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美人蕉

    1、變課堂理念

    理念決定思維,理念支配行動。有什麼樣的課堂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課堂。理念新,一新俱新;理念活,一活俱活。

    課堂不是講堂,而是學堂;課堂不是做禱告的教堂,而是孩子們快樂學習的天堂;課堂不是束縛學生心智的枷鎖,而是放飛學生夢想的樂園;課堂不是教師講得精彩,而是要讓學生學得精彩;課堂不是要形成一個個句號,而是要生成一個個問號;課堂既要立足常態,又要立足常新,更要突破常規;課堂要靠教師的無為,成就學生的有為,要靠教師的退步,促成學生獲得長足的進步……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些關於課堂的基本價值取向,都是我們在課堂尋變中所應確立的基本理念,所應遵循的重要法則。

    2、變師生關係

    當年的安徽鳳陽的小崗村18個農民冒著生命危險,簽字蓋章,分田單幹,一夜之間就解決了溫飽問題。當時土地、勞動工具、勞動者素質都沒有變化,只是把勞動者、生產工具、土地這三者關係,來了一個改變,生產關係一變,生產力與勞動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就有了。

    聯絡到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課堂要變得有效,同樣必須變革師生關係,必須變革教師、學生、課堂這三者的關係。好的關係就是好的教育,好的關係就是好的課堂。

    那麼,怎樣變革?

    就是要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成為課堂的主人;就是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的學習空間、時間,學習的機會、方式,學習的權利、選擇還給學生;就是要變教書為教學,變課堂為學堂,變競教為競學,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就是要儘量減少講和聽,增加說與做,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還是不會的不講。

    這種關係變化後,教師由主體,變為主導,由臺前變為臺後,由表演者變為一位旁觀者和傾聽者,一位引領者和導航者,一位平臺的設計者和搭建者,一位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認知主體性凸現,課堂中會盪漾著學生生命活潑燦爛、滋滋拔節、蓬勃生長,師生綠葉紅花、互為映襯、教學相長、和諧溫馨的氛圍。

    這種關係的變化,其實質是一種歸還與解放,一種釋放與啟用,一種喚醒與迸發。這種變革關係的課堂,必定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肯定找不到不會學的,也找不到學不會的,更找不到厭學的,一定能讓課堂變得有用、有趣、有效。

    3、變學習方式

    過去學生單一單調、被動接受、機械木訥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提升學生學習效益的一個障礙。

    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就是要給學生留下一定的自主時間,自我空間,儘可能增加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讓他們有更多的個體思考與體驗,更自覺的學習選擇與嘗試,更靈活的大膽想象與探討,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生動學習、能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快樂學習、跨學科學習、實踐性學習、問題導向性學習的多樣態、好狀態學習中,實現自我認知,自主參與,自由成長,把外在的壓力轉化成探索與發現知識,由“要我學”為“我要學”的強大內驅力,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

    4、變教師行為

    一是改變備課方式。教師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教法,備教具,不僅要備學生,還要備學法,備學情,不僅要獨立思考,用心架構,形成高質量的教案,還要放下身段,融入團隊,透過集體備課,互補共享,形成針對性的導學案。

    二是改變講課方式。教師要由過去的滿堂灌,變為啟發、開導、點撥、點評,要由過去從簡單知識的傳授,過渡到“賦能驅動”“整體聯動”,要由過去僅僅停留於育分,轉向到五育並舉,立德樹人,個性彰顯,全面發展。

    三是改變作業佈置方式。教師要變反覆刷題,重複訓練,無效低能的題海戰術,為在吃透教材、瞭解學情、佔有大量資料和資訊的基礎上,精選題目,分層次、分物件設計作業,個性化、彈性化佈置作業,既讓一部分學生“吃得飽”,又讓一部分學生“吃得好”,還要讓一部分學生“吃得了”。

    四是改變工作狀態和方式。“減負提質”,變革傳統課堂,給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師一定要堅持學習,不斷反思,針對“雙減”及課堂的有效,進行針對性研究,在學習中提升,在反思中改進,在研究中找出對策;一定要善待職業,愛崗敬業,精業樂業,以一個教育人的責任與使命,良知與堅守,為教育未有之大變革,做出應有的努力和擔當;一定要學會調節情緒,調整心態,調適生活,調減壓力,教師比過去擔當了更多的責任,已經為“雙減”默默地做了政策的“兜底者”,如果說這個社會還有人欠教師一聲“感恩”,但是我們教師自己絕不能虧欠自己。這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孩子,為了這神聖的事業,為了當下的“雙減”。

    5、變評價機制

    課堂必須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生為根本的價值取向。一個好的課堂,一個有效的課堂,一定是以生為本,一定是站在學生這邊,一定是具有學生立場,一定是以學生的感受、體驗和學生的成長作為最基本的尺度,背離了這個前提,任何課堂都是無效或者至少是低效的。

    因此對課堂的評價,必須基於傳統意義上的評價,作出調整和變化。首先必須從“人”的角度,從“有沒有人”的高度,從“人文““人性“的溫度,對課堂進行評價。

    對於那些課堂採排的再精準,鋪排的再熱鬧,編排的再模式化,環節和細節安排的再天衣無縫,漏水不漏,如果忽視“人”,忽視人的存在,忽視人的感受,忽視人的情感,這樣的課堂的確還值得商榷和考量。

    其次對課堂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於學生知識生硬的習得,乃至一紙分數的獲得,而應該從學生在課堂中關鍵能力的培養,核心素養的形成,個性化的發展,想象力的開啟,創新思維的涵泳,學習參與度以及愉悅感和成就感的體驗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綜合評價、增值評價。

    “雙減”給學校教育以更大的責任和空間,只有在“變”中建構出有效課堂、高效課堂,才能不辱使命,擔當重任,真正實現減負和綠色育人雙目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2年人口出生率會比2021年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