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林蛋
-
2 # 使用者55720316089
業務量大?不知道你指的是和快遞公司的合作還是說快遞員的派件量,如果是前者那可以和快遞公司談價格,如果是後者,那麼很抱歉,很直白的講,加派費是不可能的,甚至一旦投訴量大起來,搞不好會越來越少人送快遞,沒辦法,行情就是這樣
-
3 # 愉悅的乳酪NO1
最便宜的在義烏,通常情況下是2.5元,最低的時候可以到1塊五六左右,其他地區有的2.6-3元。有的地區3.5元,有的地區3.8-4元,有的地區4.5-5元。這基本是電商的普遍價格,分地區的
-
4 # 小楊回家啦
看看發貨量和快遞公司情況,快遞公司沒有業績考核時日發上千快遞費也就三塊多點三公斤以內的,當又業績考核時快遞公司為了達到業務量不被總公司罰款然後還能拿到返利,每個件也就三塊,如果普通的小電商客戶一天一百件左右可能得四五元一個件,三公斤以內的
-
5 # 我是一個靈活的大胖子
我做過電商,和快遞公司簽過協議,最低的是3塊錢一件。其實快遞點的價格取決於老闆。只要老闆同意2塊錢都行,搞定收發點的老闆都好商量。
-
6 # 飛哥在蘇北
19年我在蘇北小鎮,我朋友就轉了一個鄉鎮代理,幾乎每個月都在虧損,快遞為了搶佔市場相互砸價,只要你交幾萬保證金,沒有實體就可以攬件發貨,價格低到超乎想象,後期為了活著不得不漲價,很多快遞都砍掉不掙錢業務,大環境的影響下希望他能看到快遞業的春天
-
7 # 小沫同學的vlog
很高興能來回答當快遞業務量大時,快遞能有多便宜,因為我也幹過電商,所以當時我們發貨量還是挺大的,其實也是看你的貨物的大小,特別小就幾塊錢,因為量大,所以快遞一般都是最少的利潤,因為他也要攬客,大件物品一般是10幾塊錢,同樣一輛車大件裝了100個,小件裝了1000個,所以還是看物品的大小以及重量,都是有個下限的,畢竟車是有大小的!
-
8 # 沃隴先森
業務量,快遞會便宜,但是不同的快遞公司,他們的費用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現在順豐,三通一達,郵政,菜鳥等他們的價格都不一樣。另外不同的地方便宜的費用也不一樣,所以這個問題比較複雜。
要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快遞公司,以及他們的攔量情況來說,三言兩語說不清。我就從我用的郵政說一說。
我在青海做三農方面的創業,大家都知道,三農利潤本來就低,要往外郵寄費用少不了的。很多快遞對甘肅,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快遞費很高。
但我跟郵政談的是4+1,但是必須保量,一月最低一萬標準。什麼意思?一公斤範圍內全國各地4塊錢,沒超過1斤加1元。這是普通的農產品費用,像牛羊肉,酒水享受不了這個價格,是根據原價的8--9折。這樣下來費用也很高。
-
9 # 磊班長
快遞行業。
去年年初由以前的乙方諮詢公司轉到了甲方快遞公司做戰略,當時獵頭小妹就給我描述了這個行業的美好前景,再加上自己之前一些膚淺的瞭解,一下就踏入了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行業。
以前只是隱約覺得,這個行業應該得益於電商的發展,這幾年應該發展的不錯,進來之後才知道,這幾年是相當不錯啊,年均業務量增速在50%以上,年均業務收入增速在40%以上。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打個比方,每年雙11的時候,大家要買買買,所以快遞公司為了應對突然暴漲的快件量,就要購置相應的裝置,招募相應的人員,這些新增的裝置設施和人員是遠遠超出平時的需求的。但是沒關係,到了第二年第二季度,這些裝置就慢慢派上用處了,也就是說,第二年從第二季度開始,差不多每天的快件量都等於上一年的雙11的日均量,如此往復迴圈。
在2011年的時候,也就是差不多5年前,中國的快遞件量還不到美國的一半,經過了5年多的發展,中國的快遞件量幾乎是美國的3倍,中國已然穩坐世界快遞第一大國的寶座。在國家郵政總局剛剛公佈的2016年資料中,全國快遞物流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312.8億件,同比增長51.4%;業務收入累計完成3974.4億元,同比增長43.5%。
那麼這樣的增速還會持續多久呢。我個人認為,依照大家買買買的熱情,三四線城市不斷上漲的網購滲透率,生鮮電商和傢俱家電電商等新品類的興起,這樣的增長至少還會持續兩到三年。那麼三年以後呢?以我的經驗來看,在現在這個時代,3年以上的預測就不是戰略層面的事情,而是占卜學要考慮的問題了。
在過去的2016年,在這個行業還有一個非常熱門的詞,就是“上市”。先是申通快遞首發,宣佈借殼艾迪西;再是圓通速遞跟進,宣佈借殼大楊創世,後面順豐,韻達也坐不住了,紛紛公佈了自己的借殼計劃,更有中通快遞赴美上市,與UPS和FedEx等快遞巨頭同臺競技,好不熱鬧。於是一年之間,股票市場上就憑空新添了一個版塊,快遞版塊。這個版塊中也是妖股盡出,先是捧上高臺,再是跌落谷底,讓股民連同分析師都不知所措。
申通股價
其實要說起來,也不能怪資本市場看不透,就連許多業內人也很難說清本公司的價值到底幾何。中國的快遞企業都是電商發展起來的,為了適應電商的快速發展,於是創造性的出現了許多加盟制的快遞企業。而像UPS和FedEx之類的國際快遞物流巨頭,他們都是依靠傳統企業B2B的包裹信函和C2C的包裹信函發展起來的,以全自營的體系運營,與現有中國的快遞企業模式大相徑庭(順豐除外)。於是資本市場少了參照物,也變得不知所措。我相信在新的一年裡,當機構和股民逐漸熟悉了快遞企業的股價波動區間,快遞公司的估值也將逐漸趨於理性和成熟。
在2016年,這個行業還有一個詞也不得不提,這就是“轉型”。各大快遞公司都明白,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薄,競爭越來越激烈,下一步就是你死我活的淘汰和兼併。一方面是大企業利用上市的機會鞏固先發優勢,打造有技術含量的護城河,什麼快運啊、冷鏈啊、終端零售店啊、國際件啊、物流機器人啊,統統都上,反正物流行業裡面除了海運暫時做不了外,其他都要涉足一下,說不定未來的爆發式增長點就在其中呢;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開始向特色化和專業化轉型,說白了就是避免與大企業在同一個維度上硬碰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實在不行,我這個小企業也不會是被淘汰,最多是被收購(參考蘇寧收購天天快遞)。
那麼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在2016年又是怎樣一副光景呢?一句話概括的說,是“大佬的盛宴,小民的掙扎”。快遞企業的紛紛上市讓這些企業的掌門人財富暴漲,其中許多人都躋身富豪榜的前列。在福布斯公佈2016年中國富豪榜的時候,剛好是這些快遞企業股價最高的時候,多位快遞業大佬排在了富豪榜的前幾位。其中順豐的掌門人王衛名列第四,其資產僅次於王健林、馬雲和馬化騰,超過丁磊、李彥宏等大佬。
而另一面是一線員工的掙扎。首先澄清一下,我這說的掙扎並不是說掙錢少了,而是掙錢沒有以前輕鬆了。拿普通快遞員打個比方,以前是每天分配50件快遞,可以掙100塊錢,現在是每天分配80件快遞,可以掙120塊錢。如果是加盟制企業,加盟商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以外,還要想辦法承接更多的業務,開啟新的渠道,嫁接新的終端功能。相信在新的一年,一線員工會更加辛苦,而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增長。在這裡順便說一下,如果有打算從事快遞行業的小朋友,一定要瞄準龍頭企業。這是一個強者恆強的行業,待遇也一樣。想想之前順豐花2000萬年薪的天價從麥肯錫引進高管,口水流一地有木有。
看到對這個行業感興趣的朋友還不少,那我就跑個題,不侷限於2016年,來談談我對這個行業的認知。
下面有朋友問到阿里的快遞物流對其他快遞物流的影響,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就從這個切入點來展開吧。其實中國的快遞行業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和阿里有很大的關係。中國快遞件中絕大部分是電商件,而阿里又貢獻了大部分。可是阿里出現的太晚,但是又發展的太快,如果按照國外快遞的發展邏輯,要一個一個終端站點和轉運中心的建過來肯定是跟不上阿里的發展速度,所以阿里很聰明的依賴了加盟制的快遞公司,加盟制的快遞公司靈活、便宜、發展快,和淘寶和天貓上銷售的產品又很匹配(很難想象一件20塊錢的東西要收10塊錢的快遞費)。
可是加盟制的快遞公司有一個天然的劣勢,就是不可控,這些公司提供的服務質量大部分取決於攬件和派件端的加盟商,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會說中通服務質量不好,但也有人說韻達不好,其實這都是一件非常隨機的事情,跟是什麼快遞公司關係不大(考慮到目前為止加盟制的快遞企業在管控上還沒有出現質的差別),完全取決於當地加盟商的水平。有可能這個加盟商今天是中通的加盟商,明天就成了韻達的加盟商了。
那麼隨著電商服務的升級,快遞作為電商很重要的一部分消費體驗,阿里也不得不想辦法控制快遞的質量,同時也不讓快遞的價格過高,於是就出現了菜鳥物流以及阿里參股快遞公司。如果有經常寄件的同學可能會注意到,阿里去年推出了一款叫做“菜鳥裹裹”的產品,這個產品的邏輯是打亂了各個快遞公司的壁壘,寄件人可以在手機APP上釋出寄件資訊,由各家快遞員自由搶單,並獲得搶單獎勵。當初這款產品的推廣力度可謂是相當大,使用者可以在每週六免費寄一票快遞。這款產品表面上是作一個快遞行業滴滴的邏輯,可是仔細一想,這對快遞公司的衝擊是相當的大。表明攬件的快遞員有可能不受快遞公司管控 ---- 這個邏輯其實很好解釋,看下現在出租車行業就明白了。
另外依照阿里的風格,據我所知,阿里參股的快遞公司,阿里還是積極參與到快遞公司的決策和管理中,以圖將這個行業規範化和標準化(也更符合阿里的標準)。此外,阿里也還在打造各種框架和體系,從公司到產品,如菜鳥聯盟,橙諾達等。這種深層次的繫結,在現在這種快遞嚴重依賴電商的情形下,將會使得快遞企業更加唯“馬首”是瞻。
那麼快遞企業該怎麼辦呢,貌似永遠沒有話語權?仔細看看,線上電商平臺已經壁壘森森,形成寡頭壟斷之勢,手握大量的客戶流量與相關資料,憑藉技術優勢,大有顛覆眾多傳統商業模式之勢。快遞企業先是嘗試了自建線上電商平臺突圍,幾乎每家快遞公司其實都有自己的電商平臺,只不過幾乎沒有流量,稍微有名點的也就順豐優選了。既然此路不通,那還有另一條路,那就是線下!
線下零售是一個非常分散的市場,少有巨頭,也沒有壟斷,正是快遞企業獲取話語權的另一個戰場,如果依託已有的當地網店,也可以達到資源複用的目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順豐要不停的推嘿客門店(現在是順豐優選門店),這是一個從線下切入,反向打通線上的邏輯。而且如果這種商業模式推廣將大大減少快遞的遞送時間:因為快遞從商家到終端消費者的時間再怎麼短都是有極限的,但是透過線下門店獲取片區消費喜好和規律的快遞公司可以提前將貨物備在門店,當客戶在網上下單,快遞員直接就可以從門店送貨,這也就是“最後100米”的事。
所以毫無疑問,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將會目睹各快遞公司力推自己品牌的線下零售門店,這種門店應該是極為貼近客戶群體,甚至開在社群裡,校園中。
其實如果看得更遠一點,快遞公司還有一個非常厲害的武器,就是能“敲開門”的與客戶的互動場景。這種互動場景有著巨大的想象空間,舉個例子,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願意去商場買衣服,而不願意在網上買,還不是因為在商場我們可以隨意試穿,找到大小合適而上身效果又最好的麼。但是如果你能將商場搬到自己家裡來呢?我們在購物時可以先在電商平臺上做一個初步篩選,看中自己喜歡的衣服款式,然後一次性把可能合適的尺碼都拍下來,然後由快遞員全部遞送上門,快遞員可以在門外等你試穿出最合適的那件,再一次性把剩下的打包,由反向物流寄回去,而且所有費用包郵哦,價格比商場還要便宜。這麼想想是不是很誘人?當然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快遞公司還可以在這個場景上做很多文章,這也是為什麼我不看好快遞櫃,快遞櫃的普及會讓快遞公司失去這樣一個寶貴的與客戶互動的場景,流失很多商業機會,損失塑造品牌形象的機會。回頭有時間,打算開一個專題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想到各位看官中可能有對快遞公司股票感興趣的朋友,今天就來講講我個人對資本市場上快遞板塊的一點看法。
之前也提到了,隨著2016年各大快遞公司紛紛上市,二級資本市場上憑空多出了一個快遞板塊。其中在A股上市的公司有順豐、申通、圓通、韻達,而中通因為是VIE股權結構,所以赴美上市,還有一批二線的快遞公司計劃在未來3-5年完成上市。然而由於中國快遞發展的獨特性 -- 依託電商發展,多為加盟制企業 -- 使得資本市場一時間很難找到一個靠譜的參照物。於是股價在去年年底經歷了很大的波動,除去了對熱門題材的炒作外,也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投資者的迷茫。
我還是先把我的觀點放在這裡,回頭再來細談原因:我認為快遞板塊是一個值得做長線投資的一個版塊,可以做3個月到一年的投資。
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1. 基本面良好,收益預期值得期待。在上週,各個快遞公司公佈了2016年度的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我們可以看下各個快遞公司從財務層面交出的答卷。
順豐:2016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預計為24.6億 - 27.5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52% - 69%
圓通:2016年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為13.5億 - 14.5億元,同比增長88% - 102%
申通:2016年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為12.4億 - 12.5億元,同比增長62% - 64%
韻達:2016年歸屬上市公司淨利潤為11.6億 - 12.2億元,同比增長1.2倍至1.3倍
可以看出,快遞公司的利潤增長目前普遍來自於行業紅利,這個行業基本面向好,對比其他大部分行業,這種成績還是比較亮眼,而且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未來這種利好的基本面在1-2年內不會改變。
2. 題材面可炒作點較多,在持有過程中容易遇上短期炒作點。大家都知道,在中國的二級市場上,不可能完全依靠基本面做投資。那為什麼還說快遞板塊可以長期持有呢?其實這也是一個等風來的過程,在持有過程中如果能遇上這麼一波題材炒作也是極好的。
快遞行業牽扯的行業較多,而且多為網際網路相關企業,想象空間較多,許多線上的商業模式創新需要依靠快遞來線下實現。以前只是網際網路公司單方面講故事,現在快遞公司也上市了,也開始講故事,套用同樣的邏輯,其實很容易形成“快遞+”模式的故事,形成新的炒作題材。
即使就算沒有遇上新模式的炒作題材,每年都還有一個“雙11”吧,都還有這樣那樣的電商促銷節吧,資本市場不可能坐視不理吧,說不定什麼時候在這樣的事件前後藉機拉一波。
3. 行業整合是趨勢,上下游延伸是必然,併購整合不可缺。同樣也是一個等風來的邏輯,這種事情需要提早埋伏。
在發達國家,快遞行業是個需要規模效應的行業,所以必然是寡頭壟斷。理論上來講,一個市場上不會超過3-4家行業巨頭。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的CR3或CR4都能佔到80%-90%的市場份額。而在中國,是CR8才佔到80%,所以行業集中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如果參照國際快遞公司的發展歷史,這種行業整合少不了大量的重組和併購,而上市快遞公司在近兩年應該是主要扮演收購方的角色。
此外,對標國際快遞巨頭,如UPS和FedEx,他們現在都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供應鏈整合商,產業遍佈金融、貨運、冷鏈、供應鏈合同物流,等等。可以想見,中國的快遞上市公司,依賴資本市場,肯定也會向上下游延伸。跨行業的併購也是必然。
以上就是我看好快遞板塊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人說對比國外快遞公司股票,中國快遞公司股票嚴重高估,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看法。這些人都是從市盈率角度上來說,但是並沒有看到良好的利潤增長預期,題材豐富性和併購可能性。
綜上所述,單從行業板塊角度來看,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快遞板塊股票。一家之言,僅做參考,不作為投資建議。
對於是否快遞送上門這件事情,我們要承認的是,這確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畢竟服務物件千差萬別,喜好和生活習慣各有不同。但是我還是比較看好送上門的模式,而不是快遞櫃,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快遞櫃的盈利模式不太明朗,別看一個小小的快遞櫃,成本一大堆,開發成本,場地成本,維護成本,電費,等等,而收入專案前來說比較成熟的就兩條,向利潤已經很薄的快遞收費 和 廣告收入。
對比相對穩定的支出,這種收入項是不是就不太穩定而且有風險呢?當然,市面上也有推廣快遞櫃的畫出各種各樣的大餅,尤其是面對資本市場,但是就目前來說,我還沒有看到特別可靠的盈利模式。
2. 客戶習慣的脆弱性,很多人說快遞櫃可以培育收件人的習慣,當大家都習慣用快遞櫃了,那麼這個市場就起來了。其實仔細想想,即使退一萬步,大家真的習慣了用快遞櫃,這種習慣的持續性也是不可靠的。
舉個例子,如果場地費上漲,快遞櫃移到了小區外500米;又或者說為了獲取更多的盈利,快遞櫃放在了超市的最裡面(國外自提點的常用做法);這時候客戶還會想用快遞櫃嗎?如果這時候恰好有一家快遞能保證送上門呢?所以客戶習慣的不是快遞櫃,而是在某個位置上的快遞櫃。
3. 放棄了快遞的核心價值,快遞的核心價值有三點,安全、時效、服務,那麼當快遞員把快遞放入快遞櫃的時候,有兩種情況:
收件人在家中 - 這時候三點核心價值完全喪失,不能當場驗視,未完成最後100米,未核實收件人
收件人不在家中 - 那麼對比替代方案(放在物業或者再次遞送),喪失了安全和服務。
4. 最後說下我說的互動場景,這裡面的商業想象空間太大了,如果有一支可靠的高素質快遞員團隊,能搭載的業務是非常多的。其實我之前舉的試衣服的例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其實還有很多種互動場景的例子,比如京東的線上購買電話卡業務,需要快遞員在送件時候上門進行身份驗視。
至於等客戶試衣服的例子中,我們做個初步推算,在寄件端產生4票快遞,反向物流產生3票快遞,如果就算快遞員在門外等半個多鐘頭,那正常情況下差不多這半個鐘頭也就能送7-8票快遞,成本相當。那如果是在包郵服務中,這7票快遞給個大客戶價也就總共25塊錢左右,對於一些品牌商,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節省了來回發貨退貨的時間,而且大大提高了客戶體驗。
除開增值服務不談,互動場景對加深客戶的品牌認知也是很有效的。即使在現在這樣一個通訊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也離不開線下面對面的碰撞和互動。為什麼大家對順豐的品牌認可度比較高,我相信離不開順豐快遞員們統一整潔的服裝和良好的服務態度。當然,如果有一天順豐願意在自己的制服上打其他公司的廣告,想來效果也應該是極好的:)
-
10 # 活在夢裡吧嗯
根據你的生意來算了,如果你是做電商,快遞是可以給到你最低價格的,前提是你的發貨量足夠大,至於價格能爭取到多少,看你自己了。當然快遞也是需要利潤的,在這個服務時代,只要服務到位,價格是大問題,但不是最大問題!
-
11 # 音魂不散Ly
價格戰!所有的快遞一直都在打價格戰,除了散客戶之外!這是一場很殘酷的鬥爭!曾經在義烏,全國通票,兩塊錢一票!打了有好幾個月,各品牌快遞總部砸錢下來打,後來總算和諧下來!再把價格升上去!
-
12 # 竇會友1972
現在的快遞費我認為已到了最低價。嗯快遞行業的成本,在快遞行業競爭的環境下利潤也很低了。沒有降費空間了,除非一直保持虧損。因為每個快遞員的付出回報已經到了極限。勞動成本不能再降低了。
-
13 # Y687V
對於這個問題,要從我做淘寶店鋪開始,剛起步肯定訂單量是很少的,一天幾單甚至沒有,這要跟快遞合作的話就要說清楚現在的具體情況再說說自己的目標,這樣快遞員會給你全國統一價一單5元,經過一段時間的過程訂單量大了,快遞就有過一單一兩塊錢的,這個具體還要根據當地的快遞點去談的,畢竟每個地方不一樣的,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回覆列表
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做不到的
沒事了就跟快遞談
如果量大到驚人
為什麼不自己開個快遞店呢
只要你有量 不怕給你便宜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