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陀螺—上帝擲出的骰子
-
2 # 宇宙譜
電子自旋超光速是不可能的,因來源無超光速運動機制,況且電子是由無數的煙滅電子波動態相對運動耦合生成,其邊緣無嚴格的界,由點波態咬合自旋,中心及邊緣具有相同的光速線速度,其速度無內外之別,看似球而非球自轉,這是產電磁及質量的根本原因,你再找一下以前還有誰發現過,研究宇宙及能量運動應放在演化整體中分析,動力機\制至關重要,沒有無緣機制產生。
-
3 # 大刀吧主的水彩小鋪
這個還是按照宏觀的理論和現象來考慮了,很可能是錯的,它旋轉可能也不是一般我們認為的旋轉,它可能就是那樣存在的,想停也停不下來,就是這樣,比如如果電子有思想,它還納悶我們怎麼都這麼沉笨,像要死了一樣。
-
4 # 巴糰子
電子自旋並不是自轉,自旋是電子的一種秉性。
怎麼理解這種秉性呢?
打個比方,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會哭,而大人也會哭,可是大人是因為感情痛苦而哭,你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剛出生的嬰兒的哭也是因為感情痛苦。
同理,電子有自旋,地球有自轉,你不能想當然的認為電子的自旋也是自轉。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旋的性質是建立在理論和實驗基礎上的,它與自轉性質並不相同。
電子自旋面速度超光速是如何計算來的?
司今([email protected])
在量子力學發展史中,曾經發生過一樁很有趣的探索故事,那就是關於電子自旋概念引入的問題。
斯特恩—革拉赫實驗證明,電子運動透過非均勻磁場時會表現出自旋與磁矩性,也就是說,運動電子像一個非常小的自旋磁陀螺;1921年,康普頓在關於X射線研究中曾萌生過這個念頭,但他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
1925年秋,二個“無知”的物理系學生—古茲米特和烏倫貝克,受泡利不相容原理啟發,將泡利電子的第四個量子數定為電子的自旋,他們寫成論文交給物理學家Ehrenfest修改,Ehrenfest提醒他們:
1、如果將電子看作是帶有面電荷的轉動小球,那麼,它產生的磁矩公式前要加一個因子2,即gs =2,這就是量子力學後來引入的郎德因子。
2、建議他們去詢問一下威望極高的物理學家洛倫茲。
當二位年輕人滿懷希望地找到洛倫茲後,發現:洛倫茲並不贊同電子像一個小磁陀螺一樣運動的看法,因為,他透過一系列計算發現,如果電子像小磁陀螺自旋,則它的表面轉動速度要比光速大很多倍,這就違反了當時公認的“光速是物質運動的極限速度”的結論。
他們只好帶著沮喪返回,並急匆匆去找Ehrenfest要回論文稿,而Ehrenfest卻告訴他們“我早寄出去了,你們都還年輕,允許你們乾點蠢事。”
正是Ehrenfest的疏忽與寬容,才成就了電子自旋概念的橫空出世。
論文發表後,自然遭到很多知名物理學者的反對,但由於電子自旋假設可以很好地從物理機制上解釋斯特恩—革拉赫實驗及反常塞曼效應等實驗現象,最終還是被物理學界所接納,併成為經典量子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介紹這段關於電子自旋假設確立的曲折經歷就是想告訴大家:回顧歷史,瞭解電子自旋概念的來龍去脈,對深入思考、理解量子力學會很有幫助;同時也提醒摯愛科學探索的朋友們:做科學研究要有自己的觀點、要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要被“經典”束縛,更不要迷信權威!
那麼,關於電子自旋表面速度超光速,是如何計算得來的呢?
我這裡簡略介紹幾種計算方法,僅供大家參考:
1、 普朗克常數法
v是電子自旋時其表面的線速度,M為電子的質量,M=9.1×1031kg,R為電子的半徑,最大不會超過1014m,取R=1014m,代入上式中,可求得:
1/2h=ωʃr2dm=2ωm r2/5,v=5h/4mr,v=1.45×1010 m/s.
2、角動量法
mvr/2=h/2π,v≈10c=3×109m/s .
3、轉動慣量法
自旋角動量L是h/2π的數量級,也就是10^(-34),L=J(轉動慣量)*w(角速度),電子模型為球體,J=2.5mr^2,w=v/r,所以L=2.5mrv,m數量級為10^(-31),r數量級為10^(-16),故v數量級為10^(13),以上均為國際單位制,可見表面速度遠大於10^(8)數量級。
4、精細結構常數法
L~pr~h,r=e^2/mc^2為經典電子半徑,帶入可知v~c/α,α=1/137為精細結構常數,也就是說v~137c
查詢:http://emuch.net/html/201111/377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