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目歷史君

    在古代,捕魚行業的存在確實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糧食問題,但是想要從根本上徹底消除糧食缺乏,是絕對不可能的。

    要知道,在中國並不是任何地方水資源都非常豐富的,我們雖然是一個有著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領土的龐大國家,但在遼闊的地域內還有著複雜多樣的地貌分佈。

    而大多數的漁業資源基本上都分佈在南方以及沿海地帶,在中國的中部、北部,乃至於廣大的中西部地帶,水源缺乏是相對比較常見的。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山西就是黃土高原。在山西的土地上除了一條汾河作為黃河的支流,能夠有比較富裕的水產資源以外,其他的各種小型河流的水源產出量都是非常有限的。

    要想滿足日常的使用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別說山西好歹還有一條能夠排得上號的河流——如果往西北地區去看的話,連小溪都不一定能看得到幾條,又談何說什麼透過漁業捕撈的方式去解決糧食問題呢?

    況且就算是水產資源相對比較豐富的華中和華南地帶,也不是所有的城市和人類聚集地都能夠靠著河流。

    中國南方就已經算是水系相對比較發達,大小河流交錯流淌,但是真正能夠靠近水源的城市,也僅僅只佔華中,華南地區城市總量的不到40%。

    在沒有系統化的自來水運輸體系的時候,不少華中、華南地區城市還經常會出現缺水的情況。

    而且在封建時代,不同的村落或是聚集鎮,因為水源的控制權還發生過各式各樣的惡性爭鬥的現象,因此透過漁業資源來滿足糧食需求的計劃,從一開始便沒有實現的可能性。

    就算是直接靠著大海或者是大型河流的地方,也不是所有人都掌握著進行漁業捕撈的相關經驗和知識。

    要知道,在古代那個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相對落後的時期,想要去大江大河或是大海上去捕魚,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事情。如果一不小心船翻了,那麼就會造成非常慘痛的後果。

    而且也並不是每一個南方人都會游泳。更別說在江海中,還有著更多的未知風險,比如說隱藏在河流之下的暗流,這也是有可能會導致人喪命的。

    其實在古代,除了一些世代從事漁業生產的漁民以外,絕大多數人都很少能見過漁業捕撈工具。對於現代人來講,或許覺得這是不可思議,但要清楚我們的認知是建立在現代資訊極其豐富,交流越發密切的基礎上。

    在以前可是沒有網際網路的,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認識,讓他們去製造一些漁業工具,這是很困難的——畢竟由於思維方面的限制,他們連一個捕撈網都做不出來,又談何去進行漁業捕撈作業呢?

    他們能做的只是下河,用自己的手去抓魚、抓蝦,這樣的效率是顯而易見的低。而魚和蝦這樣的水生動物,在水裡面行動是相當靈活的,依靠人的反應力去抓到它們自然是異常困難。

    所以說整體受教育程度的有限,以及生產技術相對落後,成為了當時限制中國漁業捕撈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更別說在中國某些封建王朝時期,漁業捕撈還是被官府所壟斷的。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對近乎涉及民生的行當都進行過壟斷。甚至到清朝滅亡之前,朝廷對於鹽、醬、茶等直接涉及到民生的行當,都是直接掌控的。

    而漁業捕撈在某一些特殊時期,同樣也屬於在官府壟斷的專案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底下的老百姓都要餓死了,他們都不能到水裡面去捕魚。

    還有一些更加極端的封建王朝,連樹林以及那些林子裡面的動物都是朝廷的。普通老百姓去打獵,相當於是觸犯了法律,很有可能會被官府按照一些不正當的殘酷法律進行懲罰。要是這樣的話,連命都是要保不住的。

    如果是遇上旱災,或者是大動亂時代,想要安穩地捕個魚,近乎也是不可能的。天災出現以後水源便會隨之枯竭,那麼在江河裡靠水源賴以生存的魚類,它們想要生存自然也是非常困難的。

    而且就算是有比較充足的漁業資源,魚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饑荒問題。

    魚雖然也算是肉,但是人如果只吃魚的話,是無法滿足體內的能量消耗的。因為人要生存下去,除了對能量的需求以外,對於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以及元素的需求量也同樣很高,而魚對這些元素的補充近乎為零。

    人本身就是一個以肉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並不是說只吃肉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吃魚吃得時間長了,身體還有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排斥反應的可能。

    再加上在古代,烹飪技術相對比較有限,壓根無法消除水產生物體內細菌和寄生蟲的影響,一直吃魚還有可能會對人體帶來一些疾病,這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所以綜合以上的這幾個因素來看,想要依靠漁業捕撈的方式,滿足日常的糧食需求來看,幾乎是不現實的。

    在古代,要想解決糧食危機最穩妥的方式,依舊還是想辦法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糧食產量,比如說擴大糧食生產的規模,以及研發更加先進的糧食生產技術才是正途。

  • 2 # 坐在七樓釣小魚

    為什麼會饑荒?就是因為有人霸佔的田地,河流。你沒有所有權,你去抓魚,人家把你抓起來關進監獄。沒有“朱門酒肉臭”,就不會有“路有凍死骨”。

  • 3 # 獵奇動物社

    古代饑荒是人最大的殺手之一,因為每一次饑荒都有大量的人被餓死,而從我們的視角看,中國地大物博,水系發達淡、海水資源豐富,根據《中國動物志》的統計資料看,中國僅僅是淡水魚(包括初級、次級以及周緣性淡水魚)的種類就多達1050種。

    那麼,為何古代饑荒時,人們不去抓魚度過難關呢?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

    饑荒是怎麼來的?

    饑荒是因為飢餓導致人類出現大面積死亡的現象,而“飢”在古代的解釋是五穀收成不好的意思,“荒”則是蔬菜、野菜等可食用的植物無法正常成熟的意思,那麼,什麼原因才會導致饑荒呢?有兩個主要因素: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

    首先是人為,在歷史上有多次饑荒是人為造成的,而人為的因素主要是戰爭,因為一旦爆發大規模的戰爭,最苦的就是負責種地的老百姓,屆時人們流離失所,惶惶不可終日,就會出現糧食危機,從而引發大規模的饑荒。

    其次是自然因素。這其實才是歷史上出現多次饑荒的主要原因,而自然因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乾旱和水災。在古代,人口數量較少,耕地面積較大,但儘管這樣,相對落後的種植技術,讓古代的種植主要依靠“看天吃飯”,所以,古代的人均糧食產量是比較低的,這就使得大多數真正種地的農村手裡是沒有多少存糧的。

    這為數不多的存糧還要拿出一部分來作為種子,剩下的一部分作為堅持到收穫的口糧,這已經是比較困難了,當收穫的季節突然遭遇大旱或者水災時,此時人們手中已經沒有了多少存糧,等待收穫的糧食又顆粒無收,這樣不僅會馬上進入饑荒,還會導致漫長的饑荒(即便天氣恢復了。也沒有了種子種植了),在這種大環境下,必然會出現大量的人口死亡的現象。

    古代饑荒為何古人不下水抓魚?

    弄清楚了饑荒的由來,其實古人不下水抓魚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首先,如果是乾旱導致的饑荒,必然是大旱,而大旱之下,河流會出現乾旱,湖泊也會大面積縮水,魚類大部分都乾死了,去哪抓魚吃呢?

    而且即便是一些水體還沒幹涸,裡面的魚數量也會大幅度地減少,僅僅是靠這些殘存的魚類,很難支撐如此龐大的需求。

    其次,如果是水災導致的饑荒,想要下水就更難了,因為水災之下,村莊都淹沒了,大部分的水體都互通了起來,人們逃難還來不及,又有誰會返回去抓魚呢?

    因此,自然災害導致的饑荒,要麼無魚可抓,要麼是不敢回去抓魚,自然就不可能成為古代饑荒人的救命稻草。

    非但如此,在古代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導致的饑荒,往往就會伴隨著瘟疫(如今說的大流行病),這是因為在饑荒時,會出現大量的死亡現象,而這些死掉的人通常無人掩埋,他們的屍體進入水中就有可能會導致一些致病菌進行傳播,而且一旦出現饑荒,老鼠們反而會氾濫,它們與人爭奪生存的資源,同時也會傳播嚴重的傳染性疾病(鼠疫)。

    而人類又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再加上以前的醫學也不發達,最終使得饑荒與瘟疫同行,給古人帶來了極大的打擊。

    當然,如果是戰爭導致的饑荒,確實在戰爭過後,人們可以抓魚來果腹,但是,這並不是長久之計。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人類從進化之初就是雜食性動物,這種食性就意味著人必須要保持葷素搭配的生活,這樣人才能健康。

    早在1951年11月,這就是麥哲倫死後的第7個月,原康塞普西翁號的助理舵手埃爾卡諾成為了維多利亞號的新船長帶領剩下的60多人繼續完成環球航行,結果到了次年的5月份,60多人就死掉了約25人,這些死掉的船員有著相似的症狀,後來,人們根據描述才知道這些船員死於壞血病,這是由於身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導致的疾病。

    由於以前航海時,主要的食物補給就是魚類,在船上長期缺少蔬菜和水果的飲食,最終造成了身體缺乏維生素C,引發壞血病,所以,它又被稱為水手病。由此可見,在饑荒來臨時,即便不是乾旱和水災導致的,但人們依然是沒有多少植物性食物可以吃的(連年征戰,幾乎沒有人敢種地),此時僅僅靠抓魚吃,短期看沒有問題,長期則會導致身體出現健康問題。

    而且魚肉容易消化的特點註定它不能代替澱粉類的主食,再加上非自然因素導致的饑荒,人們依然是在流浪和遷徙,路上體力消耗巨大以及抓魚時巨大的能量消耗,所以魚顯然也救不了饑荒的人。

    大旱之後,魚是如何補充種群數量的?

    一次能夠導致饑荒的大旱,必然是大部分的水體都乾枯了,但是,過幾年後,雨水再次將乾涸的水體注滿,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再次看到魚群遊動場景,那麼,魚是如何躲過“大旱”的呢?有三個主要的方式:

    第一:藏起來。當大旱來臨時,一些大的水體雖然也會乾涸,但是在水體的中間,看似乾燥的地面下其實是溼潤的淤泥,如果人不小心走入其中,跟誤入沼澤其實差別不大。而在大旱時,一些魚類就是靠躲在這裡面度過的。

    比如生活在非洲的肺魚就是如此,在旱季來臨時,它們會鑽入泥中,用溼潤的泥將自己包裹起來,只留下一個很小的呼吸孔,在這種環境下,它們能不吃不喝堅持4年之久,等到雨季來臨,它們會再次鑽出來繁衍生息。

    第二:魚卵。在大旱來臨時,一些魚類會產卵,這些卵在條件不滿足時是不會孵化的,這樣在水體乾涸之時,始終有些魚卵會進入到泥中(比如透過上面的孔或者縫隙),只要在這種溼潤的環境下,魚卵也能存活幾年之久,這樣當再次充滿水後,它們就能孵化成幼魚了。

    以前老人說的“千年草籽,萬年魚籽”就是這樣的道理,雖然遠沒有這麼誇張,但這也是魚應對極端情況的一種生存方式。

    第三:傳播。魚的繁殖能力是非常強的,我們以常見的鯽魚為例,雖然鯽魚的體型不大,但是1齡的雌性鯽魚就能產下約2萬枚卵了,而且它的產卵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多,比如一條5齡的鯽魚就能產下超過10萬枚卵了。

    魚類強大的產卵能力其實是一種生存方式,因為它們很少會照顧魚卵,所以必然會有損耗,大量的產卵就是為了增加後代倖存的機率。

    而在吃魚卵的動物中,水鳥是佔比最大的,雖然水鳥的消化系統非常發達,但是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在水鳥吃的魚卵中總是有少量的魚卵會活著被水鳥排出體外,所以即使一個水體乾涸後一條魚和一個魚卵都沒有了,但只要這個水體再次有了水,很快水鳥的光顧就可能把魚卵帶入其中。而在現實中,即使是大旱,也總有一些大江大河是不會乾涸的,這樣魚類就會生生不息。

    寫在最後

    古代出現經常有人餓死的現象通常是發生在饑荒之時,而導致饑荒的原因有很多,大規模的水災和嚴重的乾旱顯然是無法捕魚的,而且即使其他原因導致的饑荒,魚也是救不了的,因為魚的捕撈並不容易,同時也是一件耗費較大體力的事情,再加上魚歸根結底是肉,只吃肉,對人的生存依然是有影響的。

    最後,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歷史上出現過那麼多次乾旱導致的饑荒都沒能影響魚類的數量,但如今為何要禁漁呢?顯然,人類的破壞能力已經超過了嚴重的自然災害。

  • 4 # 猴哥談事

    古代要是可以抓的話,就不會出現饑荒了,古代人不抓魚,現實的原因就在這裡擺著呢,只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罷了。

    翻開我們的歷史書,就能知道我們的古代人是怎麼渡過的,挖野菜、拋樹根。都是家常便飯。幾乎每個人都是過著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古代的人還是最終挺了過來了,你沒有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年代,這裡面是有你不知道的很多事情,今天跟隨我的腳步,我就給你們普及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

    古代經常會有人餓死,河裡有魚為什麼不下水抓魚吃?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在我們的古代,南方居住的人都是少數,大部分都是人都是聚集在今天的北方城市。從歷史建都的地圖就可以看出來。從挖出古代的墓穴就知道,北方的城市是佔據了多數以上。

    北方城市有一個很大的通病,就是水域並不是很發達,在古代一直都是這個樣子,目前來說,國家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解決北方的水源缺少的問題。

    古代之所以會有人餓死,也不去抓河裡的魚,完全就是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制約。沒有辦法下河去抓魚,你以為古代是今天的南方地區呀,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嗎?

    要是總結下來的話,就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的。

    1、北方的水域沒有南方的遼闊

    有水的地方,才會有魚,有魚的條件就必須有水。透過前面的我們都知道了,古代的人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北方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地區。

    這些地方在古代是沒有遼闊的水源地,在如今的現在,雖然這些北方地區的水源得到一些緩解,但相對於南方地區來說。還是很少的。

    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你想讓古代的人去河裡面去抓魚,最起碼要有河吧,在古代北方地區的河流本身就是很稀缺的,更不要去抓河裡的魚了。

    河流稀少,魚的產量比較低,人口眾多。能讓你喝到魚湯就已經很不錯了,更不要談去抓魚了,能有抓魚的功夫還不如挖點野菜來得實在。

    2、自然災害頻發

    在古代導致人飢餓的重要原因,就是自然災害。說白了,在古代都是靠天吃飯的,要是遇到大旱或者水災的話,就會導致糧食顆粒無收。

    同樣在大旱的同時,不僅糧食會顆粒無收,有時候連野菜都是找不到的,更不要說河裡的魚 了,河裡的魚只會出現二種情況,要麼就是被大水吹跑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河流乾枯了,魚都已經死了,在這種大旱的天氣之下,死魚只會腐爛得更加的快速。你讓古代的人如何吃魚呢,難道要吃腐爛的魚嗎?

    這是一個重要問題了,在古代房子都是泥土結構,一旦遇到洪災,自己的房子的都保不住,眼前都是汪洋一片了,你還有心思去大海撈針去找魚嗎?

    3、抓魚易感染風寒

    雖然在古代的時候,河流裡面是有很多魚蝦的,但是你要有像樣的捕魚工具才是可以的,在古代的農耕時代,哪裡會有這樣的工具呀。

    你要用普通的東西來說,根本就是捕捉不到魚的。這就對獲取的魚來說,是有了相當大的困難了。除了這樣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古代人下河抓魚,冰冷的河水刺激,會讓自己得一些風溼關節等方面疾病。就連現在不少的老人,看到年輕人下河抓魚,都要不忍心教訓一頓。河水那麼涼。擔心把骨頭弄壞了。

    風寒病在古代醫療條件不好的時候,這個算是一個比較大的疾病了,你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風寒方便的病,致死率是相當高的、不下河抓魚完全就防止這樣的病症了,在那個時候是沒有垂釣這個說法的。

    所以在古代,人寧願去啃樹皮,挖野菜,也不願意去抓魚了,抓魚是小事,要是讓自己感染上風寒了,那就是個大問題了。

    4、古代人不會烹飪魚

    很多人可能就會覺得,我這點是亂說的。你要是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去問一下,你周圍9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不吃魚就是因為口味的問題了。

    在古代鬧饑荒的時候,油、鹽都是非常稀缺的東西了,要是烹飪魚的時候 ,不當任何調味品的話,做出來的魚是有一種腥味的。

    在古代人都是不喜歡這樣的味道,所以很多人都是不願意吃魚的。他們是覺得這個東西是不好吃的,但他們從來不會說是,自己做得不好吃。而是認為魚本身就是不好吃的。

    像一些樹皮、野菜也是有天然的味道的,他們反倒覺得這樣的東西在鬧饑荒的時候,是非常美味的東西,口感也是可以的,也是非常捱餓的。魚不僅不好吃,而且還有很多刺。吃起來很麻煩,所以他們大多都是不吃魚的。

    5、古代人沒有時間抓魚

    你以為古代人一天都非常清閒呀,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古代人的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一直的田地裡面辛苦地耕作。

    你要知道,在古代是沒有機械的,耕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全靠人力才可以完成,播種、施肥、除草、收穫。古代是沒有灌溉水源的,一切都是靠天吃飯。

    要是今天風調雨順了,就能有一個好的收成。要是遇到大旱 或者洪災的話,就有可能導致糧食顆粒無收,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 中,

    沒有一個像樣的撲魚工具,再說古代人是以農耕為主,根本是沒有那個閒時間去抓魚的,等饑荒到來的時候以後,魚不是被大水衝跑了,也是被幹死了。根本就不會讓你有魚抓的。

    以上五點,就是古代人不抓魚吃的重要原因了,不是古代人不想抓魚,是因為種種的條件就在這裡限制著呢,古代人才沒有釣魚的這種想法,他們覺得這就是在浪費時間,綜上表示,古代人在鬧饑荒的時候,寧可吃野菜、啃樹皮也不願意抓魚的重要原因了,這下明白了吧!

    延伸閱讀

    河南人逃荒的時候,為什麼會逃離在陝西?

    你要知道,在古代還是有小日本鬼子的,他們也不是吃素的,在1942年的時候,河南人就出現了大逃荒,你知道原因嗎?

    一方面就是為了躲避小日本鬼子的襲擊,你要知道在中國的近代歷史上面,小日本就佔領了中國十多年之久,在小日本佔領中國的時候,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當時的“三光政策”就是對小日本鬼子的真實寫照了。

    這個時候河南人怎麼辦呢?只能逃了,躲避日本鬼子的傷害了。在河南的東邊、南邊、北邊都是鬼子。唯一能去的地方,就只有今天的陝西這個地方了。就乾脆在陝西這個地方定居了。

    在再在那個時候,逃離的時候,還要考慮的交通的因素。河南距離陝西的這邊的交通,在當時都是非常方便的,有很多人都會選擇陝西地方。

    再說陝西和河南這二個地方,地脈相連,這二個省份在古代的時候是有密切的聯絡的。在古代就是陝豫一家親說法 ,面對家人的投靠,陝西人也是全力相助。

    所以說在今天的陝西,有一部分的人,祖籍都是河南人。都是在那個時候逃荒逃離過來的。這是其中的一個方面。

    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水災的原因。我們都知道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地勢是較為平坦的,黃河的黃沙就會在這個地方堆積,在古代黃河的堤壩是沒有經過整治的。

    只要一下雨就出現決堤的情況,洪水一淹就是一大片。所以這個時候,只能往地勢高的地方進行逃離了。唯一近的地方。就只有陝西了,越往大西北的地區就會離洪水越遠了。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是非常重視,黃河的整治問題。黃河也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得到了很好的整治,在也 沒有發生決堤的事情了。黃河中下游的人,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寫到最後

    我想說,古代人不抓魚吃其實是有原因的。中國在那個時候重點是發展的農業,農民一天也是比較忙碌的,遇到饑荒以後,對於河裡的魚也是滅頂之災了。

    在新中國成立後,國家也是非常重視農業這一方面,興修水利、防堤固壩等等,讓農民徹底從飢餓中走了出來了,一步步才有了現在的幸福生活。

  • 5 # 月光先生看世界

    古代鬧饑荒時,與其吃魚,還不如啃樹皮來得實在。

    我們不妨代入到古人的處境去看看,為什麼很多人即使餓死也不吃魚。

    古人生活在農耕社會,一輩子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生產糧食。所以在正常情況下餓死人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

    往往大量餓死人的時候,必定是發生了天災。這裡的天災主要是旱災和水患。

    但是古人不是天災一來就要餓肚子,畢竟種一年地,也就收穫一兩次。所以大部分時候是靠存糧挺過來的。

    雖然天災已經發生,人們還是能暫時挺得住。

    但是百姓們種了一輩子地,加上沒文化沒見識,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他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繼續吃著存糧,祈禱天災能快點過去。

    等到了收穫的季節,問題才真正爆發。天理顆粒無收,存糧也吃得差不多了,一家老小的口糧沒了著落。

    這時候他們急了,這才開始想辦法自救。

    可是老百姓能有什麼辦法?思來想去也就那麼幾招。

    他們第一反應就是找親戚、熟人接濟一下。

    至於親戚願不願意幫忙,一要看感情,而要看人家家裡情況。比如朱元璋家裡因為旱災斷糧了,他大姐和大姐夫就不願接濟朱元璋家。

    而反觀朱元璋二姐一家,由於二姐夫李貞家境較好,加上兩家感情不錯,因此二姐一家經常接濟朱元璋家。

    但是接濟不可能是無止境的,遇到天災,李貞家裡也不好過,所以到後來朱元璋的家人依然相繼餓死。

    既然靠接濟沒法活下去,所以百姓的第二個反應便是上山找吃的。比如挖野菜、抓點小動物。

    很快,野菜就會被挖光。至於小動物,抓不抓得到純看運氣。而且小動物也沒多少肉,吃幾隻也不一定頂餓,人反而會累得半死。

    這種時候,也就山裡的獵戶情況好些。獵戶可以狩獵大型動物,比如鹿、熊、甚至老虎。

    但是獵戶可是高階技術人才,非常稀少的,可以忽略不計。

    當然,這時候人們也可以下河捕魚。不過要看運氣,因為很多地方是沒有河的,頂多有點小溪。

    而且中國大部分地方其實水資源是匱乏的,很多地方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山地。也就是說,除了江南魚米之鄉這樣的地方,大部分人肯能就沒見過江、河、湖、海。

    就這樣過了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樣子,附近能吃的都被吃光了,已經有人被餓死。這時候百姓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朝廷賑災,要麼只能背井離鄉找條活路。

    但是古人因為觀念上的原因,不到最後一步是不會離開自己的家鄉的。所以他們會繼續熬,指望官府有所行動。

    只可惜這都是做夢。

    拋開官員的操守不說,光從執行層面來看這個想法就沒戲。

    朝廷要賑災,那麼情況一定很嚴重了。但是朝廷判斷情況嚴重的標準是什麼呢?是很多人吃不上飯了嗎?還是不少人餓死了?

    都不是,對於朝廷來說,一時半會吃不上飯不算問題,畢竟沒餓出人命。而餓死很多人,那麼也不需要賑災了,人都沒了還賑什麼災?

    事實上,朝廷判斷是否需要賑災的標準是流民。流民越多越扎堆,說明情況越嚴重。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流民往往數量龐大,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甚至會出現十幾萬人的流民。

    朝中官員是看不到地方上的具體情況,看不到百姓有多慘。畢竟那群官老爺乃至皇帝都是錦衣玉食慣了,西晉那位有名的傻子皇帝司馬衷不是還問出過“何不食肉糜”這樣的問題?

    可見當時朝廷裡的人對於百姓疾苦是難以理解的,他們看到的只有紙面上的數字。所以數字越大說明情況越嚴重。

    其二,歷朝歷代的朝廷都視流民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這流民一多,就容易出事。萬一這時候出現個陳勝吳廣之類的人振臂高呼,那這流民立刻就能變成義軍作亂。

    所以當朝廷得知出現流民後,就要想盡辦法賑災。目的就是避免發生民變。

    其實這是個經濟賬,賑災的開銷和平叛相比那是九牛一毛,關鍵不會動搖朝廷的根基。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為什麼宋朝武力最弱但是禁軍數量卻遠超其他朝代?宋朝為了維持穩定,每逢出現流民,朝廷就把這些人招募去當兵,由朝廷養著。

    這也就宋朝做得到,畢竟宋朝的財大氣粗在歷朝歷代都是排第一位的,換成其他朝代還是乖乖賑災吧。

    話歸正題,流民是如何形成的呢?自然是百姓流離失所,離開故鄉尋找出路了。

    所以,那些在老家等朝廷賑災的人是永遠也等不到官府的救濟的。

    在百姓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朝廷的救濟後,他們開始陸陸續續遠走他鄉,沿途看到啥吃啥。他們的目的地是縣城。

    在他們的印象裡,縣城裡住的都是有錢人,他們肯定有糧食。

    縣城裡是有糧食,但是這些糧食是不夠流民吃的,不出一個月就會被吃光。說白了,人太多了。

    所以地方官吏的做法是緊閉城門,不讓流民入城。

    縣城進不去,那麼流民會往省城走。不過結果也差不了多少,進城是別指望了。

    如果運氣好,朝廷的賑災糧下來了,官府會在城外搭起棚子,施粥賑災。

    為什麼是粥而不是乾飯呢?

    一方面粥好混肚子,朝廷的賑災糧肯定是不夠吃的,那麼多張嘴,想要餵飽這群人半年乃至一年,需要的糧食還是個天文數字,那麼多糧食,朝廷拿不出。

    另一方面,喝粥讓流民有盼頭,不會進一步扎堆。但是又吃不飽,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就沒力氣動彈了,每天就靠著一點稀粥續一口氣。也就沒力氣鬧事了。

    當然,更多的人連稀粥都喝不到。他們只得在遠離城市的地方晃悠,尋找出路。

    此時留給這些人的選擇已經不多了,他們基本是漫無目的的前進,聽說那裡有吃的就去碰碰運氣。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有吃魚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能吃到的是極少部分人。一百個人裡面也不一定能有一個。

    想吃到魚,門檻實在太高了。

    首先,要能遇到合適湖泊。

    前面說了,很多地方缺水,湖泊是很難遇到的。

    而且當時在發生天災,如果當時是乾旱,這湖泊不能幹枯了,裡面的魚都乾死了。如果發生水災,不然魚都被沖走了。而且發大水的時候去湖裡是很危險的。

    其次。要知道魚可以吃。

    別覺得好笑。這是真的。

    古代百姓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最多也就見過小溪。很多人甚至連小溪都沒見過,是靠打井喝水。

    他們沒吃過魚,也沒見過別人吃魚,自然不知道魚是可以吃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捕魚是個技術活,只有極少數人掌握。

    古代抓魚的方法無非哪幾種,要麼用魚叉叉魚,要麼用漁網捕魚,要麼用魚竿釣魚,最後就是徒手抓魚。

    先說說用漁網捕魚,這大概是所有方法里門檻最高的。

    用漁網捕魚有兩個先決條件,其一要有船,其二要有漁網。

    流民到處流動,哪裡來漁船?但是最肥美的大魚都在湖中間,岸邊的魚相對較小,而且還少。當然,餓了哪管大小,有吃的就行。

    那也要有漁網,漁網可不好弄,這玩意一般是漁民自用。會編織漁網的人少之又少。

    這裡舉個例子。

    漢武帝時期,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單于丟到北海牧羊。匈奴單于的弟弟於靬王去北海狩獵,偶遇蘇武,因為他會編織漁網和校正弓箭而器重他,賞賜他很多東西。

    雖然匈奴比漢朝落後不少,但是一個王爺的見識還是比後世不少百姓高吧。

    而且中原國家一直是農耕民族,漁業不算髮達,漁業水平並不比匈奴高多少。

    所以說即使到了後世,編織漁網依然算是一門高階技能。

    可想而知,流民之中會編織漁網的人基本不存在。畢竟會做漁網的人早在即去抓魚吃了,誰還做流民?所以流民是沒有慾望的。

    那麼用漁網捕魚自然行不通了。

    再說說用魚竿釣魚。

    魚竿倒是好做,找根樹枝,再從衣服上弄點線,魚餌挖挖也能有,實在不行學姜太公,不帶魚餌的。

    釣魚最大的難題在於,需要靜下心來慢慢等。

    流民們餓得飢腸轆轆了,哪裡有心情慢慢等?就算有人願意等,其他人想著法子抓魚,弄出動靜來,魚八成會跑了。

    然後是用魚叉叉魚。

    這個工具就有點難找,至少也要找根竹子削尖了,但是竹子也不常見。此外更重要的是,叉魚是門技術活,一般人根本不會。

    往往會叉魚的,多少要會點功夫,而且長期練習。流民明顯不具備這條件。

    最後是徒手抓魚。

    這事說起來簡單,但是難度依然很大。

    因為要下水,抓魚的人必須會游泳。

    除非是出生在魚米之鄉的人,否則睡會游泳?魚米之鄉也不是人人會游泳的。

    所以到頭來一看,這魚真不好抓,門檻太高了。指望靠抓魚活下去,還不如坑樹皮來得實在。

    此外還有一點,流民人數太多了,與蝗蟲無異。一群人坐吃山空,除了長江黃河這種大江大河,一般的湖泊河流被吃空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吃完了一處,他們只能繼續轉移。什麼野菜、小動物、魚蝦,一切能抓到吃掉的東西,他們都不會放過的。

    到最後沒東西吃了,那麼就啃樹皮,吃觀音土。

    這兩樣堪稱饑荒必備“食物”,不過吃這些東西是會要人命的,尤其是觀音土,人體根本無法消化,最後人會活活撐死。

    但是人的求生欲就是這麼強,只要還沒死,那麼就會吃。

    至於有人說什麼魚沒有調料難以下嚥,又或者吃不飽,有點飽漢不知餓漢飢。人都餓到啃樹皮、吃觀音土的地步了,怎麼會嫌棄魚呢?有辦法抓到那是肯定會吃的。

    到最後,要麼流民全餓死,要麼他們找到了可以定居的地方,重新開始一段生活。沒有其他選項。

    所以,不是古人不吃魚。他們想吃,奈何吃不到,畢竟抓魚的門檻太高了,古代百姓不具備這種能力。

    好在我們現在生活好了,國家富強了。反正我的記憶裡是沒有遭遇饑荒的。現在很多人嫌這不好吃那不好吃的,一言不合就把食物倒掉,實在是浪費。

    殊不知即使在現代依然有人吃不飽穿不暖。也許讓這些人餓一個月,他們就知道珍惜食物了。

    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鋪張浪費不可取以史為鑑,讓我們一起珍惜糧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聯絡寬頻運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