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09571680692

    三思而後行”,後一句——“再,斯可矣。”

    這個典故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有個學生叫季文子,他做每一件事都會考慮再三。孔子知道後說,考慮兩次就夠了。

    孔老夫子意在告誡人們,做事誠然要小心謹慎,但過分猶豫則絕對不可取。

  • 2 # 阿屈404

    《南齊書·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譯文:季文子每件事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說:“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 3 # 使用者3673743685278

    三思而後行的下一句是: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再多思考幾次才行。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出自於《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

  • 4 # 牧野lxg

    三思而後行,無疑是正確的,幹一件事,如果沒有事先的思想準備和慎密的思考,就充忙行動,勢必會造成過程的混亂,結果的不完美或完全失敗。只有前期思考慎密,各種互相影響的因素都考慮到了,並想好了應對措施,施實中才會從容不迫。

  • 5 # wenyu385

    “三思而後行”是一句俗語,也是人們普遍的信奉。“三思”是慎重的內含,是減少盲目行動的必要,往往也是成功的必然。所以我認為,遇事“三思而行”比較好。“行後三思”,恐怕並非普遍能接受的理念,特別對以“穩”而著稱的華夏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我認為事情都具有兩面誰的,例如在“機會”這個問題上看,“三思”往往失掉“機會”,而“先行”雖有些莽撞,但容易把握機會。所以“嘗試”未必不可,要知道有許多正確、成功是透過勇敢人的大膽嘗試而獲得的。另外“嘗試”後的“三思”,還可以好好總結“嘗試”的行動,以利今後更好的行動。總結來看,“三思而後行”和“行後三思”各有利弊,孰“應該”孰“不該”那隻能因人而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業界說:“計件不要命,計時不要臉”,這個話如何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