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郭愛華追問教育

    動則活,不動則愚!

    我們當班主任的都知道各種課內和課外活動的開展是班級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要將各種課內和課外活動經常化卻是不少班主任不願做的事,畢業班的班主任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那就更不願意做了。

    有的班主任不排斥課內活動但堅決反對課外活動;有的班主任既反對課內活動也反對課外活動;有的班主任既支援課內活動也贊同課外活動。

    有的班主任高一時大力支援課內外活動,高二時適當控制課內外活動,高三時徹底禁止課內外活動。實際上,這裡存在著一個誤區,我們班主任可能一直都認為各種活動開展多了會分散學生的精力和注意力,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也是不必要的。

    英國獨立學校委員會前不久公佈的一項全國性的調查報告稱:積極參加課內外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習,還能幫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課內外活動是幫助學生提高成績的關鍵因素。

    這裡所說的活動經常化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經常開展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二是固定形式的某一項活動經常開展。活動又包括課內活動和課外活動。

    課內活動除了各科課堂教學圍繞某一教學專案而開展的活動外,還包括班級管理班會課上圍繞一系列教育目標而開展的主題班對會活動,對於這類活動能將它們經常化的班主任也不是很多,有的甚至一年也開不了一次,至多是在班會課上就某一個主題自己說教一番而已。

    課外活動的範圍明顯要大於課內活動,包括班級自身在課餘時間開展的班內或校內的相關活動、班級參與學校或相關部門開展的相關活動以及班級或學校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

    無論是措施性活動還是實踐性活動抑或是拓展性活動都具有目的和手段雙重屬性,我們可以讓學生透過參與某項活動並依託這項活動使學生潛在地擁有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品質,越是將活動經常化,就越能讓相應的某些潛能得以累積。

    參與各種型別的活動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內在需求,更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寶貴養料,是我們教育者所不能剝奪的,越是讓學生長期處於無活動狀態,就越使得學生營養不足、潛能消退、能力低下。

    我們很多班主任往往是為了管理而管理,為了抓成績而抓成績,這樣做是違背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其結果是不可能令人滿意的,對於這一點,全國各地已有很多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給出了強有力的證明。

    真正堅持不懈抓素質教育的學校既培養了高素質的學生又收穫了高升學率,是雙贏,是一舉多得。

    要想班級管理出成效,“風平浪靜”是不行的,“說三道四”也是不行的,“高壓政策”更是不行的。班級管理的活動經常化是進行班級管理和管理要出成效的重要方法。

  • 2 # 無名指有沒有名

    課內外活動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在看待課內外活動和應試學習之間的關係時,總愛犯“形而上學”的毛病,他們總是孤立的,片面的,靜止的看待活動與應試學習的關係。(認為活動就是活動,應試學習就是應試學習,就是孤立的看待問題;認為活動是浪費學習時間,就是片面的看待問題;認為活動對孩子以後的學習幫助不大,就是靜止的看待問題。)

    我們首先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活動與學習的關係。

    一,課內外活動與應試學習是相互聯絡的。實踐活動是知識的來源,而知識對實踐活動又有指導作用。課內課外的教學活動,正是實踐活動,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說,一方面,他們能在實踐中複習和實際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另一方面,在實踐中,能產生新的知識(多以學生提問教師回答的形式獲得新知識)或經驗。無論哪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

    二,要全面的看待課內外活動與學習的關係。只看到好處或只看到壞處都是片面的。我們首先必須承認,課內外活動與學習,尤其是與應試形式下的學習,是有差距的,最明顯的差距,就是書本上理想狀態下的知識理論,與實踐活動中現實條件下的知識經驗(當然,還有很多差距,比如不同學習階段的侷限與實踐活動之間的差距等等)。這種差距,正是造成好結果或壞結果的原因(好壞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有正確的引導和教學,會很大程度的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能讓學生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書中的知識,對學習和考試都有莫大的幫助。但如果引導和教學跟不上,那實踐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就微乎其微,在應試教育條件下的機會成本也就凸顯出來,也就是俗稱的浪費時間。

    三,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實踐活動與學習,即動態的看待兩者的關係。正如第二條說的,活動也有可能有不好的結果(比如浪費時間,或產生干擾等等),但是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短期內的相對而言的壞結果,其實也只是“功利”的做對比罷了。小時候在實踐中保留的疑問與困惑,在日後的某次學習中,甚至是不經意間突然頓悟,又何嘗不是一件美妙的事呢?

    最後我再說些與問題無關,但也有關聯的話。考試是反映學生知識和能力的一種“價效比”最高,可實施性最好,結果較為客觀的一種手段。所以以考試為最終目的的應試教育,也是要培養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否則就完成不了考試的最終目標。所以培養孩子的知識和能力,與應試教育並不矛盾。而所謂的創造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培養等等,則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事。(比如,讓孩子自己動手做飯,難道不是動手能力的鍛鍊?讓孩子自己製作一些日常小工具,而不是一切都靠買,難道不是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可悲的是,大多數人總是把所有的教育都一股腦推給學校,這是絕對錯誤的。一個好的教育,一定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很多人總抱怨中國教育不培養孩子素質方面的東西,而提出所謂的“素質教育”,然後把過錯都推到“應試教育”身上,這其實是不負責任的。中國教育,不應該是“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對立,而應該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換句話說,所謂的素質教育,正是欠缺的家庭教育。而各種課內,課外的活動,與其美名曰培養素質,做表面文章,倒不如使這些活動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這才是中國教育要走的路。

  • 3 # 鹹不死你II

    適量就行。某省有名公辦高中,高一剛開始就搞兩場活動,跨越七個星期,學生除了上課就是操練,沒有空餘時間去複習、預習。造成百分之九十以上同學掉鏈子(接著老師給同學發補課廣告)。

    校外活動適量就行。某省有名高中。藉著學農、學科等……,把學生帶出學校搞三、四天或一個星期。收費五百到一千多。每個學期搞一次。我覺得現在有的學校搞課內外活動已經變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書法作家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