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哇哇耶哇
-
2 # 關浪
還是由於父母家長的教育原因。
-
3 # 使用者2129748403129
說明孩子比較任性,跟大人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
4 # 媽媽育兒時光
孩子作業拖延,經常應付了事怎麼辦?
小李家隔壁有有一個小女孩,名字叫做小花,十分活潑可愛,鄰居們都特別喜歡她,可是從去年九月開始,一到晚上,她家裡就傳來各種聲音,要麼是孩子的哭聲,要麼是父母的叫聲。
直到前些天,在店裡碰巧看見小花的媽媽,小李終於忍不住問了這個問題。這下,倩倩的媽媽話匣子可打開了。
原來,自從小花上了小學,就三天兩頭的被老師“投訴”,上課不認真,做作業拖拖拉拉,完成的質量還不好。這不,一年級的期末考試考了全班倒數,卷子上的題目都沒做完,小花媽媽越說越生氣,越說越過火。
其實孩子在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階段,都會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的作業拖延問題,那麼具體表現有哪些呢?
第一點,學習和玩耍主次不分,很多孩子到家後並不是先開始學習,總是先開始玩,家長喊好幾遍都無動於衷。直到他玩夠了、被催促夠了,才會勉強的坐到桌子前面;
第二種是遲遲無法進入學習狀態,有的孩子一坐到桌子前面就開始喊:“媽媽,我想上個廁所”、“媽媽,我想吃個蘋果”!各種要求層出不窮,家長答應他不是,不答應他也不是,真是左右為難;
第三種是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拖拉拉。這樣的孩子看似對著書本目不轉睛,其實他的小腦袋瓜裡早已開始“第三次世界大戰”了。又或者有的孩子,手底下一直在寫,你仔細一看,他正在教科書上塗顏色呢,明天就要交的作業一個字都還沒有寫。
第四種情況是孩子粗心大意,做事敷衍了事。有的孩子比較聰明,他知道做不完作業就沒辦法玩耍,所以他們看似完成速度很快,但是作業質量卻十分不盡人意。
前幾天我聽了一個關於孩子磨蹭的講座,根據講座的調查統計,孩子在作業上磨蹭的比例排到了第一位,達到了24%。雖然這些統計的樣本只是參加講座的小部分家長,代表性可能不夠強,但是在作業拖延的問題上,孩子真的不佔少數。
一年級的時候,一個班上差不多有三十個學生,孩子們基本都能完成作業。
到了二年級的時候,班上有二十多名學生,上學期只有個別學生才完成不了作業,到了下二年級學期,不寫作業的學生就會呈上升的趨勢。
到了現在三年級下學期,不寫作業的學生達到了20%,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回家第一件事並非寫作業,而是玩,然後吃飯,作業通常被排在了最後一項,遇到週末,不寫作業的學生就達到了40%。
原因是多數學生依然把玩放在了第一位,等到週日才開始寫作業。由於作業的專案比較多,到了十一點寫不完作業都是常事,這時候家長往往放棄堅持讓孩子寫好作業再睡覺的想法,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等明天讓老師批評你吧”。
我們再看看,日常生活中的成年人都是怎麼做的呢?舉一個大學生寫畢業論文的例子,
有一個大學生給自己制定了一個看起來非常可行的計劃,到了論文的節點,就分成四個階段,而且每到一個階段,自己的任務量就會增加。
但是到了一定的時間,他就開始修改自己的計劃了,因為第一階段的任務根本沒辦法完成,這就不得不提升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的任務量。
再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自己的時間不夠了,於是他把前三個階段的任務量增加到了最後一個階段,到最後發現離截稿只剩下兩週了,所以他不得不增加自己最後一個階段的工作量。
最後只剩三天時間了,他就用這三天時間完成了整篇論文。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孩子的作業拖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成年人做的也會有問題。
我們來看第二個方面,引發孩子作業拖延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是在家裡完成課後的作業,做作業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孤立的過程,是一個家庭運轉過程中的一部分。找到原因就要知道做作業涉及到哪些因素,比如有作業的情況、作業的難易程度、作業的數量、孩子自身的情況、家長的情況、家庭成員的互動狀態和家庭環境等因素。那麼我們來看每一個因素對應的原因,不同的原因就對應不同的策略了。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
現在都是六歲上小學,有的孩子可能發展的比較緩慢,可能還處於四到五歲的狀態,他們對事情的輕重緩急、組織要求並不能很好的理解。
他們剛剛從玩的很好的幼兒園進入到以學習為重的小學,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
孩子本身的性格和能力因素
很多孩子在發育階段沒有得到很好的專注性訓練,耐不下性子,性格屬於多動、活潑型別的,所以在很多需要專注的事情上會出現拖延磨蹭的情況。
如果中途發現孩子走神,不要不問緣由的就開始責罵孩子,可以問問孩子是不是遇到了作業不會做的情況,通常孩子會說沒有,但是經過這麼一問,孩子就會發現自己走神了。
學習時間過長,導致孩子出現偶爾走神也是很正常的。
有一個教育研究表明,不同階段,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不一樣的,一般的幼兒為十五分鐘左右,小學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達到四十分鐘左右,青少年也不過五十分鐘左右,這也是為什麼課堂的時間設定在四十五分鐘左右,兩節課之間要休息十分鐘了。
因此,家長沒有必要一發現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去指責孩子,可以提醒孩子如果感到疲勞就閉目休息一下,或者起來活動一會兒,讓孩子知道,除了學習,他的身體健康你也是關心的。還有的孩子因為身體協調性差,一些細小的動作比如寫字、握筆,都會顯得非常的生澀、比較慢,這時候再加上家長在一旁不斷的催促、嘮叨,就會導致孩子的內心更加緊張,不知所措,變得越來越慢。
核心:孩子寫作業的動機不足
我們成人也是這樣子,當動機不足的時候就會拖著這件事情一直不做,知道沒有辦法再拖為止,也就是到了截止日期,或者拖著最終不了了之。
對於小孩子來說,作業這種事逃都逃不及,感興趣的就更少了。如果哪一次老師不佈置作業,那麼孩子就會從內心讚美:老師,您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師了。
從家長角度來看
有的家長是緊盯孩子學習的,其實孩子在沒有家長盯控的情況下寫作業時內心是比較放鬆的,有家長盯控時內心容易緊張,出現壓迫感。
孩子的內心至少會想:媽媽什麼時候走呢?什麼時候會生氣?自己做的不對會不會又被批評?所以即便是在一種緊盯的狀態下寫作業,孩子依舊會很慢,是因為孩子要花一部分精力去考慮媽媽的感受。
當然,家長不斷的催促會引發孩子的牴觸。我們還是舉孩子從幼兒園升入小學的階段,課業負擔變重就壓縮了孩子玩的時間,這時候又認識了許多可以一起玩的小夥伴,當然就產生了玩和寫作業之間的矛盾,家長們一回家就會問孩子寫作業的情況,這就讓孩子把寫作業當成了阻止去玩的敵人。
許多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還會給孩子佈置額外的作業,孩子可以玩的時間就更少了,孩子心裡想玩卻又玩不成,心猿意馬,做作業自然就會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家長這個時候一般就會生氣發火,甚至是懲罰孩子。
這時孩子就會形成對寫作業的應付心理,之後就是一個惡性迴圈,家長再怎麼催促孩子,孩子也不為所動了。
第二是家長給孩子限定時間,家長有時會給孩子立下口頭警告,給孩子限定時間,要求限時完成。一般這種狀態下,孩子會立即乖乖的寫作業,可是內心會想限定的時間,這種方式不太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的時間概念非常的有限,對時間的快慢並沒有準確的概念。
第三就是把孩子揍一頓,讓孩子加快行動。當然,被揍的孩子大腦中全是自己被揍的畫面,想好好的做作業,大腦中卻一片空白,不知從何下筆。
所以這種方法並不起效,相反會擾亂孩子的思緒,讓孩子無法安心學習。
我們談到了孩子的表現、引起孩子作業拖延的原因,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來談談怎麼應對作業拖延的問題。
開學已經有幾個月了,我在一個家長群裡看見不少家長紛紛吐槽老師佈置的作業實在是太多了,孩子放學回家寫到十二點也還沒有寫完,學校還要求家長認真批改孩子的作業,家長天天陪孩子熬夜,真是痛苦不已。同時我也留意到有的家長面對同樣的作業量,他的孩子放學後兩個小時就能完成三科的作業,並且還能保證每晚九點半睡覺。
那麼很多家長就會想請教這類家長了,怎麼保證孩子兩個小時就做完作業然後九點半就睡覺呢?這位媽媽就反問其他的家長:“孩子做作業時是不是喜歡摸摸橡皮擦,摸摸鉛筆盒?是不是有時就算你坐到他身旁,他也會對作業發呆一陣子?是不是總跟你討價還價,想看會電視再去做作業”?很多家長表示非常認同。
這時有位家長說:“我有時也會批評他,讓他別老做這些有的沒的,讓他認認真真寫作業,寫完再痛痛快快的玩,可是他還是老樣子”。這位媽媽的孩子以及十歲了,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和其他家長描述的樣子一模一樣,寫作業就想擠牙膏一樣。就算你苦口婆心的哄他,他卻依然談條件。那麼怎麼讓孩子變得自律呢?這位媽媽說:“孩子這種情況持續一個多月時,我就覺得
在交流的過程中,媽媽得知女兒並不抗拒寫作業,只是她不理解為什麼大人可以說這些事情我明天再做,但小孩子不可以說這些作業我明天再完成呢?這句話讓這位媽媽陷入了深思,她原本把女兒寫作業拖延的原因歸結於女兒自身,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的言行會變成主導因素。
這位媽媽和女兒進行了一番深刻的探討,她發現女兒之所以會對她有這樣的抱怨,是因為每次別人給她提建議時她總說:“這個明天再說吧”,她的事情總是停留在手機上。所以這位媽媽沒想到自己的言行會影響孩子。
這次交談讓媽媽意識到要給女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條件,不僅是一個安靜、舒適的空間,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給孩子創造學習的榜樣。父母是孩子重要的效仿的物件,孩子寫作業拖拉不專注是拖延症的一種表現,認真觀察你就會發現,從小就有拖延症的孩子並不只是在寫作業上拖延。
後來這位媽媽就給女兒做了一個要求:孩子寫作業時自己就在旁邊看書,用比賽的形式看兩個人誰更有定力,能夠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更多的任務。這位媽媽表示很多家長在孩子旁邊看劇聊天,卻不陪他學習,孩子當然覺得不公平了。這位媽媽起初拿起書本學習的時候也很不適應,感到很無聊很枯燥,但是為了孩子,她選擇堅持。
半個月之後她發現,這樣會讓她安靜下來,忘掉煩惱。更重要的是,女兒也跟著她變得專注,並且主動提出寫完作業之後要看課外書,這是一個多麼皆大歡喜的結局呀。
過於複雜,學生不會安排和分解
教學中遵循一個原則就是因材施教,我們認為留作業也應該是因材施教中的一部分。如果都採用一刀切的方法,這對一部分學生來說可能不需要跳就能夠到果實,而對另一部分學生來說,使勁的跳也沒辦法夠到果實。這是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長此以往不寫作業可能情有可原。這就像我們成年人在一件事上反覆的失敗,最終會對這件事從內心產生牴觸情緒。
還有一種情況是作業太多了,孩子不會安排任務。比如週末的作業比較多,這時候如果家長要求孩子把作業像平時那樣在一個時間段寫完是不可能的。
所以你試試在椅子上持續寫作業半天,中間你也會上很多次廁所、倒很多次水,沒準會想起很多以前被遺忘的事情。所以在這裡也提醒家長們,可以幫助孩子做任務的分解,將一個比較大的目標分解成比較小的目標。
第二個對策就是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這就要給所做的事情賦予意義。學生在做作業磨蹭上也可以給作業賦予意義,比如給孩子小獎勵,或者完成他長期以來想完成的願望。
當然這個重大的意義最好是家長和孩子共同創造出來的,這樣我們的孩子會更有認同感。其次是計劃的設定。比如孩子在寫作業之前會洗手、喝水,這些事情全部完成以後就要進入作業的答疑和檢查了,寫完作業之後就要檢查書包是否整理好等等。很多孩子把作業拖到最後還是認為作業太難,沒有信心去做。
所以建議家長幫助孩子做目標的分解,比如幫助孩子做一個清單,一項項的完成,這樣孩子就會有一個階段性的成就感,一個個的小任務完成就完成了一個大任務。
我們可以看出,我們不僅能解決孩子作業拖延的習慣,還能養成很多好的生活習慣。這些策略針對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心”、“腦”、“手”三個方面。“心”即心沒有動機,“腦”即任務太複雜不會安排和分解,“手”即缺乏某種技能。如果以上策略對孩子沒有任何策略,也請您吸氣呼氣,放鬆心情。最後做一件事就是等待,有一句話說得好:“最好的教育是期待並等待”。
作業與孩子之間,孩子是更重要的一方,維繫好的親子關係也比透過吼叫讓孩子完成作業更重要。解決孩子作業拖延還有一個武器——做一個有執行力的家長,孩子遇到的問題也在我們身上發生過,每次遇到麻煩都是鍛鍊自己的好時機。所以當你的孩子遇到問題並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所以遇到問題應該感到高興,你又有鍛鍊的機會了。
回覆列表
孩子做事隨意,這就說明他是小孩子的心理,這是正常的他們有很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