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何佔豪,陳剛,那是小提琴協奏曲的再譜寫。也不是問梁祝的作者,問越劇譜曲,是什麼時候,誰譜的,可以肯定一定民國時期,上海已經是很流行了,懂的可以給大家普及一下知識,梁祝對中國的音樂太重要了
-
1 # 周花5
-
2 # 福榮
1.越劇"梁祝"有許多版本,如:範瑞娟、袁雪芬版;範瑞娟、付全香版;還有尹桂芳版梁山泊、王文娟、戚雅仙版祝英臺等,版本不同,唱腔和音樂也各不相同。
2.電影"梁祝"是範瑞娟、袁雪芬版。範瑞娟創造了"弦下調"、袁雪芬創造了"南調",唱腔和音樂基本圍繞著這兩個流派、兩種調設計。電影的改編和創作是集體共同完成的,這一集體由:南薇、徐進、宋子由、陳羽、成容、弘英等人組成,其中就包括了對戲劇音樂的選定、審定。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59年上海音樂學院的二位學生何佔豪、陳剛,採用電影版範、袁流派"梁祝"的許多音樂元素作出的曲子。經俞麗拿演奏後,傳遍全國,也傳到了世界各國,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很快成為了世界名曲。自此後,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能聽到"梁祝",連西方樂團也開始選定"梁祝"來演奏、演出了。
-
3 # 飛飛魚的池塘
在一些資料和唱片說明書上,看到過袁範版和範傅版的作曲是劉如曾和薛巖。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版本,作曲是翁持更。
其它流派和劇團的就不知道了。
-
4 # 新霽看戲
《梁山伯與祝英臺》是越劇的傳統劇目也是優秀的保留劇目,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民間愛情故事之一,家喻戶曉。越劇保留了故事質樸的特點,經過許多代越劇前輩們的藝術加工,讓梁山伯與祝英臺更加生動、更加優美也更加浪漫了。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作曲們越劇在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至1921年(民國10年)小歌班時期就有《十八相送》等梁祝題材的摺子戲了,最早的越劇梁祝唱片是1936年(民國25年),男班藝人支維永和陶素蓮(戚雅仙的老師)演唱的《十八相送》,所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最早的作曲者很難知曉了。
我不知道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至1949年各大越劇團的《梁山伯》、《梁祝哀史》、《新梁祝哀史》的作曲們。
我知道的是1950年4月東山越藝社(範瑞娟、傅全香、張桂鳳領銜)的《梁祝哀史》作曲是王元堅(越劇電影《柳毅傳書》的作曲之一);1951年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上海越劇院前身)排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作曲是陳捷、薛巖,同年8月至9月上海越劇界抗美援朝義演劇目《梁祝哀史》的作曲是陳捷、劉如曾、王元堅;1953年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袁雪芬、範瑞娟、張桂鳳主演)作曲是劉如曾;1954年至1962年上海的越劇團(比如合作越劇、天鵝越藝社等)大多用的作曲是劉如曾、陳捷和薛巖的。
1960年浙江越劇團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作曲是賀仁忠【合作越劇團作曲賀孝忠的二哥,賀家除了大哥賀國忠是甬劇演員、其餘五個兄弟(賀仁忠、賀孝忠、賀世忠、賀富忠、賀惠忠)都從事的是越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賀孝忠在戚畢《梁山伯與祝英臺-樓臺會》裡創造了新的過門;1985年5集越劇電視連續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範瑞娟、傅全香、張桂鳳主演)的作曲是顧振遐;項管森整理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樂曲。
越劇與《梁祝小提琴協奏曲》1958年何佔豪提出來在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曲調基礎上創作小提琴協奏曲,孟波同意了何佔豪的提議,何佔豪以前是浙江越劇團的樂隊演奏員,他對越劇曲調很瞭解,從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尹派的《紅樓夢》、《白蛇傳》等劇目中吸取了精華。1959年何佔豪、陳剛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大獲成功,中國有了屬於自己的小提琴協奏曲。
總結不論是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享譽海外,還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舉世聞名,它們都不是一兩人的功勞,而是眾多文藝工作者集體創作的結晶,是讓每個中中國人引以為豪的寶貴文化財富。
-
5 # 俊53116982413
提到著名越劇梁山泊與祝英臺是誰譜的曲,不得不提到上海越劇院。
上海越劇院是國內外聞名的戲曲劇院,上海越劇院在毛主席“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繼承和發展越劇藝術,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在共和國的歷史程序中作出了顯著的成就。創作、改編、整理了許許多多傳統戲、歷史戲和現代戲,湧現出一大批優秀劇目。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西廂記》、《紅樓夢》、《祥林嫂》等代表作。其中《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影片,1954年在捷克舉辦的第8屆國際電影節上,榮膺“音樂片獎”。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無論是越劇的流派、唱腔。尤其是音樂戲曲均是堪稱一流的,這不得不提到上海越劇院老一輩的戲曲作曲家:顧振遐老先生。
顧振遐 抗戰勝利後調往部隊。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進中央音樂學院華東分院(上海音樂學院前身)音樂教育專修班學習。結業後從事作曲及研究工作。上海越劇院成立後,被分配任作曲兼音樂組副組長等職。在戲曲音樂創作追求推陳出新,強調曲調與內容、人物的和諧一致及旋律性、戲劇性與抒情性的融合。為此,越劇的許多優秀作品,比如:舞臺劇及電視連續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舞臺劇及電影《紅樓夢》、舞臺劇及電影《追魚》、《打金技》《北地王》、《西園記》等劇的作曲均是顧老的作品。他還發表了不少論文,比如:《徐玉蘭唱腔簡析》、《越劇依字行腔初探》,編著出版了《徐玉蘭唱腔整合》一書。畢生致力於越劇音樂創作的顧振遐老先生為了越劇的傳承和今天后人的發展作出了無私奉獻,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讓我們後人享受越劇各個優美動聽的流派唱腔,以及越劇音樂獨特的美與魅力。讓我們永遠懷念顧老先生,和他為後人留下的中國戲曲的寶貴財富
我也是越劇戲迷,也是年輕時受戲曲特別是越劇的薰陶。當年我在上海居住的東新橋即現廣東路浙江電影院周邊均是劇場和電影院。每逢天蟾舞臺、共舞臺、瑞金劇場(現已拆除)有新戲均要買票去看一場。當年劇場演出新戲時均會給每位觀眾發一份說明書,上面有劇情的介紹演員的陣容。演出期間及演員謝幕時更有大量戲迷的捧場。然而令人欣喜的是:今天的上海越劇院已培養了好幾代越劇傳承年紀輕的新人!但願多出新人新戲,以豐富今天人們的精神生活…!
但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是經典傳統節目,版本很多,流派也不一樣,所以作曲也各不相同。雖然我對這個劇本很然悉,而且其中的多段唱段還能唱幾句,但誰是作曲家還真搞不清楚!抱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