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州刺史

    真實性最低的是《明史》,清庭組織編寫組修撰,工作需要,對明室能黑就黑。

    真實性最高的是《三國志》,作者即為同時期人,成書時,三國後期人還多數在世。不要提陳壽與季漢有仇云云,古代史官的節操非今人可想象……

  • 2 # 夢迴唐朝162458004

    好像南北朝時期的國史可信度較低,許多昏庸殘暴的統治者都不美化了,當然出於穩定封建統治的需要,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官才據實記載歷史,春秋齊國崔抒弒君,史官據實記載,崔抒殺了史官,後續史官仍記載弒君之事,連殺幾個史官的崔抒也無法了,可見春秋時記史之嚴謹!

  • 3 # 好史不死

    明朝肯定是,滿清為了維護自己的異族統治,不僅政治上實行高壓統治,同時為了抹黑明朝,大興文字獄,為其編撰的史書也為維護其統治的正統性和穩定性而對前朝的人和事幾乎全盤否定,甚至把明朝描述成一個“三無”的朝代,而民間的史學家的公正之言,也被因為文字獄而迫害!

  • 4 # ZSI看庭前花開花落

    中國曆朝歷代都會修國史,中國曆代修史的傳統是後代修前代的史,從來都是慣例,自漢以來綿延不斷。

    清朝的國史真實性最低。

    由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再加上民國的局勢混亂,清朝正史是沒有的。

    現在對清朝的歷史研究都是靠一些野史和民間流傳下來的一些內容。

    現在所看到的清史都是民國和新中國的學者零散修的。

  • 5 # 山野論史

    歷代都會修史,但都修的是前朝歷史,這就不可避免的出現意識上的貶損前朝,目的很明顯,證明自己替代前朝的合理性。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含義深遠,不過我們也不必過於糾結這些,自漢代以來,史官受到統治者的影響,大部分本朝歷史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漢代以前統治者是不能干預史官記載的,史筆如椽只能在春秋時候還能基本實現。

    歷史記載雖然被蓄意加工,但基本事實差距還是不大的,主要是觀點和評價,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對外用兵,本朝就是開疆擴土,前朝亡國之君就是窮兵黷武。當然添油加醋也是常見手法。比如王莽的謙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是裝出來的,他在被打壓,前途一片黑暗時任然堅守原則,自己的兒子打死了一個奴婢,王莽竟然讓他抵命。兒子被迫自殺。試問有這樣裝的嗎?但他是亡國之君,那對不起,你的所有謙卑禮賢下士都成了假的。而且定成鐵案。

    後世寫前代歷史不可能非常可觀,這是明擺著的事,我只是個歷史愛好者,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相對來說《宋史》《遼史》《金史》被主觀改動的痕跡最輕,不過因為時間過長,資料不夠完備《遼史》記錄的有些混亂,可信程度較低,但這個不是修史的人故意所為,屬於條件限制,《金史》應該是最好的,其次為《宋史》

    真實性最低的應該是《隋書》《明史》《清史稿》楊廣被黑成什麼樣我就不多說了,明史被滿清修改的一塌糊塗,袁可立可是明代晚期的大神級人物,他給後勁造成的麻煩比袁崇煥不小,清朝人對他恨之入骨,所以在修《明史》中沒有給他立傳,同樣命運的還有劉愛塔。庚午之變血洗榛子鎮,韓氏一門忠烈,死於抗清戰爭中十幾人,可他們竟然記載榛子鎮降。戰爭殺戮的事情都給淹沒了。《清史稿》情況比較特殊,他是民國是編纂的,但因為大清國大興文字獄,對於不利大清的東西都給毀完了,所以《清史稿》中的遺漏和錯誤幾乎是難以避免的,典型的有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史實的缺失。

    有些歷史也不完全是後世抹黑,不知不覺美化前朝的事也有發生,原因是很多時候後世修史需要前朝的記載,如果前朝持續時間較長,那些自我美化並經過長時間的固話的內容也會被後世史官採信。歷史很複雜,作用也不同,有人看歷史就是想知道歷史本來面目是什麼樣子的。可歷史並不是記錄工具,而是具有很明顯教化作用的工具,是本朝維護自己統治合法性的最好教育材料,有很強的目的性和實用性。想了解歷史背後的真相,必須要用腦分析理解才能窺探一二。

  • 6 # 半卷

    說什麼正史被官方有意篡改,那麼,至少我們還有篡改的資料。而且,任何一本官方正史多多少少都會受到官方意識形態影響,這就不好比較了。

    但是,二十四史裡前四史都是個人編纂的,後面二十本是官修史料,我們著重看看後面二十本哪一本最不靠譜。

    我個人覺得是《遼史》,別的還可以商榷,《遼史》成書本身就非常曲折。公元1261年,就有官員建議修遼史了,元至正三年六月才開始編修,第二年第二年三月份編成。大約是1343年到1344年樣子。而遼代滅亡在1125年(不算西遼政權),兩百年時間就這樣過去了。而1261到1343年之間,元代人一直爭論宋、遼、金的正朔問題,就這樣爭論了那麼久。最後定論是三國各為正統,要不然恐怕《遼史》要麼繼續耽誤,要麼直接胎死腹中。

    那麼,《遼史》質量如何呢?清代人錢大昕、趙翼、顧炎武等人對此書多有批評。

    這部書缺陷在哪呢?

    1.存在疏漏和錯誤。

    比如說對於國號更改的錯誤,再比如耶律阿保機早年由契丹部落到稱帝的歷史,記載不夠詳細。這似乎不能怪元代人,畢竟他們本身修史也就缺乏史料支撐。

    2.篇幅簡略,內容重複。

    《金史》(將近120年曆史)136卷,文字幾乎是《遼史》一倍。《宋史》(兩宋也是三百年左右的歷史)496卷,文字近乎《遼史》十倍。《遼史》僅有116卷,每卷文字少的可憐。而遼代記載的是近300年曆史(因為算上了西遼政權),遼代地域也是極為廣闊。(遼朝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遼史》稱“幅員萬里”。)這麼少的文字真是可憐,更何況裡面還有很多,很多重複的文字。(百官制和食貨制內容基本上從其他部分就能找到。)

    3.既然不好,我們換一本當史料如何?

    記錄遼代一個朝代史料的僅有《遼史》和《契丹國志》(這是二手史料,價值次一點,而且很多都是宋人聽的傳聞,價值不高)。系統的研究和學習遼代歷史還是必須依靠《遼史》,也就是這部書有不可替代性。

    反觀,看看也被詬病的《元史》,雖然也是速成,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然而,朱元璋手下修史的人參考的是元代宮廷官方資料,史料豐富準確。修的快,也不大會有篡改。反而有一定價值。

    所以,這樣看《遼史》跟其他史料沒法比,修史開始的太晚,修的太快(主要是沒資料,所以寫的快吧),遼代自身史料儲存也不好。被遼代滅亡,而認真給他修史的卻是元代。宋代投降的元朝,官方檔案和資料都被繼承了,所以,《宋史》是24史裡面資料最豐富的,字數最多的。

  • 7 # 君子好球

    《唐史》最吭比,基本都是後朝依據吹牛逼寫的,沒有一本是唐朝當代寫的,牛比轟轟的從篡改到直接銷燬,反正都最吹牛比,不用當真!

  • 8 # 那年夏天元氣滿滿

    國史有六分真四分假,個人覺得明史真實性低,原因是滿清統治者嚴重貶低明朝帝王,就是為了更好的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正義性,當代抹黑前代是史學家的一貫的作風,還有就是遼史,因為遼史是元朝人編撰的,距離遼朝滅亡,中間間隔時間太長。

  • 9 # 巴逗飛翔

    明史的可信度最低!有以下原因:明朝雖亡於李自成,但滿清卻乘中國內亂入侵佔領中國!為了顯示其正統性,大肆宣揚明朝黑暗,抹黑明朝政治軍事!卻選擇性的必開科技,文化火器的發展!清初因為民間有人修明史而誅滅九族

  • 10 # 萬歲1148858845

    當然是明史真實性最低,篡改最嚴重,從順治朝就開始修纂(其中包括大量明朝舊官員比如李建泰)直到乾隆年才完成,歷時百年之久,而這段時間就是文字獄日益殘酷瘋狂的時候,從康熙朝的明史案到雍正朝的曾靜案,乾隆皇帝的130次文字獄(之前順治十八年文字獄大約7多次,康熙60年20次,雍正十四年也是20次)因言獲罪比比皆是,比如費密先生的《荒書》就是在雍正朝殘酷文字獄的情況下被迫到禮部報備唯恐因為私藏圖書,誹謗朝廷而獲罪!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試問豈能編出真實的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客人離開時送行吃什麼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