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煮汗青
-
2 # 君山話史
包茅是楚國的地方土特產,自從楚武王自立為王后,楚國實際上與周王國平起並坐,並沒有責任與義務進貢包茅。但是齊桓公與管仲在伐楚時,卻以楚國未向周王室進貢包茅作為入侵的理由,這是為什麼呢?
我就來說說“包茅事件”的前因後果。
第一,齊桓公想奇襲楚國自從齊桓王稱霸中原後,與楚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單憑武力來說,齊國尚未不如楚國,但是齊國的優勢是擁有眾多的嘍囉國。為了打敗楚國,齊桓公想出一個伎倆,以討伐蔡國為名義,糾集八國聯軍,其真實的目的是讓楚國放鬆警惕,發動一場對楚國的奇襲戰。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糾集一支包括齊、宋、魯、陳、衛、鄭、許、曹八國在內的聯軍,進攻蔡國。其實蔡國只是個小國,殺雞焉有牛刀呢?很快,蔡國就戰敗投降了。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齊桓公使的是障眼法,表面上是伐蔡,實則為了襲楚。要對付楚國,只能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才能有勝算。
攻取蔡國後,聯軍沒有進行休整,馬不停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楚國。
第二,楚國特使突然來訪齊桓公的伎倆雖然高明,卻沒能瞞得過楚國。
八國聯軍剛跨過楚國邊境,楚成王的特使馬上抵達聯軍營地。顯然,楚國對齊國不合常理的軍事行動是有所防備的,光打一下蔡國,何須動用八國聯軍呢?楚成王判斷,八國聯軍在伐蔡之後,必定攻楚。
楚成王派特使傳話給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風牛馬不相及,不想閣下不遠千里,前來我的地盤,這是何故?”
對於楚國特使的質責,齊桓公一時語塞。這時管仲靈機一動,便答覆說:“周王朝成立之初,執政的召康公曾對齊國姜太公說:‘五等諸侯、九州方伯,如有不聽命者,你都可以征伐,以輔弼周室。’征伐之範圍,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現在楚國沒有向周王進貢包茅,使天子在祭祀的時候,缺了這種物品,現在我們君主就是為這件事而來的。還有,當年周昭王南征,到了荊楚就沒回了,這件事也要查一查。”
第三,“包茅事件”暴露齊國底氣不足管仲的回答十分圓滑,同時也顯示出聯軍對抗楚國的底氣略顯不足。
如果要堂而皇之地說一個討伐楚國的理由,並不難。首先楚武王以來,楚君僭用王號,公然與周王朝分庭抗禮,這就是一大罪狀,何況楚國在最近三年裡,接連不斷地向北進攻中原的鄭國。以這些理由對楚國宣戰,可謂師出有名,可是管仲卻故意避重就輕,小題大做,責備楚國沒有進貢包茅這種微不足道的事情,顯然是為了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這也暴露了齊國雖然虎視中原,實際上對楚國心懷畏懼。
至於管仲說的周昭王南征途中落水而死一事,這事都過去幾百年了,跟現在的楚國有毛關係呢?
楚國特使心裡有數,也順著管仲的話回答道:“沒有進貢包茅,這確實是我們的過失,以後絕對會及時進貢的。至於周昭王南巡時沒能生還的原因,您還是到漢水之濱問問吧。”
第四,楚國同樣不願與齊國交鋒楚國特使的回答很高明,你管仲充傻裝嫩,我也佯裝不知。既然你以沒進貢包茅為由入侵楚國,那麼我就承諾以後進貢,讓你沒有出兵的理由。包茅只是一種野生植物,能值多少錢呢?
從楚使的回答可以看出,楚國同樣不願意與齊國開戰。楚國軍事力量雖然強大,但齊國有那麼多小嘍囉,人多勢眾,若要真的開戰,鹿死誰手還不好說。同樣,齊桓公也十憚忌楚軍的戰鬥力。自從楚武王、楚文王以來,直到楚成王,楚國開疆拓土,對外戰爭無往而不勝,武力值堪稱天下第一。
既然楚人早有防備,齊桓公也就失去了奇襲的機會,這戰就打不下去了。本來齊國率八國聯軍入侵楚國,是極其嚴重的政治事件。管仲故意避重就輕,挑了一個極不起眼、簡直可笑的理由,責備楚國未進貢包茅。楚國也借題發揮,讓齊國有一個下臺階的藉口,便承諾進貢包茅。於是,毫不起眼的包茅,就這樣化解了一場嚴重的軍事衝突。
-
3 # 醉美木瀆
齊楚此次交鋒總體來說是“雷聲大雨點小”,管仲不愧是個生意人,一個優秀的國家CEO讓他真的消耗齊國去維護周天子的面子,這筆買賣是絕對划不來的。
我們偉大的思想家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句話用在兩千多年前的楚國身上是最合適不過了。楚國曾經度過了一段極其鬱悶的階段,楚國的祖先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的封號,臣屬於周。雖然成為了諸侯但是楚國的政治投效並沒有得到周王及中原諸侯的重視,周成王和諸侯會盟的時候,楚國的先祖只能和蠻族一起負責看守火堆,連參加盟誓的資格都沒有。
當時的會盟具有很強的社交功能,諸侯們平時天南海北,資訊交通困難,趁著會盟的機會,聊聊家常,談談八卦,交流一下治國心得,順便結個親家。可以說是當時級別最高的“海天盛筵”,但是此時的楚王連落座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和蠻族一起看守火堆,身邊的這位蠻族首領可能連當時的官話都不會說,楚人此時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
“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楚人毫無疑問的爆發了,成了南方諸侯的扛把子,到了楚王熊渠的時代,因為嫌棄周天子給的爵位太低,熊渠一怒之下把自己的三個兒子都封成了王,這可是結結實實的打了周天子的嘴巴子,因為在當時天下只能有一個王就是周天子。
後來,周朝在周厲王的手中軍威大振,沒錯就是那個有名的昏君周厲王,歷史上許多所謂的昏君其形象都有很複雜的一面,周厲王無疑是昏君,還是這個昏君結結實實的收拾了楚國這個“混不吝”,楚國立即變了一個嘴臉,對周天子表示臣服,變成了“守法公民”,周厲王出奔之後,楚國再次跳了出來,又被周厲王的兒子周宣王收拾了一頓,又老實了一段時間。後來隨著西周的滅亡,懸在楚人頭上的那把劍算是被徹底拿了下來,楚人認為自己的春天到了。
楚國的春天總是短暫的,當時的霸主齊國就結結實實的給齊國上了一課。只是齊桓公畢竟不是天子,不願意和楚國打消耗戰,於是國家CEO管仲出面斡旋,楚國給周天子面子,給齊桓公里子,齊桓公給楚國和平。面對楚國的強勢崛起,霸主齊桓公再也不能坐視不理,楚國原本吞併江漢平原的那些小國,齊桓公可以假裝看不見,畢竟那個地方在當時屬於荒蠻之地,樹林裡還能時不時的竄出幾頭大象,犀牛,老百姓有的還“斷髮文身”形同野人。楚國的美女還沒在列國打出後來的名氣,而“雲夢澤”的潮溼瘟疫,讓齊桓公想想都失去了“到此一遊”的慾望,更別說買房。
但是楚國一路北上開始侵犯中原各國,齊桓公就不能做事不管了,畢竟老大總是要為小弟出頭的,另一方面,楚國擴張的太快,總有一天要挑戰齊國的霸主地位,因此齊桓公決定出手教訓一下楚國。
齊桓公當然是一如既往的採取“群毆”加“恐嚇”的手段,CEO管仲替他糾結了魯、宋、陳、衛、鄭、許、曹各諸侯的聯軍,由各國君主親自帶領,浩浩蕩蕩的衝向了楚國的馬仔蔡國,蔡國自然是無力抵抗。
於是齊楚兩個大國初次交鋒開始了,楚國方面派出的談判代表一副人畜無害的天真樣子,假裝“清純”的對管仲說道:“齊楚相距很遠,毫無干系,就如同馬與牛即便走失,也不會到對方的境內。所以你們齊國到我們楚國是要幹啥呀,老鐵”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誰說楚國是蠻夷,對於中原列國的遊戲規則楚國是門清。此時的齊國正處在鼎盛時期,真正的是挾天子以令天下,六合諸侯,北逐夷狄,再加上此次伐楚又帶著一群小弟助拳,楚國此時和齊國開打,那是絕討不到半分好處的。
所以楚國此時裝出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裝著很委屈的樣子反過來質問管仲“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此時管仲心裡估計早就樂開了花:看來楚人比想象中聰明,這次出兵不會無功而返。現在我們無法知道管仲和楚國代表到底談了些什麼,反正對外公佈的官方結論小編認為完全是糊弄人的。
齊桓公要的裡子是,楚國不能踩過界,在華夏傳統文化圈之外任你逍遙縱橫。所謂讓楚國進貢茅草,完全是為了面子工程。此時的周天子雖然說幾乎淪為漢獻帝似的人形吉祥物,但此時禮樂制度尚未完全崩潰,不論哪家諸侯想要宰割天下,都繞不過周天子這個吉祥物。強大似此時的齊桓公,討伐楚國也要打著周天子的名號。
所以,面對楚國使者,“你為什麼打我”的無厘頭問題,管仲的回答也避重就輕:“以前召康公命令我們的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賜給我們的先君征伐的範圍,東邊到大海,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邊到無棣。你不進貢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昭王南征到楚國而沒有回去,我為此而來責問。”
周昭王的問題看似嚴厲,但是昭王已經死了幾百年了,這個問題只能扯皮了。至於包茅楚國有的是,要多少能給多少,在官方層面,周天子能得到的實惠就只能是楚國面子上的稱臣以及幾包楚國包茅。
但是齊桓公要的就比較大了——楚國從此之後不能再兵鋒北向,不能挑戰齊國的霸主地位,所以在首輪談判,楚國答應獻出包茅之後,諸侯聯軍接著進軍到召陵。楚成王又派屈完去探問,齊桓公為了顯示自己的軍威,請屈完一起坐上車去看中原來的各路兵馬。屈完一看,果然軍容整齊,兵強馬壯。齊桓公趾高氣揚地對屈完說:“你瞧瞧,這樣強大的兵馬,誰能抵擋得了?”這是赤裸裸的秀肌肉,要說對楚國沒震撼絕對不可能,這可是當時的天下第一強軍了,
但是屈完回答的有禮有節:“……要是憑武力的話,我們楚國以方城(楚長城)作城牆,用漢水作濠溝,你們就是再來更多的軍隊,也未必打得進來。”這實際露怯了,已經說明面對諸侯聯軍,楚國只能後退到漢水之後,拼死抵抗了。
對於楚國的國土,齊桓公實在是沒有什麼興趣,在楚國服軟,並且承諾不再北上爭雄之後,齊國也就退兵了。所以,有些人笑話齊桓公率領諸侯聯軍勞師遠征,僅僅得到了幾包茅草就退兵,這是沒有看到齊桓公真正拿到的“裡子”。
-
4 # 瘋言說史
苞茅又稱菁茅,確實是江漢一帶獨有,但不見得有多珍貴。
因為其用途主要是用來縮酒(過濾酒水),其他國家的茅草也完全可以充當替代品。即使天子是強迫症患者,非楚茅不用的話,那隨便花兩文銅錢,自然有商賈會將其大把的運來。
按照標準的程式,諸侯朝貢天子:一次不到削爵;二次不到奪地;三次不到滅國。
根據國家特產和富裕程度的不同,進貢物品從金屬、糧食、布帛、美人、皮毛……各有不同。
楚國每年的的貢賦,就是苞茅一車。至於原因嘛,一來是楚國確實太窮了,二來荒甸之國本就沒有多少忠誠度,只要還有些朝貢,證明你屬國的身份也就夠了。
在此處,苞茅其實已經脫離了它的實際價值,而成為了楚國作為大周屬國身份認證的代表物。
齊桓公稱霸,走的是“尊王攘夷”的路線。問楚國催討茅草,無疑佔據了大義的名分。雖然齊國本來也就無意動用武力,但這個要求楚國無論如何也不敢拒絕。一旦拒絕的話,無異於徹底孤立於諸侯。
這歸根到底是個臉面的問題。如同後來,秦趙澠池之會上,雙方大王敲磬擊缶一般。
-
5 # 世界全史羅銳
這體現了分封制的隱含利處,分封制之所以被周朝作為根本的制度,好處自然不少:
1.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2.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範圍,並逐步構織出全國的交通
網路。
3.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鬆散趨向嚴密。
4.分封制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當然,以上所說的分封制的有利的一面,僅僅侷限於表面,當時的分封制是足以穩定秩序、加速發展的,可是以上的“利處”卻沒有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也就是說在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相輔相成的,既然有“宗法制”,那麼就必然會有“大宗”和“小宗”。
“大宗”和“小宗”之間是權利和義務,大宗承擔對小宗的保護和調和矛盾的義務,小宗保證著大宗的一部分財政收入(賦稅)、一部分勞動力資源(力役)、一部分供應享受和大多數的戰鬥資源(勤王的兵員),所以大宗和小宗是互相依存的。
其中,分封制中的周天子,可以通過手下的那些諸侯的貢物,整合一下各地區的資源,比如說楚國這個國家,最主要的是生產祭祀用的包茅草,那麼包茅草就是楚國主要的進貢之物。這也就是分封制的另一個好處:整合各地區的優勢資源,達到資源的相對平衡的配給(第五個原因)。
第六個原因則是每一代的周天子對於楚國都有一種思維定式的“鄙夷”,畢竟楚國被分封在南方荒蠻之地,周天子本能的以為楚國這個諸侯國十分的窮,這也讓周天子只能用實物而不是用珍Bora要求楚國的貢物。
當然楚王也是因為身處荒蠻之地,所以才在春秋時期發憤圖強,慢慢地成為八百里的大國家。在春秋時代,能夠鉗制秦國的國家是晉國和楚國;可進入戰國時代,由於三家分晉,所以取代晉國的部分軍事力量的趙國也只能做積極的改革和防禦,在壓制秦國的戰爭中,佔不了半點便宜,晉國完了,楚國一支獨大;楚國是戰國時代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一戰的國家,然而由於楚國後期的國王政治和軍事能力都比較差勁,所以楚國也在公元前223年滅亡。
其他諸侯國之所以沒有包茅草,是因為土地氣候的不同,所以因地制宜很重要。既然楚國生產包茅草,那就讓他們進貢。其他的諸侯國都進貢珍寶。
-
6 # 大秦鐵鷹劍士
苞茅是南方的一種茅草,又叫菁茅,盛產於荊山南麓,主要作用是用來釀酒。周天子建立分封制度後,各個諸侯國國君都要按時參加天子舉行的朝會,同時給天子上貢本國的珍貴動植物。楚國由於多苞茅,因此常年給王室上貢苞茅,用於釀酒;後來楚國僭越稱王,王室多次率兵伐楚,楚國擊敗王室後,就再不給天子上貢苞茅。春秋時期,天子權威進一步削弱,王室實力進一步衰微,於是強大的諸侯國代天子徵四方,伐不臣,這類的諸侯國君稱為霸主。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任霸主,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多次擊潰入侵華夏的北方蠻族,好幾個諸侯國被蠻族滅國後又在齊國的幫助下復國。北方無戰事後,南方的楚國成為齊國攻伐的物件,畢竟楚國實力強大,不尊王、還多次侵佔諸夏國土。楚國曾公開表示“我蠻夷也、不與中國諡”,西周時期,周昭王曾親征楚國,結果兵敗身亡,因此楚國讓諸夏十分忌憚。
春秋時代,楚國不尊王更加明目張膽,楚國周邊的諸夏不是被楚國滅亡,就是依附於楚國,隱隱然,楚國成為南方霸主。齊桓公為了伐楚,故意將夫人蔡姬休了,蔡姬歸國後,蔡公直接將蔡姬嫁給楚國貴族。齊桓公聽聞後大怒,親率八國聯軍伐蔡,蔡國一戰即潰,接著聯軍揮師南下伐楚,因為楚國才是聯軍的真正目標。楚國集結十萬大軍嚴陣以待,雙方兵力相當,一時間誰也不敢主動開戰,於是雙方開始談判!
楚使屈完與管仲談判,屈完說:齊國居北海,楚國處南海,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何故伐我?
管仲回答說:天子賜齊國攻伐諸侯之權,以輔助周王室。楚國不給王室進貢苞茅,導致王室沒有酒喝,今天我代表王室來收繳貢品;當年昭王伐楚,一去不返,我特來查詢此事。
屈完表示:不貢苞茅,楚國之過,事後我立即上貢;昭王南巡不返,你最好去問問漢水。
最終齊楚相互忌憚對方的實力,雙方達成和解,齊國退兵,楚國給王室上貢。至於後來楚國到底進貢沒有,並沒有記載,筆者認為楚國後來沒有給王室進貢苞茅。
-
7 # 史海鉤沉者小王
其他諸侯國有類似的草,但包茅這種草應該是白茅,屬於楚國獨有。不過這又如何?齊國要稱霸,既然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自然要找些藉口有所行動。
包茅之貢的出處內容出自《左傳·僖公四年》。
當時,齊桓公喜好霸王之術,為了稱霸諸侯任用管仲改革,國力日強。在公元前681年就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進行會盟,擔任盟主,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所以,齊國名為尊崇周王室,實則是讓各大諸侯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楚國原先並不是周王朝的分封國之一,而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視才給予的封號,所以,中原各國起初也視楚國為蠻夷之國,自然在“尊王攘夷”的打擊範圍內。
公元前656年,齊國在打敗蔡國之後,於是又聯合諸侯國軍隊大舉進犯楚國。當時楚國國力不如齊國,楚成王一陣懵,為什麼突然來打他?
於是,先派個使者到齊軍中,質問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意思,齊國都在北邊,我們在南邊,中間隔了不少地盤,本來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國家,齊國軍隊怎麼突然跑來楚國了?
齊國管仲馬上搬出來先王的口諭,說原來周文王的兒子姬奭對齊國的先君太公下過命令,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誰有不臣之舉,你都可以征伐,來輔助周王室。而楚國投靠周朝時就也在這個範圍,所以齊國軍隊當然可以到楚國。同時,也不是沒有緣故,“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你們的包茅草沒有及時進貢,導致周王室祭祀環節中,把酒供給神靈沒有辦法完成(這個祭祀環節,是把酒倒在一束茅上,酒渣殘留在茅草上,液體滲透下去,好像神靈飲用了一樣,也就成為了神酒);接著又說周昭王向南征伐,結果沒有返回,我過來問一問。
周昭王伐楚都是公元前977年左右的事,距離公元前656年,差不多300多年。而包茅草這個東西因為種種原因真沒有進貢,但其他諸侯沒有類似的草嗎?有(後面說),但又怎麼樣,還不是齊國打楚國的藉口。所以管仲的潛臺詞就是說,我就是要打你!
楚國使者一聽這話,就明白是來找茬了。立即表示,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所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周昭王全軍覆沒是自找的,所以不要問我們楚國,“君其問諸水濱”,使者也不慫,直接懟回去,你們去漢水邊上問鬼魂吧!
齊國一看,好傢伙,懟我?軍隊繼續前進,後來楚國派屈完過來遊說,促使齊國與楚國訂立了盟約。
而在《本草綱目(金陵本)》中,注意是金陵本,一般版本看不到。李時珍在註解白茅時,寫道,“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其中,白茅可以用來遮蓋,主要是“供祭祀苞苴之用”。苞苴什麼意思呢?在《禮記·曲禮》中,有註解道,以草包裹魚肉,或者以配合器皿來儲存物品。
為什麼在開頭說應該是白茅,而不是青茅,因為茅草屬於禾本科植物,俗稱"某某草"。我查了關於禾本科的下屬分類,有白茅屬,至於青茅屬沒有。只有野青茅屬,這個類屬還有爭議,有些學者主張將這個歸併到拂子茅屬中。
然後白茅屬的白茅全國皆有,野青茅屬中野青茅分佈東北、華北、華中及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諸省區。
所以說管仲口中的“包茅草”難道只有楚國有嗎?也許其他諸侯國也有,就算沒有,類似的茅草替代品肯定是有的,難道會因為沒有包茅草的進貢而不開展祭祀嗎?不可能!
綜上,包茅草這種東西或者類似的東西其他諸侯國肯定有,不就是草嘛!齊國只是找個由頭打楚國,好實現稱霸諸侯的目的。就算你貢了包茅草如何,齊國還可以藉口楚國的楊梅、珍珠等等。一切理由都是藉口!
-
8 # 未濟
其他諸侯國確實沒有苞茅,不是周天子要,其實是齊國以此為藉口來討伐楚國,達到稱霸的目的。
先解釋一苞茅
苞茅是南方的一種茅草,盛產於荊山。苞茅是祭祀的時候用來過濾酒的。因為古代釀的酒會有雜質,在祭祀的時候都會過濾,試了很多東西過濾,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楚國的苞茅用來過濾,效果很好。於是楚國就給周王室進貢苞茅。因為苞茅不能儲存太長時間,所以楚國每年要派很多人進貢很多次。久而久之,楚國也不願意進貢了。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落,楚國強大,就更不進貢苞茅了。
齊桓公為了霸業,在國力強大後討伐諸侯,而討伐諸侯也不能隨便征討,總要有名義。齊桓公聯合了很多諸侯討伐楚國,名義就是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苞茅。而這場仗最終也沒打起來,如果真的打起來,對雙方都不好。齊國力聯合諸侯,兵力強盛,但是楚國也是大國,縱然楚國戰敗,也無法滅楚。所以雙方議和,楚國服軟,繼續進貢苞茅,齊國退兵。
雖然沒打起來,但是楚國迫於壓力,也服軟了,繼續向周王室進貢苞茅,還取消了王號。因為楚國早就自己稱王很多次,也很多年了。這次以苞茅為名義的討伐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楚國作為大國,也暫時屈服了,齊國霸主地位不可動搖。這場戰爭,周王室只是被借用而已,打著為了周王室的口號,成就自己的霸業。
-
9 # 萬事之始
楚國建立之初,地位低下,又窮的要命,周王室根本沒有期望楚國能夠進貢什麼像樣的貢品,也就是象徵性地把包茅定為了楚國的貢品。
據《左傳 僖公四年》記載,齊桓公率領中原各國討伐楚國,管仲代表齊桓公來責備楚國代表屈完。內容如下: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在這段記載中,楚國進貢包茅主要用途是為了縮酒,也就是過濾酒的意思。
齊桓公此次伐楚其實也是色厲內荏,不然管仲也不會把楚國不進貢包茅作為首要藉口,而把問罪周昭王淹死在漢水之事作為次要藉口。
楚國代表屈完也正是因為看穿了齊桓公的色厲內荏,才避重就輕的承認了楚國不進貢包茅的錯誤,而對周昭王淹死在漢水之事進行了冷嘲熱諷,把責任推給了漢水,這就是典型的不把齊桓公聯軍放在眼裡的表現。
那麼,以楚國的實力,為什麼僅僅進貢包茅這種沒有價值的東西呢?
楚國建立之初究竟有多窮?楚國在立國之時,可謂是一窮二白,成語“篳路藍縷”就是楚國在這個時期艱難創業的寫照。要說楚國究竟窮到什麼程度呢?
據出土的《清華簡 楚居》記載,楚國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正式立國。後來,熊繹遷到丹陽,建立了一座祭祀先人的祭堂,可是窮的連祭祀祖先的祭品都沒有。無奈之下,楚中國人就跑到臨近的鄀國那裡偷了一頭小牛。據記載:
室既成,無以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
可是要是白天殺牛祭祀,怕被鄀人發現,就偷偷的連夜宰殺祭祀。從此之後,楚國的祭祀習俗就變成了都是在夜間了。
這還不算,楚國雖然被封為了子爵,但是在周王室眼中地位極低,根本上不了檯面。據《國語 晉語》記載:
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楚國根本沒有資格參與周王室的祭祀儀式,只能是和東夷一個待遇,負責看守祭祀山川的柱表和燎天的烽火。其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可是,楚國的歷代先人們不辭辛勞,篳路藍縷,終於開創了一個泱泱大國。在周桓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通過漢陽諸姬姓國家向周天子要求進爵。在被拒絕後,公元前704年,楚國就放棄了與周王室的臣屬關係,自立為王。
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就已經具備了挑戰周王室的能力。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率大軍,以勤王的名義來到洛邑,“觀兵於周疆”,並詢問周王室九鼎的重量。要不是楚莊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以楚國此時的實力完全可以滅掉周朝。
看來,“自助者天助”這句話在出楚國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不是楚國曆代國君勵精圖治,發憤圖強,楚國這個連貢品僅是包茅的小國,又如何會發展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呢!
-
10 # 尚宮女史
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分封制的目的是鞏固周王室的統治,而諸侯國應盡的義務主要為: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王室進貢、出兵隨從周天子作戰等等。
也就是說,凡是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諸侯,都要向周王室進貢,至於進貢什麼東西、進貢的多少,每個諸侯國的情況都不一樣,進貢的很多東西一般就是諸侯國內擁有的,而進貢的多少和諸侯國的爵位有關係。
地位越高、實力越強的諸侯國需要進貢的越多。那麼,作為西周初期分封的楚國需要進貢什麼、進貢多少呢?
當初,楚人在商王朝時期的部落之爭中落敗,被迫南遷,與南方的蠻夷部落雜居,這本是為了生存,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楚人在周朝時期很不受待見。但楚人在推翻商王朝的時候是立了功的。
周文王決定推翻商王朝的統治的時候,就開始爭取各方勢力,而當時楚人的祖先鬻熊抓住了這次機會,他從南方一路跋山涉水來到周文王身邊,並一直為周文王出謀劃策,殫精竭慮,並最終死在了中原。但因為楚人的尷尬身份,周武王滅商之後,在封建親戚的過程中並沒有分封楚人。
一直到了周成王時期,楚人的首領熊繹才被封為諸侯,給以子男之田,居住於丹陽,這才有了楚國。但即便是這點土地也是需要楚人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楚人必須要和周邊的蠻夷、百越各部落相爭,最初楚國建立之後,楚人窮的連祭祀祖先的物品都沒有,可見當時楚人的境地了。
這三樣東西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是祭祀時使用的東西。桃弧和棘矢能夠消災除祟,而苞茅束成捆能夠過濾酒中的渣滓,這就是祭祀中的苞茅縮酒。
楚國能拿出的就是這些東西,等熊繹到了岐陽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是如此的寒酸,但楚國的貢品還是就這樣定了下來,併成為定例。
熊繹第一次參加盟會進貢的經歷是很不愉快的,身為楚子,因為其尷尬的身份,並不被准許參加會盟,“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他擔當了服務員的身份,不被允許進殿會盟,只能管理縮酒儀式,和鮮卑部落首領一起守燎祭天。
熊繹在岐陽盟會上受到的屈辱促使他回到楚國之後,帶領楚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將楚國發展壯大,才有了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國。
本來西周時期,所有的諸侯國,除了楚國不太願意聽話之後,基本都是很服從周天子的,按時按質按量進貢。但西周滅亡之後,周平王東遷,周天子式微,天下共主的地位被動搖,很多諸侯已經不那麼服從周天子了,而是一心發展自己的諸侯國。
也因此,諸侯國們的進貢也大打折扣,已經不能與過去相比了,即便如此,周天子也不能說什麼,畢竟早已經沒有實力震懾諸侯了。
不只是楚國不再進貢或者進貢很少的東西,很多的諸侯國都存在這樣的情況。但為什麼偏偏揪住楚國不再進貢苞茅這件事不放呢?
不久之後,蔡侯就將蔡姬另嫁他人,這讓齊桓公很生氣,要知道他還並沒有休掉蔡姬呢。
於是聯合了幾個諸侯國在第二年攻打蔡國。蔡國很快敗了,然後齊桓公繼續南下,到了楚國的邊界上。楚成王一看,這是要幹啥,趕緊派人對齊桓公說以“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齊桓公確實是師出無名,他沒有理由攻打楚國,但就是想要攻打楚國。
早在蔡姬這件事之前,齊桓公就想打楚國,但找不到理由,這一次藉著攻打蔡國的機會兵臨城下,只能硬著頭皮尋找合適的理由了。這個時候,管仲給出了兩個理由: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管仲尋找到的理由確實挺勉強的,責怪楚國不進貢苞茅,周天子沒法祭祀,難道楚國不進貢,周天子就不祭祀了嗎?這些東西又不是隻有楚國才有,況且當時又有幾個諸侯國會按照從前的慣例來進貢的?
第二個理由就更有意思了,說是當初周昭王南征不返,所以才來攻打楚國。周昭王南征之事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現在才來興師問罪是不是太晚了點呢?
當然,齊桓公和管仲本就是想出師有名,能找到理由就可以,管它理由是不是合理,他們攻打蔡國本也不是為了蔡姬,而是蔡國的鄰國楚國。最終齊楚並沒有打起來,但卻有了召陵之盟,齊桓公高高興興回了國。
回覆列表
齊桓公時期,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戰略方案,幫助齊桓公開疆擴土,其中征伐楚國就是這個戰略的計劃之一,但管仲卻給這次征伐找到一個漂亮的理由——“包茅之貢”。
上岸後齊桓公感覺到後怕,心想這樣的老婆不能要了,太危險了!於是把蔡姬送回孃家去,但又不提離婚的事。蔡姬的哥哥以為齊桓公這就算是休妻了,也不多說,又給妹妹找了一個婆家嫁了。但是沒過多久,齊桓公突然又想老婆蔡姬了,就派人到蔡國去接,沒想到蔡姬已改嫁他人,這把齊桓公氣得!魯禧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叫上幾個諸侯國一起攻打蔡國,很快攻下來了,這時候齊國聯軍沒有止步,繼續向楚國進發。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意思就是你我井水不犯河水,現在你帶兵進入我們的領土是為了什麼?管仲在一旁幫齊桓公回答說:“當初召康公給了我們姜太公征伐之權,如今你們楚國沒有完成上貢包茅草的任務,還有當初周昭王南巡沒有回來,所以我們來查問這件事。”
屈完答道:“沒有交納貢品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回來,這事你們應該去水邊問問。”
後來楚國迫於齊國的壓力,繼續向周王室進貢包茅草,而齊國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攻打藉口只能撤軍至召陵,楚國也在屈完的努力下與前來進犯的諸侯國簽訂了盟約。
據《管子·輕重·右菁茅謀》記載,管仲利用生長於江淮之間的一種菁茅草作為籌碼,幫助周天子賺了一大筆錢。當時周天子的威信已經大不如從前,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被下面的諸侯國完爆,但天子的名聲還在,這個名聲就又是建立在祭祀基礎上的。
周朝那個時代,諸侯國可以不聽周天子調遣,但天子的祭祀還是要參加,這是一種確立合法身份象徵的活動。於是,管仲給周天子一個建議,讓他派兵把江淮一帶特有的菁茅草保護起來,任何人不得采摘,然後下令所有參加祭祀的人必須要攜帶菁茅草編織的坐墊,沒有這種坐墊的人不能參加祭祀活動。
根據《管子》的記載,這種菁茅草的樣子是:“有一茅而三脊母至其本”,按照這個描述,我想到最接近的應該是“三稜草”,如下圖:
最後說一說關於“縮酒”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包茅草的縮酒功能就是過濾,將草捆成束,酒從上面澆下去後過濾成清酒。如果說包茅草就是三稜草,那就不可能實現過濾功能,因為這種草的莖很長,是三菱開關,頂上有一些葉子,這樣的草捆成束後起不到過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