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
2 # 黑水布衣
明清時期的官員俸祿是歷史的最低點,清朝尤為甚。如果說明朝官員俸祿僅能維持溫飽的話,那麼清朝官員俸祿就只能餬口了。
按照題目所說的縣太爺,也就是七品官,他不是京官,所以年薪只有四十五兩。這個購買力大概是什麼程度呢?我們以米價位參考,在康乾時期,一兩銀子大概能買100升大米,也就是150斤的大米,按照當前普通大米2~3元的價格,七品官的年薪大約是13500~20250元,放在現在是絕對的工薪階層。如果放在清朝中晚期,這個年薪還要打點折扣。
當然,如果按照純白銀的價格,那就更低了,因為現在的銀價不高。而且縱觀歷朝歷代,清朝的白銀是購買力最低的時候,因為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白銀大量進入中國市場,導致其購買力逐漸下降。
不過話又說回來,從雍正開始執行了“養廉銀”制度,會根據官員的表現,朝廷給官員支付一定的廉政補貼,政績出色的會有兩千兩以上的獎勵,最一般的也有幾百兩的安慰獎金,這樣算起來,放在現在來看官員的收入還是挺可觀的。
如果各個當縣太爺的收入也是不一樣的。在唐朝貞觀年間,一斗米五文錢(唐朝的一斗5.9公斤),一兩銀子是1000個銅錢,現在中國大米價錢大約1.75元一斤,算出來一兩銀子相當於4130元。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治者對此極為關注,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客觀。明朝時候先童生考秀才,再秀才考舉人,中了舉人其實已經能當官了,到吏部登記下,然後坐等官員致仕或者掛了,沒人頂替的情況下,就從很多舉人中挑選去當官的,也就是說舉人是候補的,當不當的到還不知道。
如果各個當縣太爺的收入也是不一樣的。在唐朝貞觀年間,一斗米五文錢(唐朝的一斗5.9公斤),一兩銀子是1000個銅錢,現在中國大米價錢大約1.75元一斤,算出來一兩銀子相當於4130元。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大米漲價為十文一斗,一兩銀子2065元。
清朝中期,外國大量的銀兩流入中國,導致銀兩價值變低,一兩銀子大約200元人民幣的樣子。根據宋代的宰相官職,每月300貫,也就是9萬元,普通的縣令每月15貫,摺合人民幣4500元。在宋代一個縣令只管幾千戶人家,這個薪資也算可以。但是這只是工資,除此之外還有好多補助,有職錢,祿慄,廚料,增給,公用錢,職田等等的津貼,算下來當官還是有很多的油水。
這些只是基本工資,如果有些縣令開小差,那麼可能賺的更多。古代縣令管地方政務,監管財政,稅收,府庫,司法,監察和徵兵等等瑣事的。而且每年都必須派人去京城核報該年的稅收情況,有些縣令從中撈取多少好處,就不得而知,這其中的好處好比正常工資多上幾十上百倍,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讀書人撞破頭皮都想當官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