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柯可弓

    李紳《憫農二首》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是兩首傳誦千古、婦孺皆知的詩歌。

    這第一首透過描寫一粒種子的成長過程,十分形象地概括、揭示了農民一年四季辛勤勞動、還要餓死的悲慘命運,以及社會的不平等。

    詩的前三句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再到無閒田,層層遞進,說明農田的開墾、糧食的豐收正是農民辛勤勞動的成果。最後一句筆鋒一轉,說出了一個與前三句邏輯上完全不相通的事實:四海豐收,農夫卻要餓死。這猶如一聲霹靂,讓人震撼:這是為什麼呢?詩的主旨盡在不言中了。一個“猶”字,蘊含了詩人對剝削階級的強烈憤慨與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第二首詩的頭兩句描繪了兩個極為觸目的畫面:正午的烈日,照射在鋤禾的農夫身上,農夫那一滴滴豆大的汗珠不停地灑落在他勞作的土地上。這是通常說的“一粒米一滴汗”的最形象、最生動的說明。

    後兩句筆鋒一折,改為議論:這世上又有誰知道這盤中的米粒是農夫用辛勞的汗水換來的呢? “誰”是指的什麼人,當然是那些不勞而獲者。“誰知”與“粒粒”,一個是憤慨,一個是由衷的憐憫與同情。

    在今天,這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小詩,已成為我們要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愛惜每一粒糧食的座右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時美食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