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謂的將領,就是指將帥的才智,獎懲有信用,關愛士兵,勇敢無畏,嚴明軍紀。
2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權:權衡。所謂的勢,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在對手沒有防備的時候發起進攻,在對手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相應的行動。
4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虛實篇》。水會因為地勢的高低選擇其流向,用兵也要根據敵我的情況採取相應的策略。孫子強呼叫兵作戰要不拘常法、臨事適變、從宜而行。其核心是靈活性問題。
5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出征在外的景軍,不一定要完全聽從君主的命令。將領在外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擬定對策,如果受到“君命”的掣肘,就很難做到靈活的應對,以至於很難取得成功。
6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謀攻》。同:干預。君王不知道軍隊內部的事務,卻想要干預軍隊內部的事情,兵士便會感到迷茫,無所適從。
7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九地》。《史記》中也作:“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將軍隊處於將死的境地,士兵自然會奮起抵抗,尋求生路。這句話說明危險的境地,能夠激起人們的鬥志。
8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謀攻》。用兵的上策是能夠在策略上戰勝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戰勝對手,再次是在戰爭中戰勝對手,最下策是攻打對手。
9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善於帶兵打仗的人,沒有過人的智慧與名望,沒有蓋世的戰功。真正能成功的人,是不會鋒芒畢露的。這是因為一旦你表現出才智超過他人,便會令他人有一種不安全感,甚至招人嫉妒,可以說這是人性的必然。
10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爭篇》。包圍敵人的時候,一定要留一個缺口,對於窮途末路的敵人也不要窮追不捨。做人處世時也要給對方留有迴旋的餘地,不要把別人逼到絕處,即使是對手也要留點面子,不要趕盡殺絕。
1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謂的將領,就是指將帥的才智,獎懲有信用,關愛士兵,勇敢無畏,嚴明軍紀。
2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權:權衡。所謂的勢,就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
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始計篇》。在對手沒有防備的時候發起進攻,在對手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相應的行動。
4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虛實篇》。水會因為地勢的高低選擇其流向,用兵也要根據敵我的情況採取相應的策略。孫子強呼叫兵作戰要不拘常法、臨事適變、從宜而行。其核心是靈活性問題。
5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出征在外的景軍,不一定要完全聽從君主的命令。將領在外會根據實際情況來擬定對策,如果受到“君命”的掣肘,就很難做到靈活的應對,以至於很難取得成功。
6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謀攻》。同:干預。君王不知道軍隊內部的事務,卻想要干預軍隊內部的事情,兵士便會感到迷茫,無所適從。
7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九地》。《史記》中也作:“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將軍隊處於將死的境地,士兵自然會奮起抵抗,尋求生路。這句話說明危險的境地,能夠激起人們的鬥志。
8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謀攻》。用兵的上策是能夠在策略上戰勝敵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戰勝對手,再次是在戰爭中戰勝對手,最下策是攻打對手。
9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善於帶兵打仗的人,沒有過人的智慧與名望,沒有蓋世的戰功。真正能成功的人,是不會鋒芒畢露的。這是因為一旦你表現出才智超過他人,便會令他人有一種不安全感,甚至招人嫉妒,可以說這是人性的必然。
10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追。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爭篇》。包圍敵人的時候,一定要留一個缺口,對於窮途末路的敵人也不要窮追不捨。做人處世時也要給對方留有迴旋的餘地,不要把別人逼到絕處,即使是對手也要留點面子,不要趕盡殺絕。