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戲劇四要素,動作(情節)、人物性格、思想、語言。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藝術的成分必然是六個——因為悲劇藝術是一種特別藝術——(即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與歌曲)。
其中之二是模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模仿的方式,其餘三者是模仿的物件,悲劇藝術的成分盡在於此。
情節和性格是最為重要的。就情節安排而言,詩人應當遵循事件發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應當使情節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就性格描繪而言,應當恰當、逼真、前後一致。
亞里士多德還認為,悲劇的主人公應當是一些並非十全十美,亦非十惡不赦之輩,他們應當是好人,但又有一些缺陷和過失,由此而給自己招致了災禍,這樣悲劇才能激起我們的憐憫與恐懼之情,才能使我們的情感得以淨化。
藝術作品,不論小說、繪畫、雕塑、戲劇,無一不需要結構。但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對於結構的要求是不同的。小說家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毫無拘束地寫出他所需要的人物和情節,而戲劇的時空限制卻非常嚴格,所以相對來講,戲劇需要更加嚴密、緊湊和巧妙的結構。亞里士多德曾經談到過悲劇的六要素:情節結構、性格、言詞、思想、形象與歌曲,這六個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節結構。
什麼是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通俗來講,就是情節的安排,有時也被稱之為“佈局”。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戲劇結構有不同的描述。從戲劇動作的角度來看,戲劇結構是戲劇動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組織;從戲劇結構與戲劇衝突的關係來看,戲劇結構是貫穿戲劇衝突線的具體情節安排;而從主題思想的角度出發,結構又可以被形容為是從主題思想中派生出來的,因為結構的每一部分都為服從主題思想的需要而存在。
戲劇結構的型別
關於戲劇結構的型別有多種分類的方法,而我們現在所常用的分類方式將戲劇結構大體分為三種:開放式、鎖閉式和人像展覽式。
開放式結構,是將戲劇情節從頭至尾原原本本展現在舞臺上,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麥克白》可以看作是此類結構的代表。開放式結構的優點表現在:其一,廣度寬,曲折多,有頭有尾,場面熱鬧,容易看懂;其二,時間拉得長,人物性格有發展過程,容易寫得生動;其三,地點拉得開,情節曲折多變化,容易引人入勝。同樣,開放式結構也尤其缺點:其一,廣度寬,深度受到影響;其二,由於時間地點拉長拉開,可能會導致結構易鬆弛,不集中。
鎖閉式結構,往往只寫高潮至結局,集中表現戲劇性危機,而對於過去事件和人物關係則用回顧和內省方式隨著劇情發展逐步交代出來,所以又稱為“回顧式”“內省式”“終局式”,代表劇目有《俄狄浦斯王》《雷雨》等。鎖閉式結構的優點在於:其一,集中緊湊,容易取得結構的完整性;其二,內心動作和外部動作密切結合,戲耐人尋味;其三,人物較少,有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各方面的可能性;其四,更易於寫出有深刻哲理和深厚感情的好戲。但它同樣有其缺點:其一,人物少,場景少,寫得不好,容易單調乏味;其二,宜於家庭小戲,不宜於反映豐富多彩,範圍較廣的社會生活;其三,回顧往事多,舞臺變化少,需要高度技巧和生動對白,戲容易冷。
人像展覽式結構,以展覽社會風貌、人物畫像為主要內容,如《在底層》《茶館》等是此類代表。其特長是透過人物群像的描繪顯示出社會的面貌和本質,在創作中需要劇作者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也需要熟練的技巧和大膽的創造。這類劇作中往往人物較多,情節較少,它具有上面兩種型別的特長,又結合表現社會風貌、社會現象的需要,是近代社會劇的重要形式。
亞里士多德戲劇四要素,動作(情節)、人物性格、思想、語言。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藝術的成分必然是六個——因為悲劇藝術是一種特別藝術——(即情節、“性格”、言詞、“思想”、“形象”與歌曲)。
其中之二是模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模仿的方式,其餘三者是模仿的物件,悲劇藝術的成分盡在於此。
情節和性格是最為重要的。就情節安排而言,詩人應當遵循事件發展的可然律或必然律,應當使情節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就性格描繪而言,應當恰當、逼真、前後一致。
亞里士多德還認為,悲劇的主人公應當是一些並非十全十美,亦非十惡不赦之輩,他們應當是好人,但又有一些缺陷和過失,由此而給自己招致了災禍,這樣悲劇才能激起我們的憐憫與恐懼之情,才能使我們的情感得以淨化。
藝術作品,不論小說、繪畫、雕塑、戲劇,無一不需要結構。但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對於結構的要求是不同的。小說家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毫無拘束地寫出他所需要的人物和情節,而戲劇的時空限制卻非常嚴格,所以相對來講,戲劇需要更加嚴密、緊湊和巧妙的結構。亞里士多德曾經談到過悲劇的六要素:情節結構、性格、言詞、思想、形象與歌曲,這六個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節結構。
什麼是戲劇結構
戲劇結構,通俗來講,就是情節的安排,有時也被稱之為“佈局”。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對戲劇結構有不同的描述。從戲劇動作的角度來看,戲劇結構是戲劇動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組織;從戲劇結構與戲劇衝突的關係來看,戲劇結構是貫穿戲劇衝突線的具體情節安排;而從主題思想的角度出發,結構又可以被形容為是從主題思想中派生出來的,因為結構的每一部分都為服從主題思想的需要而存在。
戲劇結構的型別
關於戲劇結構的型別有多種分類的方法,而我們現在所常用的分類方式將戲劇結構大體分為三種:開放式、鎖閉式和人像展覽式。
開放式結構,是將戲劇情節從頭至尾原原本本展現在舞臺上,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麥克白》可以看作是此類結構的代表。開放式結構的優點表現在:其一,廣度寬,曲折多,有頭有尾,場面熱鬧,容易看懂;其二,時間拉得長,人物性格有發展過程,容易寫得生動;其三,地點拉得開,情節曲折多變化,容易引人入勝。同樣,開放式結構也尤其缺點:其一,廣度寬,深度受到影響;其二,由於時間地點拉長拉開,可能會導致結構易鬆弛,不集中。
鎖閉式結構,往往只寫高潮至結局,集中表現戲劇性危機,而對於過去事件和人物關係則用回顧和內省方式隨著劇情發展逐步交代出來,所以又稱為“回顧式”“內省式”“終局式”,代表劇目有《俄狄浦斯王》《雷雨》等。鎖閉式結構的優點在於:其一,集中緊湊,容易取得結構的完整性;其二,內心動作和外部動作密切結合,戲耐人尋味;其三,人物較少,有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世界各方面的可能性;其四,更易於寫出有深刻哲理和深厚感情的好戲。但它同樣有其缺點:其一,人物少,場景少,寫得不好,容易單調乏味;其二,宜於家庭小戲,不宜於反映豐富多彩,範圍較廣的社會生活;其三,回顧往事多,舞臺變化少,需要高度技巧和生動對白,戲容易冷。
人像展覽式結構,以展覽社會風貌、人物畫像為主要內容,如《在底層》《茶館》等是此類代表。其特長是透過人物群像的描繪顯示出社會的面貌和本質,在創作中需要劇作者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也需要熟練的技巧和大膽的創造。這類劇作中往往人物較多,情節較少,它具有上面兩種型別的特長,又結合表現社會風貌、社會現象的需要,是近代社會劇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