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
2 # 皇室人123
首先是年號:沒有太多要求,都是找好聽的起。例如:永樂、皇統、嘉慶、貞觀;
之後是姓名:一般為了避諱,名字中會有生僻字。以清朝為例:顒(永)琰、旻(綿)寧;
再然後是廟號,即“某祖某宗”。這個是有諡法的,不能隨意命名。正所謂“祖有功,宗有德”,並且在起初的時候,只有擁有一定成就的帝王才能擁有,比如漢朝,有廟號的連一半都不到,比如高祖劉邦、太宗劉恆(文帝)、世宗劉徹(漢武帝)、高宗劉奭(元帝)等,後來劉奭的廟號還被取消了…知道唐朝,廟號成了帝王的標配,幾乎人手一個,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規矩: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稱“祖”(南宋是高宗趙構、西夏是景宗李元昊),隨後的皇帝一般是“太宗”(漢朝和明朝都是第三個,因為第二個是在不怎麼樣),然後穆宗、光宗、熹宗在位時間短,世宗通常是血脈變換,文宗、武宗多為貶義,仁宗、孝宗(遼國有聖宗耶律隆緒)一般都是最高規格廟號,神宗則是褒貶各半等等。
最後說諡號,唐朝之前通常用諡號表示帝王,因為其簡潔而概括的說明了帝王的一生,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等等。唐朝之後,諡號的字數變多,用詞也越來越華麗,變得華而不實所以逐漸的也就變得沒有意義了(清朝通常為17字)。
當然,諡號及廟號是皇帝去世之後才有的。
你是想問皇帝的各個稱號吧?
古代帝王一般會有四個稱號,尊號、諡號、廟號、年號。
尊號,唐以前天子尊稱就是皇帝,還有太上皇、皇太后,都是尊號,唐開始,有的皇帝就有尊號了,《舊唐書·則天皇后紀》:“五月,皇太后加尊號曰 聖母神皇帝 。”,如清末慈禧太后,生前得尊號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
諡號,皇帝蓋棺定論的,死後才有的,皇帝裡就秦始皇和那些被廢的皇帝、自封的皇帝和末代皇帝這些沒有,其他基本都有,這是給去世的皇帝生前做個總結,一般都是褒義的,其次中性的,很少貶義的,漢某帝隋某帝就是諡號,基本每個皇帝都有,所以唐以前稱諡號,為某帝,貶義的有商紂王、周幽王、周烈王、隋煬帝、漢靈帝、漢獻帝、褒義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等
廟號,指的進天子宗廟的帝王,唐朝以前不是每個帝王都有的,天子七廟“一夫作難而七廟隳”,七廟就開始代指王朝了,太祖,三昭三穆,所以開始兩漢只有七個有廟號的,唐朝以後基本每個帝王都有廟號,除了個別,所以唐朝開始稱呼某某宗,而不是某某帝了,所以唐朝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和諡號了。
年號是從漢武帝開始有的,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元狩,並追稱“元狩”以前年號為“建元”、“元光”、“元朔”。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