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秀秀8663

    中庸》裡講: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地不畏低,才有了聚水成海的氣魄和實力,人不畏低,便有了孚眾成王的氣度和修養。


    委身低處,並非全然窮途潦倒,而是能熬得過困境,穩得住格局,撐得起志向。


    身在低處,要有邁向成功的決心與信念,要有看盡得失後的豁達和坦然,更要有恪守為人的寬容和謙卑。


    低,既是成功的起點,也是修行的良方,更是守勝的秘訣。


    品過世間百態,跨過低處泥濘之途,方能覽盡高處旖旎之景。


    古訓道:


    “人在低處行,志往高處立。”


    人,即便出身卑微,只要能夠看清自我,立志磨礪,亦能創造低處的奇蹟。


    還記得,曾經那篇感動全網的一篇博士論文致謝,讓無數人紅了眼眶。


    這位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博士生,在重重苦難中砥礪前行的平凡歷程,充滿了堅韌的力量。


    十二歲時,母親離家,父親酗酒,且從不管他。


    年邁的婆婆因病離世,連家裡的一條老黃狗也因故離開了他。


    少年的他,早已在千瘡百孔的生活裡,被命運無情地碾壓。


    家裡的經濟來源,全靠他抓黃鱔、養魚來維持。


    有時夜裡回來的太晚,會遇到惡狗和蛇,讓他時常跌入水塘,狼狽不堪。


    常年要用竹筍殼來防止屋頂的瓦縫漏雨,也成了他必備的生存技能。


    如果說貧窮只是背後千辛萬苦的隱忍,那麼人前的卑微卻明晃晃地考驗著他。


    因為貧困,他的衣服在雨天從來沒有幹過,夏天只能光腳走在滾燙的路上,冬天衣物單薄的他,漏著風、忍著凍,也要走過長長的過道去領作業。


    少年的尊嚴,便如同刻在骨子裡的倔強般,只為了能抬頭挺胸地去主席臺領獎金,再回家把開裂的老牆貼滿獎狀。


    經歷了生死離別和深重苦難,他有著比普通人更加堅定有力的人生方向。


    貧瘠的歲月留下的斑駁,沒有讓他放棄追逐夢想。


    煤油燈下寫作業或讀書的美好時光,溫暖了他冰冷的心,也蓄積出了通往未來的光亮。


    一個人,哪怕出身卑微,也要有無畏風雨的鴻鵠志向。


    只有遭遇過低微處的際遇,便會把此後的每一步,都當做向上攀登的路。


    朱元璋曾在《詠竹》中寫道: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著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人在低處,並不意味著毫無抵抗命運的能力。


    倘若肯努力汲取豐富的知識,從懵懂走向睿智,那麼,即便遇到再多的磨難和挑戰,都可以化解困境、扭轉時局。


    因為,人一旦忍得住低處的幽暗,心懷一顆進取之心,就一定能蓄力高飛。


    《鬼谷子》中曰:


    “遇橫逆之來而不怒,遇變故之起而不驚,當非常之謗而不辨。”


    人的一生,難免會有低谷。


    以處變不驚的心態去面對,才能磨礪出生命應有的鋒芒和光彩。


    如今,人人嗟嘆被後世譽為“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山春居圖》被燒燬,卻不知這幅畫的作者黃公望,一生皆是悲慼。


    黃公望從小讀書甚多,可科舉之路卻並不順利。


    直到45歲那一年,他才做了一名書吏。


    可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做官不久,黃公望便因上司貪汙被朝廷抓去坐牢。


    牢獄中的痛苦,讓他深感人生苦悶,等到出獄,早已暮年之時。


    決定摒棄官場沉浮的他萌生了想學畫的念頭。


    然而,一心想拜師學藝的老者,卻被人揶揄為無繪畫之才。


    縱然身在低谷,黃公望依然懷抱著一片赤誠和熱愛。


    整日徜徉在深山峻嶺中的他,花了29年看盡山水,用了4年時間才畫出了名震天下的《富春山居圖》。


    後來,這幅傾注了黃公望畢生心血的佳作,卻被他隨手贈予了師弟。


    忍耐住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難,黃公望用後半生來潛心修煉自己,反倒成就了他不朽的藝術魅力和才華。


    逆境中,唯有卸下重擔,忍住一時的不平,放寬低處的心境,努力做好當下的事情,把人生視作一次次重來的機遇,便能脫穎而出,勝出一籌。


    縱觀浩瀚的歷史。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雖然這些文人志士都曾深陷絕境之中,但他們懂得以低處為靈魂的再生地,為人生修行的一劑良方,才最終凝聚出一種超越逆境的信念,贏得另一番廣闊天地。


    人生悠悠數載,學會看透世間百態,將諸多失意藏於忍耐之中,便有了專注於修行的契機,也多了看淡得失後的闊達之心。


    高處莫張揚,低處莫自棄。


    守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把久遠的歲月,當作生命的饋贈,照亮自己,也照亮了他人。


    《菜根譚》中有云: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地低則成海,海納百川,便能融萬物。


    人低品自高,不論身居何位,懂得低頭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處世格局。


    做人的最高境界不是功成名就,而是以謙卑之心待人。


    2006年《感動中國》中,有一段頒獎詞這樣寫道: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


    當這位年近百歲的獲獎者顫顫巍巍地接過獎盃時,口中卻不停地念叨著:


    “受之有愧,受之有愧…”


    而他,正是被譽為中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的季羨林。


    面對紛至沓來的榮譽,這位暮年的老者卻自稱,自己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其實,季老一生在學術上的造詣,和他做人的境界密不可分。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白巖松採訪季老,當他想掏名片準備遞給這位老人時。


    一剎那,季老就起身站了起來,而且彎著腰候著。


    白巖松見狀一時慌亂,掏了好一會兒,季老就這樣一直彎腰等著。


    這一幕,令在場的所有人感動不已。


    後來,採訪多了,許多記者都成了季老的熟人。


    可每次去家裡採訪時,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都會親自送他們出門,站在門口揮手再見,且很有禮貌地望著大家漸漸走遠。


    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這才是季老留給後世最寶貴的財富。


    《格言聯璧》裡曾說過: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做人,低調行事是一種品格,一種風度,一種胸襟,更是一種處世的最佳姿態。


    放低姿態,才能認清局勢;放低姿態,才能看清自己,不斷升級思維的層次。


    如此,便有了人生新的格局和境界。


    人的一生,就像一棵參天大樹,越是嚮往高處的Sunny,根就越要伸向深邃的地底。


    學會謙卑自守,才能樹大根深,枝繁葉茂。


    人生一世匆匆過,播種什麼樣的人生態度,便收穫怎樣的生命高度和深度。


    縱然生活在低處,靈魂也要在高處。


    低,是處世的絕學,更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唯有守住人生的低處,方是真正的高人。


    往低處而來,要心向高處,勿忘初心。站高處而望,要謙守低處,方保盈泰。


    願我們過好人生的每一處,做好人生的掌舵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拖一和多聯機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