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語世界上的一切不公
-
2 # 浩漢防務論壇
沙皇俄國在1877年至1878年的俄羅斯奧斯曼戰爭中,俄羅斯軍隊主要攜帶貝爾丹單發步槍,對戰配備溫徹斯特步槍的土耳其軍隊被造成重大傷亡,特別是在血腥的普列文圍城。這表明俄國立即需要使陸軍的步兵的武器現代化。沙皇俄國國防部的GAU獲得並測試了各種步槍方案,並於1889年透過法國的半官方渠道購買獲得了獲得了Lebel M1886。它與設計圖和子彈的型號一起提供,但沒有無煙火藥。俄羅斯科學家和工程師獨立解決了這些問題(例如,無煙火藥由Dmitri Mendeleev公司自己製造)。 1889年,三支步槍進行了評估:陸軍軍隊的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上尉提交了他的“三線”口徑(0.30卡,7.62毫米)步槍;比利時設計師LéonNagant提交了“3.5線”(0.35口徑,9毫米)設計;和一個季諾維也夫隊長提交了另一個“3線”設計(1英寸線= 1/10英寸或2.54毫米,因此3線= 7.62毫米)。 1891年審批結束時,評估人員在評估中產生分歧。納甘的步槍的主要缺點是更復雜的槍機和一個漫長而煩人的拆卸程式(需要特殊儀器 - 需要擰鬆兩個緊韌體這對於戰場維護十分不利)。由於他的300支步槍的“手工前期製作”(槍械測評時不止需要設計也需要工藝),莫辛的步槍主要因其製造和材料質量較低而受到批評。
該委員會最初投票14至10批准納甘的步槍。此時決定重新命名現有委員會,並將其稱為委員會建立小口徑步槍,並將這種步槍的最終要求放在紙上。發明人透過提供他們的最終設計而承擔義務。該委員會負責人Chagin將軍下令在委員會的監督下進行後續測試,此後,莫辛設計的螺栓動作以三線步槍M1891開始量產並出現了多種以後的改型。馳名二戰。
-
3 # 輕兵器愛好者
或許是因其長壽:從19世紀到21世紀,依然有國家列裝其作為禮賓步槍(例如匈牙利)。並且不論是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內戰、諾門罕戰役、二戰,乃至中國的北伐戰爭,越南抵抗法國、美國侵略的戰爭,乃至今日中東地區的各種戰亂,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戰爭都有它的身影,繼續活躍於世界舞臺。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也許是因為它活的時間比較長吧。在今天自動步槍都升級換代的的今天,這款最早誕生於1891年的武器至今依然活躍在中東地區。在前兩年,網路上就曝出了中東地區出現了不少莫辛納甘狙擊步槍,注意,這些批次的莫辛納甘是原版的1891/30式狙擊步槍,還保留了原版4倍的狙擊瞄準鏡,據說是俄羅斯從倉庫裡找到並送給敘利亞的。不過在中東戰場上出現的莫辛納甘步槍不再使用原版的4倍鏡,而是倍率更大的狙擊瞄準鏡。
其實說起莫辛納甘步槍對我們華人來說也並不陌生,很多人以為中國使用莫辛納甘步槍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才大規模使用的。但是早在1924年的國民大革命中,北伐軍就曾大量使用莫辛納甘步槍。當時在孫中山先生的聯俄聯共的方針指導下,國共兩黨進行合作共同建立黃埔軍校並參加北伐戰爭,當時的武器就是由蘇聯提供的莫辛納甘步槍。而到了抗戰時期,中國和蘇聯簽訂條約,蘇聯援助中國很多軍事武器裝備,其中就包括18個步兵師的武器,在抗戰時期的中國軍隊也用上了莫辛納甘幹步槍和DP-27/28式輕機槍(也就是遊戲裡的“大盤雞”)。
雖然這款武器最早誕生於1891年,誕生由於一戰前俄國國內的工業生產環境較差,在一戰前俄軍並沒有全面裝備這款武器。由於國內的產量有限,俄國甚至要從附近的國家當中購買其他國家生產的莫辛納步槍。而毛子真正全面裝備莫辛納甘幹步槍是在蘇聯建立之後的,當時蘇聯對原版的M-1891式進行了部分細節改進,1930年正式定型命名為“1891/30型步槍”,用於替換M1891步槍,在1930年至1945年間是蘇聯步兵的主要制式步槍,亦是莫辛-納甘步槍最大產量的版本。而1891/30型還專門有特定的狙擊版,在出廠的時候就帶有4倍的瞄準鏡。
這款武器也隨著蘇聯的影響出口到他國,而現在流落到中東地區的那些就是在蘇軍換裝了SKS半自動步槍和AK-47系列步槍後淘汰下來的武器。這種淘汰的武器有個優點那就是量大便宜,所以很多錢包斌不富裕的國家往往都會考慮。而且這款武器的特點就是簡單、皮實、耐艹,由於設計之初就考慮連小學文化都沒有俄國士兵使用,所以這款槍的零件少,槍擊零件的間隙大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所以深受不會保養武器計程車兵們的喜愛。
而從1891年一直用到2020年今天(還有24天就2021年了),參加了許許多多的大小型戰爭,至今依然活躍在戰爭的舞臺上,也許這就是這款武器堪稱經典的原因吧。不過這款槍雖然不錯,但是相比毛瑟槍機其缺點也不少。據使用過毛瑟98K步槍和莫辛納甘幹1891/30型兩種武器的人評價,莫辛納甘乾的槍栓比較難拉。很多人都知道莫辛納甘有個“水連珠”的外號,但這貨還有個“腳蹬槍”的外號,其意思就是槍栓難拉甚至得用腳去蹬開槍栓,這要是在戰場上拉不動槍栓那就尷尬了。
-
5 # 汗青正浩
就今天的科技能力來說,各式的高大上軍事武器層出不窮。可是,有一款武器卻憑著樸實無華的能力,贏得了世界的青睞。對的,它就是莫辛-納甘步槍。這支誕生於俄國1890年的步槍,一經問世便讓世界各國對它趨之若鶩,從而一用就是一百多年。
蘇聯的大神級別步槍,它的功能與設計都與時代齊名作為十八世紀末的發明,莫辛-納甘步槍是根據當時沙皇俄國大口徑伯丹單發填裝步槍太過落後而應運發明的產物。但它是兩個人共同合作的結果,其步槍的設計款式來自於俄國陸軍上尉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而供彈系統則是李昂·納甘設計。
當時,莫辛-納甘步槍於1893年大規模生產,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龐大的俄國軍需要大量的步槍,他們才不得不將生產步槍的任務交給法國以及美國來代產。莫辛-納甘步槍之所以如此被重用,那是有原因的,它相比毛瑟步槍系列,以及李-恩菲爾德步槍系列,其設計都相對複雜。
事實上,莫辛-納甘步槍本身的設計並不精緻,外觀也不時髦,甚至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粗笨。可是,這都是因為當時俄國工業的落後造成的,而且,當時俄國士兵教育的程度不高,加之戰爭環境的條件惡劣,能夠用高效且實用的槍支上戰場,這才是俄國需要的好槍。
而莫辛-納甘步槍剛好符合這一要求,它屬無煙發射藥軍用步槍,可以說是最早的無煙發射步槍,槍聲的射擊聲音極清脆,如同水珠濺落時的“滴答”聲。所以中國最早的時候,是用“水連珠”來稱呼莫辛-納甘步槍的。
這款步槍的細小零件不多,其旋轉後拉式槍栓與彈倉式代彈設計相對簡單,而彈倉就在槍手下方扳機護圈的前面,可使用五連發的彈夾。射擊時,子彈是透過機匣頂部的拋殼口單發,同時也能用彈夾填裝,而彈倉口裡有一個隔斷面器,可讓槍彈上膛時將第二發子彈分隔開,為擊針式擊發。
莫辛-納甘步槍的拉機柄力臂不長,所以操作時需要的力量相對較大。而且,它的拉機柄是直的,手動保險設計於槍機尾部凸出的地方,呈圓帽狀,向後一拉便可以鎖住擊針。最早的時候,莫辛-納甘步槍的刺刀是可拆卸式的,透過管狀插座套在槍口上。但後來在改革之後,就變成了摺疊的不可拆卸式刺刀。
當然,任何一款武器都是在使用中不斷改進的,莫辛-納甘步槍也是如此,他在1930年成為蘇軍的主力武器,也被重新命名為M1891/30型步槍。同時,它的設計也進行了改進,成為適用於騎兵的步槍、卡賓槍以及加裝瞄準鏡的狙擊步槍。甚至在後來,這款步槍還被設計了槍榴彈。總之一句話,因為它自身粗糙、不需要過多維護的優點,很適合當時蘇聯隊伍的使用。
莫辛-納甘步槍為何如此神奇?因為它是各個國家眼中的“香餑餑”有人不解,就這樣一款步槍就可以被稱為傳奇武器了嗎?其實這倒不是,說起來莫辛-納甘步槍肯定不是最先進最好的武器,但它適用性強,而且面世之後使用時間極長,據說從1891年問世之後,一直到今天,這時間長度足有130年時間了。當然,莫辛-納甘步槍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全世界各個國家對它的青睞,只不過每個國家都會對它進行設計與改裝。
據說,就在前兩年的中東戰場,人們還在使用莫辛-納甘狙擊步槍呢,而且是原版的1891/30式狙擊步槍,連瞄準鏡都是原版四倍式。由此可見,莫辛-納甘步槍的出名不是徒有虛名,而是真的實用呀。而且,從莫辛-納甘步槍問世之後,便成了很多個國家的“香餑餑”。
德國,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靠武力捕獲了大批莫辛-納甘步槍,於是直接將其改裝成毛瑟槍口徑:7.92*57毫米,並給它配上了毛瑟刺刀。如此一來,德國便用它裝備二線部隊還有海軍。據說後來還捕獲很多,直接將它們賣給了芬蘭。
美國也是莫辛-納甘步槍的使用國,他們最早為俄國加工該步槍,後來因蘇聯十月革命,美國加工方就不交貨。美國在後來買下來,將其送給蘇聯和英國遠征軍。而美國留了一部分莫辛-納甘步槍,用來裝備國民警衛隊。事實上,美國一直以來是將莫辛-納甘步槍作為出口武器使用的,捷克斯洛伐克、符拉迪沃斯託克都曾在美國買過這種槍。
在蘇聯成立之後,東歐一些國家都為了莫辛-納甘步槍的使用者,這些國家包括羅馬尼亞、波蘭、愛沙尼亞、匈牙利、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等。而這些國家有的將莫辛-納甘步槍進行改進,比如改為訓練步槍、卡賓槍、狙擊步槍等,一直到1970年還在花樣翻新地使用。
另外,我們國家也是莫辛-納甘步槍的使用大戶,當時我們將其稱為“水連珠”。最早使用約為1927年,後來二戰爆發,國民政府又向蘇聯購進若干莫辛-納甘步槍。而我們一直使用到1970年,只不過我們對其進行了改進,並將其命名為53式步騎槍。
如果真的要將莫辛-納甘步槍的使用客戶都列出來的話,那可能有點長,土耳其、奧帝國、北韓、越南、阿富汗、敘利亞、格瑞那達、英國、波蘭……非常華麗的一張客戶名單。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要將莫辛-納甘步槍稱為最傳奇武器的原因之一了吧?
不過,真實的莫辛-納甘步槍在最早的時候是分為三個型號的,即步兵步槍、龍騎兵步槍、哥薩克步槍。其中步兵步槍為標準型長步槍,而龍騎、哥薩克則是騎槍。加之一百多年的變化,莫辛-納甘步槍的家族估計很難數清了。但不管怎麼說,歷時130年的武器本身,它就值得我們驚歎,不是嗎?
-
6 # 梁老師說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傳奇?沒毛病!別的不說,單說他的壽命,打一戰之前就有了,到現在您在戰場上都能瞅見他。
當然瞅見那到不稀奇,畢竟老古董都能保持下來的,但問題是他到現在都有人還在生產。
這哥們壽命太長,就衝這一點,您就知道這哥們的優點還真不是一個兩個的,要不然早就被丟出去了,誰還摸他玩命的生產?
咱不說別的,就說大名鼎鼎的毛瑟,當年和莫辛甘納打的那叫個有聲有色的,但現在呢?躺在軍事博物館裡頭吃起了灰。
還有英國的恩菲爾德,早沒了,生產線也讓扣了,看都看不見了。
哎!您別不服氣,他就是這麼長壽。
那麼讓他長壽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呢?咋說呢?這莫辛甘納他的頭一個優點就是精準,咱不說別的,整個二戰所有的槍都合一塊,開個精準大賽,莫辛甘納第一的位置,跑都跑不了。
俄羅斯人咋了?喝點伏特加,他出來的東西就得是傻大黑粗嗎?冷不丁冒出一個抗造還精準的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拿98K和春田一塊和莫辛甘納比精準,美華人拿過來做過對比,結果還是莫辛甘納勝出,比SVD狙擊都好使。
您把那嘴巴合上,別驚訝,他還真就是那麼回事。
舉個例子,咱家的張桃芳,張老英雄,擱北韓戰場上用的就是莫辛甘納,打的美華人,頭都不敢露一個,解決生理問題,還的用罐頭瓶子,壓根就不敢出了地堡,怕把命丟外頭去。
據說,有一次咱去摸敵人的地堡,發現一件稀奇的事,有一個美國哨兵,躲在一個他看不見別人,別人也看不見他的地,時不時的拉一下繩子。
咱摸上去之後,把那地堡給端了,順道把這貨給俘虜了,就問他:“你剛才幹啥呢?”
原來這貨害怕當這哨兵,所以在一邊架了一挺機槍,拉繩子打子彈呢?
這說的有點遠了,那會咱那有狙擊步槍,大多數都是莫辛甘納,當然咱給他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水連珠,因為這哥們打子彈的時候,就跟那水珠掉下來的聲音一樣,特別好聽。
所以從這裡,您就能感覺出這莫辛甘納的精度,了不起。
1981年的時候,咱參加軍事五項世錦賽的時候,抗的就是莫辛甘納。
結果咱把傢伙這麼一亮,老外都捂著鼻子笑了,嘲笑不說此起彼伏吧,他也有那麼個意思了。
畢竟就這時間點上,其他國家的武器,都是什麼高精尖的玩意。
就咱這莫辛甘納你就是改裝了,他也掩蓋不了這老爺子的老胳膊老腿的。
結果咱一出手,出來了一百九十三環,牛吧!
接下來,咱就聊一聊莫辛甘納的一個發展,順道就把題主的問題給他解決了。首先您要知道一點,莫辛甘納在沙皇時代就露頭了。
因為那會法華人,弄了一支勒伯爾步槍,好東西大傢伙都要模仿不是。
沙皇也感覺自己要落伍了,也著手準備弄一支屬於他們自己的槍。
首先你的設計不是,於是一個叫莫辛的俄國上尉和一個叫納甘的比利時人,弄了兩套方案報上去了,而且都通過了。
俄華人倆設計都不想放棄,於是讓這倆人把設計給合併到一塊,這就出來了莫辛納甘,這也是什麼,咱看這槍名字的時候,中間為嘛有一橫杆的原因,因為這是倆人設計的。
甘納的底子,換上了莫辛的供彈系統,這就成了。
當然出來的時候,其他的衍生型號也是有的,您比方說騎槍,什麼卡賓槍等等,那都是後來的事。
這種步槍相當簡單,拿著用就完了,您要說維護啥的,基本上就不用。
所以丟給知識水平低計程車兵,這都沒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依然有生產莫辛甘納的一個原因。
再有就是,你這步槍都簡單了,生產的時候,是不是也就簡單了,既然簡單了,那說明他的成本是不是就低了。
哎!同樣的小錢錢砸進去,出來的數量還多,您說對於底子薄的國家來說,這就太香了,說他香氣逼人都不過分。
咋說呢?東西是好東西,但這東西被設計出來的時候,沙皇俄國面臨一個尷尬的問題。
他們要的急切,但他們的軍工廠啥都沒準備好,於是第一批莫辛甘納其實是法國的一個軍工廠給生產的。
就這麼生產了兩年,沙皇這頭才準備好,塞進去三個自己的廠子,和法國這個一塊生產。
你都不知道,當時沙皇為了能讓這四個廠子生產出來的槍械達到可以互換零件的地步,每個人提供倆支,全拆了打亂順序,重新組裝八支,然後實驗。
結果一分鐘打二十多發子彈,一點毛病都沒有。
東西是好東西,但那會的俄華人的產能,只能說是扯淡,一戰那會俄華人不能保證沒人一把槍,請您注意不是每人一把莫辛甘納,是每人一把槍的。
所以在這種尷尬的境地下,他們還請了美華人來幫他們造。
結果一個十月革命,沙皇俄國變成了蘇聯,美國這批槍,蘇聯人不打算要了。
被美華人拿來禍禍蘇聯人,交給他們國內的敵人使用。
所以他是這麼一個過程。
到了北韓戰爭爆發的時候,咱從蘇聯這塊採購了三十六個師的裝備,這裡頭就有莫辛甘納。
咋說呢?蘇聯人就是喜歡佔點小便宜,居然把一戰時候用過的莫辛甘納給咱提了過來,就那坦克一看就是用過的,你就算是再刷多少新油漆,他都能看出來。
就那一戰用過的莫辛甘納,咱都掰不動,還得用腳去蹬,所以這一批老槍,被咱叫做了腳蹬槍。
咋說呢?蘇聯人扣是扣了點,愛佔小便宜是愛佔小便宜,但對咱中國軍隊的發展還是有大大功勞的。
想當初咱建立黃埔軍校的時候,連五百支槍都弄不出來,苦苦的求那些個軍閥開的軍工廠給弄點,結果就給了三十支,你都想不到還讓咱陳賡大將給弄丟一支槍的槍栓,得,成了二十九支。
人家蘇聯人一口氣給搞了八千支,每一支還配了五百發子彈,這就成為了革命的本錢。
再往後,蘇聯提供的步槍達到了兩萬六千支,子彈一千二百多萬發,機槍,大炮這都有。
而且北韓戰爭,讓咱迅速的進入現代化軍隊,蘇聯也是功不可沒,雖然東西都得花錢,但功勞還是有的,至少比美國在二戰時候的錦上添花要好。
當然蘇聯佔小便宜的性格,有點不討喜。
-
7 # 齋刀閒者
別人說得夠詳細了,我就不重複了。
除了那些效能、造價、產量、戰績、情懷什麼的,莫辛納甘的長壽,主要還是“改無可改”。
它最早的一批和目前生產的,肯定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至少材料就會改進,設計也會隨之不斷最佳化,不是嗎?
作為旋轉拉栓的手動步槍,莫辛納甘、98K啥的,都差不多的設計,但很明顯,莫辛納甘的構造更為經典,且蘇聯是二戰勝利國,如果德國是勝利國,那現在98K肯定更熱乎點。
傳奇的槍多去了,也沒啥大不了的。
-
8 # 是人都有故事
其實它的傳奇就是一點,當毛瑟步槍,三八大蓋,英77這些老槍到現在已經沒有子彈時,你的莫辛納甘,你的7.62凸緣蛋,請問你需要多少???是俄廠的,華廠的還是什麼的,親,量大還有優惠啊!!7.62凸緣蛋到現在為止還是現役軍用子彈!!量大又實惠!!!別的,你基本上要從古董店裡面去找了,古董啊,誰家錢那麼多,天天燒古董玩
-
9 # 拾香9433
這槍最近拆解研究了一下,最主要兩個問題,1是扳機壓簧容易斷,槍機就掛不住了;2是抽彈勾焊死的,一旦壞了,快速維修是不可能的。
-
10 # 金山文史
建議所有的產品經理都來看看這款傳奇產品,因為莫辛—納甘步槍成為傳奇有一個必要條件:便宜易上手。
莫辛—納甘步槍是俄國槍支專家莫辛和比利時槍支專家納甘兄弟聯合發明的,說他們聯合有點牽強,無非是他們在招標時,莫辛和納甘的發明同時入圍了,最後各取兩支槍支的長處,組建成一把新槍。
看莫辛—納甘步槍的周勢圖,會發現它小巧,裝上狙擊鏡,它就變成了狙擊步槍。
在若干年後,它還真成了狙擊槍,英雄張桃芳使用它狙擊了214名敵人。
這把槍的特點是口徑小,無煙發射,射擊時聲音清脆,我們把它叫做“水彈槍”。
但是它的生產有點困難,莫辛—納甘步槍是在1891年誕生的,那時候俄國的工業體系沒有建成,在國內無法生產。
於是他們把圖紙交給了以法國的夏特羅輕武器廠,由他們負責生產。
沒過多久,一戰爆發,莫辛—納甘步槍再次交給了外國的承包商。
等俄國的工業體系建造完成,莫辛—納甘步槍開始在國內生產,從此之後,莫辛—納甘步槍開啟了它的傳奇之路。
莫辛—納甘步槍服役了60多年,在此期間,俄國的每一次戰爭都沒有落下,處處有它是影子。
這是因為這款步槍容易造,所耗費的材料不多,子彈也是小口徑。
所以,莫辛—納甘步槍成了俄國援助其他國家的首選武器。
莫辛—納甘步槍最先流入的國家是中國,在一戰時期就有3000支步槍給了軍閥。
那時期日俄在東北開戰,最終俄國戰敗,丟掉大量軍需物品,東北民眾們就撿起莫辛—納甘步槍。
地主拿來看家護院,山大王用來訓練自己人,培養他們成為神槍手。
後來,蘇聯援助馮玉祥部隊35000支莫辛—納甘步槍,援助孫中山8000支莫辛—納甘步槍。
在1951年時,我軍還向蘇聯採購了15萬支莫辛—納甘步槍。
究其原因,就是好用,容易製造,戰士們可以很快上手。
缺點就是槍栓有點重。
但是還是有很多國家在使用它,像芬蘭、匈牙利、波蘭、北韓等,至今阿富汗也在使用。
還有在一些國家中,可以看到有人收藏了莫辛—納甘步槍用來打獵。
同時期的毛瑟槍已經躺進了古董櫃,只有便宜又好用的莫辛—納甘步槍還有人使用。
從它被髮明到現在,也就是1891年到2021年,已經有130年的歷史,莫辛—納甘步槍的實用、便宜易上手,讓它成為傳奇。
回覆列表
中國的研究博士們,研究出來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戰士們的心血。
研究核武器的戰士們,研究出來的核武器就是戰士們的心血。
武警部隊裡把自己的隊伍訓練成鋼鐵戰士的成果是戰士們的心血。
海軍在海域為祖國守好祖國的一方土地這是戰士們的心血。
還有很多,每個部隊訓練出來的奇能異士都是部隊裡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