道教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少年時與弟弟蘇轍在家鄉的天慶觀(在今四川省眉縣)讀書。
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
蘇東坡成人後,也經常與道士交往,他除了自號“東坡居士”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熟知的號——“鐵AVANCIER人”。
佛家出世之心:身心皆空,達觀圓融
當代人林夕說:“雖然蘇東坡沒有皈依佛教,但他和很多禪師和尚的交往所形成和透露出來的心境,淡淡寫上幾筆就能成為很多人的人生座右銘。比如佛理對一般人來講太深奧太難懂,但蘇東坡的詞就可以做普及化的佛經。”
蘇東坡的學佛,不執著於齋戒、持律、誦經,也不喜歡虛玄之談,而是希望佛教能真正有益現實人生。
在佛寺的清幽環境中,焚香靜坐,悟得物我兩忘、身心皆空的道理是他最大的收穫。
蘇東坡的大量詩文作品含藏了非常深刻的佛禪意味。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已經有《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意味了。
蘇東坡最終有了一顆平常心,這種心態,就是平和淡然。這種平和,是一種歷經風吹雨打後的堅韌;這種淡然,是一種看破看透後的達觀。
可以說,在順境與逆境的變更中,在入世與出世的交疊中,在激情與虛幻的轉化中,在儒、佛、道的碰撞激盪中,蘇東坡得到了融匯、整合與統一,從而達到天趣洋溢、生機浩蕩、超然無累、自足圓滿的人生境界。
-
3 # 張彩13
因為他有一位傳說中前世是他師兄的佛印和尚轉世追到他身邊,成為摯友,叫他不迷本性,用佛化思想來薰陶他。而為蘇東坡大居士。
所以說蘇軾那麼高的才華,和佛教不無關係。
我個人認為佛經之所以用梵文直接音譯,自然有它的道理,後來的漢語譯文只是皮毛,真正的佛學是用原音引發人的空冥狀態,從而達到佛的境界。
-
4 # 三清門下劉靜鴻
佛道哲學對蘇軾的人生影響很大,主要是提現在晚年,早期做官雖然受排擠確是很努力的為官一方造福百姓。
到了後期被貶到黃州後開始和佛印大師有了些交集 ,這時候的作品更加成熟和消極,有些看破紅塵的味道了,比如定風波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回覆列表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反覆面臨著人生的抉擇,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貶謫之時。
然自幼飽讀詩書經文的蘇軾,汲取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積極因素,因而往往能做到處變不驚,在順境中積極進取,在逆境中自得其樂:儒家的入世和有為,引導他熱愛生活和人生;道家的無為特別是莊子的齊物論,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顯得從容自如;佛家的靜達圓通,則啟迪他走向圓融和通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