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1933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這個從小就內向的孩子的童年卻不孤單,因為他喜歡數學,所以那些在別的孩子眼裡枯燥無味的數學方程式就成了他童年裡最好的玩伴。
畢業於廈門大學的他曾在北京四中任教時,因口齒不清而被拒絕上講臺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後來又被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問題也作了研究。再後來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1953年陳景潤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的時候,曾被留校當了一MISTRA書館的資料員,他不僅要整理圖書資料外,還要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儘管工作繁忙,但仍然不能阻擋陳景潤對數學堅持不懈地研究。在此期間陳景潤不僅大量的閱讀了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很多數學專著,他還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資訊而攻讀了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等多門語言。一個數學家學習那麼多的外語已經讓人感到震撼,但是對於陳景潤來說,他在不斷突破自己的同時也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
當年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當時沈元老師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尤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尤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這堂課讓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也有心向那個極為神秘的答案發起進攻。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那時的陳景潤在一個不足6平米的小屋裡,不屑於嚴寒酷暑的考驗,食不知味、夜不能眠的他,只借著一盞煤油燈,一支筆就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蹟。他把所以的精力都投入到對數學的研究上,最終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陳景潤把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了他的論文《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中,論文一經發表就馬上引起了世界數學界的一度震驚,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他們自己的數學書中,並稱之為“陳氏定理”。陳景潤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數論問題的成就,世界上至今無人超越,所以陳景潤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陳景潤以他的“歌德巴赫猜想”一舉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是榮譽一身的陳景潤並沒有因此而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而且他把他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祖國和人民。陳景潤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還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曾現在1977年給陳景潤寫過一封信,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3000多人都是由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組成的。而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而且可以極大的提高個人的國際知名度。
但是陳景潤並沒有自作主張一口答應聯合會主席的邀請,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彙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由於臺灣的原因,中國在國際聯合會上並沒有明確的席位。
科學院的黨組織認為應該尊重陳景潤的個人意見,因此讓他自己做主。經過慎重考慮,陳景潤最後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覆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這樣寫道:“第一,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係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惟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臺灣佔據著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中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就這樣,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放棄了擴張自己國際知名度的機會。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高階研究所邀請陳景潤去美國作短期的研究訪問工作。為了充分利用普林斯頓研究所的優良環境,陳景潤就擠出一切可以節省的時間,拼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有時候外出參加會議,旅館裡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生間裡,繼續進行研究工作。經過如此的艱辛奮鬥,他終於完成了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成功地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成果。
當時陳景潤每個月從可研究所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但是節儉的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乾糧和水果,在其他的方面也都相當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生活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也就是說五個月陳景潤獲得的10000美元,他到走的時候還剩下7500美元。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了國家。別人問他原因時,他這樣答到“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陳景潤的愛國之心,可見一斑。
由於陳景潤在數學研究上的不凡表現,他還兩次受到過國際數學家大會最高規格的邀請。除了數學上的突出成績,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1996年,陳景潤在患帕金森氏綜合徵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疾病而逝世,終年63歲。
陳景潤1933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這個從小就內向的孩子的童年卻不孤單,因為他喜歡數學,所以那些在別的孩子眼裡枯燥無味的數學方程式就成了他童年裡最好的玩伴。
畢業於廈門大學的他曾在北京四中任教時,因口齒不清而被拒絕上講臺授課,只可批改作業。後來又被調回廈門大學任資料員,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問題也作了研究。再後來由於他對數論中一系列問題的出色研究,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
1953年陳景潤從廈門大學數學系畢業的時候,曾被留校當了一MISTRA書館的資料員,他不僅要整理圖書資料外,還要為數學系學生批改作業。儘管工作繁忙,但仍然不能阻擋陳景潤對數學堅持不懈地研究。在此期間陳景潤不僅大量的閱讀了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很多數學專著,他還為了能直接閱讀外國資料、掌握最新資訊而攻讀了英語、俄語、德語、法語、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等多門語言。一個數學家學習那麼多的外語已經讓人感到震撼,但是對於陳景潤來說,他在不斷突破自己的同時也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
當年陳景潤在福州英華中學讀書時,有幸聆聽了清華大學調來的一名很有學問的數學教師沈元講課。當時沈元老師給同學們講了一道世界數學難題:“大約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國數學家提出了‘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均可表示兩個素數之和’,簡稱1+1。他一生也沒證明出來,便給俄國聖彼得堡的數學家尤拉寫信,請他幫助證明這道難題。尤拉接到信後,就著手計算。他費盡了腦筋,直到離開人世,也沒有證明出來。之後,哥德巴赫帶著一生的遺憾也離開了人世,卻留下了這道數學難題。200多年來,這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吸引了眾多的數學家,從而使它成為世界數學界一大懸案。”這堂課讓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且他也有心向那個極為神秘的答案發起進攻。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那時的陳景潤在一個不足6平米的小屋裡,不屑於嚴寒酷暑的考驗,食不知味、夜不能眠的他,只借著一盞煤油燈,一支筆就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蹟。他把所以的精力都投入到對數學的研究上,最終攻克了世界著名的數學難題“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2”。陳景潤把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了他的論文《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中,論文一經發表就馬上引起了世界數學界的一度震驚,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德國數學家黎希特把陳景潤的論文寫進他們自己的數學書中,並稱之為“陳氏定理”。陳景潤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數論問題的成就,世界上至今無人超越,所以陳景潤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陳景潤以他的“歌德巴赫猜想”一舉成為了世界知名的大數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是榮譽一身的陳景潤並沒有因此而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而且他把他所取得的成績歸功於祖國和人民。陳景潤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還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曾現在1977年給陳景潤寫過一封信,邀請他出席國際數學家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3000多人都是由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組成的。而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學家作學術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學家而言,是極大的榮譽,而且可以極大的提高個人的國際知名度。
但是陳景潤並沒有自作主張一口答應聯合會主席的邀請,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彙報,請求黨的指示。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科學院。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由於臺灣的原因,中國在國際聯合會上並沒有明確的席位。
科學院的黨組織認為應該尊重陳景潤的個人意見,因此讓他自己做主。經過慎重考慮,陳景潤最後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覆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信中這樣寫道:“第一,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展學術交流與友好關係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席的邀請。第二,世界上只有一箇中國,惟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臺灣佔據著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中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就這樣,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犧牲了個人的利益,放棄了擴張自己國際知名度的機會。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高階研究所邀請陳景潤去美國作短期的研究訪問工作。為了充分利用普林斯頓研究所的優良環境,陳景潤就擠出一切可以節省的時間,拼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有時候外出參加會議,旅館裡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生間裡,繼續進行研究工作。經過如此的艱辛奮鬥,他終於完成了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成功地把最小素數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成果。
當時陳景潤每個月從可研究所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但是節儉的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乾糧和水果,在其他的方面也都相當的節儉,以至於在美國生活五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費等僅花了700美元。也就是說五個月陳景潤獲得的10000美元,他到走的時候還剩下7500美元。這筆錢在當時不是個小數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樣,從國外買回些高檔家電。但他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了國家。別人問他原因時,他這樣答到“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陳景潤的愛國之心,可見一斑。
由於陳景潤在數學研究上的不凡表現,他還兩次受到過國際數學家大會最高規格的邀請。除了數學上的突出成績,陳景潤還在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尖端技術和人類密切關係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1996年,陳景潤在患帕金森氏綜合徵10多年之後,由於突發性疾病而逝世,終年6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