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12801286615

    消極避世指情緒低落想離開,逃避一切;而陋室銘的作者,在人生經歷大起之後的大落可以欣然接受,看破紅塵,毫無留戀!沒有自暴自棄!體現他的安貧樂道不慕容華!心態良好!與消極避世截然不同,面對不了人生的大落!

  • 2 # hanhanxuqing

    陶淵明以鄙薄世俗的人生態度,一方面不甘同流合汙、潔身自好的精神,另一方面更是出於對精神放曠的自由境界的追求,是樂觀的人生態度。

  • 3 # 琥珀199701

    也是也不是,是,在失意的時候去樂觀的面對問題,不是,是遠離原來的漩渦過自己的清閒日子

  • 4 # 1雲漪

    陶淵明採菊的人生態度具有兩面性:

    陶淵明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人生態度,可分為前期與後期之分。陶淵明前期有著積極入世,大展抱負的的人生態度;到了後期,人生態度開始發生轉變。他鄙棄官場,淡泊名利,追求安逸知足的生活。 陶淵明 陶淵明自小勤奮好學、博學儒家與道家的思想,深受儒家孔子濟人救世思想的影響,有志之年心中就抱有遠大的志向,渴望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奉獻出自己的熱情。

    在二十歲時,陶淵明就開始了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宦官生涯。 然而,十多年的官場生涯並沒有實現陶淵明的理想,反而令他憎恨。官場的黑暗、朝臣的姦汙和政治的昏庸,讓陶淵明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在督郵劉雲檢查公務時,他保持著自身高尚的人格“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選擇辭官歸隱田居。這個時候,陶淵明的人生態度已經發生了大轉變。 陶淵明看透了仕途生涯註定是一條失敗的道路,與自己的人格背道而馳。於是,他選擇了隱居的生活。回到家鄉耕耘著幾畝田地,農作之餘飲一杯薄酒,賞一片菊花海,遠離世俗的紛擾,追求內心的平靜,享受歲月的美好,如此生活妙不可言。陶淵明後期追求隱居生活的人生態度有積極和消極的意義。

    從積極的方面來講:面對官場黑暗社會腐敗,儘管陶淵明沒有力量去改變它,但也沒有被它改變,在這渾濁的塵世中仍然保持著自身的樸質純潔,此高潔傲岸的品質是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反之,陶淵明隱居田園生活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

  • 5 # 淘米水p

    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汙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在《歸園田居》中,他將官場寫成“塵網”,將身處其中比喻為“羈鳥”和“池魚”,將退隱田園更是比喻為衝出“樊籠”,返回“自然”。

    因為有實際勞動經驗,所以他的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表現出只有勞動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歸園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證明,這也正是他的田園詩的進步之處。

    對現實的失望,迫使詩人回到詩歌中去構築一個理想的社會,《桃花源詩並記》是他這一思想傾向的反映。

    除田園詩之外,陶淵明還有歌詠勇士的詩,有充滿愛國熱情的詩,有消極避世的詩,由此可見其詩歌思想的複雜性。

    總之,陶淵明的思想可以這樣概括:透過泯去後天的經過世俗薰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陶淵明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但沒有力量支改變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會的危機,但找不到正確的途徑去挽救它,只好求救於人性的復歸。這在他自己也許能部分地達到,特別是在他所創造的詩境裡,但作為醫治社會的藥方卻是無效的。

  • 6 # 使用者6892983025698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人生態度一方面是樂觀,一方面是逃避。他曾經當過祭酒,參軍,縣令等官職,但是,他對官場和世俗社會始終充滿著厭倦,表露出不願屈身逢迎的心態,存在“人生無常”“安於天命”的消極思想。所以,迴歸自然,既是樂觀,又是逃避。

  • 7 # 使用者2717634596706900

    這個比較深奧呵呵,不過我只能用通俗的話回答,我不是專業人士,只是對心理方面比較感興趣,我受到的心理傷害比肢體傷害要多的多,不多說了轉入正題,

    積極入世,積極,渴望的肯定的正面的,入世,面對社會,面對人生,他的心理狀態一定是開朗、外向、理性、不浮躁、不認輸,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他們非常渴望去尋找面對新的事物,他們對待挫折,他們有著不服輸的精神,他們從不相信現實是無情,他們總是銘記在心中的一句話,人在志在,人亡志亡。

    消極避世,心理狀態是絕望、內向、感性、浮躁、逃避,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就是對待新的舊的事物莫不關心,不渴望,愛逃避。有時看了一部勵志片,腦子一熱,就開始空想,不過到最後他們肯定失敗收場,他們有夢想,但是心理條件達不上,很容易半途而廢,他們害怕受到挫折,挫折後常會一蹶不振。

    他們總是銘記在心中的一句話,人在志亡,人亡志亡。

    鄙人才疏學淺,只能說這些,出醜了。如有錯誤敬請指教討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為mate30pro跑馬燈怎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