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的一次面對面爭論。朱、陸雖同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學家,但分屬於兩個哲學派別。朱認為“理”為“形而上之道”,“萬物之本”,即理在天上,產生並主宰萬物;陸則認為“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即理在人們心中。從而否認“心” (感覺)之外有任何客觀實在之物。猛烈抨擊“天理”之說“終為病根”。朱認為封建 * 綱常乃是客觀存在的“天理”;陸則認為封建 * 綱常是人所固有的“本心”。朱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在“格物致知”與“即物窮理”上下功夫,以防止人們離經叛道和反抗封建統治;陸則主張“明本心”而“不假外求”,便可使人人自覺服從封建統治。陸攻擊朱氏學說為“支離事業”。朱則反譏陸氏學說為“禪學”。雙方長期論辯,憤厲詰難。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呂祖謙謀調和朱陸兩派爭執,邀陸九齡、陸九淵兄弟等與朱熹會於信州(今江西上饒)之鵝湖寺,以其所學互相切磋爭辨,時稱“鵝湖之會”。但雙方在會上分歧仍然很大,並未達到預期目的。
南宋理學家朱熹與陸九淵的一次面對面爭論。朱、陸雖同為維護封建統治的理學家,但分屬於兩個哲學派別。朱認為“理”為“形而上之道”,“萬物之本”,即理在天上,產生並主宰萬物;陸則認為“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即理在人們心中。從而否認“心” (感覺)之外有任何客觀實在之物。猛烈抨擊“天理”之說“終為病根”。朱認為封建 * 綱常乃是客觀存在的“天理”;陸則認為封建 * 綱常是人所固有的“本心”。朱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在“格物致知”與“即物窮理”上下功夫,以防止人們離經叛道和反抗封建統治;陸則主張“明本心”而“不假外求”,便可使人人自覺服從封建統治。陸攻擊朱氏學說為“支離事業”。朱則反譏陸氏學說為“禪學”。雙方長期論辯,憤厲詰難。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呂祖謙謀調和朱陸兩派爭執,邀陸九齡、陸九淵兄弟等與朱熹會於信州(今江西上饒)之鵝湖寺,以其所學互相切磋爭辨,時稱“鵝湖之會”。但雙方在會上分歧仍然很大,並未達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