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片好笑
-
2 # 詩意高山8D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
“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有利於提升這些節氣的知名度、保護其文化內蘊。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傳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氣”,讓習俗也能與時俱進,“只有將之與老百姓的生活銜接,才能讓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習俗和文化內涵更好的傳承下去”。
對二十四節氣及其蘊含的優秀文化,如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及華人對宇宙、自然的獨特認識,要進行認真研究、探討,以期有助於當今社會。
對延續、傳承幾百乃至上千年的一些民俗文化事項,如九華立春祭、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節,積極挖掘符合時代的內容,使其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引導、激發廣大民眾感恩生活、凝聚族群,為我們的時代奏出更加華美的精彩樂章。
2016年,拱墅區“半山立夏習俗”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參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申遺成功,意味著拱墅區成為人類非遺專案的代表性傳承社群,也標誌著“半山立夏習俗”保護提升到更高層面,進入更高標準、規範化管理的新階段。
2017年5月5日,在文化部非遺司、中國農業博物館、省文化廳的指導下,拱墅區非遺保護中心作為發起單位,聯合浙江衢州、遂昌、三門,河南登封市、內鄉縣等10個代表性傳承社群以及恭王府24節氣研究保護中心、安徽省淮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人類非遺“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釋出保護公約,提出保護倡議。
會上,各聯盟單位圍繞“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以“社群保護”為主要原則,就保護、傳承和弘揚的具體措施等開展深入研討,推動“二十四節氣”文化整體保護,最終在全國逐漸建立系統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發展體系。2017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成立。
二十四節氣的社會功能:
21世紀,隨著農業科技的普及和發展,節氣對我們的制約已經沒有那麼嚴格,但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仍然發揮著基礎指導作用,依然是我們衣食住行的重要參考。
二十四節氣在全國的不少地方還有留存,不少農諺和俗語,如“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白露天,帶魚滿船尖”“過了白露節,夜寒白晝熱”“小雪醃菜,大雪醃肉”,還廣泛地指導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就是生動的例證。
“二十四節氣”的申遺成功證明了中華文化再一次被國際社會認可。自古迄今,它不僅是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守護者,更是影響了諸多國家文明發展的指路明燈。
從歷史上看,二十四節氣早就跨出國門,走向了世界,影響到北韓半島、日本、東南亞。有的地方雖然季節變換不明顯,但那裡的人民依然在傳承、弘揚著二十四節氣及其附著的文化,充分表明了它的文化價值。早在古代二十四節氣就已經被北韓、日本等其他國家接受,結合其國家實際情況與民族文化後沿用到現代。
二十四節氣傳入日本已有1000多年,有的節氣被列入日本的法定祝日(節日)。 [10] 古代日本一直使用中國農曆,遵循“二十四節氣”作息,並隨著中國中原朝廷改換曆書,曾經先後使用《元嘉歷》、《麟德歷》、《大衍曆》、《五紀曆》和《宣明歷》。
之後,日本開始使用更適用於本土、並且由日本人編寫的《貞享歷》、《天保歷》等。按照“二十四節氣”所定的日本本土節日叫做“雜節”,由於“二十四節氣”本就是按照地球公轉所定的,因此仍舊按照傳統演算法依照節氣定日期。例如:日本雜節中的“節分”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立春”的前一日;“彼岸”是包括春分、秋分的一個星期等等。
在當代日本,春分日還被定為公共假日。
在越南傳統曆法中,保留了大部分“二十四節氣”,同時變更了某些節氣的時間,更加適用於越南的實際情況。目前,越南雖然官方使用陽曆,但是在民間還是有部分人使用傳統陰陽曆,特別是農民,仍然遵循著節氣來安排勞動作息。
-
3 # 使用者8032620486986
二十四節氣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意義:
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反作用於經濟、社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其融入當代社會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
2、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研究中華文明的演進,展現文化的多樣性。
3、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中華民族文化對外交流與傳播,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4、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根基,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紐帶。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我們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5、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有利於增強華人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4 # 太行山八道水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佈的時間準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它較準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專家認為,儘管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加快和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當代華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華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
5 # 冬日暖陽下小憩
24節氣 蘊含著豐富的文化 ,它效法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智慧,對宇宙對自然獨特的認識,傳承了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民俗 ,積極挖掘符合時代的內容,引導激發廣大民眾感恩生活,為新時代建設助力。二十四節氣早就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再一次證明中華文化被國際認可。
-
6 # 417四月天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24節氣都是農民農業生產勞動的基本時間指南。這也是24節氣在歷代最基本的功能與價值所在。比如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這說明萬物復甦春天到來了,再比如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提示農民該幹活了,該下地播種了。小雪地封嚴,大雪河碴上,冬至不行船。這就告訴我們該冬藏了。把秋天收穫的糧食儲存好。我們的古人是最智慧的,24節氣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永遠繼承下去。
-
7 # 爬山虎運輸
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社會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但在當代華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華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彰顯出華人對宇宙和自然界認知的獨特性及其實踐活動的豐富性,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和創造力,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二十四節氣”是華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中國古人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06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2011年,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被列入該遺產專案的擴充套件名錄;
2014年,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被列入該遺產專案的擴充套件名錄。
-
8 # 使用者2774802563085107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標識的外部圖形為圓形,象徵著迴圈,永不消失;內部圖形為方形,與外圓對應,天圓地方,表達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空間有極大的廣闊性;圖形中心造型為古陶最早出現的紋樣之一魚紋,魚紋隱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魚生於水,寓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圖形中心,抽象的雙手上下共護“文”字,意取團結、和諧、細心呵護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
回覆列表
一,有利於強化文化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有利於促進世界的合作與交流、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有利於推動構建和諧世界。
三,有利於人類社會應對各種現代性危機以及嚴重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