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老人

    一天晚上,景帝早早地就準備了晚餐,等著樑孝王的到來!

    兄弟倆見面,本來是景帝很期待的事情!景帝準備了好多話要對樑孝王說,可是見了面,景帝卻感到很難堪,找不出兄弟倆共同的話題。

    景帝只是一味地勸酒,反覆地說一句話:“母后把我們兄弟倆拉大不容易,我們兄弟倆要報答母后養育之恩!”

    景帝把這句話說了幾遍,說得自己都煩了!

    景帝之前想好了很多話,準備對樑王說,但一見面,景帝覺得原來那些話不適合對樑孝王說。

    景帝原來想告訴樑孝王,說朝廷官員有兩派:

    一是御史大夫晁錯為一派。御史大夫晁錯對朝廷很忠誠,可是勢力單薄,總是受到排擠。

    另一派,原來的代表人物是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死了,現在領頭的是國舅爺竇嬰,袁盎是竇嬰一派的。

    他們這些人處處與晁錯作對,千方百計地置晁錯於死地。

    這些話,到了嘴邊,景帝覺得不合適對樑孝王說,說了擔心樑孝王擠兌他,笑他:一個皇帝,幾個臣子都擺不平,還做什麼皇帝?

    景帝原來還打算告訴樑孝王,說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等這些人都有反叛之心,他們正在聯絡,企圖想抱團來推翻朝廷。

    這些話,到了嘴邊,景帝也嚥下去了。

    景帝認為這些話更不合適對樑王說。一旦對樑孝王說了,說不定,樑孝王還有其他企求。

    景帝還想說,現在,我們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我們兄弟倆要團結一心,保衛朝廷的安全。

    這些話,景帝覺得更不能對樑孝王說,一旦說了,樑孝王說不定還以為自己離不開他,反過來要挾自己,那就更難辦了!

    兄弟倆很難得的一次見面,卻由於互有防備,本來想好的話,本來應該交流的事情,卻由於不知根底,放棄了!

    由於環境的險惡,景帝對樑孝王抱有極大的奢望,希望樑孝王在朝廷有危機的時刻,能與自己一道同心同力。可是由於對樑孝王的猜忌,景帝不敢說這些掏心窩子的話!

    景帝就處在這種矛盾之中!

    一方面想與樑孝王掏心窩,說些知心話;一方面又擔心樑孝王不理解自己,一旦說出自己的處境,樑孝王反而會要挾自己。

    處在這種矛盾之中的景帝很痛苦,很鬱悶!

    為了排洩自己的痛苦與鬱悶,景帝只好不停地勸樑孝王飲酒!

    後來,景帝有些醉意!

    醉意、痛苦、鬱悶等加在一起,讓景帝有些失控!

    景帝再一次猛地端起酒盅,對樑孝王說:“來,我們倆再飲一盅!”說完,景帝一飲而經,然後醉眼朦朧地拍著樑孝王的肩膀說:“我對你說一件好事!等到我百年之後,我把皇位傳給你!”

    景帝話一出口,自己就犯傻了!

    樑孝王聽了,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樑孝王無法壓抑自己的興奮!但是樑孝王還是剋制了自己的興奮!

    樑王當作什麼事情也沒發生!

    樑孝王帶著醉意離開了景帝,歪歪咧咧地回到竇太后的寢宮!

    樑孝王之所以帶著醉意,堅持回到竇太后的寢宮去,就是要趁機告訴竇太后剛才皇帝說的話,然後慫恿著竇太后,把這件事情生米做成熟飯!

    竇太后聞著樑孝王身上的酒氣,有點生氣地說:“你這個么兒子,今天怎麼喝這麼多的酒?”

    樑孝王說:“母后,今天你么兒子太高興了!”

    竇太后說:“太高興了,也不能喝這麼多的酒啊?”

    樑孝王說:“母后,知道我為什麼這樣高興啊?”

    竇太后笑著說:“你這個么兒子,母后怎麼知道你今天這麼高興?”

    樑孝王笑著說:“母后,您知道今天皇上對我說了些什麼嗎?”

    竇太后說:“你們兄弟倆在一起,我又不在場,我怎麼知道皇上對你說了些什麼?我又不是神仙?”

    樑孝王說:“我說給母后聽,母后一定會如我這般高興!”

    竇太后說:“你這個么兒子,就不要吊老孃的胃口了,快告訴老孃,皇上到底對你說了些什麼,讓你像瘋了一般!”

    樑孝王說:“我這就告訴母后,當心,母后站穩當點,不要聽了驚嚇得摔倒了!皇上對我說,他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我。這樣一件喜事,我能不高興地喝酒嗎?”

    竇太后似乎沒有聽清楚,連忙問:“么兒子,你剛才說什麼?”

    樑孝王一字一句地說:“皇上剛才對我說,他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我!”

    竇太后這次聽清楚了!

    竇太后突然拉著樑王的手說:“么兒子,皇上真是這麼說的?”

    樑孝王點點頭,說:“皇上確實是這麼說的!”

    竇太后又問:“皇上確實是這麼說的?”

    樑孝王說:“皇上確實是這麼說的!”

    竇太后才想起來了,前天晚上,皇上說的那句話,感嘆說:“這才是皇上應告訴我的太難打聽的好訊息!”

    這一下可把竇皇太后高興死了,於是竇皇太后一直拿這話當真,逼迫景帝冊立樑孝王為太子。

    景帝沒有想到,聰明反被聰明誤。

    景帝口無遮攔的承諾,自己百年之後,讓樑孝王繼位。這不僅僅是景帝為了討好母親,討好弟弟樑孝王。景帝是想借此籠絡母親,籠絡弟弟樑孝王,給弟弟樑孝王一個想象,讓弟弟樑孝王安心做樑王,盡力拱衛京城。

    因為景帝在朝廷內外,勢力單薄,只有這樣一個親弟弟,他想依靠弟弟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皇權。他想給弟弟一個想象,企圖把弟弟套住,綁在自己的戰車上。讓弟弟安心做好樑孝王,拱衛好京城,不僅僅是為了朝廷,更是為了他劉武。景帝是想讓弟弟樑孝王知道,一旦山陵崩,他樑孝王就是皇上。如果朝廷不保,他樑孝王的希望就會破滅。為了他樑孝王那個希望,他必須盡力做好樑孝王,拱衛好京城!

    景帝無可奈何,沒有想到,自己只想哄哄母親,只想哄哄弟弟;沒有想到母親當真了,沒有想到弟弟當真了。母親為此日日惦記在心,緊追不捨!

    後來由於這一句空頭許願,兄弟反目成仇,樑孝王劉武最後被他的兄長景帝逼死了!

  • 2 # 靜夜思160519196

    樑國實力本來很強,但在七國之亂的時候以一國之力抵擋吳楚亂軍,士卒死傷慘重,國力大損,由一個大國變成一箇中等國家。所謂實力說話,樑王沒有資本,漢景帝也就不鳥他了,至於說過的話,什麼君無戲言純粹就是……

  • 3 # 芒果論史

    其實景帝從來沒有想過要把皇位傳給樑王,所謂傳位於樑王只不過是景帝說的一句違心話而已。

    為什麼說“傳位於樑王”是景帝的違心話?

    歷史上之所以會留下景帝有意傳位於樑王這一說法 ,在於景帝在一次酒宴上放言,“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樑王雖然知道景帝說的不過是一句玩笑話,但仍然為此而感到驚喜,景帝的母親竇太后更是因此而喜不自勝。

    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乃召嬰。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

    後來景帝想廢太子劉榮時,竇嬰與其爭辯,則悖了景帝心意。到了選丞相的時候,竇太后覺得竇嬰能力很強,而景帝卻對其不屑,這就非常的有意思。竇嬰並無任何突出表現之前,景帝堅信竇嬰是奇才,讓他擔任大將軍,竇嬰圓滿完成平亂任務,景帝卻對其不屑一顧。由此看來,決定景帝對待竇嬰態度的並非竇嬰的個人能力,而是竇嬰是否順了景帝的真實心意。

    如果說從景帝與竇嬰的關係中可以側面看出他對“傳位樑王”的真實態度。那麼立太子之事就直接表露了所謂景帝“傳位樑王”不過是一句謊言。

    景帝立劉榮為太子的時間實在是巧妙,據《史記 樑孝王世家》記載,在七國之亂被平定的第二年,景帝就立劉榮為太子,而樑王因為景帝“傳位於他”的言語而在七國之亂中鼎力作戰,拖住了諸侯軍,為西漢中央在三個月內平定叛亂做出了極大貢獻。在這樣背景之下,景帝迅速的立劉榮為太子,顯然就是為絕了樑王的心思,要知道,景帝此時並無嫡子,劉榮不過是庶長子罷了。

    景帝為何要假意傳位於樑王?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景帝其實無意傳位於樑王,但他又為何要說出“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的話來呢?有人認為這是景帝酒後胡言,但實際上,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在記錄這段場景時都說景帝是“從容言曰”。由此看來,景帝的這番謊話是經過了思考的,而不是一時意動的衝動之語,可他為何要說這句話呢?應該說有兩個原因!

    拉攏樑王,拱衛中央受竇太后“良家子”家庭觀影響

    先來說第一點,景帝放出“傳位樑王”的話語其實是為了拉攏樑王。樑王和樑國其實都是處在一個非常特殊的位置上,在眾多諸侯中樑王劉武和景帝劉啟是最親的親兄弟,他們都是竇太后與漢文帝的孩子,彼此之間的血緣關係最為濃厚。

    樑地的地勢非常險要,在漢文帝時期,西漢中央就開始逐漸打壓地方諸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賈誼卻建議文帝擴大梁國封地,而這正是因為樑地的地勢非常險要。據《漢書 賈誼傳》記載,賈誼建議文帝擴大梁國封地以抵禦齊、趙,文帝遂遷劉武為樑王,七國之亂髮生時,樑國也確實牽制住了叛亂的諸侯國。

    當然,除去政治上的彼此利用之外,竇太后的“良家子”家庭觀也對景帝“傳位樑王”一事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史記 外戚世家》記載了竇太后的出生階層,所謂“良家子”是西漢社會的一個特定階層,他們不算大富大貴,但也不像底層人民一樣受苦受累,通常來說,自給自足是“良家子”家庭的普遍現象。這樣的家庭氛圍與漢初無為而治的潮流不謀而合,也就使得皇家的家庭成員得以像普通家庭一樣共存。

    呂太后時,竇姬以良家子入宮侍太后

    樑王對於太子之位的渴求是顯而易見的,但也僅限於“太子之位”,從始至終他都沒有想過要從景帝手中“搶奪”,景帝給他的,才是他的,景帝不給他,他絕不會搶。景帝同樣也非常疼愛樑王,雖然無意傳位於他,但也從未虧待他,即便樑王因袁盎等人否決竇太后“傳位樑王”提議,而擅殺大臣時,景帝也僅僅是疏遠樑王,而未致其於死地。

    正是由於景帝和樑王之間存在這種特殊的家庭氛圍,才使得景帝決定在酒宴上“從容言曰”傳位樑王這句謊話。竇太后的“良家子”家庭觀加深了景帝劉啟、樑王劉武二人的兄弟之情,否則景帝是斷然不敢將“傳位之事”用作此途的。

    小結

    “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是景帝的一句違心話,他從未真正意義上有過將皇位傳給弟弟的想法。他之所以說出一句如此虛偽的話,還是在於要拉攏樑王,讓樑王站在西漢中央一方,以防削藩過於激烈導致各路諸侯反彈。

    事實證明,景帝此舉是很正確的,可惜的是,樑王被這句虛偽的傳位之言困住了,他的太子夢做了一輩子,搞得自己鬱鬱寡歡,實屬可憐。

  • 4 # 達達令觀史

    歷史上沒有哪位皇帝真正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除非是真的沒有子嗣,迫不得已,凡是有兒子的都不會想傳給弟弟,兄弟關係再好,能親過父子嗎?就拿咱們普通人來說,百年之後尚且把家產都留給子女,不會給兄弟姐妹,更別說皇家了。漢景帝要把皇位傳給樑孝王不是出於真心,他的目的只是想討好自己的母親竇太后。

    竇太后有三個子女,分別是長女館陶公主劉嫖,長子漢景帝劉啟,次子樑孝王劉武。和天下所有的母親都一樣,竇太后非常看重這個小兒子,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好東西都分給他。城府極深的漢景帝看出了母親的偏愛,於是在一次家宴上,為了討得母親的歡心,脫口而出要把皇位傳給弟弟樑孝王,此時漢景帝還未立太子。

    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樑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位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內心喜。太后亦然。 《史記.樑孝王世家》

    從這件事我們能讀出三個資訊,一是景帝傳位於弟的說法就是玩笑,當不得真;二是樑孝王知道這不是出自皇帝的本心,但是聽皇兄這麼一說心裡還是很高興的;三是太后聽皇帝這麼一說,也很高興。

    事實勝於雄辯,就在這件事發生後的第二年,漢景帝就立了自己的長子劉榮為太子。

    樑王西入朝,謁竇太后,燕見,與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語言私說。太后謂帝曰“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樑王為寄。”景帝跪席舉身曰“諾”。 《史記.樑孝王世家》

    樑王入朝後,竇太后把景帝叫來,舉行了一場家宴。太后對皇帝說:我聽說商人親其所親,傳位於弟。周人尊其所尊,傳位於子。我百年之後,就把樑王託付給你了”。景帝在坐席上跪著,挺身說道“謹遵母命”。

    那麼景帝真的會像他說的那樣,立樑孝王為太子嗎?

    那固執的竇太后是怎麼被說服的呢?原來袁盎等大臣拜見太后,向太后陳述了春秋戰國時宋宣公死,不立子而與弟,結果導致宋國五代陷入內亂的事實,太后雖然偏愛小兒子,但是她更擔心子孫互相殘殺的慘劇,於是竇太后讓樑王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再也不提立樑王為儲君一事。

    於是景帝一天一個詔書,勒令緝拿凶手,景帝在親信韓安國等人的力諫下,不得不交出羊勝、公孫詭,二人聽說後自殺。雖然這次事件,查案的使者回復此事樑王並未參與其中,但是這之後景帝越來越厭惡樑王,兄弟二人漸漸疏遠了。

    之後,樑孝王又入京朝見皇帝,請求留駐京師,但漢景帝拒絕了,回到封地後的劉武精神恍惚,沒多久就得病死了。

    小結

    樑孝王憑藉自己在吳楚七國叛亂中立下大功,又仗著母親竇太后的寵愛,屢次僭越景帝,招致景帝的不滿,此後還不知收斂,竟然刺殺大臣挑戰皇威,最終謀權失敗抑鬱而終。正如他的大臣韓安國對他說的,景帝對自己的兒子太子劉榮還說廢就廢,兄弟關係能親過父子嗎?治理天下不能因私廢公,皇上因為太后的緣故不忍心對你進行處罰,如果你還不知悔改,太后百年之後,你還能指望誰?

  • 5 # 澳古說歷史

    劉武,漢景帝一母同胞的弟弟,皆為竇太后所出,因其哥哥景帝乃是嫡長子,所以他早早的就與皇位無緣,前178年,受封代王。前176年,樑懷王劉揖絕嗣,基於多種原因,漢文帝命劉武繼嗣樑王位。

    前154年,樑王劉武入京。後在一次宴席上,景帝與劉武說道:“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史記.樑孝王世家》),就是日後傳位於你。“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此時劉武是表面推辭,且也知此言可能非真心實意的,但他內心卻是有了一絲的欣喜。

    漢景帝這次在宴席上的承諾,雖被參加宴席的竇嬰給駁了回去,但是卻無疑讓劉武有了對坐上皇位的一絲信心。因這個承諾,劉武在“七國之亂”時始終都站在漢景帝的一方,並傾全國之力幫助漢中央軍抵擋吳楚聯軍的進攻。而因樑國的牽制,吳楚聯軍的主力也不敢茫然越過樑國向漢長安進兵,這也就讓漢中央政府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調配兵力和糧草,如此也就為日後的勝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可以說“七國之亂”能夠被漢中央所平定,功勞最大的無疑是劉武。正是劉武牽制住吳楚聯軍的主力,周亞夫才有了機會率兵南下,並趁機奪取了泗水入淮之口,從而斷絕了吳楚聯軍的糧道。而事實上若無周亞夫這般冒險的斷吳楚聯軍糧道的做法,漢朝恐很難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而若無劉武的牽制,周亞夫偷襲糧道也斷然不可能成功,所以劉武的功勞無疑是最大的。

    當然,劉武之所以會在“七國之亂”中如此的賣命,都不惜將手中全部的武裝力量派出與吳楚聯軍決一死戰,這其中雖有著種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但是漢景帝此前的那句“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絕對是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的。

    不過,讓劉武沒有想到的是“七國之亂”平定不久,漢景帝就在竇嬰、袁盎等朝中重臣的勸諫下違背了這一承諾,在前153年,景帝立了自己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

    如此漢景帝這般“背信棄義”的做法,也就造成了日後劉武欲圖刺殺袁盎等朝中重臣這等漢歷史上首次諸侯王刺殺公卿大臣事件的發生,同時也引發了一場延續數年的奪嗣風波,讓漢中央經歷了數年的動盪與不安。

    “景帝傳位於樑王”所引起的奪嗣風波主要歷經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前154年,宮廷宴席上“上與樑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史記.樑孝王世家》),漢景帝承諾自己百年後會將皇位傳位於劉武,這句話也導致了漢朝在日後數年出現了一場較大的政治風波。

    不過這次承諾並未得到實現,因為在漢景帝剛承諾要傳位於劉武,就遭到了竇太后的從侄竇嬰的竭力反對,竇嬰上諫道:“漢法之約,傳子適孫,今帝何以得傳弟,擅亂高帝約乎!”(《史記.樑孝王世家》),竇嬰認為自高祖開國以來,皇位的傳承從來就是父死子繼,而不是兄死弟繼承,這顯然有背於漢祖制。

    景帝在聽到這句話後,“於是景帝默然無聲。太后意不說”(《史記.樑孝王世家》),景帝與竇太后二人皆不再說話。次年,景帝立了自己的庶長子劉榮為太子。自此漢景帝傳位於劉武一事暫時告一段落。

    第二階段是在前150年,這一年的正月,劉榮因館陶長公主劉嫖的設計,從而被景帝廢黜太子之位。劉榮被廢后,竇太后又重新燃起了對於讓劉武繼承皇位的心思。之後她就讓劉武回到京城,然後在宴席上,竇太后就向景帝提出“吾聞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其義一也。安車大駕,用樑孝王為寄”(《史記.樑孝王世家》),希望立劉武為皇儲。

    這時景帝是不敢拒絕,也不敢答應,在酒席上他只能與竇太后裝糊塗。而後宴席結束,他就立刻召集袁盎等朝臣商議此事,詢問他們如何解決這件事,該不該立劉武為太子。

    此時袁盎等朝臣自然是一致反對立劉武為太子,他們認為“殷道親親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質,質者法天,親其所親,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長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孫。殷道。太子死,立其弟.....方今漢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當立子”(《史記.樑孝王世家》),袁盎等認為大漢承周制,而周是沒有立兄弟為太子的先例的,所以漢斷然不能起這個先例。

    同時為了讓景帝徹底斷了立自己弟弟劉武為太子的念頭,袁盎還舉了一個立弟為太子後,而讓國家動盪不堪的例子,其言:“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與弟。弟受國死,復反之與兄之子。弟之子爭之,以為我當代父後,即刺殺兄子。以故國亂,禍不絕。”(《史記.樑孝王世家》),就是當時宋宣公因立弟為皇嗣,就導致日後宋國是“禍亂後五世不絕”,宣公與自己弟弟的子嗣相互爭奪皇位,都視自己為正統,從而導致宋國政局是動盪不已,禍延五代都不止。

    如此,景帝在袁盎等朝中重臣的勸諫下,“景帝傳位於樑王”之事就再一次化為泡影,之後竇太后“乃解說,即使樑王歸就國”(《史記.樑孝王世家》),劉武再次被迫返回樑國封地。

    第三階段是在前150年4月,這一月漢景帝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此時皇位再次離劉武而去,但這並沒有讓劉武放棄對於皇位的爭奪,他並沒有因此而死心。劉徹被立為太子不久,劉武就向景帝請求:“願賜容車之地,徑至長樂宮,自使樑國士眾築作甬道朝太后”(《史記.樑孝王世家》),劉武希望景帝能答應他讓樑國將士來修建一條能讓一輛車通過的甬道從京師直通長樂宮,以此來方便他朝拜竇太后,而對於這種幾乎是胡攪蠻纏的請求景帝自然不會同意。

    要知道劉武可以通過這條甬道直通長樂宮去朝拜竇太后,但是也可以利用這條甬道直接率兵攻進景帝的居所,所以景帝怎可同意呢?之後再加上袁盎等朝臣的極力反對,景帝更無答應的可能。如此,被拒絕的劉武,雖對於景帝不敢有什麼的記恨之心,但對於袁盎等朝中重臣卻已是恨之入骨,最終在新仇舊恨下,劉武下定決心要對袁盎等朝臣行報復之事。

    不久,劉武“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史記.樑孝王世家》),在自己謀臣羊勝、公孫詭的建議下,劉武決定派人前往長安刺殺袁盎及其他反對他的議臣,自此引發了“景帝傳位樑王”事件中最大的一次政治風波。

    此後,袁盎等一些反對劉武的朝中重臣皆被劉武所殺。如此,朝野震動,群臣個個義憤填膺,要求嚴懲凶手,景帝下令徹查。不久就查出是樑王劉武與其謀士所為,景帝震怒,此時劉武處境堪憂。不過最後因竇太后的庇護,再加上劉徹的舅舅王信(被劉武謀臣鄒陽收買)向景帝上諫:“昔之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為事,及舜立為太子,封之於有卑”(《資治通鑑.漢紀八》),借舜與象之事,讓景帝消了怒氣,後羊勝、公孫詭相繼自殺替劉武頂罪,劉武最終得以脫罪,未被處罰。

    這裡說句題外話,奪位失敗後的劉武之所以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行刺殺朝中重臣之事,其根源在於漢景帝、竇太后對他無底線的寵溺。

    漢景帝即位之後,劉武得到的待遇就是“入則侍景帝同輦,出則同車遊獵,射禽獸上林中”(《史記.樑孝王世家》),他在京城時,出入皆於景帝同車同輦,而要知道景帝的車可是皇帝才能坐的輦。同時景帝還賜劉武“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出言趕,入言警”(《史記.樑孝王世家》)的待遇,就是劉武能用等同於天子的儀仗,出行享受天子的待遇。

    如此,劉武以諸侯王的身份享受著帝王般的待遇,這在漢朝乃至中國封建史上實屬罕見,而這足以看出漢景帝、竇太后對他的寵溺是有多深。而也就是如此,劉武變得越發的驕橫跋扈,他自認為自己如此受寵,必然不管做出什麼事情,景帝都會原諒他,即使景帝不原諒,他的母親竇太后也會讓他原諒,如此這就造成了劉武的有恃無恐,直至做出這等刺殺朝廷三公九卿這等重臣的罪行。

    當然經過這件事後,“景帝益疏王,不同車輦矣”(《史記.樑孝王世家》),景帝開始疏遠劉武,給予劉武的一些特權皆別取消,劉武徹底失寵於景帝。再加上他肆意誅殺朝中重臣的作為讓竇太后也對他失去信心,也無臉再提劉武繼位一事。自此劉武的皇帝夢徹底破碎,數年後,劉武便鬱鬱而終,“景帝傳位樑王”之事也就徹底宣告結束。

    現如今,多數學者都認為漢景帝要傳位於劉武完全就是一句戲言,並非是出自真心的。因為在前154年景帝公開允諾要傳位於劉武的時候,景帝正值壯年,且也擁有眾多的子嗣,他斷然沒有要立自己的弟弟為皇嗣的必要性。所以多數學者認為景帝的傳位許諾,是“隨意許諾”,也是“口是心非”,並非真心實意。

    可是如果我們仔細的去梳理漢景帝說出要傳位於劉武這整個事件背後的始末,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漢景帝說要傳位於劉武絕非是戲言,而是受時局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縱觀《史記》、《漢書》等關於景帝承諾要傳位於劉武時自身的狀態,這些史書都形容為“從容言曰”,“從容”2字就可以看出景帝允諾要傳位於樑王劉武時,他完全是處於清醒的狀態,他的這項決定也完全是自己的意思,並沒有受到諸如竇太后這些人的脅迫。

    要知道在皇權至高無上的封建時代,君主說的話往往是具有法律的效力,所以君主不能隨意的亂說些什麼,不然可能會遭受意想不到的結局。更何況當時景帝還是在有竇嬰等朝中重臣參與到宴席中說出的承諾,這就更是如同聖旨一般,所以景帝斷然不可能在這種場合隨意的許諾,而他之所以公開許諾“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其目的就是為了拉攏劉武以應對當時複雜的時局。

    漢景帝即位之初,內外矛盾十分尖銳,時局更是舉步維艱。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建立漢以來,為了讓漢朝江山永固,他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諸侯前往全國各地就藩,藉此來拱衛漢中央政府對於天下的統治。同時為了恢復漢朝的國力,漢初惠帝、文帝、景帝三帝皆採取“無為而治”的國策,此時漢皇帝並不過多幹涉社會的發展,只要民眾不違背律法,就任由其所為。

    而這種“無為而治”的國策在漢朝雖的確是大幅度的讓漢朝的國力得以迅速壯大,但卻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這個弊端就是會放任軍功集團和諸侯王勢力在中央和地方的滋長。

    無為而治的做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勢必就會導致漢初分封的諸侯王的實力進入野蠻式的發展,《史記.平準書》載:“故吳諸侯也,以即山鑄錢,富埒天子,其後卒以叛逆”,如當時吳國就因漢朝的“無為而治”,從而依靠鑄錢富甲天下,實力遠超漢中央政府,最終也因此行造反之事。總的說自劉邦大封諸侯開始,地方上的諸侯王不但沒能成為拱為中央政府的強大保衛力量,反而是成為了一股危急漢中央政府對於天下統治的最不穩定的地方武裝勢力。

    而對於諸侯王對於漢中央的危害,雖自文帝開始就有所認識,並也採取了一些預防措施,如文帝初期,文帝就採納了賈誼“舉淮南地以益淮陽,而為樑王立後,割淮陽北邊二三列城與東郡以益樑”(《資治通鑑.卷十五》)的建議,通過削弱淮南國的方式來擴大自己兒子劉武的樑國的封地,以此來間接增加中央的實力。

    再如文帝還採納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在保持諸侯國所佔的地盤總體不變的情況下,將諸侯王的子孫全部冊封為王,從而增加王國的數量,藉此來減少單個諸侯國所佔的地盤,從而削弱諸侯國的實力,然後壯大中央政府的實力。

    後齊文王死後,文帝就依照賈誼的策略“以所封悼惠王子分齊為王……與城陽、齊凡七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將齊國一分為七。再後淮南王被廢黜後,文帝又“立其子三人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史記.孝文字紀》),將淮陽國一分為三。

    不過因文帝對於諸侯國的削弱是一種“小範圍的、較溫和的、以分國為主、以親制疏為的削藩政策”,所以文帝時期的諸侯王勢力並沒有得到大幅度的削弱,除淮陽、齊兩國外,吳、楚等強大的諸侯國都相安無事,勢力依然是十分強大。因此文帝朝的預防措施,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央政權與諸侯王勢力的矛盾。

    而這種現象到景帝時期是愈演愈烈,為此到景帝時期,就如晁錯所言:“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則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諸侯王的勢力已經對漢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景帝登基後,就接受了晁錯“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的建議,開始全面推行“削藩”。

    但是因景帝與晁錯的“削藩”太過急進、過激,且也沒有一套相對完整及可行的策略,所以就導致中央政權與諸侯王勢力之間的矛盾開始被迅速激化,且日趨明朗化。這種矛盾在漢朝決定對吳王劉濞進行削藩時,被徹底的點燃。

    劉濞早年間就對景帝為太子時殺他兒子懷恨在心,但因當時實力不濟,文帝處理的也較為妥當,所以劉濞那時雖“即山鑄錢,煮海水以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史記.吳王濞列傳》),但最終也並未付諸於行動。可是到了景帝時期,景帝籌劃要削吳之地,再加上景帝的削藩讓各地的諸侯王都膽戰心驚,並也十分憎恨於景帝,所以此時劉濞覺得機會以來。

    “吳王濞恐削地無已,因以此發謀,欲舉事”(《史記.吳王濞列傳》)。“膠東、膠西、濟南、齊四王有舉兵反謀,謀由吳王濞起,連楚、趙,凡七國”(《史記.吳王濞列傳》),劉濞先是積極聯絡被景帝懲罰過的如膠東、膠西、濟南、齊等諸侯王,讓他們一起跟隨自己造反,而這些諸侯王本就對景帝懷恨在心,所以自然是一拍即合。

    隨後劉濞在得到這些諸侯王的響應後,他為了能確保自己的造反能夠成功,就又“北使匈奴,與連和攻漢”遣使與漢朝北方的大敵匈奴密謀,讓他們一起跟著攻打大漢。

    如此,因景帝初期,景帝採取過於激進的削藩,所以就導致景帝登基之初,漢朝就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此時漢朝面臨著內外雙重的壓迫,內部面臨著吳、楚等諸侯王的欲圖反叛危機,而外部又面臨著北方強敵匈奴的虎視眈眈。可以說此時的漢朝不但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甚至連國家都已處於生死存亡之際。

    景帝要想解決這次危機,他就必須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而作為地方上勢力最為強大的諸侯王之一樑王劉武,他作為景帝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無疑就成為漢景帝所要拉攏的第一勢力,而因他的實力,劉武更是漢景帝在未來應對複雜時局時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而景帝要想拉攏劉武,除了用皇位別無他法,畢竟作為諸侯王,劉武擁有所有的東西,權力他有,財富他有,美人他有,他不缺任何東西,所以此時除了皇位能拉攏劉武外,其他的一切都不能讓劉武心動。如此,這也就有了景帝在那次宴席上,在十分清醒的情況下公開承諾要在自己百年後將皇位傳於劉武的諾言。

    總的說漢景帝公開許諾要傳位於劉武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用皇位來拉攏劉武,讓劉武能夠在未來國家可能發生的動亂中堅定的追隨自己,然後與自己同心同德,共同承擔起平定叛亂的責任,從而確保劉氏的江山永固,及劉恆一脈對於劉氏江山的掌控。

  • 6 # 晉公子

    最後的強藩

    晁錯死後,竇嬰、袁盎、欒布等賦閒的功臣武將紛紛復出,同周亞夫和酈寄等功臣二代連手,僅僅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基本平定了七國之亂。

    但是對孝景帝來說,威脅最大的藩王並未消除。因為這個人不是挑起七國之亂的吳王劉濞,而是孝景帝的胞弟——樑孝王劉武。

    樑孝王劉武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大功臣。

    若非他治下的樑國拼死堅守,擋住了吳楚叛軍的西進之路,太尉周亞夫就不可能以逸待勞,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將劉濞一舉擊潰。

    但浴血奮戰的劉武可不在戰場上賣傻力氣,他真正的盤算是要做孝景帝劉啟的接班人。

    孝景帝劉啟同樑孝王劉武兄弟倆關於皇位繼承人的爭奪,簡直就是一出西漢版的《鄭伯克段於鄢》。

    關於這個故事的前因還得從七國之亂髮生前說起。

    據《史記·樑孝王世家》的記載,在孝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也就是七國之亂爆發的前夕,樑孝王劉武來朝。孝景帝同樑王燕飲,席間從容地對樑王說道:

    “千秋萬歲後傳於王。”

    ——《史記·樑孝王世家》

    孝景帝為什麼要說“死後讓樑王繼承皇位”?

    關於這個問題,電視劇《漢武大帝》是這樣還原“案發現場”的:

    因為樑孝王劉武是竇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太后捨不得讓他之國,想留他在身邊,所以提出讓樑王做儲君。

    孝景帝被這一突如其來的要求打了個措手不及,礙於母親和胞弟的情面勉強應承,隨即又在外戚竇嬰的提示下改口說自己“一時沒想好,話就說不周全。”

    這個情境還原有兩點同司馬遷的記載相沖突:

    第一,據《史記·樑孝王世家》,主動提出讓樑王嗣位的是孝景帝本人,而不是他的母親竇太后。竇太后僅僅是在孝景帝提出這個意見之後表示了高興。

    第二,司馬遷說孝景帝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是“從容言曰”,而不是“失言曰”。

    “從容言曰”是個什麼意思呢?我們可以看這個語例:

    晁錯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數從容言吳過可削。

    ——《史記·吳王濞列傳》

    削藩是晁錯計深慮熟的主張,他對太子劉啟陳述自己的削藩意見不可能“失言”,更不可能“屢次失言”。

    所以,“從容言”是考慮成熟之後才出口的話。

    孝景帝為什麼要說這番話,讓人費解;而說出此話之後,劉武的反應更是蹊蹺:

    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

    ——《史記·樑孝王世家》

    孝景帝說“傳位於樑王”並不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話。這一點,劉武心知肚明。所以對皇帝假惺惺的“好意”,他表示了謙讓。

    但皇帝的這番話仍然讓他感到高興——世上哪兒有這麼笨的人呢?明知道拿了個畫餅,還挺知足?!

    在我看起來,《樑孝王世家》裡面這一段看似簡單的記載,背後隱藏著許多政治鬥爭的暗算與角力。

    孝景帝對樑王劉武說要傳位於他,應該是深思熟慮之後的話。而且就算他再不情願,這番話也是不得不說的。

    因為,為了預防在近期內可能因削藩而發生的藩國叛亂,孝景帝急需要樑國的鼎力相助。

    早在孝文帝時代,賈誼在《治安策》中就曾指出,樑國是中央防範齊、趙等東方諸侯的重要前沿陣地,必須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當初,孝文帝正是根據賈誼的建議把劉武封到樑國去的。

    為了讓樑國成為關中地區的有力屏障,孝文帝一口氣把北界泰山,西至高陽的四十餘座城池盡數封給了劉武。

    但孝文帝使得動樑王並不代表孝景帝劉啟也能使得動他。

    因為漢朝的傳國制度是父死子繼。

    對劉武來說,孝文帝劉恆是父親,父親去世,他是有機會繼位的。他同孝文帝可以藉此結成一個利益共同體,連手應對其餘劉姓諸侯。

    可孝景帝劉啟只是樑王劉武的哥哥。他跟劉武的關係本質上同吳、楚等其他藩王並無區別,都是中央和地方藩國的關係。

    現在朝廷要削藩,作為藩國之一的樑國,它的政治訴求、利益關切應該同吳、楚等藩國一致才對。

    孝景帝想把樑國從諸侯的行列里拉到自己身邊來,調轉槍口對準吳、楚,他能開出什麼讓樑王心動的條件呢?

    答案只能是:傳位於樑王。

    所以,孝景帝對劉武說的這番話,雖然言不由衷,卻是想清楚了才說的。

    可是樑王劉武拿著皇兄畫的大餅,為什麼又這麼高興呢?

    這大概是因為他背後有竇太后的鼎力支援。

    竇太后之所以支援樑王繼位,應該是希望在漢朝中央政府同地方藩國矛盾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央始終能有一位強有力的成年君主來控制藩王勢力,維持朝政穩定。

    這樣算起來,讓劉武繼位比讓劉啟的幼子繼位要更保險。

    而且,坐皇位的是劉啟還是劉武,對竇太后來說區別並不大,反正都是她的親兒子嘛。

    如果孝景帝不主動提出傳位給樑王,就算竇太后支援劉武也沒用。

    因為父死子繼的傳國祖制不能隨意更改。

    但現在皇帝鬆了口,即便他言不由衷,但在太后的支援下,樑王劉武也大可以為此奮力一搏。

    看到了繼位的希望應該才是劉武竊喜的原因。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七國之亂爆發前夕,孝景帝劉啟和樑孝王劉武雖然倉促結成了政治同盟,但其實兄弟倆都心懷鬼胎,各有算計:

    孝景帝盤算著拿劉武當槍使,在戰爭爆發之時將叛軍擋在睢陽以東;樑王劉武則惦記著挾戰勝之功逼迫劉啟承認他的皇位繼承權。

    這樣的聯盟關係註定是短暫而脆弱的。七國之亂剛一平定,孝景帝和樑孝王哥倆就開始掰手腕了。

    就在叛亂平定之後的第二年,孝景帝違背了當初的承諾,立庶長子劉榮為太子。作為補償,樑王得到了豐厚的物質賞賜。

    《史記·樑孝王世家》記載說:

    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複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出言蹕,入言警。

    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東遊說之士,莫不畢至。(中略)樑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

    ——《史記·樑孝王世家》

    當初的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招降亡叛,不朝京師。有此四條就已經讓孝景帝寢食難安了。

    而現如今的樑國呢,財富不比吳國少,軍力不比吳國弱,樑王的排場已經與天子分庭抗禮,更要命的是它與京師的距離遠比吳國近得多!

    患生肘腋,禍起蕭牆。

    樑國在七國之亂以後的迅速壯大已經註定了劉啟與劉武兩兄弟最終決裂的結局。

    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孝景帝下詔廢除了劉榮的太子名位。身在京師的樑王劉武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於是在竇太后的支援下對皇位繼承人的寶座發起了最後的衝擊。

    最終樑王劉武為什麼失敗?

    司馬遷說這是漢朝宮廷的祕密政治,外人無從知曉。

    但是從樑王奪嫡的蛛絲馬跡看,以竇嬰和袁盎為代表的功臣武將應該是其中最大的阻力之一。

    西漢自高祖時代延續下來的政治格局是異姓功臣輔政中央,劉姓藩王鎮撫地方。

    藩王進京繼位,會打破這種政治生態的平衡,在七國之亂中憑藉軍功而再度崛起的異姓功臣們是不會答應的

    所以在樑王繼位的問題上,竇嬰和袁盎都表示了反對,這一點《史記》當中有明確的記載。

    在這一次爭奪繼承權失敗以後,當年四月,孝景帝冊立膠東王劉徹(即後來的漢武帝)為太子,這意味著樑孝王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

    失望的樑王將怒火發洩到反對自己繼位的袁盎等漢朝大臣身上,派遣刺客進京刺殺袁盎等人。

    長安城裡迅速飄散的血腥味隨即招來了孝景帝對樑國的懷疑。經過對刺客的審訊,樑國買凶殺人的犯罪事實逐漸浮出水面。

    但是對於樑王劉武,孝景帝沒有祭出收拾吳王劉濞的手段來對付他。

    這並非是孝景帝仁慈,而是因為用雷霆手段處置劉武的話,萬一逼反了他,樑國這個七國之亂時為皇家站崗的衛兵轉頭就會變成燒殺搶掠的暴徒。

    那樣一來,漢朝的戰略縱深將比七國之亂時後退上百公里,戰火將在家門口點燃。

    有鑑於此,孝景帝選擇了妥協。樑王劉武丟擲公孫詭和羊勝兩個替死鬼來頂罪,他也勉強接受了。

    但自此以後,樑王在孝景帝的壓制下逐漸失勢,終於在五年以後抑鬱而終。

    樑孝王劉武一死,孝景帝隨即將樑國肢解為五個小國,分別冊立劉武的五個兒子為王。

    由此,對西漢中央政府構成威脅的最後一個強藩終於黯然落幕

  • 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誰跟你說過漢景帝要把皇位傳給樑孝王?

    漢景帝的母親是竇太后,竇太后有兩個兒子,長子劉啟,也就是漢景帝,幼子劉武,也就是樑孝王。

    漢文帝死後,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漢景帝的母親竇太后非常喜歡她的小兒子樑孝王劉武,希望在漢景帝百年之後,能讓劉武繼位當皇帝,並就此事多次跟漢景帝說明。

    漢朝以孝立國,所有的皇帝諡號中都有一個‘’孝‘’字,漢景帝對於其母竇太后的要求,並沒有表示拒絕,也沒有同意。

    在一次皇家聚餐中,參加人員有漢景帝、竇太后、樑孝王、竇英(竇太后的侄子),漢景帝當眾表示,自已百年以後,要把皇位傳給樑孝王。竇太后聽了很高興,但竇英馬上表示反對說: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是父親傳給兒子,漢朝的皇位繼承製也是父終子及,如果兄弟相傳,會破壞祖制,引起變亂的。漢景帝不說話,竇太后很生氣,馬上取消竇英進入皇宮的自由。

    漢景帝是一個城府極深的人,並且經常隱藏自已的真實想法,在宴會上說會傳位給樑孝王,也就是說說而也,只是討太后歡心,並沒有實行。

    結果第二年,漢景帝就立自己的長子劉榮為太子。

    竇太后再次讓漢景帝把皇位傳給樑孝王,漢景帝說讓朝臣來商議,商議的結果肯定是不同意,於是大臣們去找太后,講了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的宋國國君宋宣公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弟弟宋穆公,宋穆公臨死前又將王位傳給宋宣公的兒子,結果宋穆公的兒子不幹了,發兵叛亂,結果導致宋國五世大亂。

    竇太后雖寵幼子樑孝王,但也是明事理的人,聽了這個故事後,就不再要求景帝傳位給樑孝王。

    漢景帝是借群臣之嘴,堵住了竇太后傳位樑孝王的主意。漢景帝是從來沒想過要傳位給樑孝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老師會體罰學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