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指流沙半世浮華

    肯定是真的,這些人都有雙重身份,一方面是吳國的謀臣,一方面是地上的門閥士族,這些門閥士族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家族的利益,由於這些門閥士族們都是姻親世誼,親連親,親套親,所以他們都是利益攸關,共同進退。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擁立政權,反過來為自己計程車族集團的利益服務,這才是他們最看中的利益,所以他們誰都不會為了孫權的利益去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因為不管是東漢朝廷還是曹操,誰統治江東對於這些門閥士族都一樣,都要依賴他們來統治地方,所以,他們不會為如何政權去殉葬,只要能夠保證他們的家族利益,誰來統治江東他們都可以接受,就像魯肅說的那樣;誰投降都可以混個州郡官做,這就是這些“江東謀臣”的真實嘴臉,所以在大難臨頭的時候,他們選擇向曹魏稱臣是可以理解的,後來鄧艾以孤軍兵臨成都的時候,一干蜀漢大臣中的益州士族極力鼓動投降,他們的心裡跟這些江東士族是一樣的,益州天高皇帝遠,朝廷對於蜀漢的治理,基本上還是要依賴益州本土士族來治理的,所以他們也不會為了蜀漢政權去拼命,只會選擇投靠新政權,去獲取更大的利益。

    這個標題有一句“諸葛亮舌戰群儒”,我希望大家都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這個所謂的“舌戰群儒”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橋段,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以諸葛亮的家世和他當時的地位,他在江東群臣面前是沒有資格裝逼的,他去江東就是代表劉備跟孫權商談聯盟的細節和戰後的利益分配問題,當然,什麼“智激孫權”,“智激周瑜”的就更不可能了,

  • 2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應該是真想投降曹操,包括三國時代在內的“精英”階層少不了地方上的門閥世族和豪強,這個階層是從皇帝到地方官員都要拉攏和分配各種利益的重點物件,所以門閥和豪強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並不在意誰在地方上掌權,反正再換老闆都少不了利益好處。孫權看起來對投降或者抗曹猶豫糾結,魯肅當面點破:去投降曹操我們這些人照樣有官兒做,可是主公未必有好日子過。促使孫權下決心抗曹。看看荊州的蔡氏家族,得劉表倚重就擁護劉表,劉表還續娶了蔡瑁的妹妹,這是最常見級別最高的拉攏方式,諸葛亮的母親也姓蔡,跟蔡夫人可能是親姐妹,意不意外?抗曹很可能保不住既得利益,所以蔡瑁主持投降了曹操,根本不顧年幼的主公兼親外甥劉琮的地位利益。劉備佔了益州也是如此,益州本土勢力和劉璋的舊部基本上留用還有升官重用的,諸葛亮和趙雲這倆核心親信反而沒升官兒。劉備的最後一位夫人也是皇后吳氏,吳家早年隨劉璋的父親劉焉來益州,吳氏還是喪偶的寡婦。江東的文官們不少是門閥世族出身,抗曹風險太大一旦失敗可能會徹底喪失家族的利益,個人生死反而是其次了。武將程普黃蓋等人力主抗曹,因為這倆人並不是地方世族,早年跟著孫權的父親孫堅,而後跟著孫權的哥哥孫策一路打到江東,輔佐孫策立業,孫策遇刺身亡後又輔佐年輕的孫權。文官武將是戰是降的態度差別並不是文官懦弱貪生怕死武將兇猛無所畏懼,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身後的利益最大化

  • 3 # 遠眺4049

    什麼舌戰群儒,只不過是曹操在那時候橫掃群雄,留下的寥寥無幾,曹操打孫權,孫權按當時緊急,只能拉攏劉備,劉備也是驚弓之鳥,又不願任人擺佈歸順曹操,只有和孫權抱團取暖,在劉備沒錢沒人沒地的情況下,叫孔明去孫權那裡哀求,卑恭曲膝,討點好處,孫權也是沒辦法,軍情緊急,為了打敗曹操,存亡之際,管不了這麼多,給錢,給人,給糧,給土地,最終勝利,想想孫權也真是千古一雄主,至於諸葛亮,只不過是劉備的外交官,去討了點軍事須求物資的人,什麼舌戰群儒,舌舔群儒還差不多,劉備只不過是孫權扶持起來的小小梟雄,不值一題,孫權一死,三國隨之灰飛煙滅,最遺憾的是曹操,在同代出現了與他智慧等同的孫權,使他不能統一中國!!

  • 4 # 情感亦需要照顧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東吳主降陣容和主戰陣容。孫策死前,留下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而巧合的是這兩方恰恰代表了主降和主戰兩個陣容。以張昭為首的投降派和以周瑜魯肅為首的主戰派,這就是諸葛亮舌戰群儒時,所面臨的處境。在這裡我有不同的意見,張昭,他可是東吳的老臣了。他很早跟隨孫策,併成為孫策的左右手,曾和孫策情同手足。有過和孫策一起登堂拜母,可見張昭的地位一定不一般,而且孫策死前也曾託孤給他,也說過如果孫策不行,可以取而代之,和劉備託孤諸葛亮如出一轍,拿他在吳國的地位和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相比,也不無道理。試問這樣一個有地位之人會真的主要不戰而降嗎?我們不能表面看古人的“戰”與“不戰”,軍事上也說兵不厭詐,以不戰去戰,也是一種獲勝的方法。而張昭作為一名內政大臣,當曹操戰爭取得優勢時,不免擔心吳國與之對抗會產生的後果——生靈塗炭,並使吳國受到極大打擊。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投降(可以是假裝投降,養兵蓄銳,以求厚積薄發,戰勝曹操。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所以我自己個人的見解是張昭的主降派,並不一定是真心投降。

  • 5 # 睿智有感

    東吳本土有四大家族,分別是:陸家、顧家、朱家、張家,本來江東應由他們一起來掌控,奈何出了“江東猛虎”孫堅這一大牛,大兒子孫策是有名的“小霸王”,武力值極高,二兒子孫權更是即有城府,手段極高,這是這三人的存在,才使得江東成為了孫家的地盤,但就算是江東明面上姓孫,其他權利機構,重要的將領、謀士都是四大家族的人,這就是四大家族屹立江東不倒的底蘊,不論江東換了多少主公,四大家族都依舊是四大家族,甚至可以說,四大家族是江東夜晚的“王”。

    當時曹操佔領了荊州,從軍事形式上看荊州是江東的上游,如果荊州還在的話,還可以憑長江天險據守,現在曹操得了荊州,那完全可以順流直下,長江天險根本就不是什麼天險了,曹操唯一欠缺的,也只是部隊不習水性這一缺點了,但是佔領荊州之後,有了蔡瑁這個水軍將領,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曹操完全可以訓練出一支水軍出來,數十倍於江東的水軍,江東如何抵擋,根本沒有一丁點的抵擋之力。

    其次,縱觀歷史,江東地帶都屬於“偏遠地帶”,甚至可以說是“鳥不拉屎”,根本不像現在這樣牛哄哄,當時被遣派到江東的官吏,那是屬於“左遷”,必定是得罪了人了,這種地方天高皇帝遠,治理還得依靠他們這些世家大族,官員還得從他們中選擇,四大家族是不會吃虧的,甚至還有可能繼續恢復到以前的所以官員都是四大家族的人這種盛況,因此,他們是極希望投降曹操的。

    最後,那就是江東的所有東西,居民,一草一木早被四大家族視為禁臠,是自己的,稍稍損失一點都心疼的不得了,打仗更是相當於每天在燒錢,太心疼了,而且就算是打贏了他們也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損失了更多,何況曹如此強大,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一統天下是遲早的事情,如此,幹嘛還要費勁去抵抗呢?直接投降了,也只有孫權會被處死吧,他們四大家族照樣活的瀟瀟灑灑,所以,江東的謀臣是真的想要投降曹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產生現代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