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柔聖騎

    不單單是京劇包括其他傳統戲曲都面臨傳承問題,之所以面臨失傳的問題,是傳統戲曲自身的問題,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聽戲曲?很簡單,因為不好聽。為什麼沒人願意學?很簡單,因為不好找工作,不好賺錢!為什麼不好賺錢,因為沒人聽戲曲!所以歸根結底的問題就是戲曲吸引不了年輕觀眾們!多年之前相聲一樣面臨如此困境,郭德綱的橫空出世才讓相聲略見起色!戲曲也是一樣,太死氣沉沉了,八百年前的段子,到了八百年後還是反覆在唱,可是八百年前的觀眾不是八百年後的觀眾。歸根結底,戲曲得變,萬事萬物都在變,戲曲要想跟上時代也得變,相聲行業之所以浴火重生就是因為郭德綱打破了傳統——小劇場興起,又創新了傳統段子!讓更多的相聲工作者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張雲雷的粉絲基礎何其龐大,可是在國風美少年裡唱的鎖麟囊,支援數卻是寥寥無幾。不可否認的是名角的興起能讓一幫小青年們關注一下戲曲,但如果戲曲一直沒有突破,就只能掩埋於歷史當中。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樣適用於戲曲!

  • 2 # 安德烈一一唐

    京劇的振興與傳承依靠誰也不行,只能是順應潮流,自然選擇。

    京劇自形成以來,在中國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只是九十年代開始沒落。

    其頂盛時期是上世紀二十至七十年代。

    我想如果不是電視和智慧裝置,電腦,手機的出現,它可能還會繼續輝煌發展下去。

    但事物的發展是沒有如果的,可能會有巧合。如果那天巧合了,京劇可能會再創輝煌。不過這種巧合幾乎也難以重現。

    但京劇的藝術魅力的確是博大精深的。讓它自然消亡總令人心不甘,情不願。

    所以目前還存在國家十大重點院團(實際是後來補上了一個成為十一個)。具體那十一個我也說不上來,但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天津京劇院,湖北省京劇,雲南省京劇院,大連京劇院及後補上的江蘇省京劇院應該在列。

    這就是人為的傳承與扶持,有一些效果,但還無法說是振興。

    特別是新冠的原因近三年的演出更少了。多數還堅持每年幾十場,個別的以客觀原因為藉口,演出少到不足幾場。

    估計就算沒疫情影響,他們也不會拿出多少戲來。

    倒是非國家重點院團的貴州省京劇院,重慶京劇院還算弄的有聲有色!

    看來京劇要想好一點,可能還不能有那多的重點院團。保留三五個,其他的讓他們自己去找飯吃才對。

    否則演不演戲都拿工資誰還去自討苦吃啊。更談不上什麼傳承,振興了,不把老祖宗的玩意丟完就算萬幸了!

    下圖1是雲南省京劇演員董芸的演出劇照:攝影唐工。

    2是疫情期間演員在家煉功:網路截圖。

    3是湖北省京劇院裴永傑先生演出劇照:攝影唐工。

  • 3 # 無硯齋

    題目不錯!

    但京劇振興與傳承,究竟依靠誰呢?

    兩字⺀政府。

    有政府及其財政支援,就全有了。

  • 4 # 豐收018

    我是個七十多的老人,愛京劇。但是聽不懂,那些唱、念、都有字幕的我都看過了,因為能看明白。

    一個大家都聽不懂、看不明白的東西誰會感興趣?大家都不感興趣她怎麼能振興起來呢?!

  • 5 # 一心一意熊貓a

    時過境遷,中國現時期已經不具備這種老藝術形式戲曲的發展和傳承。特別年經一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對中國這種傳統的戲曲文化表演不感興趣。

  • 6 # 猜一猜V52c

    興趣。

    吸引人的興趣,使人感興趣,興趣來了便也傳承了。

    不感興趣的,你按頭學也會跑。

  • 7 # 老劉105751014

    有高峰就有低谷,京劇在中國有200年左右的興旺史,是最大戲的種之一,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設立京劇大戲院,知名演員層出不窮,票友無計於數,是最鼎盛時期。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九十年代後京劇也漸行漸遠,京劇院沒了,演員或改行,或退休,已經面臨著自消自滅的尷尬鏡地。

    從前舞臺上公演成套的大型古裝京劇已經看不到了,如今的京劇片斷只能在電視臺,手機裡還能看到一些“名角”的摺子戲在堅守陣地,但“星星之火”卻難於“燎原”。

    現在的京劇已經成了一些老年人喜歡的戲種,而年輕人根本就不喜歡呀呀聽不懂的京腔詞調,使京劇幾乎沒了市場,將來的京劇只能用艱難“生存求活”不被滅種就不錯了……

  • 8 # 臆想天開的魚

    我覺得這個問題好像不是那麼簡單能說得清楚,貌似涉及好多方面。

    以前相聲這門傳統藝術也經歷過無人問津的時期,後來出來一個郭德綱,劇場一票難求,接著苗阜、方清平等等都有了知名度,相聲也慢慢有了熱度。可話說回來,相聲畢竟是通俗易懂的藝術形式,您先甭管什麼三俗不三俗吧,老百姓喜聞樂見,接受度高。平時聽個半小時左右的相聲,樂呵樂呵,放鬆一下或者睡前催眠都挺好的。但說實話,讓我聽半小時京劇,那夠嗆的,畢竟我不是京劇迷啊,聽京劇還是有點門檻的,不像聽相聲的,就圖個樂嘛。

    現代社會的節奏快,娛樂方式多,別說小年輕了,中年大叔大媽都願意刷影片去了,讓大夥兒聽這咿咿呀呀的哼個半天,不是戲迷屬實做不到啊......不過既然這種碎片化的資訊那麼受歡迎,是不是可以多製作一些精良的媒體節目來吸引關注,培養大家的興趣呢,畢竟我覺得很多京劇元素,比如戲詞啊,扮相啊等等還是真挺好的。

    宣傳這個東西吧,得首先靠從業者去做,讓大眾感興趣,才能更多瞭解,才願意走進劇場。我覺得吧,得好好包裝一下,至於怎麼不失傳統而又有新意能吸引觀眾,我就一門外漢,就只能站著說話不腰疼了,我就這麼一說,沒啥建議,哈哈哈。你看河南電視臺的“唐宮夜宴”,央視春晚上的“只此青綠”這些古裝舞蹈節目,那不都是大受歡迎嗎,只要讓觀眾發現了美,還怕沒人追捧嗎。

    還有啊,廣大人民群眾得有錢有閒啊,我忙得跟狗似的,回家就想躺床上睡,真沒心情聽京劇啊,聽段相聲笑著入睡倒是更得我心。所以,好像跟國家富強,人民富足還有關係唄?國家強大了,人民更有自信,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才會更有認同感。古代中國強大的時候,中國文化遠播四方,別說國內了,外邦的都上趕著來學,比如那島國。美國夠強大,所以它那些所謂的“民主”、“自由”蒙了不少人,什麼蝙蝠、蜘蛛、內褲外穿的飛人也跟著全世界傳播美國文化。當然,現在中國強大起來了,隨著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和民眾越來越清醒,老美這一套也越來越不好使了。中國得更強大,到時候別人都求著你去開孔子學院......好像扯遠了。

    說回來,反正京劇離振興遠著呢,先從培養群眾基礎開始吧,能傳承著就挺好。

    要是有機會我倒是想去劇院看場京劇,看看現場感受是不是會讓我對京劇產生興趣。

    胡謅完畢。

  • 9 # 夏修心

    本就是自取滅亡,還想振興?

    一種文化想要發展傳承,少不了大面積的傳播。傳播的越廣,才會有更多的人去學習,才有可能發揚光大。

    一,京劇的傳播渠道。一般人連線觸的渠道都沒有,從哪裡學。沒人學,你指望有限的那小群人,振興與傳承。想的也太美好了吧。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能否傳承下來都是問題。

    二,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東西都是推陳出新的。京劇呢?還是老一套的東西。你不淘汰誰淘汰。

    因為利益,傳承要留一手。因為擔心,傳承所託非人,始終尋找傳承者。沒有足夠的天賦,不傳。

    能傳承至今依然沒有失傳,已經是個奇蹟了。但是,沒有傳人將這種文化廣泛傳播,沒有傳人將這種文化推陳出新。失傳只是時間問題。

    如今,也是因為利益,給錢教人學習,人家都不願意。沒有前途啊。

    真想振興並傳承,就將這種文化廣泛傳播,終有感興趣的。尤其是小孩子,有幾個孩子能夠接觸這種東西。

    小時候接觸不到,長大就更不會接觸到了。也不會選擇接觸。

    只想振興傳承,又不想付出什麼代價。等著失傳吧。

  • 10 # Jenny瑩

    京劇的表現形式已無法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與審美要求!如何振興與傳承,只能留給時間和實踐去檢驗!

    目前作為成熟的、有價值的博物館藝術存在,可以給予影視劇等藝術門類有益的學習與借鑑:如唱唸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等!

  • 11 # 老酒鬼簡答

    現代年輕人對語言表達類的節目更傾向於快節奏的說唱,而戲曲裡的戲文說唱相對拖沓,與時代相背。傳承尚行,振興艱難。

  • 12 # 在天上的風箏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2010年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京劇積累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豐富文化遺產。它自誕生以來,透過不斷髮展和自我完善,吸收了其他地方劇種和藝術門類的長處,經過無數藝術家的改革和創造,成為具有中國標誌意義的文化元素和世界文化的瑰寶。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風格之一,不僅代表了中國舞臺藝術風格的最高水平,而且成為晚清乃至民國大部分時期流行娛樂風格的主流。如今,隨著全球文化的全球化和中國社會轉型的加速,京劇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傳統逐漸喪失的典型。京劇中的很多人物和故事都是以歷史為基礎的,是懲惡揚善的故事,可以以史為鑑,教育人。如何喚起全社會對京劇這一國粹的關注和熱愛,營造京劇文化傳承的良好氛圍,對於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義。

    一,京劇傳承面臨的困境

    (1)受娛樂方式多樣化的影響,京劇傳承的觀眾基礎日益弱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多樣化,文藝品種和風格的日益豐富,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的迅速普及,不僅拓寬了群眾的欣賞領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劇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嚴重衝擊。與京劇傳承的鼎盛時期相比,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京劇藝術是一種味覺藝術,而不是快餐文化。觀眾只有坐在劇場裡,以一種悠閒放鬆的狀態欣賞歌劇,才能體會到它的藝術魅力。現在的人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心態浮躁,靜不下心來。所以這種環境對京劇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一些中學生喜歡流行歌曲和嘻哈音樂。他們對京劇知之甚少,很難接受,更難學唱腔。大多數學生即使喜歡京劇課程,也不會買票去看歌劇。世界普通觀眾對京劇的欣賞熱情普遍不高,京劇表演藝術市場不成熟,票房收入很少。劇團的發展普遍面臨資金困難。

    (2)受功利思想影響,傳承京劇的積極性不高。

    學京劇有很大的投入,畢竟能靠京劇吃飯的人很少。因為孩子學習競爭越來越激烈,家長們在學前階段就“暴飲暴食”了英語、鋼琴、繪畫等興趣班。在以升學為目的的應試教育體制下,學校和家長不得不千方百計幫助孩子提高成績,增強競爭力,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補課。而京劇並沒有納入入學考試,只是作為一種愛好或者選修課存在,很難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動力。對京劇演員的要求很高,需要各方面的良好素質。但是,現在小學報名京劇的人越來越少,家長都在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當他們看到京劇演員慘淡的人生,他們的孩子是不可能從事這個職業的。所以京劇在選材上沒有太多的選擇,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迴圈,影響了京劇藝術的發展。

    (3)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學習京劇需要吃苦,避免浮躁。

    京劇博大精深,是一門高難度的綜合藝術,不是唱兩句就可以的。需要幾十年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努力,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學生需要投入一生的精力和心血來發展和傳承京劇。一招一式都有嚴格要求。練壓腿、下腰、空翻都很辛苦。刀、槍、劍、戟的使用都要經過艱苦的訓練。唱歌,唸經,表演都得磨練才能達到要求。培養一個專業京劇演員上臺表演需要6-8年。京劇生一定要堅持下去,耐得住寂寞。目前由於社會關注度降低,行業待遇低,從業人員不願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努力和全心全意的學習,很多優秀人才流失,對於京劇的發展和傳承是一種遺憾。

    2.傳承京劇藝術振興傳統文化

    京劇歷史悠久,妝容、服飾、唱腔、體態都體現了國粹的極致。它的內涵和外觀都是中華民族的專利。在海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京劇,有些人想家的時候就會唱京劇。京劇的意義早已超越了京劇本身。京劇的持續發展離不開觀眾群體的培養。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人們往往忽視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特別是缺乏對傳統民族藝術的基本認知和欣賞能力,普及京劇知識必不可少,需要不斷提高觀眾的京劇審美素質。

    (一)要充分發揮選民協會的輻射和影響,擴大京劇傳承的群眾基礎。

    現在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京劇票友協會,票友們互相學習,學習戲曲知識。同時,他們不斷在身邊人之間傳遞京劇文化,透過舞臺展現京劇的魅力。京劇的傳承不僅需要專業演員的培養,更需要觀眾的培養。兩者必須齊頭並進,京劇的傳播才能更長久,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孩子對京劇的學習,大多是受爺爺、奶奶、外公的影響。由於理解能力有限,孩子對京劇的學習往往侷限於模仿。但是,京劇的未來不在於專業,而在於觀眾和業餘群體。所以,讓孩子從小在京劇的氛圍中成長和薰陶是非常重要的。京劇“牆內開花,牆外香”。國外會把京劇當Bora研究,而我們對傳統藝術卻沒那麼熱衷,很遺憾。從某種意義上說,京劇培養了觀眾,觀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京劇。

    (2)學校是教書育人、培養學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場所,應該是京劇傳承的重要陣地。

    2008年,教育部將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個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試點,學習演唱15首京劇經典劇目,將京劇國粹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2011年,有記者走訪發現,在校園裡學習國粹“聽起來很美”,實施起來卻很難。如今,很多學校已經悄然亮起了“紅燈”。原因是老師不精通,課時難以保證,學生不愛學。大部分試點學校將京劇納入音樂課,而音樂教師是主要的教學任務,師資不足是最大的瓶頸。京劇是一門包括唱、念、做、打、打在內的綜合藝術,而不僅僅是幾個唱段。除了師資不足,京劇的課時也很難保證。高三的時候,音樂課經常被語文、數學等其他科目的老師佔著,音樂教學計劃都完成不了,更別說學京劇了。進入京劇班,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採取相應的措施,不能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園小廣播、校園網站、宣傳欄、校園電視臺等,報道京劇課堂、校園京劇動態等。邀請專家教授到學校召開京劇座談會,舉辦“走近京劇,弘揚國粹”講座,培養學生聽眾,激發學生興趣。還可以透過社團活動讓一些感興趣的學生參加演出和展覽,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透過各種方式邀請京劇專業人士到學校上課,每學期舉辦一到兩次京劇表演,在學校搞一些小規模的演出...這樣既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又能讓學生接觸到相對全面、真實的京劇藝術。

    (3)成立戲曲培訓中心,舉辦各種票選大賽,表彰和鼓勵傳承人。

    成立兒童戲曲培訓中心或工作坊,確保喜歡京劇的人能得到指導和幫助。京劇的舞臺藝術是以主要演員為中心的。京劇要靠“角”,沒有“好角”,就不可能有好戲。同一個劇,由不同水平的演員表演,藝術效果大相徑庭。京劇是一門綜合藝術,也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一個劇團不僅需要各行各業優秀的主要演員,還需要優秀的“四梁四柱”,需要文武雙全的優秀鼓手、小提琴手、演奏家,需要化妝好、頭套好、場檢好、服裝管理好、靴帽管理好、水暖、音響管理好的各類人才。這方面的人才需要多培養。要把選拔培養優秀京劇人才特別是青年京劇人才放在振興京劇的突出位置。要做好戲曲節目的宣傳,戲曲頻道要針對兒童、青少年、老年人等群體開設精彩的針對性節目。做好京劇博物館等特色展覽場館建設,向觀眾開放。傳統的戲曲傳承方式主要是一對一式的傳承。要充分發揮中年演員的作用,一方面進行口頭指導和手把手的指導;另一方面,他們的演出有力地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培養了青年演員,也有助於向更多的人介紹京劇知識,讓他們瞭解和熟悉京劇,進而喜歡上京劇。

    京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須堅持正確的理念。在保護國粹京劇真實性的同時,不斷培養觀眾群體,培育傳承群體,利用好學校、協會、政府、市場的作用,推動傳統京劇不斷髮展,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 13 # 愛喝酒的小羊

    我覺得京劇的傳承與創新,應該要靠當代青年人,結合時代發展潮流,可以運用自媒體,電視節目什麼多多推廣京劇,在保留傳統的同時,改革創新,能夠讓當今年輕人所接受,這是最重要的,讓有京劇能力的老人帶年輕人,年輕人進行發揚傳播,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讓年輕人所接受了解咱們國家自己的戲劇

  • 14 # 小酒不大

    個人認為,京劇的振興與傳承,只能靠市場。

    想當年京劇為什麼興起?是因為市場需求,後來為什麼沒落,也是因為市場需求,將來如果還想振興,只能想辦法去滿足市場需求。

    相聲為什麼現在又火了?因為郭德綱滿足了市場需求,老百姓喜歡什麼才是最關鍵的。相聲如此,京劇也是如此。

    一個劇種,你天天說它是國粹,天天說它好,可就是沒有人喜歡看,這樣的國粹,也沒有傳承的必要了。中國幾千年歷史,很多東西自然消亡了,因為它沒有生命力,如果京劇 也沒有生命力了,倒不如讓它自然消亡,如果還想傳承、還想振興,就必須給它生命力,什麼是生命力呢?就是市場需求,只有市場真的需要它了,它才有生命力?

    怎麼才能滿足市場需求呢?就是好好研究老百姓喜歡什麼?不要天天的墨守成規,要創新,不要總是高高在上的覺得自己是權威,沒有人認可的權威就是空中樓閣,還是要放下身段去認真的迎合觀眾才行。

  • 15 # 靈犀影視筆記

    首先是依靠各種新興的社交媒體。現在在年輕人喜愛並大量聚集的B站,以及有著巨大流量和人氣的抖音上,戲曲專業的UP主積極的入駐、上傳影片作品,以及長時段的直播,吸引了大批的戲迷參與,也讓小白感到無比新鮮和好奇。今後要繼續依託這樣的媒體陣地,打造戲曲科普的流量入口;

    其次是戲曲進校園要繼續深化。戲曲知識要從小普及,並作為一項學生專長,讓有相關興趣的孩子去深入學習,甚至可以考慮建立一個校際間的演出聯盟,打通演員苗子選拔培訓、劇本創作、演出場地、宣傳推廣等各個環節,讓戲曲學習真正從娃娃抓起,從小樹立孩子的文化自信;

    再次是依靠各院團的中堅力量。充分調動國家政府的專項撥款、企業及社會募集資金,激勵優秀中青年編劇、導演、知名演員投入新劇目創排,傳統劇目也需要與時俱進,融入新的元素,在演出形式上下功夫創新,爭取將更多的新手觀眾“路轉粉”。

  • 16 # 慵懶的熊糰子

    振興和傳承應該分成兩部分來看。

    振興也就是意味著突破傳統尋求創新,記得之前廣東粵劇院曾經把網遊《劍俠情緣網路版三》改編成粵劇,《原神》中的《神女劈觀》橋段也是火遍網路,所以振興就要開啟思路,針對現代年輕人進行創新。

    而傳承是將老一輩的東西發揚光大,去糟粕取精華,現在這種快節奏的生活裡,能坐下來聽戲的少,能為了“殭屍摔”“滾燈”等絕技用心學的也少,所以感覺上還是推廣是關鍵,利用現代手段對經典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由此帶來的利益著重分配給技藝傳承人,這樣才不會出現因為無人知曉,所以技藝沒傳承的窘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黛珂跟cpb哪個更適合幹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