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昕晴7687

    兩歲的寶寶應該先教他學詩認字的時候應該慢慢的教他認,等他上學之後再認字,或者是讓他邊讀書邊認字,不要單純的去認字,因為認字的方式不對的話,可能會有反作用,可以先教他讀詩,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讀詩,多讀幾遍孩子就能背誦了,小孩子的記憶力是很好的。

  • 2 # 芯向Sunny便是晴天

    兩歲的寶寶先可以先認字,在學詩。寶媽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識字卡片,還有帶聲音的識字貼,最好是準備那種有圖有字的卡片,可以讓孩子更好的學習,在學習認字的時候多和孩子互動,加深印象。慢慢的在給孩子讀一些詩。就可以了。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 3 # 抵足可慰

    請參閱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該文描述了作者小時候的有趣生活,其中他的私塾老師教他們讀文章對對子,對,學習詩詞就是從學對對子開始,清朝是古代史的終點,從清末的兒童教學中,可以窺見古人讀書識字長知識全豹中的一斑。對對子,不像現在我們通行的只要湊湊字數敷衍意思,而是古詩中的對仗,有很多的講究,開始時一字對一字,如天對地,山對水,以後二對二,三對三……。意義相對或相似,字性(動、名、形、副、介、虛、實)一致,平仄互換,久而久之,爛熟於胸,魯迅有此幼功,加上他的天賦和努力,後來他駕馭古詩詞當能得心應手。撇開他的認識論,就詩詞的格律技巧,仍屬於古人秀才一般的水平。筆者雖然在學校裡沒接受過古詩寫作技巧的教育,但自學經歷的過程也是遁此軌跡,當然有些人從小學讀到中文系,進而留校任教,對古詩詞背得滾瓜爛熟,講解其義也滔滔不絕博引旁證,但由於缺少學習古詩格律和寫作實踐 ,至今雖然享受崇高的頭銜,但仍舊不能創作古詩詞。

  • 4 # 文君文化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要能寫好詩詞,必須先多讀別人的好作品。練就絕世武功,需要名師指點,名師出高徒。但文學創作就不一樣,你們知道李白的寫作指導老師是誰麼?沒有!李白是靠鐵棒磨成針的毅力讀書成才的!你們知道魯迅的寫作指導老師是誰麼?沒有!魯迅是學醫的,他最喜歡的老師藤野先生只教給他醫學知識。其實,你這個問題,詩聖杜甫已經給出答案,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下面是我寫的兩首詩,供大家讀一讀!

    新版小龍女開拍在即,陳導叫我為開場說幾句,我說江湖已死,只剩殘夢。然後贈詩兩首,一首《殘夢江湖》,一首《小龍女》。

    《殘夢江湖》

    倚劍攜酒喜相逢,多少殘夢煙雨中。

    醉臥笑談江湖事,自古英雄一場空!

    《小龍女》

    人若風景人若畫,冷豔寒梅半桃花。

    若非群仙下雲端,敢問此女出誰家?

  • 5 # 泰山長安人文紀念園V

    前面提到的私塾學堂可見一斑,並不是一開始就學作詩,肯定要有一定量語言文字積累。

    從讀背“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等等。然後再讀背前人對聯、詩賦,開始研究韻律平仄。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今天的小學教育也學一點對韻。

    我小時候還讀過我爺爺買給我的《三字經》《千字文》《山西雜字》,我覺得同齡人應該沒讀過,至今還記得《山西雜字》開頭幾句,“人生世間,耕讀當先,生意買賣,圖賺利錢,學會寫賬,再打算盤……”我還儲存著這本,感興趣的我下次拍照分享給大家。

    我上學時學的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4冊)和《古代文學》, 現在應該也是吧,可能版本不一,首先肯定學斷句、識句讀,瞭解語法、音韻學、訓詁學和古代文化常識,傳承下來的古文太多了,讀不過來,也是從“四書五經”開始,學經典篇目章節。

    然後學詩詞韻律,平仄。網上有整理出來了律詩、詞牌、曲牌,也學著填詞。

  • 6 # 衛生健康長治

    我個人以為這個問題是問的不是現在有多少人知道,而主要是古人是怎樣教小白學會寫詩詞的?

    或者說,古人是怎樣教學的?

    先說答案——吟誦!

    華人歷來最注重的都是教育,所謂“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任務。中國古代的教師教學主要是私塾、官學和書院,而教師們在長期的教學之下都會有一些屬於自己的教學“絕活”,譬如語言技能、教學技能、書寫技能、讀書指導技能、珠算技能等等等等,不過到現在肯定是大多失傳了,這些都是長期積累的過程。

    我們可以來一起看一下號稱中國教育史上第一部關於教學方法的理論著作——《家塾教學法》。這本書中就首先介紹了學習的重點——即家教要放在第一位,家長要順應兒童的天性為兒童選擇老師,因材施教。在教學上要根據兒童的年齡循序漸進,蒙學時主要注重培養兒童的誦讀、習字等。

    而教師們怎麼教小白學詩詞呢?——吟誦教學。正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自古以來,讀書皆靠吟誦。中國古人學習漢語文化高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透過口傳心授來得以傳承,在漢語的詩詞文賦中,大部分都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透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因而,吟誦是漢語詩文的活態,吟誦也是誦讀漢語詩文的一種方式。 塾師把對詩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誦之中,傳給學生,在教學中把每個字的聲母、韻母、聲調都發的很準確,而且拖長,讓孩子們聽得很清楚,並且互相結合,編成了一首歌,往往還會伴著搖頭晃腦的動作,甚至手舞足蹈。透過吟誦,塾師的識字學詩的教學就變得很容易了。吟誦任何詩詞都是講究平仄的,平生就是陰平和陽平,聲音要拉長,仄聲就是上聲和去聲,聲音要短促。塾師引讀,並配有動作學生跟讀,師生齊讀。

    古時的塾師就是在這樣不斷地誦讀中讓學童們不知不覺“品味”出詩文的意境,也就是讓學童們儘快的融入情景,更好的體悟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文管理辦法總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